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姜尚

    姜尚

    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尚 - 人物信息

    中文名:   姜尚
    出生地:  東海上(今安徽臨泉縣姜寨鎮(zhèn))
    歷史地位:軍事家,政治家,丞相
    主要成就: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
    代表作品:《六韜》
    尊號:  太公望
    謚號:  昭烈武成王

    姜尚 - 人物概述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始終勤奮刻苦地學(xué)習(xí)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為國施展才華。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尚 - 出生地考證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nóng)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nèi)設(shè)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fēng)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zhàn),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chuàng)建了泱泱大國,遺風(fēng)猶存,累世相續(xù),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chǔ)。

    關(guān)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nèi)說。《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备哒T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nèi)人也!薄逗鬂h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xiāng)。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 《水經(jīng)注·汶水》云:“(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 《水經(jīng)注·齊乘》云:“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xiāng),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水經(jīng)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nèi)汲人!本烤购握f為確,據(jù)史籍和當(dāng)代有關(guān)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jù)較為確鑿。東呂鄉(xiāng)當(dāng)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xiàn)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biāo)出:“海曲城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蔽鳚h的“海曲’則為現(xiàn)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提及:“閻若璩《四書釋地續(xù)》云:‘后漢瑯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xiāng)。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dāng)在瑯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 《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dāng)日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保 《孟子譯注·離婁上》 )所論有據(jù)。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dāng)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jù)齊國國都,當(dāng)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xiàn)今日照市。據(jù)姜太公分支后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dāng)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quán)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xué)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國柱先生,經(jīng)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jīng)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nèi)汲人!薄秴问洗呵铩な讜r》篇說:“太公望,河內(nèi)人也! 《史記齊太公世家》 :“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wèi)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nèi)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wèi)輝附近有“東!边@個地名,有碑文為證。 西晉汲郡出土的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wèi)輝市太公泉鎮(zhèn)呂村)

    姜尚 - 享年考證

    姜太公是殷周交替時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有關(guān)他的享年,從八九十歲到一百三四十歲⑴,說法不一。究其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有限,更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可資參照的年表。另外,有關(guān)周文王等人的年齡問題,也有類似的情況,且與太公享年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夏商周斷代工程找回了一個“失落的年表”,可據(jù)以進行新的探索。

    姜尚

    一、太公享年的大體范圍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書》 、 《易經(jīng)》 、 《詩經(jīng)》 、甲骨文、金文等,沒有明確涉及太公年齡的內(nèi)容。戰(zhàn)國至兩漢的著述,多把初見周文王時的姜太公,說成是一位老者,盡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韓詩外傳》里就說:初見文王時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 《尉繚子》里說:“太公望”年過七十“及遇文王”。 《孟子》說:太公和叔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楚辭》說:“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薄妒酚洝氛f:“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淮南子》說:“呂尚使老者奮,項托使嬰兒衿。以類相慕! 《說苑》里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等等。

    然而,近日見到網(wǎng)上有一篇名為《姜太公之高壽》的文章(見新鄉(xiāng)歷史文化專欄),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見,文中說:

    顧頡剛先生的《太公望年壽》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姜太公年壽數(shù),都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游士的妄談!疤痹鉃椤袄咸珷敗保笕苏`以為太公是長壽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誤以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歲(似應(yīng)為八十歲)的老人。而且從《詩經(jīng)·大明》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中所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和搏擊的迅勇情況看,九十歲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顧頡剛推測,姜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時,年約三十,終于八十歲左右。

    我們認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體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個大致的范圍,并且覺得,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時,年約三十,終于八十歲左右”,是很難讓人信從的,明顯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首先,說太公高壽“都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游士的妄談”不妥。正如我們前面所舉,荀子、尉繚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戰(zhàn)國時人,又都說過太公高壽,但卻無一人是“齊國游士”者。

