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孫之獬(1591年 -1647年),字龍拂,山東淄川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考成進士,改庶吉士。館試第一,授檢討,后升侍講。崇禎時,力主不可毀《三朝要典》。清軍入關(guān)后,剃發(fā)迎降。清初授禮部侍郎,1645年,清軍克九江,之獬自請往任招撫,加兵部尚書。1646年,召還,總兵金聲桓劾之獬擅加副將高進庫、劉一鵬總兵銜,被奪職。1647年山東人謝遷攻破州縣,入淄川,城破死之,諸孫蘭茲、蘭藂、蘭藪和蘭藹等從死者八人。著有詩文《龍吟集》、《懶水園集》、《澄江草》,選刻的《宋元詩塵》,曾經(jīng)刊行于世, 今多已失佚。
清朝剃發(fā)令的始作俑者即為漢人孫之獬
由前腦剃光,后腦留辮,本是流行于滿族的習(xí)俗。為使?jié)h人臣服,清朝統(tǒng)治者將其強加于漢族。但最早奏請對漢族剃發(fā)的,倒是身為漢人的明朝降臣孫之獬。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軍入關(guān)后,就他俯首乞降。清世祖為收攬人心,接納并讓他當了禮部侍郎,時世祖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
孫之獬求寵心切,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fā),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大大咧咧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漢臣見狀,多有掩面竊笑者。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于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松動,不讓他入班。
徘徊于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惱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fā)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之從漢舊,而非漢舊之從陛下,難言平定,難言臣服也。”
清世祖本有此意,順手推舟準孫之獬所奏下達了剃發(fā)令。剃發(fā)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他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發(fā)斗爭風(fēng)起云涌。
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學(xué)為源的中國人,或許能把朝代興迭看成是天道循環(huán),但如果有人要從衣冠相貌上強迫施行歷史性的倒退,把幾千年的漢儒發(fā)式和盛唐袍服變成“豬尾巴”小辮,不僅僅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簡直就類似“閹割”之痛。而且,以上種形象活著,死后都有愧于祖先,沒有面目見先人于地下。如果從文化、財產(chǎn)、等級等等方面在士大夫和平常民眾還存有歧異的話,在這種保衛(wèi)自身精神和風(fēng)俗的立場方面所有漢人幾乎都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原本已經(jīng)降附的地區(qū)紛紛反抗,整個中國大地陷入血雨腥風(fēng)之中。
連真心歸附清朝的漢人學(xué)者也在筆記中紛紛不平地記述道:“我朝(清)之初入中國也,衣冠一仍漢制,凡中朝臣子皆束發(fā)頂進賢冠,為長服大袖,分為滿漢兩班。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發(fā)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其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其為滿飾也,不容。于是(孫之獬)羞憤上書……于是削發(fā)令下,而中國之民無不人人思螳臂拒車斗,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野草,皆(孫)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研堂見聞雜記》)。
不過報應(yīng)也真迅速,三年多以后,因為受人錢財賣官,孫之獬受彈劾,被奪職遣還老家淄川。恰好趕上山東謝遷等人起義,攻入淄川城,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民眾一并殺死,“皆備極淫慘以斃。”孫之獬本人則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五毒備下,頭皮上被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發(fā)”,最后還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大針密密縫起,肢解碎割而死!班岛,小人亦枉作小人爾。當其舉家同盡,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鐵鑄不成一錯也!”此種下場,連仕清的漢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災(zāi)樂禍。更可憐的是,他死之后,清廷以“之獬已削籍”,而“不當予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