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 - 個人檔案
年號:嘉慶
出生地:北京圓明園天地一家春
封爵:嘉親王
屬相:龍
父親: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帝)
母親:魏佳氏,后尊為孝儀純皇后
排行:乾隆帝第十五子
初婚:15歲
原配:喜塔拉氏
配偶:皇后2人、皇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3人等等
子女:5子,9女
即位時間: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
即位年齡:37歲
在位年數(shù):25年
卒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
享年:61歲
死亡地:承德避暑山莊
廟號:仁宗
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陵寢:昌陵
昌陵是清朝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屎笙菜D氏的陵寢,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外部的建筑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于泰陵。從前面 的神道到最后的寶城,一應(yīng)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隆恩殿大柱包金飾云龍,金碧輝煌,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鋪墁,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素有 昌陵隆恩殿紫花石地面
“滿堂寶石”之稱,是昌陵一大特色。昌陵地宮則仿照乾隆裕陵地宮修建。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昌陵至今沒有被盜,保存完好。
繼位人: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帝)
最得意:懲治和珅
最失意:大內(nèi)遇刺
最不幸:突然暴死
最痛心:教民攻入紫禁城
最擅長:忍術(shù)
嘉慶 - 個人簡介
嘉慶帝颙琰,清高宗弘歷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五十四年(1789)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登基,改元為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葬于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宣宗。第三子惇恪親王綿愷。第四子瑞懷親王綿忻。第五子惠端親王綿愉。颙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開始親政。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nèi)政,整肅綱紀。誅殺權(quán)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fù)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jù)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fēng)。但其對內(nèi)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農(nóng)民起義如火如荼。颙琰即位后,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zhèn)壓川、楚、陜農(nóng)民大起義。更易統(tǒng)兵大員,嚴懲鎮(zhèn)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lián)系。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陜農(nóng)民起義被鎮(zhèn)壓,清統(tǒng)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zhèn)壓了爆發(fā)于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fā)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jiān)接應(yīng)下沖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幸免,并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zhèn)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zhèn)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御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guān)系、開辟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guān)鎖國的傳統(tǒng)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態(tài)度。嘉慶帝在內(nèi)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wěn)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于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卒謚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廟號仁宗。咸豐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倍。葬河北易縣清
嘉慶 - 統(tǒng)治時期的敗筆
嘉慶本人碌碌無為,國內(nèi)農(nóng)民起義不斷。嘉慶元年,川楚陜邊境地區(qū)爆發(fā)了白蓮教起義,后波及川、楚、陜、豫、甘等省,歷時九載。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zhàn)斗中,占據(jù)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滿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diào)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余名,提鎮(zhèn)等一、二品大員二十余名,滿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dāng)于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jié)M清元氣大傷,此后滿清的統(tǒng)治逐漸走向衰落。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十五年(1794~1810),東南沿海爆發(fā)了蔡牽在福建、浙江、廣東沿海聚眾反抗?jié)M清統(tǒng)治的武裝斗爭。康熙中葉,滿清政府加劇對民眾的壓榨,迫使東南沿海廣大民眾下海謀生。乾隆五十九年,福建同安人蔡牽率領(lǐng)福建泉州、漳州一帶沿海破產(chǎn)漁民及無業(yè)民眾,在海上劫商自救,后以閩浙沿海為基地抗清。嘉慶七年(1802),率船隊攻廈門海口的大、小擔(dān)山,500余眾登岸,奪炮13門。清廷命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赴閩造大艦30艘,鑄炮400余門往攻。次年初,蔡牽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長庚襲擊,敗退福建海面,僅余船24艘,處境不利,遂向閩浙總督玉德詐降,又用厚金賄賂閩商更造巨艇,恢復(fù)作戰(zhàn)能力。九年夏,移屯臺灣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擊殺溫州總兵胡振聲,焚其戰(zhàn)船26艘。清廷命李長庚率閩浙水師往攻,在浙江海面擊敗蔡牽。十年冬,蔡牽欲取臺灣建立據(jù)點,聚戰(zhàn)船百余艘,先攻占臺灣淡水、鳳山(今高雄)等地,得當(dāng)?shù)孛癖娭С,隊伍發(fā)展至2萬余人。蔡牽被推為鎮(zhèn)海王,率眾包圍臺灣府城。清廷急調(diào)廣州將軍賽沖阿為欽差大臣赴臺督辦軍務(wù),命李長庚率水師3000渡海入臺鎮(zhèn)壓義軍。蔡牽沉舟鹿耳門港,阻滯清軍艦船。十一年初,李長庚分路圍堵鹿耳門及其附近港口,阻止義軍突圍。蔡牽趁海潮驟漲、沉舟漂起之際,奪航路突圍至閩、浙海面。十二年底,在廣東黑水外洋迎戰(zhàn)李長庚及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受挫后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余艘。清軍乘勝追擊,并以火攻船掛住蔡牽座船后艄,蔡牽于船尾發(fā)炮,擊殺李長庚。張見升畏怯,遂退出戰(zhàn)斗。蔡牽移師遠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祿、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圍攻。起義軍長期作戰(zhàn),傷亡甚重,內(nèi)部分裂。十四年八月,蔡牽與清軍閩浙水師連續(xù)交戰(zhàn)于浙江漁山外洋,遭清軍圍擊,寡不敵眾,發(fā)炮自裂座船,與妻小及部眾250余人沉海。次年,余部1300人降清。至此,蔡牽起義失敗。