    其次,僅據(jù)《詩經(jīng)·大雅·大明》里的詩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的描寫,就認為“姜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時,年約三十”,顯然是想象的成分過多了。歷史上老當(dāng)益壯征戰(zhàn)沙場的人不勝枚舉。況且,“鷹揚”一詞,恐怕關(guān)鍵還要落實在一個“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時,年約三十”,實際上也就是說,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時是二十歲左右。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閱歷和韜略從何而來?“呂牙在殷”和“太公避紂,居?xùn)|海之濱”⑶該怎么解釋?尤其是太公的女兒邑姜為“周王妃”(詳后),也都沒了著落。

    第四, 《史記·齊太公世家》里說,“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說法還要長些,當(dāng)另有所據(jù),比如齊國的“史記”-- 《齊乘》之類。因為,司馬遷是沒有可能看到《汲冢書·竹書紀(jì)年》里所說,齊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的。

    總之,把“渭水垂釣”⑷時得遇周文王的姜太公定位成一位老者,并把他的享年初步定位于百年以上,無論是從情理上推想,還是從史料上參照,都要更妥當(dāng)些。

    注解

     ⑴焦安南、李建義的《姜太公傳》 (泰山出版社 1998年)擬訂的太公享年是“約公元前1155--1045年”,即110歲;郭慶良等六人合著的《軍事家、政治家姜太公》 (姜太公故里實業(yè)開發(fā)公司印贈本)擬訂的是公元前1160--1021年,即139歲。前書的作者為山東日照人,后書的作者為河南衛(wèi)輝人,均言其家鄉(xiāng)為太公故里。另據(jù)盧美松編著《中華姓氏譜·盧姓卷》 (現(xiàn)代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2002年)稱:“據(jù)《古本竹書紀(jì)年》載:‘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齊太公望卒。’故有人推算,姜太公出生約在殷王庚丁六年或七年(公元前1212年)!庇纱耍 對太公享年的認識,可見一斑。

    ⑵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0年。

    ⑶前者見《孫子兵法·用間篇》 ;后者見 《孟子·離婁上》 、 《孟子·盡心上》等篇。

    ⑷有關(guān)太公結(jié)識文王一事,筆者曾撰有《姜太公遇合文王探真》一文,認為有一個“三就三離”的過程。這里所指,應(yīng)是《史記·周本紀(jì)》 、《太公六韜·文韜·文師篇》里說的,太公在渭水之陽釣魚時遇文王的那次。

    姜尚 - 歷史典故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當(dāng)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jīng)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fā)展經(jīng)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fēng)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lǐng)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tài)的變化,待機出山。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并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并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后,改派一名官員去請?zhí)珌?墒翘廊徊淮鹄,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zhí)L娝\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yīng)為他效力。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xiàn)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

    釣魚臺

    (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臺(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筑鹿臺。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后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臺。

    太公釣魚臺

    姜尚 - 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xiàn)滅殷興周的任務(wù),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zhí)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quán)貴無以復(fù)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tǒng)治者崇尚,這在《詩經(jīng)》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xué)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nèi)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nèi)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dāng)發(fā)兵出師或各將領(lǐng)及文武舉人應(yīng)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lǐng)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fā)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jīng)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chǎn),人們稱他是兵家權(quán)謀思想的始祖是當(dāng)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zhàn)策、戰(zhàn)術(shù)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xué)說,就其最早發(fā)端、形成體系、構(gòu)成學(xué)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dāng)之無愧的?梢哉f,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xué)理論學(xué)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杰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xué)習(xí)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dāng)今世界上的政治、經(jīng)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lǐng)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上,代代相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xué)道,后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后又奉師命發(fā)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qū)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姜尚 - 文治武略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chuàng)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jīng)驗,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韜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韜武略、經(jīng)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shù),都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并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圣”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shù),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fù)疾擊其不意”之句; 《孫子兵法·計篇》 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薄胺?qū)⒄,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钡鹊。

