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蔡襄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原籍仙游楓亭鄉(xiāng)東垞村,后遷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進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學士!端问贰ち袀鳌贩Q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彼嗡募抑校挲g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洹!额佌媲渥詴嫔戆稀返敏敼P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chuàng)新意。

    蔡襄 - 簡介

    蔡襄(1012一1067),北宋書法家。興化軍仙游(屬今福建)人,字君饃。

    曾出為福建轉運使,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主持建造萬安橋,全長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學士。工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為“宋四家”。楷書端重,行書溫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謨,仙游縣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縣楓亭驛,初務農,曾為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里(今后龍鄉(xiāng))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15歲參加鄉(xiāng)試,18歲游京師,入國子監(jiān)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xiāng)試獲第一名。天圣九年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任職四年。慶歷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系天下利弊、一時緩急。他認為國家安危取決于人事,國君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于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慶歷四年,蔡襄調任福州知州,慶歷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慶歷八年,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皇右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视宜哪辏w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嘉右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y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jiān)督官吏深得民心。嘉右年間(1056~1063年),蔡襄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眾負擔。至和、嘉右年間(1054~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右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右二年七月至嘉右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

    蔡襄

    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诮鎸捨謇铮卸煽诿f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皇打開右五年(1053年),王雋首倡建造石橋,蔡襄主持這項工程,費時6年8個月,至嘉右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橋長360丈(折1105.92米),寬廣1丈5尺(折4.6米),釃水(排水孔)47道,稱名萬安橋,又稱洛陽橋。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洛陽橋建成后,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鐫刻傳神,被譽為“三絕”。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fā)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guī)》,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眾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斡宜哪(1059年),蔡襄在泉州寫成《荔枝譜》一書,分3卷7篇,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tài)、功用、服食、加工、貯藏、運銷,介紹荔枝品種32種。 

    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詔還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個問題;下篇論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飲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動詳盡。史家說:“蔡君謨善辨茶,后人莫及!薄≈纹蕉(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乾道年間(1165~1173年),贈謚忠惠。慶元年間(1195~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滔迨撬未拇髸抑,書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晉唐風軌,前代意韻,變態(tài)無窮,真、行、草、隸四體都達到妙勝之境。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蘇軾評“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求其所短,大字為少疏也!爆F存《萬安渡石橋記》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錄序》橫逸飄發(fā),《荔枝譜》嚴正方重,《茶錄》勁實端嚴,書體雖有差異,卻各得精髓!〔滔逯骶幊伞恫讨一莨,乾道年間王十朋知泉州,通過知興化軍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屬福建。,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謚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

    共稱“宋四家”!端问贰ち袀鳌贩Q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彼嗡募抑,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辈滔鍨槿酥液裾,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洹。《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chuàng)新意。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葉鑒別專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jiān)制北苑貢茶,創(chuàng)制了小團茶,聞名于當世。蔡襄著作的《茶錄》是《茶經》后又一部重要的茶葉專著,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譯成英文、法文,傳播國外。另有《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藝栽培學專著。著有《端明集》(亦稱《蔡忠惠集》)傳世。最后不得不補充一點,在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后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蔡襄 - 書法藝術

    襄(1012-1067),字君謨,原籍仙游楓亭鄉(xiāng)東垞村,后遷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進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薄⒅G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八嗡募摇敝校叭曳謩e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

    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

    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薄睔W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保ā渡焦任募罚┍彼慰茖W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云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于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 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敝扉L文《續(xù)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傮w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chuàng)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fā)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于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杰作。

    蔡襄 - 作品

    《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別紀》十卷。明徐火勃輯。存。按:本書卷數各書記載不一:《蔡襄集》六十卷又奏議十卷,可見《宋史藝文志》卷七;

    《宋蔡忠惠公集》四十六卷,見《季滄葦藏書目》;

    《蔡忠惠公集》四十四卷,見《邵亭知見傳本書目》;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附《蔡端明別紀》十卷,見別紀明徐火勃輯,萬歷版;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萬歷本,鄭振鐸跋;

    《端明集》四十卷,見《四庫全書薈要·集部》;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清雍正乾隆間版本;

    《莆陽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六卷、宋刻本,其中卷數配清抄本;

    《蔡忠惠集》三十六卷,南宋時刻于泉州,王梅溪作序,見《絳云樓書目》或《直齋書錄解題》,又見《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蔡忠惠公集》三十四卷,舊鈔本,在臺灣;

    《蔡忠惠公集》三十四卷,見《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叢編》;《蔡忠惠集》三十九卷,清乾隆間蔡氏刻本;

    《蔡端明文集》二十四卷,藍絲闌鈔本;

    《端明學士集》十七卷,宋乾道四年(1168)刻本(增訂四庫簡目標注世善堂藏書目錄》;

    《蔡忠惠公集》八卷,明宋玨輯,見《鳴野山房書目》! 