嘉慶七年(1802年)七月,廣東博羅縣陳爛屐四發(fā)動上萬人參加的反清的天地會起義。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nèi),將進順貞門,突然有一漢子沖出行刺,嘉慶的隨從一百多人一時被驚呆,虧得在場的幾個親王賣命格斗,才將刺客擒住。原來,他叫陳德,是個平民,因貧困無告,憤恨滿清統(tǒng)治的壓榨,才舍身潛入皇宮,準(zhǔn)備刺殺皇帝。事后,陳德一家被殘殺。
嘉慶十八年九月,爆發(fā)了北京天理教首領(lǐng)林清起義,攻入皇宮。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傳布于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各地,按八卦分為八區(qū)組織教徒。河南滑縣李文成和北京林清是主要教首。預(yù)定在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陰歷)八方同時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捕入獄;h群眾遂提前于九月七日(陰歷)起義,救出李文成,占據(jù)滑縣城。李文成自稱“大明天順李真主”。林清則按期起義,在京南黃村組織武裝,以200人潛入城內(nèi),在入教太監(jiān)劉進亨引導(dǎo)下,分由東華、西化門攻進清宮。其時嘉慶帝正在熱河圍獵,宮中驚慌萬狀。皇次子(上日下文)寧調(diào)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戰(zhàn)于隆宗上外。義軍寡不敵眾,退出皇宮。10月16日,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軍在奪取滑縣后,又占領(lǐng)道口鎮(zhèn)等地。清廷調(diào)楊遇春、楊芳率軍鎮(zhèn)壓。12月17日,李文成在司寨(今輝縣地)兵敗,自焚而死。1814年1月4 日,清軍攻陷滑縣,李文成妻張氏在擊殺數(shù)十人后,關(guān)門自縊。起義最后失敗。這次起義,因為林清攻入紫禁城,震撼極大。嘉慶帝承認:此乃“漢、唐、宋、明之所未有”,“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天理教起義之后,昏庸的嘉慶不思減輕對人民的壓榨剝削,反而荒唐的認為是皇宮里的樹木壞了風(fēng)水,于是下令將宮內(nèi)樹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從祖訓(xùn),也不重新種植樹木,致使今日故宮古樹罕見。
嘉慶 - 平庸天子
乾隆帝退位后,本應(yīng)住在寧壽宮,讓新皇帝住在養(yǎng)心殿,但他不愿遷出,而讓嘉慶居毓慶宮,賜名“繼德堂”。
乾隆經(jīng)常御殿,受百官朝賀,嘉慶則處于陪侍的地位。朝鮮使臣到北京,目擊記載說:嘉慶“侍坐太上皇,上喜則亦喜,笑則亦笑”。又記載:賜宴之時,嘉慶“侍坐上皇之側(cè),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zhuǎn)矚”!肚迨犯濉と首诒炯o》也記道:“初逢訓(xùn)政,恭謹無違!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捌接埂眱蓚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zhàn)爭、南京簽約、聯(lián)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jīng)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zhuǎn)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了權(quán)力,也同時接過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的危機,其中最緊迫的是和珅問題。自從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映,以及其他相關(guān)題材的影視作品演出之后,和珅就成了熒屏和報刊上的名人,也為廣大群眾所熟悉。我們就以嘉慶處理和珅事件為例,看嘉慶這位平庸皇帝是怎樣解決乾隆遺留下的社會危機,又是怎樣陷入更深危機的。
嘉慶 - 懲治和珅
和珅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官至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xué)士、首席軍機大臣。他權(quán)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儼然是“二皇帝”。今天人們從熒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頭滑腦、阿諛逢迎、機關(guān)算盡、不學(xué)無術(shù)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有人說,和珅沒有什么才能,只會阿諛逢迎,所以他不斷遭到像劉墉、紀曉嵐這樣正直大臣的反對。其實并非如此。歷史上的和珅既沒有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學(xué)歷,史書記載:和珅“少貧無藉,為文生員”。他連個舉人都沒有考取,是怎樣“寵任冠朝列”的呢?這是許多人所關(guān)心的問題。和珅的發(fā)跡,有以下因素:第一,出身滿洲,聰明機敏。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歲,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門內(nèi)驢肉胡同,父親曾任福建副都統(tǒng)。和珅十來歲時,有幸進咸安宮官學(xué)(地點在皇宮咸安宮),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和滿、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歲參加了順天府鄉(xiāng)試,沒有考中舉人。但和珅因為出身滿洲,做了宮廷三等侍衛(wèi),開始出入宮廷。這個差事給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機會,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養(yǎng)心殿。嘉慶帝颙琰在乾隆死日親政。嘉慶在辦理大行皇帝乾隆大喪期間,采取斷然措施,懲治權(quán)相和珅,舉朝上下,大為震驚。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緊緊地把持著實權(quán)。這時的和珅依然受寵,但是畢竟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和珅在乾隆與嘉慶間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緊緊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討好嘉慶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慶皇帝的權(quán)勢,第四手是防止嘉慶日后對自己進行懲處。所以他在乾隆和嘉慶之間、在嘉慶面前和背后,都表現(xiàn)了“兩面派”。
和珅竭盡全力限制嘉慶,培植任用自己的親信。嘉慶即位時,他的老師朱珪當(dāng)時任廣東巡撫,向朝廷上了封表示慶賀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狀,不過乾隆未予理睬。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準(zhǔn)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xué)士,嘉慶寫詩向老師表示祝賀。和珅又到乾隆那里告狀,說嘉慶皇帝籠絡(luò)人心,把太上皇對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這一次,乾隆生氣了。他問軍機大臣董誥:“這該怎么辦?”董誥跪下勸諫乾隆說:“圣主無過言!鼻〔抛髁T。不久,和珅還是找了個借口,慫恿乾隆將朱珪從兩廣總督降為安徽巡撫。和珅還將他的門下吳省蘭派到嘉慶身邊,名義上是幫助整理詩稿,實際上是監(jiān)視嘉慶的言行。嘉慶二年(1797年),領(lǐng)班軍機大臣阿桂病故。和珅只知進、不知退,便成為領(lǐng)班軍機大臣。這時的乾隆,已年老體衰,記憶力很差,昨天的事,今天就忘,早上做的事,晚上就不明白了。和珅真正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也就更加為所欲為。