    有關(guān)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韜》、《陰符經(jīng)》 、《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但現(xiàn)存甚少。其軍事韜略、戰(zhàn)爭謀略、戰(zhàn)法戰(zhàn)術(shù)、軍隊建設(shè)、戰(zhàn)爭準(zhǔn)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創(chuàng)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读w》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一,作為武學(xué)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它“武經(jīng)”一樣,從先秦至現(xiàn)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jīng)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xiàn)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yīng)當(dāng)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quán)謀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边@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quán)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quán)謀莫過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quán)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fā)啟》 、 《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fù)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梢钥闯觯J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yīng)當(dāng)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wù)。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jié)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于這種認識,《六韜》強調(diào)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xiàn)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梢姡读w》一書的上述內(nèi)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jì)。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本褪钦f,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jīng)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xiàn)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 《六韜·文韜·國務(wù)》云:“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睆纳衔覀儾浑y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后,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dāng)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wù),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于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并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提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yè)。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 、 《舉賢》兩篇,集中表現(xiàn)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圣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nèi)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zhèn)涞馁t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fēng)俗,因此,明君用人應(yīng)當(dāng)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quán)”、“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yè)”。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干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六韜·文韜·上賢》云:“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迸e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 《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绷兀喝、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nóng)、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nóng)一其鄉(xiāng)則谷足;工一其鄉(xiāng)則器足,商一其鄉(xiāng)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xiāng),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后,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農(nóng)工商同時發(fā)展,重點又是發(fā)展工商業(yè),因而,后來的齊國才發(fā)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jié)流的經(jīng)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nóng)、工、商三業(yè)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nóng)無食不穩(wěn),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nóng)、工、商并重,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使人民有業(yè)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zhì)基礎(chǔ)。此發(fā)展經(jīng)濟的指導(dǎo)思想,延續(xù)至當(dāng)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云:“ 《周官》大府、玉府、內(nèi)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nèi)、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圜謂均而通也!苯⒌摹熬鸥鞣ā,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jīng)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濟監(jiān)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jié)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姜太公銅像
    千秋功業(yè),后人稱贊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yè),為后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yōu)樯瘢腥肷裣芍,說他能呼風(fēng)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zhàn)策中,抒發(fā)情懷,稱贊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fā)已志,或以太公事跡為據(jù)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jīng)·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

    六韜留下成王業(yè),妙算玄機不可窮。出將入相千秋業(yè),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fēng)后,燮理陰陽壓老彭。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并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yè),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jīng)史文論,多有盛贊。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能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斗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饑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范。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tǒng)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jié)合。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于齊國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個是封于魯國的黃帝后裔周公旦。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zhàn)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zhàn)勝了,也難以鞏固,并創(chuàng)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F(xiàn)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yè),對于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姜尚 - 主要事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后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xué)習(xí),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時機。

    當(dāng)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jīng)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fā)展經(jīng)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fēng)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lǐng)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tài)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xué)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dāng)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fā)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yù)言:‘當(dāng)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尊稱)久矣!”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于渭濱,以漁釣于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

    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jiān)獄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里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quán)。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于這個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權(quán)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nèi)外政策。對內(nèi)實行農(nóng)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jīng)濟政策,促進人丁生產(chǎn)的發(fā)展,打下了滅商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占領(lǐng)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xiàn)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后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chuàng)造了條件。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發(fā)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xù)輔佐周國朝政。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于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約公元前1059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tǒng)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fā)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dāng)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是在兼并混戰(zhàn)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dāng)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tǒng)治雖已陷入內(nèi)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nèi)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于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yù)演,在諸侯國間產(chǎn)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約公元前1062年),殷商王朝統(tǒng)治集團核心發(fā)生內(nèi)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蔽渫趼勓,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姜尚為主帥,統(tǒng)領(lǐng)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lián)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zhàn))。但占卜結(jié)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fēng)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兇。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的意見,,統(tǒng)兵前進。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lǐng)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wèi)?zhàn)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商都朝歌70里,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zhàn)(參見牧野之戰(zhàn))。拂曉,進行莊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shù)紂王戕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zhàn)法和紀(jì)律要求,激勵戰(zhàn)士勇猛果敢作戰(zhàn),武王使尚父親統(tǒng)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fā)起挑戰(zhàn),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沖擊。紂師雖眾,皆無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diào)轉(zhuǎn)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沖殺,結(jié)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dāng)天就崩畔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連夜倉皇逃走,與妃子妲己一起在鹿臺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牧野之戰(zhàn)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zhàn)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痹松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lián)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zhàn)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后以甲士展開猛烈沖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臨淄市臨淄北)。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于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于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碧犃耍估锎┢鹨路R上前行,天亮?xí)r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人來與他爭奪營丘。

