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劉統勛

    劉統勛

    劉統勛(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劉統勛官至宰相,為政四十余載清廉正直,敢于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謚號文正。


    人物簡介

    劉統勛,曾任三部(工部、刑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上書房總師傅,紀曉嵐的授業(yè)恩師。山東諸城(今屬于山東高密)人。祖父劉必顯(1600~1692)為清初官員,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父親劉棨(qǐ)曾擔任過四川布政使,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其子是劉墉。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進士,入仕途。1729年任湖北鄉(xiāng)試正考官。1736年升內閣學士,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1741年9月,被提拔為右都御史。1746年3月署漕運總督,9月還京。1747年充順天府鄉(xiāng)試正考官。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學士高斌查辦山東賑務。5月,先后至濟南府德州哨馬營、東昌府及聊城縣運河東岸、泰安府東平縣戴村壩以及沂河西岸江楓口,改壩浚河,成績卓著。1749年12月,遷工部尚書,繼而兼翰林院學士,又遷刑部尚書。1752年以查驗通倉短少米石不實被免職留用。

    人物生平

    劉統勛(1699-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自幼飽讀詩書,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步入仕途。由編修入值南書房,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遷左庶子,主持過湖北、河南的鄉(xiāng)試,充任上書房師傅,官至詹事府詹事。乾隆皇帝繼位后,劉統勛再受寵信,升內閣學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曾因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漕運總督。次年典順天鄉(xiāng)試。十三年(1748年)協辦山東賑務并勘察河道。十四年(1749年)遷工部尚書。十五年(1750年)調刑部尚書。十六年(1751年)主持會試并充軍機大臣。十八年(1753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并對其中的不少弊端進行了改革。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協辦陜甘總督事務,賜孔雀花翎。二十年(1755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駐兵事宜不利遭逮治,后得寬免。二十一年(1756年)授刑部尚書,署河道總督。二十二年(1757年)典會試,并受命查辦云貴總督恒文壓價購置金爐案、山西布政使蔣洲侵蝕在冊錢糧案,均令乾隆很滿意,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758年)遷吏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二十四年(1759年)任協辦大學士,負責查處西安將軍都赍克扣兵餉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次年負責查處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取賄贈案。二十六年(1761年)再典會試,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兵二部,主持河南楊橋漫工工程、江南高寶河工程。二十八年(1762年)充上書房總師傅。二十九年(1763年)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充國史館總裁。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往江南主持清理黃河入?谟偃こ淌乱。次年主持運河勘察并挑淤工作。三十五年(1770年)兼管吏部事務。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第四次典會試。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兼任首席軍機大臣,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十一月卒于任上。

    劉統勛去世當天,乾隆皇帝曾特派御前大臣、尚書公福隆安攜藥前往看視。他死后乾隆帝特下諭說:“大學士劉統勛老成練達,品行端方,服官五十余年,實為國家得力大臣,可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賞內庫銀二千兩治喪。”乾隆親臨其喪,賜謚“文正”,因而劉統勛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謚“文正”的第一人。而這須出自皇帝特旨的賜謚,“非品學德業(yè)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喪歸,乾隆命沿途文武官員在20里內者親往靈柩前吊祭,遣官護送。6年后,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仍念念不忘這位寵信大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勛清廉正直,不結朋黨。清代禮親王昭梿稱贊他說:“公(劉統勛)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風!钡拦狻吨T城縣令》也稱贊劉統勛說:他“剛毅篤棐,允直機密,襄贊綸扉,隨事獻納,推賢黜佞,為百余年名臣第一。數讞大獄,無縱無枉。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qū),服官五十余年,不增尺寸……”