和珅自作聰明,作繭自縛,自壞其事。颙琰當(dāng)皇子時,被定為儲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慶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給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對嘉慶繼位有擁戴之功。嘉慶笑在臉上,恨在心里。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寵臣,老奸巨滑,朝廷上下,各種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不便動手。嘉慶在乾隆死后短短的15天里,就把一個被先帝恩寵30年的“二皇帝”加以懲治,舉措得體,干凈利落,取得勝利。嘉慶采取的辦法是:
第一,欲擒故縱。嘉慶繼位后,太上皇還健在。他面對一個老謀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寵愛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和珅的一舉一動,他看在眼里,不動聲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評和珅,嘉慶說:“我還準(zhǔn)備讓和珅幫我治理國家呢!”嘉慶向太上皇奏報的一些軍國大事,也經(jīng)常讓和珅去代奏、轉(zhuǎn)奏,以此表示信任,穩(wěn)住了和珅。
第二,調(diào)虎離山。乾隆駕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經(jīng)逼近。當(dāng)天,嘉慶一方面任命和珅與睿親王等一起總理國喪大事,一方面?zhèn)髦I他的老師署安徽巡撫朱珪來京供職。初四日,嘉慶發(fā)出上諭:譴責(zé)在四川前線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的將帥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黨福長安的軍機處大臣職務(wù)。嘉慶命和珅與福長安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切斷他們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這實際上削奪了和珅的首輔大學(xué)士、領(lǐng)班軍機大臣、步軍統(tǒng)領(lǐng)、九門提督的軍政大權(quán)。
第三,突然出擊。正月初五日,給事中王念孫等官員上疏,彈劾和珅弄權(quán)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慶宣布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慶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diào)整。如初八日,嘉慶命令從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報,軍機處不得再抄錄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將上奏的內(nèi)容事先告訴軍機大臣。并命宗室睿親王淳穎、定親王綿恩、儀親王永璇、慶郡王永璘等分別掌握軍政大權(quán)。
第四,制造輿論。嘉慶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員,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態(tài)。直隸總督胡季堂首先表態(tài),他在奏折中指責(zé)和珅喪心病狂、目無君上、蠹國病民、貪黷放蕩,真是一個無恥小人,請求將其“凌遲處死”!傲柽t”就是千刀萬剮。嘉慶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員討論這個意見,若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實際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見定下基調(diào),并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都表明態(tài)度。
第五,懲辦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遺詔的同時,將和珅、福長安的職務(wù)革除,下刑部大獄。命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等,負責(zé)查抄和珅家產(chǎn),并會同審訊。初十日,嘉慶御批“實力查辦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審訊后,嘉慶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狀:主要有欺騙皇帝、扣壓軍報、任用親信、違反祖制、貪污斂財?shù)取J巳,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請將和珅凌遲處死,將同案的福長安斬首。嘉慶四年正月《上諭檔》中記載:嘉慶諭示“和珅罪有應(yīng)得”,就是說怎么嚴懲和珅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領(lǐng)班軍機大臣,為了朝廷體面,賜他自裁。據(jù)說和珅在獄中,自知生命不久,對著窗外元宵明月,感慨賦詩道:“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痹陔娨晞 对紫鄤⒘_鍋》中有這樣的鏡頭:和珅得到嘉慶皇帝賜給他的三尺白綾,在獄中自盡。福長安以阿附和珅,令其到和珅死所跪視和珅自裁,并革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職,逮下獄,籍其家。
第六,講求策略。嘉慶說,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喪期間,處治這個先皇的罪臣。和珅被誅后,其黨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窮追其余黨。嘉慶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馬上收兵。對和珅的親信,除伊江阿、吳省蘭、吳省欽等人給予處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舉升官者或給和珅送賄者,概不追究。嘉慶宣諭:“凡為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咸與自新。”此諭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穩(wěn)定。
嘉慶對和珅的懲治,動作迅速,干凈利索,寬嚴適當(dāng),十分成功。這是嘉慶皇帝一生處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為精彩的一筆,也是他作為政治家的惟一杰作。但是,嘉慶定和珅的第一大罪是:在宣布皇太子前一天,和珅向他送如意以示擁戴之功。這表示和珅要投靠新主,其心不能算惡,既不叛君主,也不反社稷,此條構(gòu)不成殺頭之罪。嘉慶將此定為和珅第一大罪狀,表明嘉慶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上沒有大手筆。這是嘉慶親政之后,平庸性格的一次表露。
嘉慶為什么殺和珅?
(1)有人說是因為和珅“富可敵國”,扳倒和珅,可以緩解嘉慶面臨的財政壓力。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這個意思。和珅被抄家時,抄出藏金32000多兩,地窖藏銀200余萬兩,取租地1266頃,其他還有取租房屋1001間半、各處當(dāng)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衣物等,其總家產(chǎn)折合白銀,有的說約1000萬兩,有的說2000萬兩,有的說達到了8億兩。當(dāng)時清政府財政年總收入約7000萬兩。還有違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寶石等,實際數(shù)字已經(jīng)無法考據(jù)。大量的財富使和珅過著帝王般奢華的生活,娶出宮女子為妾,僅巡捕營在和宅供役者就達1000余人。他在承德麗正門外、北京北長街會計司胡同等處,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剎海畔,建造起豪華宅第,也就是恭王府的前身。府內(nèi)甚至仿乾隆皇帝寧壽宮,建起楠木房,稱為錫晉齋。還有違制修建的垂花門和皇宮用的宮燈、多寶閣等。和珅還在北京海淀建有宏大秀美的淑春園,是今北京大學(xué)校園的一部分。和珅不僅享受著姬妾成群、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夢想著死后像皇帝一樣風(fēng)光氣派。他在河北薊州(今薊縣)修建了巨大的墳?zāi),?guī)格超過親王,民間稱之為“和陵”。