    姜尚在齊國政局穩(wěn)定后,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yīng)當(dāng)?shù)氐牧?xí)俗,簡化周朝的繁文縟節(jié)。大力發(fā)展商業(yè),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于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dāng)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也趁機叛亂,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quán)力征服他們!睆拇,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之一。戰(zhàn)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葬地不詳。

    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后人考證系戰(zhàn)國時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從現(xiàn)存的內(nèi)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姜尚 - 人物評論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lǐng)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世態(tài)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jù)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dāng)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說法 。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xué)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xué)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dāng)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fā)運籌而游刃有余對內(nèi)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fā)展經(jīng)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nóng)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diào)動了農(nóng)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chǎn)、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chǎn)的 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wěn)固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對外,姜子牙協(xié)助姬昌實行光養(yǎng) 晦薄禿孤立瓦解的政策對 商王他表面上表現(xiàn)得 謙和恭順一心事殷 使商王誤以 為周是最可靠的屬國姬昌 是位忠心的伯而 在暗中卻采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 朝的其 他屬國使殷 商越來越孤 立結(jié)果許多諸侯國和部落陸陸續(xù)續(xù)地棄殷而投周,到了后來,殷商雖名為天子,而真正附屬于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了。這樣,就又為最后消滅紂王,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實現(xiàn)滅紂的愿望,便撒手歸西了。姬昌死后,他的兒子姬發(fā)繼位,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為周文王姬發(fā)繼位亦繼志繼續(xù)為興周滅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為國師并號稱為師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繼續(xù)全力輔佐姬發(fā)以圖大業(yè)。有一天,武王姬發(fā)問姜子牙:“我打算減輕刑罰而又能 樹立我的權(quán)威,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少頒布一些政令法規(guī)而民眾又都能自覺按一定的規(guī)范行事。請問師尚父,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呢?”姜子牙說:“如果你殺了一個人就能使一千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兩個就能使一萬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三個人就能使三軍軍威大振那么你就把他們殺了如果你賞了一個而使一千個人高興賞兩個人而使一萬個人高興賞三個人而能使三軍上下都高興,那么你就賞他們;如果你能通過法律條令約束了一個人而使一千人遵照執(zhí)行,那么你就用這法律法令去約束他;如果你能通過禁止兩個人的錯誤行為而使一萬個人不再去做,那么你就去禁上;如果你能通過教育三個人而使三軍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你就去教育?傊軌驓⒁粋而懲戒上萬人,賞賜一個而激勵更多的人,這才是有道明君的權(quán)威,幸福之所在。 蔽渫跫Оl(fā)聽了,頓開茅塞,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時時慎于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已經(jīng)指日可待了。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xiàn)了土崩瓦解之勢。特別是殷商王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 發(fā)生了內(nèi)忠臣良將被殺的被殺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統(tǒng)領(lǐng)大軍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lián)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經(jīng)過牧野一戰(zhàn),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臺。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于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yè)。  

    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fā)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而由于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后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保ā妒酚洝R太公世家》) 在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姜太公曾在昆侖山從無始天尊學(xué)道,后來是奉師命下山輔佐周室的。在起兵伐紂時,也是通過許多道術(shù)之士與紂軍斗法而完成興周大業(yè)的。這其實是把姜太公這個歷史人物神化了。