    劉統勛死后,與其子大學士劉墉、孫吏部尚書劉镮之葬故鄉(xiāng)諸城白家莊祖墳,無著述傳世。

    劉統勛

    人生仕途

    清朝,首席宰相基本上都是滿人,劉統勛既為漢官,又沒有像張廷玉那樣有家世背景,在最為崇滿抑漢的乾隆朝能當上宰相真是不容易的。因為傅恒病逝,一時沒有合適的滿臣接替,這就使劉統勛得以填補這一空缺。乾隆帝比較偏愛年輕人,此時劉統勛已不年輕,這說明乾隆帝只是要他暫時彌補首席宰相一時之空缺而已,等到有了合適的滿人宰相,還是要恢復滿正漢副的局面的。

      乾隆帝畢竟是英主,善于權衡利弊,為了保證國家政權機構的高效率地運轉,乾隆帝循例把漢臣劉統勛擢為內閣首輔,把滿臣尹繼善擢為軍機處首席大臣。此時劉統勛只是副宰相,首席軍機大臣尹繼善是正宰相。他們都已年逾古稀,尹繼善就任首席軍機處大臣還不到一年,即卒于任,終年76歲。乾隆帝又把劉統勛擢為首席軍機大臣。此時,劉統勛就成為正宰相了。然而劉統勛擔任正宰相也只有兩年,便去世了。劉統勛成為軍機處建立以來第一位漢人宰相。

    中進士

    劉統勛也算是少年得志,中進士時只有25歲。他在雍正朝先后供職翰林院與詹事府,并在南書房充當皇帝的文學侍從,主要是做文書工作。乾隆帝即位后,認為劉統勛頗有辦事能力,予以擢升。乾隆元年(1736年)為內閣學士,派他去浙江協助嵇曾筠海塘治水工程。乾隆二年為刑部侍郎。后來,劉統勛因母親去世歸籍守制三年。

    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勛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為監(jiān)察體系的最高官員,俗稱“總憲”。他任“總憲”一年后,上了一份疏奏,他請求皇帝遏制兩位宰相張廷玉與訥親的權力。此疏聳動朝野。劉統勛大膽指出了朝廷在用人行政方面存在的弊端,首先是朋黨問題,這是針對張廷玉的。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雍正帝遺詔身后配享太廟的顧命大臣,“遭逢極盛,然而晚節(jié)當慎”。當時,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通過科考、薦舉、襲蔭、議敘等形式,入朝為官者有19人之多,就連張氏的姻親桐城姚氏也有子弟10人在朝為官。他建議在三年之內除皇帝特旨擢用外,張氏親屬子弟“概停升轉”,以“保全”三朝老臣的清譽。劉統勛認為,張氏家族有“滿招損”的可能,應該自我抑制。劉統勛又認為,作為宰輔培養(yǎng)的訥親在個性上是有弱點的,請求皇帝加以訓示,使之能夠省改。而訥親兼職過多,“統理部務,入典宿衛(wèi),參贊中樞,兼以出納王言,趨承近衛(wèi)”,權力太重,“任事過銳”,也非“謙受益”之道。

    乾隆帝拒絕了劉統勛的批評,盡管乾隆帝要擺脫前朝顧命大臣的陰影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并不想馬上動張廷玉。對于自己著意培養(yǎng)的宰輔訥親當然也不能否定。一般來說,英明的皇帝都不會接受這類建議,那樣豈不是顯得臣工比自己更高明嗎?

    訥親是康熙朝輔政大臣遏必隆之孫。乾隆帝起用他首先是因為他是皇親,可靠而且年輕,乾隆帝著意培養(yǎng)訥親,是為使之成為日后取代鄂爾泰的合適人選。乾隆帝認為訥親的最大特點是清廉。乾隆帝就此發(fā)布上諭說: “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勛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并無聲勢能箝制臣僚!