(2)有人說是為緩解官民之間的矛盾。嘉慶元年(1796年),發(fā)生白蓮教民變,清軍連連失利。嘉慶三年,清軍抓住四川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說“官逼民反”。嘉慶意識到,正是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貪暴,所以屢屢激起民變。嘉慶帝總結(jié)說:“層層?xùn)K(juān)削,皆為和珅一人!庇终f:“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實為其貽誤軍國重務(wù)!彼,嘉慶殺和珅,以謝天下。
(3)有人說是為解決君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矛盾,是和珅“權(quán)高震主”。嘉慶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彼踔翍岩珊瞳|蓄意謀反,所以要殺掉和珅。當(dāng)相權(quán)威脅到君權(quán)的時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動。從嘉慶的先祖來看,皇太極繼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大貝勒代善屈從,皇太極得以從四大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獨坐”;順治親政后,追罪死后的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康熙親政后,擒拿輔臣鰲拜;雍正登極后,殺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乾隆繼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慶執(zhí)掌朝綱,
必然懲辦權(quán)相和珅。
不過,嘉慶對和珅的功績和才能還是肯定的。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殺15年之后,清國史館將編修的《和珅列傳》(稿本)送呈嘉慶審閱。嘉慶見記載簡略,只記錄了和珅的一堆官階履歷,很不滿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無是處”,他“精明敏捷”,任職30年,還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貪鄙成性、怙勢營私、狂妄專擅、貪婪專權(quán),才不得不加以重罰。
《清史稿·和珅傳》記載:“仁宗(嘉慶)嘗論唐代宗殺李輔國,謂:‘代宗為太子,不為輔國所讒者幾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誅之,一獄吏已辦!w即為和珅發(fā)也!”這說的是唐代宗誅宰相李輔國的史事。《舊唐書·李輔國傳》記載:李輔國,出身卑賤,年少被閹,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在太子?xùn)|宮是一個喂馬的太監(jiān)。安史之亂中,他力勸太子即帝位。肅宗即位后,升為太子管家。后來官運亨通——任開府儀同三司、郕(chéng)國公、兵部尚書、博陸郡王。肅宗死后,代宗即位,尊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缎绿茣だ钶o國傳》也記載:代宗既嗣位,不愿大張旗鼓地殺李輔國,只差遣俠者,深夜將其刺殺之,割下頭顱扔到溷廁中。但代宗仍對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慶對和珅的處理,很像唐代宗對李輔國的處理,就是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為個案處理。
但是,和珅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個案,而是成了社會現(xiàn)象,可以叫做“和珅現(xiàn)象”。和珅這樣一個出身“少貧無藉”、鄉(xiāng)試不中的生員,由普通的宮廷侍衛(wèi),32歲成為軍機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貴常葆,登峰造極。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和珅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老年帝王專制的必然。乾隆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驕志滿,倦怠朝政。他喜歡阿諛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這樣的人。高陽先生認為,和珅的問題“高宗至少要負一半的責(zé)任”。這話說得還不夠。嚴格說來,“和珅現(xiàn)象”的責(zé)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專制腐敗機體上的一個毒瘤。當(dāng)時,乾隆皇帝身邊有四種人——后妃、太監(jiān)、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處理軍政要務(wù),太監(jiān)不能陪他和詩品畫,皇子太近怕其“覬(jì)覦(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會像和珅那樣曲意逢迎。因此,和珅有著后妃、太監(jiān)、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乾隆皇帝對他既喜愛又依賴,自然遇事會替他撐腰。當(dāng)時,大學(xué)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狀元出身的王杰,也不買和珅的賬。陳啟元《庸閑齋筆記》記載:一天,和珅在軍機處拿著一幅石墨畫軸,王杰說:“貪墨之風(fēng),以至于此!焙瞳|指著王杰的手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么好處?”后王杰告老還陜西韓城鄉(xiāng)里,嘉慶送他的詩有“清風(fēng)兩袖送韓城”句。但是因為乾隆的緣故,嘉慶《平苗圖》他們拿和珅沒有辦法。和珅在朝20余年,未嘗一被彈劾。他稍見端倪,必設(shè)計除之。前面講的曹錫寶彈劾不成反遭譴責(zé)就是一例。
嘉慶懲治和珅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但他只把和珅當(dāng)作個案處理,而沒有把“和珅現(xiàn)象”當(dāng)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決,進行制度性的改革,這是嘉慶的平庸之處。
嘉慶 - 危機四伏
嘉慶處理完和珅事件后,又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南方的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騷動,采礦的封禁,錢糧的虧空,八旗的生計,鴉片的流入,河漕的難題等等。但是嘉慶都把上述問題作為個案看待,他沒有也不可能從制度上去加以解決。比如,平定白蓮教之后,嘉慶曾作詩道:
內(nèi)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表現(xiàn)了嘉慶儒家仁愛的理念。仁者愛人,嘉慶作為一位“仁君”來說是夠格的,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是可貴的。嘉慶有很好的儒學(xué)修養(yǎng),他的文學(xué)、詩歌、書法、文章都是可以的。這一點比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歷、天啟等皇帝都好。舉兩個小例子:
(1)大理寺卿楊懌會受召對。時值盛暑,掀簾見嘉慶搖扇揮汗;進入,跪拜。嘉慶把扇子放在一邊,不復(fù)用。詢問甚詳。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2)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shù)字不實,令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聞,朱批云:“損上益下,朕之愿也。存心刻薄,有傷政體!币Υ髴M,以原冊600里加急報京。
嘉慶 - 嘉慶年間大事記
嘉慶元年(1796年 丙辰)
正月 行授受大典。嗣皇帝顒琰(yóng yǎn)侍太上皇行禮于堂子、奉先殿、壽皇殿。太上皇御太和殿,授璽,顒琰即皇帝位,太上皇訓(xùn)政。立嫡福晉喜塔臘氏為皇后,側(cè)福晉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鈕祜祿氏為貴妃,側(cè)福晉拜唐阿劉福明之女劉佳氏為諴妃,側(cè)福晉上駟院卿討住之女侯氏為瑩嬪,委署庫長時泰之女董氏為貴人。于寧壽宮舉行千叟宴。湖北爆發(fā)白蓮教起義。
三月 嘉慶帝行耕藉禮,皇后行先蠶禮。
十一月 賜世襲一等子爵戶部尚書布彥達之女鈕祜祿氏為皇二子綿寧嫡福晉。
嘉慶二年(1797年 丁巳)
正月 貴州苗民再次起義。
二月 皇后喜塔臘氏逝,上謚號為“孝淑”。
五月 奉太上皇至熱河,駐避暑山莊。太上皇諭:“以貴妃鈕祜祿氏繼位中宮,應(yīng)先封為皇貴妃!