    《易·系辭傳》 :神農(nóng)氏繼包犧(伏羲)氏之后而興起,初以農(nóng)業(yè)和商業(yè)貿(mào)易教天下。黃帝、堯、舜氏繼神農(nóng)之后相繼興起,仍以羲、炎之道化民使宜,教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民族賴此道不斷發(fā)展壯大、繁榮昌盛起來。所以炎帝、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祖,中華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也本于此。

    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當(dāng)是所謂東夷者也”;黃帝軒轅氏姬姓,“當(dāng)是所謂華夏者也”。由此可知,姜姓氏族是炎帝之后,固為東夷的土著民族。姜尚姜姓,是炎帝后裔,東夷土著。炎帝之后,先后興起的共工、蚩尤、伯夷和逄伯陵等東夷姜姓氏族的著名首領(lǐng),都是姜尚的先祖。共工任智刑霸諸侯,蚩尤以武力威天下,伯夷典三禮而立五刑,都成為姜尚必然傳承的先德舊業(yè)。東夷主要指齊地。伏羲始畫八卦,故“陰陽的信仰起于齊民族,……(陰陽學(xué))是齊學(xué)的正統(tǒng)”;“黃老之學(xué)起于齊”,所謂因 “四時之大順”和“治各有宜” (胡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齊學(xué)》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 等政教思想早已萌生于東夷齊地,也是姜尚必然受熏陶、就教化的文化傳統(tǒng)。

    唐、虞時期,伯夷為四岳而封國于呂,姜姓族人微而復(fù)振。姜姓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為周人的始祖,是弘揚神農(nóng)氏“耕農(nóng)”之業(yè)的第一人,堯舉以為“農(nóng)師”。夏、商之際,伯夷子孫在中原的封國--申國和呂國已開始衰落。申為姜尚祖先的封國。氏族勢力衰落,在中原難以立足,故姜尚的先人又舉族遷回水草肥美、溫濕適宜的東海老家。當(dāng)時,東夷姜姓氏族依然興旺。逄伯陵作為姜尚的先祖,立國于齊,一度稱強。逄伯陵氏女是周太王的正妃,史稱太姜,生王季,即周文王之父。姜、姬亦世有姻親。

    商朝從帝祖甲開始,不時對東夷用兵。到帝武乙,為掠奪人口、牲畜及其他財物,商人侵犯東夷的戰(zhàn)爭不曾停歇過。逄伯陵建立的齊國歷300年后因?qū)沂芄シペ呌谒ヂ。東夷姜姓呂氏族人都隨之衰微。帝乙更以侵略夷方(東夷)和盂方為專務(wù)。帝辛頻“征人方”(東夷),多次“為虐于東夷”,就成為姜尚目睹耳聞的事實了。

    商人對東夷人發(fā)動的多年的侵略戰(zhàn)爭,遭到了東夷人的堅決反抗。為此東夷人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族人戰(zhàn)死或被擄去當(dāng)奴隸,牲口和財物被大量搶走或毀壞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使姜尚逐漸認識到了“殺人安人”“攻其國,愛其民”“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姜子牙少壯窮困卑賤,直到老年才遇文王、武王,得展抱負,是所謂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后垂釣、賣食、屠牛、賣卜,是婦之逐夫,又是不售的傭役,久處最下層,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人間辛酸無不體味,世上冷暖盡已備嘗。

    許由是古代的高士?鬃訉⒔型S由相比:“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币哉鼨M流、利天下為己任,所以姜尚久求進身用世的機遇而不以獨善其身為足。姜尚走遍各地,盡訪諸侯,尋祖跡于申、呂故地,觀風(fēng)俗于夷、夏舊族;他幾度出入周國、殷都,如岐陽、豐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次回顧商湯、夏桀的成敗得失。他以演《易》之術(shù)教西伯于羑里,并教西伯脫身羑里之囚;又勸西伯獻洛西之地,以換取紂王廢止炮烙等酷刑。但直至文王渭水訪賢以后,姜尚方才開始了他“兼利天下”的大業(yè)。歷代典籍對太公歷史地位的公認,充分說明了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尚 - 姜太公祠