    以前,康熙帝整治明珠,雍正帝整治隆科多都是借御史上疏彈劾以開啟事端,而此次劉統勛所上并非彈章,不是在彈劾二人。監(jiān)察御史的權力并不只是以彈劾為權限,監(jiān)督權則更廣泛,凡是妨礙公益紊亂官紀的事情,都要糾正。在正常情況下,皇帝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也是在制度框架內行使權力的。朝廷要依靠御史制度監(jiān)督考察吏治,這就是制度的作用。一切制度不論好壞,都是人在起作用。因此,不可以簡單地把人治與法制對立。

    漕運總督 等諸要職

    此后,乾隆帝對劉統勛格外眷顧。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命劉統勛代理漕運總督;十四年(1749年)任命他為工部尚書;十七年(1752年),命劉統勛以刑部尚書的身份在軍機處行走;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的減水閘及高郵的車邏壩決口,乾隆派劉統勛等前往檢查決口的原因。

    南河工程的總負責人是大學士兩江總督高斌,在雍正朝高斌就是江南河道總督,同時他也是乾隆帝慧賢皇貴妃的父親。此時這位治河能臣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高斌雖然本人清廉不貪,但是其屬員卻放肆地侵吞帑銀、偷工減料、貽誤工期以至釀成決口的重大事故。劉統勛經過深入調查,了解真相,將情況如實向乾隆帝匯報。乾隆帝遂將高斌及其副手張師載以失察罪名革職。

    征剿準噶爾籌調糧草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命令清軍征剿準部叛軍。劉統勛又被調往巴里坤負責建立臺站、轉運糧草。二十年二月,北路、西路清軍會師,進抵伊犁。雖然劉統勛從巴里坤運往伊犁的糧食源源不斷,仍不能完全解決數萬大軍的糧草問題,因而在該年六月清軍主力從伊犁撤回,只留下1500人駐守伊犁。

    準噶爾酋長阿睦爾撒納趁機發(fā)動叛亂。駐伊犁將軍班第戰(zhàn)死,定西將軍永常由木壘撤退。當時劉統勛尚不知道永常已經撤軍,他認為,在清軍主力回撤的情況下,僅靠一千多兵力是不可能守住伊犁的,為此他上疏建言: 主力軍隊抵達之前應暫時把軍隊撤至哈密,以避免更大的損失。然而此時的乾隆帝,正為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及伊犁將軍班第戰(zhàn)死之事而震怒。劉統勛的建言簡直是火上澆油。乾隆帝不問青紅皂白把劉統勛與擅自撤軍的永常一起逮捕治罪,不僅劉統勛在京的眷屬劉墉等全都入獄,就連其家產也被查抄。對于貪官使用查抄手段無可厚非,對于因言論獲罪的官員為何也要抄家?無非是搜查證據。未必要搜出金銀交公,其他一切違反皇帝意志的什么東西都可能是罪證。

    后來,乾隆帝又下令釋放劉統勛及其家人,退回抄家的財產。顯然,抄家沒有得到什么罪證。乾隆帝發(fā)諭令對劉統勛敢于建言又表揚了一通: “統勛負責糧餉、馬馱,行軍打仗是將軍之責。若是模棱之人,對此事緘默不言,倒不至于獲罪”,劉統勛之獲罪完全是乾隆帝頭腦發(fā)昏所致。他又說,“統勛在漢大臣中尚屬奮勇任事”。劉統勛勤于職守,勇于任事,又是敢于說直話的人,此時乾隆帝頭腦清醒時又喜歡他。知道對這種人不必打擊,至少不能無緣無故地逮治下獄并抄家。

    會試主考官

    乾隆帝又數次派他去審理官員貪黷案,并對他所擬的判決予以同意。劉統勛又多次出典各省鄉(xiāng)試,任會試主考 官。

    治河務

    乾隆二十一年,劉統勛被派往治河工地勘測,并取代被革職的富勒赫,主持完成加高堤壩的工程。一年后,他又前往徐州督修近城石壩。此時劉統勛已年近花甲,他事必躬親,親臨治河工地、風餐露宿,保障了堤壩的質量與按時完工。有一次劉統勛去楊橋工地視察,那里加固堤壩的工程已經逾期一個多月,他詢問誤期的原因,有關人員解釋說是由于柴火供應不上。劉統勛知道其中必有弊端,乃微服私訪,結果發(fā)現幾百輛裝滿柴火的車輛就停在路邊。劉統勛一了解,原來是河員必須收取陋規(guī)才接受柴火,他們因無錢行賄,柴火即使運到此地也不能卸車。趕車人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劉統勛立即回到工地,對有關河員進行嚴懲,楊橋堤壩很快就完工了。