嘉慶三年(1798年 戊午)
二月 釋奠文廟,臨雍講學(xué)。
嘉慶四年(1799年 己未)
正月 太上皇逝。嘉慶帝親政。大學(xué)士和珅及尚書福長安皆獲罪下獄。和珅賜死于獄,福長安論斬。追贈糾劾和珅家臣劉全之御史曹錫寶。晉儀郡王永璇為儀親王,貝勒永璘為慶郡王,綿億為履郡王,奕綸、奕紳在上書房讀書。諭“中外陳奏直達朕前,不許副封關(guān)會軍機處。”召乾隆晚年抨擊、揭露腐敗而獲罪的尹壯圖來京候旨擢用。
二月 以“六卿分職各有專司,原無總理之名,勿啟專權(quán)之漸”為由,罷皇八兄儀親王永璇管吏部事。
三月 籍沒和珅花園府邸,花園賜皇十一兄永瑆,府邸賜皇十七弟永璘。
四月 上大行太上皇謚號為“純”,廟號高宗。遵秘密建儲家法,親書皇太子綿寧名藏之秘匣。
八月 翰林院編修洪亮吉上疏極言吏治腐敗,得罪戍伊犁。
九月 葬高宗純皇帝乾隆于東陵之裕陵。以永瑆工于書法,命其書裕陵圣德神功碑。
十月 成親王永瑆免值軍機處。
嘉慶五年(1800年 庚申)
三月 謁西陵。
九月 謁東陵。
嘉慶六年(1801年 辛酉)
四月 立皇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晉瑩嬪侯氏為華妃,晉貴人董氏為淳嬪,晉舉人伊里布之女春貴人王氏為吉嬪。
嘉慶七年(1802年 壬戌)
七月 嘉慶帝初次秋狝木蘭。
十二月 川、楚白蓮教起義大部分已被鎮(zhèn)壓。
嘉慶八年(1803年 癸亥)
閏二月 嘉慶帝由圓明園還宮,入貞順門,陳德行刺,不成被俘。陳德及其二子伏誅。嚴申宮門之禁。
十月 葬孝淑皇后于山陵。
嘉慶九年(1804年 甲子)
二月 謁東陵。
三月 謁明陵,奠酒長陵。
五月 清廷徹底鎮(zhèn)壓了白蓮教起義余部,此戰(zhàn)事遷延九年,清廷耗軍費白銀二億兩。 六月 蔡牽于海上起義。 嘉慶十年(1805年 乙丑) 正月 詔內(nèi)務(wù)府大臣嚴行約束太監(jiān),稽其出入。
四月 查禁西洋人刻書傳教。
五月 晉主事善慶之女如貴人為如嬪。詔內(nèi)務(wù)府大臣管理西洋堂,未能嚴加稽查,任令傳教,下部議處,其經(jīng)卷檢查銷毀,習(xí)教佟蘭等獲罪。
七月 謁盛京諸陵。
嘉慶十一年(1806年 丙寅)
二月 謁東陵。
七月 秋狝木蘭。
九月 直隸查出假雕印信,串通銀號,虛收冒支大案。
嘉慶十二年(1807年 丁卯)
二月 謁東陵。
三月 至南苑行圍,后謁西陵。
七月 秋狝木蘭。
嘉慶十三年(1808年 戊辰)
正月 晉諴嬪為諴妃,吉嬪為慶妃,信貴人為信嬪。以儀親王永璇年逾六十,免其冬寒入內(nèi)奏事。
二月 謁東陵,巡視天津長堤。命皇二子綿寧釋奠孔子。
九月 英國兵船進泊香山洋面,派兵據(jù)澳門炮臺,以防御法國保護貿(mào)易為借口。
十二月 命皇二子綿寧詣大高玄殿祈雪。賜公舒明阿之女佟佳氏為綿寧繼福晉。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己巳)
九月 蔡遷被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圍于定海漁山外洋,裂船自溺。
十二月 發(fā)生工部書吏冒領(lǐng)戶部、內(nèi)務(wù)府官銀案。
嘉慶十五年(1810年 庚午)
二月 詔以鴉片煙戕生,逼飭督撫斷其來源。
九月 晉如嬪為如妃。
嘉慶十六年(1811年 辛未)
三月 謁西陵,巡五臺山。
七月 禁西洋人潛居內(nèi)地,并禁民人習(xí)天主教。
嘉慶十七年(1812年 壬申)
正月 命皇二子綿寧詣太廟行禮。
六月 移閑散宗室于盛京居住,造屋給田給銀。
嘉慶十八年(1813年 癸酉)
七月 申嚴販運鴉片煙律,定食者并罪。
九月 天理教起義,其中首領(lǐng)林清聯(lián)絡(luò)宮中太監(jiān),分別從東、西華門沖入宮中,與官兵交戰(zhàn),全部被殲。嘉慶帝為此下“罪己詔”;识泳d寧于此次突變中表現(xiàn)英勇,功封為智親王。
是年 禁宗室覺羅子弟與漢人通婚。準(zhǔn)駐防子弟從丙子(嘉慶二十一年)科起,應(yīng)各省文武鄉(xiāng)試。
嘉慶十九年(1814年 甲戌) 四月 閱健銳營兵。
八月 皇十一兄永瑆工書法,命自選所書刻石,賜名《詒晉齋帖》,并以手詔為序。
十一月 命開墾伊犁、吉林荒地。
十二月 批準(zhǔn)兩廣總督蔣攸铦“防閑策”嚴禁民人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蓋夷式房屋以及清查商欠等各項具體規(guī)定。
嘉慶二十年(1815年 乙亥)
正月 命智親王綿寧至太廟行禮。
三月 兩廣總督蔣攸铦疏陳查禁鴉片煙章程,得旨:“洋船到澳門,按船查驗,杜絕來源。官吏賣放及民人私販者,分別治罪!
十一月 理親王昭梿削爵圈禁。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丙子)
正月 以乾清宮賜宴,輔國公綿慜就席遲,奕紹推令入座,拂墮食碗,慶親王永璘告內(nèi)奏事太監(jiān),特詔諸親王、郡王,勿令太監(jiān)代為奏事,至開交結(jié)之端,罰永璘俸。
七月 英國使臣到京,因禮儀之爭未覲見嘉慶帝而去,并企圖把天津作為新的貿(mào)易口岸,帶領(lǐng)英使的大臣和世泰等受到黜降。
是年 命加強保甲制度,十家為牌,有形跡可疑之人即行首報。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丁丑)
三月 增設(shè)天津水師營總兵官,專轄水師兩營。
六月 松筠疏請停止明年謁祖陵,奉旨嚴斥,罷其大學(xué)士銜,黜為察哈爾都統(tǒng)。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戊寅)
正月 諭:“內(nèi)廷主位之母家,如高斌、缊布等,已入滿洲旗分,俱曾各賞滿洲姓名書寫矣。惟玉牒內(nèi)孝儀純皇后之母家姓氏仍單字書寫。著交宗人府于玉牒內(nèi)孝儀純皇后之母家書寫魏佳氏!