    《荔枝譜》一卷。存。按:《荔枝譜》版本較多,據粗略統(tǒng)計有:宋刊本、明刊本、明汪氏刊本、《百川學海(咸淳本)癸集》、《百川學海(弘治本等)癸集》、《山居雜志》、《說郛(宛委山堂本)》、《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古今說部叢書》三集、《叢書集成初集·應用科學類》、《藝術叢編》第一集、《百部叢書集成·癸集》、《藝圃搜集》本、《閩中石手刻跡本》、《閩中荔枝通譜》十六卷本、《閩中荔枝通譜》八卷本(萬歷本)、《鄧道協(xié)荔枝通譜本》。又按:《荔林譜》共七篇,

    一原本始,二標尤異、三志賈鬻,四明服食,五慎養(yǎng),六時法制,七別種類。  

    《龍壽丹記》。存。(此書有五朝小說本)! 

    《茶錄》二卷。存。(或有《茶錄》一卷)按:《茶錄》自序有云:“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譜》獨論采造之本。至于烹試,曾未有聞!贝藭稚、下二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這就是所謂烹試之法!恫桎洝范戆姹绢H多,有:《茶書》八種十四卷、清初錢氏述古堂鈔本、明刊本、百名家書本、后四十家小說本、清鈔本、《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

    《茶錄》一卷的版本很多,也有《茶書》二十七種三十三卷,明喻政編、萬歷本,《茶書》十三種十五卷、明末刻本,宋刊本(有前、后序)、明刊本(有自序、自跋、歐陽修后序)、《百川學海(咸淳本)辛集》、《百川學海(弘治本)壬集》、《百川學海(重輯本)辛集》、《格致叢書》、《說郛》(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說·宋人百家小說瑣記家》、《五朝小說大觀·宋人百家小說瑣記家叢書集成初編·應用科學類》《藝術叢編》第一集、《百部叢書集成·辛集》! 

    《蔡忠惠奏議》十卷。見《福建通志》卷六十八! 

    《蔡襄治平會計錄》六卷。見《玉!肪砦迨恕! 

    《墨譜》一卷。見《宋史藝文志》卷六!恫韫贰独笾适隆芬痪怼吨v〈春秋〉〈左傳〉疏》一篇!  恫唐侮栐姟妨。見《宋元四十三家》! 

    《蔡忠惠詩集全編》四卷。清乾隆間吳允嘉抄本! 

    《蔡忠惠詩集全編》二卷!秳e紀補遺》二卷。明宋玨輯,《別紀》明徐火勃輯! 

    《蔡福州外紀》十卷,明徐火勃編,陳甫仲訂補! 

    《蔡端明別紀》十二卷,明徐火勃編。(也有十卷、一卷)。

    《蔡忠惠公別紀補遺》,明宋玨編(萬歷刻本)。

    蔡襄 - 蔡襄與貢茶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為官清正,以民為本,注意發(fā)展當地經濟,為福建茶業(yè)及茶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于“建陽碧水丹山之鄉(xiāng),系月澗云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tǒng)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為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jiān)制“建茶進御”。指定專制“龍茶”。歷史發(fā)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jiān)制御茶時,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為珍品。  

    到了慶歷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chuàng)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盾嫦獫O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于丁謂,而成于蔡君謨”。的確,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yè)發(fā)展到新的高峰,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品質上采用鮮嫩茶芽作原料,并改進制作

    工藝。為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ㄞD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制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制作茶業(yè)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絳在謫貶廣西白州(今廣西博白縣)寫一部著名筆記《鐵圍山叢談》,文中對蔡襄在發(fā)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為詳細而客觀的記載,這里肯定蔡襄負責監(jiān)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云龍”和“瑞云翔龍”。對于茶葉制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jié)“又茶茁其芽,貴在于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梢姟昂貌锠幭嗥、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云:“建安斗試以水痕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輕醒醐,斗茶香兮薄蘭芷”?梢姳痹酚鶊@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于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時的監(jiān)制而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新工藝。這茶業(yè)發(fā)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東坡在著作《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這首七言古詩,作為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晚于蔡襄在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蘇東坡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嘗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為贊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東坡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jiān)制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爭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為一體。蔡襄制好茶,致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產生千古名句!皬膩砑衍萍讶。”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產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fā)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這種技術創(chuàng)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于蔡襄。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學家。

    蔡襄 - 參考資料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04-12/15/content_3395112.htm

    http://www.9610.com/caixiang/1.htm

     

     

    名人推薦
    • 曹洪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名將,魏武帝曹操從弟。曹洪早年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于滎陽兵敗失馬...
    • 曹端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國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yǎng)性理為大端,...
    • 蔡章獻
        蔡章獻, 天文學家, 臺北市 圓山 天文臺創(chuàng)建人之一。發(fā)現 麒麟座新 變星BD-8°1642,后經證實為一顆不規(guī)則變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 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zhèn))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
    • 戴圣
        戴圣,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chuàng)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西漢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蒼,宣...
    • 戴德
      戴德(?~?),字延君,春秋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西漢梁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人,家族顯赫。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