    位于臨淄永流鎮(zhèn)張家莊太公衣冠冢北側(cè)。太公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東海人,呂姓姜氏,世稱姜太公,公元前11世紀(jì)封于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弊湓嵊谥,齊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1993年,臨淄區(qū)在太公衣冠冢北側(cè)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積98平方米,主殿為歇山式掛廊配殿,各三楹,現(xiàn)為名人書畫展廳。主殿供奉著姜太公彩繪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貧困生涯、避紂去商、習(xí)武著書、牧野大戰(zhàn)、封齊就國、破菜爭丘、太公治齊、懲治不訓(xùn)、周王授權(quán)、傳子歸國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畫。

    姜尚 - 后裔姓氏

    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姜姓、呂姓、丁姓、高姓、齊姓、盧姓、邱姓、丘姓、慶姓、賀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柴姓、崔姓、駱姓、章姓、聶姓、國姓、高堂姓、太公姓、盧蒲姓、淳于姓、厲姓、易姓、青姓等等。   

    姜尚 - 《封神榜》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 ,歷史名著,又名《商周列國全傳》 、 《武王伐紂外史》 、 《封神傳》 。是一部中國神魔小說,作者是明朝的陳仲琳(或許仲琳),也有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封神演義》中有十馀處引用道教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 )。約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是一部古代魔幻幻想神話故事,根據(jù)評話《武王伐紂》,再參考古籍和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而成。

    幾百年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讀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于世。其內(nèi)容依托“周興商滅”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結(jié)束。
    其中的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斗陣斗法等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騰云駕霧、呼風(fēng)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還有水遁、土遁、風(fēng)火輪、火尖槍……

    姜尚 - 相關(guān)影視形象

    這里所介紹的影視形象,都與《封神榜》中的姜太公形象有關(guān),各版電視劇都是根據(jù)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品《封神演義》改編的!斗馍裱萘x》中的姜子牙形象肯定與歷史有出入(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當(dāng)然不可能會法術(shù)),但是作為開啟周家八百年江山的功臣,這一點是和史實一致的。

    唐遠之 飾 姜子牙(梁麗版《封神榜》)

    藍天野 飾 姜子牙(傅藝偉版《封神榜》)

    余子明 飾 姜子牙(溫碧霞版《封神榜之忠義乾坤》)

    劉德凱 飾 姜子牙(范冰冰版《封神榜之鳳鳴岐山》、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紂》)

    無雙大蛇Z

    仙界的神,長的很帥,比較能裝,負責(zé)抓捕遠呂智和妲己,和人類聯(lián)手一起擊敗遠呂智,最終勝利。

    姜尚 - 姜太公坐在屋脊上

    姜太公到齊國上任后,便每年正月十六日到於陵邑(周村南古城村)與當(dāng)?shù)匕傩找积R祭拜嫘祖,因為嫘祖教會人們養(yǎng)蠶織綢,從此人們有了衣穿,不再披樹葉,為了尊重民意,鼓勵植桑養(yǎng)蠶,織綢子,通過共同祭拜嫘祖,親自與民同慶,與民同樂。大力發(fā)展植桑養(yǎng)蠶織綢事業(yè)。

    在城北寬闊地方,高搭祭壇,壇高一丈按天干,長寬一丈二按地支,壇分三層按天、地、人三才。東邊插四面青旗,上畫青龍;西邊插四面白旗,畫白虎;南邊插四面紅旗,畫朱雀;北方插四面-旗,畫玄武,臺上中央插八面黃旗,上面畫八卦文字插在八方。這樣象征著五行八卦二十四節(jié)氣。

    壇上北方設(shè)神壇,太公親自書寫、上首天皇太昊伏羲氏神位,下首地皇炎帝神農(nóng)氏神位,中間人皇黃帝軒轅氏神位,在三個神位前邊中間是,天后娘娘嫘祖神位,前方有供桌,擺著水果,五谷雜糧、蠶繭、三牲祭品,供桌前有一大香爐。