五月 因修《明鑒》,于萬歷、天啟兩朝載入先朝開創(chuàng)之事及加按語頌揚,嘉慶帝認為于體例未合,下詔降罰正、副總裁官,并另行纂輯。
七月 啟鑾東巡盛京。
十月 回鑾謁東陵,萬壽節(jié)于興隆寺行宮受賀。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己卯)
正月 以六旬萬壽賜宴群臣。封皇三子綿愷為敦親王,皇四子綿忻為端親王。宣布普免全國積欠錢糧。
五月 成親王永瑆以告祭禮贊引有誤,罷職削俸歸第。
七月 以儀親王永璇刺探政事,停其入值,只留內(nèi)廷行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庚辰)
三月 謁東陵。慶親王永璘逝,嘉慶帝親臨其府邸祭奠。
七月 秋狝木蘭,嘉慶帝逝于避暑山莊,奉安澹泊敬誠殿。御前大臣賽沖阿、軍機大臣托津、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禧恩啟建儲秘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秘旨,立皇二子綿寧為皇太子。即日,皇太子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尊母后鈕祜祿氏為皇太后。
八月 為大行皇帝上謚號“仁宗”,廟號;实。為避諱,改皇帝御名綿寧為旻寧。旻寧即位太和殿,頒詔天下,以明年為道光元年。
九月 命名仁宗陵為昌陵。以擬遺詔錯誤,罷黜托津、戴均元軍機大臣。追封藩邸時嫡福晉鈕祜祿氏為皇后。大和卓木之孫張格爾率數(shù)百人攻掠邊卡,挑起叛亂。
十一月 奉皇太后居壽康宮。
十二月 奉皇太后懿旨,立繼妃佟佳氏為皇后
嘉慶 - 興趣愛好
愛聽?wèi)?/h3> 嘉慶帝好聽?wèi),而且興致很高。 嘉慶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務(wù),但愛好戲劇也是不爭的事實,親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責(zé)他“恐退朝之后,俳優(yōu)近習(xí)之人,熒惑圣聽者不少”。嘉慶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發(fā)配新疆。其實,洪亮吉所說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嘉慶是清朝迄此時為止對戲劇最為癡迷的一位君主。根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嘉慶元年正月,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嘉慶帝一連看了十八天大戲。當(dāng)時父親乾隆雖然退位,但在和珅輔佐之下大權(quán)獨攬,嘉慶帝無事可做,所以,狠狠地過了一頓戲癮。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嘉慶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大權(quán)獨攬,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節(jié)儉,又要為臣民做表率,聽?wèi)虿幌褚酝菢与S心所欲。不過根據(jù)專門研究清代宮廷戲劇的丁汝芹先生介紹,嘉慶皇帝精通戲曲,無論籌備排演新戲、分配角色,還是舞臺調(diào)度,他幾乎事事過問,稱他為清宮戲劇導(dǎo)演也不為過。宮廷唱戲,集中在年節(jié)慶典期間,這時候連天大戲,從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隨便舉行大規(guī)模的唱戲活動。更何況此間國事如麻,動亂較多,實際上并沒有多少閑情逸致聽?wèi),嘉慶帝偶爾以此調(diào)劑一下情緒,更多時間是茶余飯后叫來太監(jiān)清唱幾段,然后再指點一番,并沒有因此耽誤國政。
喜打獵
嘉慶帝還好打獵,木蘭秋狝的興致很高。 “木蘭秋狝”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獵苑木蘭圍場進行的行獵活動,這一制度確立于康熙時代,借以訓(xùn)練軍隊,聯(lián)絡(luò)蒙古王公,當(dāng)然,也帶有行樂的目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樂的目的越來越突出。木蘭圍場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來是蒙古王公的領(lǐng)地。這里地勢起伏,草深林密,野獸出沒,尤其以鹿為最多。但當(dāng)時道路難行,官兵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愿意長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時候,嘉慶帝也不得不妥協(xié)。再加上此時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加上圍場官員管理不善,木蘭圍場獵物稀少。所以,除了嘉慶十五年行圍較為滿意以外,每次的收獲都不大。
嘉慶 - 死因說法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發(fā)性猝死,也記錄的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極之死,正
史記載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傳說就不同了,五花八門的死因,讓史家至今爭論不休。其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最為離奇,野史傳說他是遭雷擊而亡,且說法不一:
第一種
第一種說法較為穩(wěn)重,說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木蘭秋狩時遇疾,臥床調(diào)養(yǎng),并無甚大礙,精神尚佳,照常處理政事。一日,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致使嘉慶帝“觸電”身亡。
第二種
第二種說法似乎浮躁,說嘉慶帝到達承德避暑山莊后,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裝,率領(lǐng)滿漢大臣和八旗勁旅,大隊人馬直奔木蘭圍場。他們追蹤圍獵多日,虎熊全無,只獵獲一些野兔,連平常遍地覓食的麋鹿也甚少見。嘉慶帝非常掃興,決定提前結(jié)束秋狩;貋砺飞锨∮鲎兲欤纂娊患,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聲雷,那么多人中,惟獨皇帝被擊中落馬。凱旋回營變成護喪返京,滿朝驚恐呆然。
第三種
第三種說法有些荒誕,說嘉慶帝長期嬖寵一小太監(jiān),經(jīng)常尋歡作樂,引起近侍大臣們的非議,駐山莊以后,更加變本加厲。帝之寢宮設(shè)于“煙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樓,名“云山勝地”,據(jù)說此樓正是皇帝與小太監(jiān)幽會場所,某日,他們正在此尋歡,忽然道道閃電劈開云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
以上三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嘉慶帝之死與天空放電的自然現(xiàn)象有關(guān),并說嘉慶被雷擊燒焦,面目全非,已經(jīng)無法收殮入棺。若將事實曝光,無異于宮廷之最大丑聞。大臣們商定個辦法,將一相貌體材與嘉慶相似之太監(jiān)秘密絞死,再進行盛裝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著假皇帝尸體,以此掩人耳目,運回北京,祭葬了事?傊,中國歷代王朝凡83個,帝王累計559位,傳說中由天神擊斃者絕無僅有,唯嘉慶皇帝一人。以上雖是野史傳聞和推測,本人卻有些相信。因為嘉慶帝在清朝的皇帝中是比較倒霉的一個。他當(dāng)皇帝時,遭遇刺客險些喪命。兇手自供行兇的理由是生活貧困,無處謀生,所以欲尋短見,但是又想了斷之前必須做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才來行刺皇上。他當(dāng)皇帝時,起義者曾一度攻進皇宮。在城樓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意欲搗毀金鑾殿。這些在清代都絕無僅有,是對他統(tǒng)治能力的藐視和否定。他的死因傳聞,按照“天人感應(yīng)”的說法,是對上天一而再,再而三示警終不悔悟者的最嚴厲懲罰。
嘉慶帝的死因,正史雖不會如此記載,但年僅60歲的嘉慶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且是在毫無任何預(yù)兆的情況下,猝然離開人世確是事實。史載,嘉慶帝死后,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日,道光皇帝向內(nèi)閣發(fā)布上諭,才告知朝廷上下。當(dāng)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曉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為何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向來保密,清廷當(dāng)然不會向民間公開解釋死因,故才有了上述推測和傳聞。
嘉慶 - 嘉慶的悲劇
嘉慶的悲劇在于: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zé)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其結(jié)果是,滋生百官腐敗、和珅現(xiàn)象的制度土壤沒有被鏟除,因而這種現(xiàn)象也就無法根除。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時,則陷入內(nèi)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嘉慶 - 人物評價
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捌接埂眱蓚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zhàn)爭、南京簽約、聯(lián)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jīng)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zhuǎn)為衰敗的歷史角色。然而,嘉慶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而嘉慶卻克勤克儉,還想著法子給老百姓減稅,還有他誅殺大貪官和珅,手段老練,辦事迅速,這樣的皇帝能被稱作平庸嗎?但話又說回來,清朝宮廷的腐敗與黑暗,已將注定了這個封建王朝,必將走向滅亡。因此,我才說嘉慶的平庸,是歷史的必然。
嘉慶 - 嘉慶帝后宮年表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冊封副都統(tǒng)內(nèi)務(wù)府總管和爾經(jīng)額之女喜塔拉氏為皇子福晉。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拜唐阿劉福明之女格格劉佳氏生皇長子。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一日 拜唐阿德成之女格格關(guān)佳氏生皇長女。福晉喜塔拉氏生皇二女。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格格劉佳氏生皇三女。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 福晉喜塔拉氏生皇二子綿寧。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七 福晉喜塔拉氏生皇四女。
乾隆五十一年 賜封輕車都尉哈豐阿之女完顏氏為皇子側(cè)福晉。十一月十一日 內(nèi)務(wù)府大臣職銜永和之女格格沈佳氏生皇五女。
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二日 上駟院卿討住之女格格候佳氏生皇六女。
乾隆五十五年 賜封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鈕祜祿氏為皇子側(cè)福晉。(約于此年)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側(cè)福晉鈕祜祿氏生皇七女。
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二日 側(cè)福晉鈕祜祿氏生皇散子綿愷。
此前,側(cè)福晉完顏氏、格格關(guān)佳氏、格格沈佳氏已經(jīng)于潛邸中去世,卒年不詳。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 仁宗繼皇帝位。初四 冊立福晉喜塔拉氏為皇后。冊封側(cè)福晉鈕祜祿氏為貴妃;格格劉佳氏為諴妃;格格候佳氏為瑩嬪。賜封員外郎光保女侍妾梁氏為榮常在 ;文舉人伊里布之女侍妾王佳氏為春常在。
嘉慶二年二月初七 皇后喜塔拉氏崩。二十七日冊謚大行皇后為孝淑皇后。四月二十二日 追冊潛邸側(cè)福晉完顏氏為恕妃;格格關(guān)佳氏為簡嬪;格格沈佳氏為遜嬪。五月二十日 行孝淑皇后冊謚禮。晉封 貴妃鈕祜祿氏為皇貴妃,攝六宮。六月十八日 行恕妃、簡嬪、遜嬪追封禮。十月十七日 行皇貴妃晉封禮。十一月 賜封委署庫長時泰之女董佳氏為淳貴人,玉貴人。
嘉慶三年三月 晉封春常在王佳氏為春貴人;賜封將軍本志之女劉佳氏為信貴人。公安英之女蘇完尼瓜爾佳氏為安常在。
嘉慶六年正月初八 冊立皇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晉封瑩嬪候佳氏為華妃;冊封淳貴人董佳氏為淳嬪;春貴人王佳氏為吉嬪。賜封主事善慶之女鈕祜祿氏為如貴人。四月十五日 行皇后冊立禮,及華妃、淳嬪、吉嬪冊封禮。
嘉慶九年正月 賜封蕓貴人。六月二十八日 華妃候佳氏薨。十二月十八日 冊封如貴人鈕祜祿氏為如嬪。
嘉慶十年二月初八 如嬪鈕祜祿氏生皇八女。初九 皇后鈕祜祿氏生皇四子綿忻。六月初四 行如嬪冊封禮。七月十九日 蕓貴人薨。
嘉慶十一年正月 晉封榮常在梁氏為榮貴人。
嘉慶十二年正月 降封榮貴人梁氏為榮常在。五月復(fù)封榮常在梁氏為榮貴人。六月以后 賜封左副都御史萬名之女烏雅氏為恩貴人。
嘉慶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以誕育皇長孫及五旬萬壽晉封諴妃劉佳氏為諴貴妃。吉嬪王佳氏為莊妃;冊封信貴人劉佳氏為信嬪。
嘉慶十五年九月二十日 晉封如嬪鈕祜祿氏為如妃。
嘉慶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 如妃鈕祜祿氏生皇九女。二月十五日 莊妃王佳氏薨。四月初二行 如妃晉封禮。
嘉慶十九年二月十七日 如妃鈕祜祿氏生皇五子綿愉。十月初七 玉貴人卒。
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淳嬪董佳氏薨。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仁宗殯天。二十六日皇二子智親王綿寧繼皇帝位。二十七日 尊封皇后鈕祜祿氏為圣母皇太后。八月二十三日 晉尊諴貴妃劉佳氏為諴禧皇貴妃;如妃鈕祜祿氏為如貴妃;信嬪劉佳氏為信妃;冊尊榮貴人梁氏為榮嬪;恩貴人烏雅氏為恩嬪;安常在蘇完尼瓜爾佳氏為安嬪。十二月初二 敬上圣母徽號恭慈皇太后;二十日 行諴禧皇貴妃、如貴妃、信妃晉尊禮。二十四日 行榮嬪、恩嬪、安嬪冊尊禮。
道光二年十月十三日 信妃劉佳氏薨。十一月二十七日 冊立皇后禮成,敬上圣母徽號康豫。
道光六年五月初六 榮嬪梁氏薨。
道光八年十一月初八 平定張格爾叛亂,敬上圣母徽號安成。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諴禧皇貴妃劉佳氏薨。
道光十四年二月 冊謚諴禧皇貴妃劉佳氏為和裕皇貴妃。十月二十日 皇后冊立禮成,敬上圣母徽號莊惠。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九 圣母六旬圣壽,敬上徽號壽僖。
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薨。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六 圣母七旬圣壽,敬上徽號崇祺。
道光二十六年 三月初三 晉尊如貴妃鈕祜祿氏為如皇貴妃。十二月初九 行如皇貴妃晉尊禮。初十 恩嬪烏雅氏薨。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圣母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僖崇祺皇太后鈕祜祿氏崩。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宣宗殯天。二十二日 尊封如皇貴妃鈕祜祿氏為皇祖如皇貴太妃。二十六日 皇四子奕詝繼皇帝位。三月初一 恭上大行皇太后尊謚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應(yīng)天熙圣;屎。
咸豐元年三月十五日 行如皇貴太妃尊封禮。
咸豐十年閏三月初三 如皇貴太妃鈕祜祿氏薨。五月二十一日 冊謚如皇貴太妃為恭順皇貴妃。
嘉慶 - 后妃與子女
后妃
孝淑;屎,喜塔臘氏