    姜太公率領(lǐng)子孫、文武大臣上壇親自燒香祭拜,行三拜九叩大禮。壇一層是二十八名鼓手,二層是三十六名樂手,禮拜時,鼓樂齊鳴,香煙繚繞,百姓在壇下隨著祭拜,太公拜后,地方官員依次而拜,在當(dāng)時,形成一個大的祭祖活動。

    姜太公經(jīng)常涉足與此,對這里的山水人情很了解,他見城南的山,像鳳凰展翅,就名為鳳山,西面高山連綿不斷,名為九節(jié)青龍山,寓意龍鳳呈祥。

    於陵東西兩座小山,東為米山,西為面山,東面還有座山,人們說是姜太公曾經(jīng)常從這里乘馬走的地方叫馬鞍山,於陵城西有道河,緩緩向北流,河兩岸都是像碎石那樣的小石頭,當(dāng)?shù)厝嗣癜堰@種石頭叫做泔溝,把這道河也叫做泔溝河,太公取名叫“淦河”。

    姜太公怕過世后人們忘記了老祖宗,和發(fā)展蠶絲事業(yè),便命兒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宮,三皇殿,把自己冊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圍,讓他們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職,各盡職守,受享人間香火。

    通過神,教化人們,有所作為,忠君愛民,賢庶淫惡之人各得其果。

    宮殿建成以后,太公已過世,長子丁公即位,親自驗收宮殿時,想起父親,為國為民戎馬一生,晚年封齊,仍為社稷操勞,在世時,被周天子號為師尚父,可死后沒有封號,尚父封了天下諸神,定名各地山,川,水,鄉(xiāng),商和周的死難文臣武將,被他封了神都塑在這里,后人供奉,我也把他塑在這里,讓后代子孫祭拜,可是塑在哪里呢?冥思苦想了若干日子,他不能與眾神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黃子孫,應(yīng)該守護著三皇五帝,就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遠守護著祖宗,注視查看著諸神是否護國佑民,掌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權(quán),職福善禍淫之柄。

    后來各地蓋廟時,在殿頂上,塑上太公爺爺,有的身穿官履正面端坐、有的身穿道服、有的乘四不象、背打神鞭、有的手執(zhí)黃旗,也有的頂盔貫甲,罩袍束帶、將帥打扮,總之都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姜太公,是一位最早出現(xiàn)在山東淄博大地的著名歷史人物,一個馳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神學(xué)家。

    他是一個總結(jié)運用了黃帝兵法,聯(lián)合天下諸侯興周滅紂,運用伏羲文王八卦之術(shù),天體星象為依托,創(chuàng)立了中國諸神,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生為人臣,死而為神的靈魂不滅論。

    使后來中國文人編繪神話故事、演義小說、天神下凡的戲曲更有依據(jù),使人文歷史更加豐富多彩。周村天后宮、三皇殿、在歷代戡亂中屢屢遭到破壞和重建,最后一次的三皇殿是在新世紀(jì)舊房改造時,才全部毀掉。

    TAGS: 中國神話 軍事 軍事家 歷史人物 安徽人 封神演義人物 春秋 民俗學(xué) 社會 神仙 神話 神話人物 神話傳說 西周人 讖語
    名人推薦
    • 蔣廷黻
      蔣廷黻(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xué)家、外交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被稱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
    • 嵇文甫
      嵇文甫 百科名片 嵇文甫嵇文甫(1895年12月17日~1963),原名嵇明,出生于河南省汲縣(今衛(wèi)輝市)城關(guān)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中國科學(xué)院學(xué)部委員,是當(dāng)...
    • 晉文公
      晉文公(是《左傳》載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史記》載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漢族,姬姓,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
    • 江總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xué)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
    • 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quán)縣程莊鎮(zhèn)江集村)人。江淹少時孤貧好...
    • 汲黯
      汲黯(?—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濮陽西南)人,字長孺。漢景帝時汲黯為太子洗馬(太子家宦,太子出入時為先導(dǎo)),漢武帝時任中大夫;因常規(guī)勸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