孝和;屎,鈕祜祿氏,禮部尚書恭阿拉的女兒,嘉慶帝為皇子時的側(cè)福晉,嘉慶元年冊封貴妃。孝淑皇后去世后,奉太上皇乾隆旨意晉封皇貴妃。到嘉慶六年,才由皇貴妃而冊為皇后。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十二月十一日去世,終年七十四歲,葬于昌陵西面三華里處的昌西陵。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1786年—1860年),嘉慶初年被選入宮,賜號如貴人。嘉慶十年冊封為如嬪。十五年九月晉封為如妃。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晉尊為皇考如貴妃。道光二十六年,晉尊為如皇貴妃,居壽安宮。三十年(一八五零)正月,咸豐晉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咸豐三年行冊尊禮。十年閏三月初三日去世,終年七十四。
和;寿F妃,劉佳氏,颙琰為皇子時,入侍藩邸。生皇長子幼年夭折。嘉慶元年(1796)正月冊封為誠妃。十三年(1808)十一月晉封為誠貴妃。二十五(1802),道光晉尊為皇考誠禧皇貴妃。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十八日去世。尊謚和裕皇貴妃。葬昌陵妃園寢,墓券位于前排居中。
華妃,侯佳氏,嘉慶元年正月冊封為瑩嬪。六年(1801)四月晉封為華妃。九年(1804)六月二十八日去世。
恕妃,完顏氏,父哈豐阿,官輕車都尉。颙琰為皇子時,入侍藩邸為側(cè)福晉。卒于嘉慶繼位以前,嘉慶二年四月追封為恕妃。葬妃園寢,墓券位于第二排居中。
莊妃,王氏(?—1811年),父伊里布,舉人。初賜號春貴人,嘉慶六年(1801)四月冊封為吉嬪。十三年(1808)十一月晉封為莊妃。十六年(1811)二月十五日去世。
信妃,劉佳氏(?—1822年),將軍本志之女。初賜號信貴人,嘉慶十三年(1808)十一月冊封為信嬪。二十五年(1820)十二月,道光帝晉尊為皇考信妃。道光二年(1822)十月十三日去世。
簡嬪,關(guān)佳氏,拜唐阿德成女,颙琰為皇子時,入侍為格格。卒于嘉慶二年(1797)以前,是年四月追封為簡嬪。
遜嬪,沈佳氏,內(nèi)務(wù)府大臣職銜永和女,颙琰為皇子時,入侍為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生皇五女慧安和碩公主,不久即去世。嘉慶二年四月追封為遜嬪。
恩嬪,烏雅氏,父萬明,官至左副都御史。嘉慶時賜號恩貴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十二月,道光帝晉尊為皇考恩嬪。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初十日去世。
榮嬪,梁氏,員外郎光保女。嘉慶時賜號榮貴人。嘉慶六年(1801)五月初十日去世。
淳嬪,董佳氏(?—1819年),委署庫長時泰女。嘉慶初年賜號淳貴人,嘉慶六年(1801)四月冊封為淳嬪。二十四年去世。
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生年不詳,公安英之女。本為宮女,因長得小巧玲瓏,又善解人意,被嘉慶臨幸,封為常在。嘉慶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晉尊為皇考安嬪。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二十七日去世。
玉貴人,某氏(?—1815年)嘉慶二年十一月封玉貴人,十九年十月初七日卒,二十年。二月二十九日葬入昌陵妃園寢。
蕓貴人,某氏(?—1805年)嘉慶九年(1804年)正月冊封蕓貴人,七月十九日蕓貴人逝世。
李貴人,某氏(?—?),葬昌陵妃園寢。
皇子
皇長子穆郡王,母和;寿F妃劉佳氏,時為藩邸福晉。未命名,嘉慶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母孝淑;屎笙菜D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敦恪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時為皇子側(cè)福晉。
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端懷親王,母孝和;屎筲o祜祿氏,時為皇后。
皇五子愛新覺羅·綿愉,惠端親王,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時為如妃。
皇女
皇長女(1780.4.11—l783.11.1),母簡嬪關(guān)佳氏,時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僅4歲,未封,無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母孝淑;屎笙菜D氏,時為皇子嫡福晉。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僅4歲,未封,無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莊敬和碩公主,母和;寿F妃劉佳氏,時為藩邸福晉。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慶六年(1801)十一月嫁與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索特納木多布濟,封莊敬和碩公主,嘉慶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時年31歲,葬于北京海淀區(qū)復(fù)興門外公主墳東側(cè)。索特納木多布濟,系科爾沁郡王齊默持多爾濟之孫,乾隆四十八年襲父爵,封為郡王,嘉慶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薦授御前大臣,嘉慶二十五年(1820)受顧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晉贈親王,無嗣,以從子僧格林沁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莊靜固倫公主,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時為皇子嫡福晉。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慶七年(1802)封莊靜固倫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給蒙古族博爾濟吉持氏瑪尼巴達喇,嘉慶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時年28歲,葬于北京海淀區(qū)復(fù)興門外公主墳西側(cè)。瑪尼巴達喇,嘉慶四年(1799)襲封土默特貝子,歷任前鋒統(tǒng)領(lǐng),蒙古都統(tǒng),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銜,道光十一年(1831)封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碩公主,母遜嬪沈佳氏,時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僅10歲,嘉慶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為慧安和碩公主,嘉慶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內(nèi)的張各莊公主園寢。
皇六女(1789.6.12—1790),母華妃侯佳氏,時為皇子側(cè)福晉。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殤,未封,無名。
皇七女(1793.6.26—1795),母孝和;屎筲o枯祿氏,時為皇子側(cè)福晉。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殤,年僅3歲,未封,無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母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時為如貴人。嘉慶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殤,未封,無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倫公主,母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時為如嬪。嘉慶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慶二十年五月殤,年僅5歲,嘉慶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為慧愍固倫公主,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內(nèi)的張各莊公主園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