    劉統勛多年察看黃河、運河的河工,對河工癥結當然有清楚的認識。與一般官吏多注重治工方略不同,他認為河工中的財物管理是治河成敗的關鍵因素。對于河工侵吞工程帑銀的痼疾,劉統勛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對治方法。劉統勛非常清楚朝廷用于河工的錢款大多落入各級河工的腰包,這必然使治河工程的質量大受影響。從歷史的經驗看,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對此,朝廷也無可奈何。盡管經常有幾位河工因為貪污河費而受到嚴懲,但是制度性的腐敗決定了官吏們總是可以逍遙法外。封建社會的法,對于異端,是法如深澗;對于貪官,往往是法如虛設。只要上下串通一氣,風險也并不太大。河工用料制度形同虛設,河工們弄虛作假的本領大得很,“筑堤則削洪增頂,挑河則墊崖貼腮,買料則虛堆假垛”,另一種情況則是,河工常常以揮霍的方式把河費糟蹋了,實際效果也一樣。從制度角度看,當時中國還沒有成熟的會計制度和有力的監(jiān)督機制,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河工中貪污和浪費現象,歷年的河費不斷加重著朝廷的財政負擔。

    家世背景

    第一次遷徙之謎

    根據山東日照劉氏族譜記載,到了1370年時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規(guī)定,安徽宿州碭山縣大劉村劉氏的一支,在劉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領下,就從大劉村里搬了出來。 這里我要說一句,根據山東日照劉氏族譜的記載,率領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劉氏一支響應政府號召,進行移民的應該是劉思源。但是,這個記載是錯誤的。它屬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記,是非常不準確的。

    他們搬到了哪里呢?劉氏眾族人一行循道迤儷北去,來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東港區(qū)黃墩鎮(zhèn)與莒縣交界處,打量了一下這里的地形地貌。只見這里群山環(huán)繞,澗水涓流,花草茂密,樹木繁蔭。澗泉邊參天古樹上,住著一窩喜鵲;澗邊山嶺,兩翼寬闊,北高南低,象一只傳說中的鳳凰……果真是個好地方,于是便在這兒定居下來。后人為這里取名喜鵲窩。 劉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領下的劉氏眾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東港區(qū)黃墩鎮(zhèn)。當然,這在山東諸城劉氏族譜中并沒有記載。 其實從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搬到山東的日照市東港區(qū)黃墩鎮(zhèn)從路程上來說并不遙遠,這個徐州的碭山現在歸安徽。它的碭山縣大劉村北面就是山東,東面就是江蘇,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這個地方是四省交界處,所以他搬到山東是很近的路程。

    劉墉的祖先就這樣搬到了日照,這是在1370年。這就是日照西部劉姓的始祖。

    大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劉氏家譜(注:2003年在日照市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卜落崮村劉祿后人處發(fā)現),記載了這一歷史情況,記下了這一劉氏家族的大事:

    “我劉氏自漢隸籍于莒,由來久矣……委因元社將屋,我祖見機,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徐劉)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雀窩”。

    第二次遷徙之謎

    時間到了天順年間(1457~1465年),劉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場意外的火災,幾乎燒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時劉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莊北嶺。留下劉氏兄弟五人:劉承源、劉思源、劉接源、劉續(xù)源、劉根源。

    成化(明憲宗年號,1465~1488年)年間,劉氏兄弟五人面對日益興旺的家族,面對日益狹小的生存空間,作出了關于分家的決定:

    第一、老大劉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稱草澗,由老二劉思源從喜鵲窩向北約一公里處的大槐樹北側,搭蓋草棚居住下來;

    第三、老三劉接源遷居邱前;

    第四、老四劉續(xù)源、老五劉根源遷莒縣。

    第三次遷徙之謎

    后來,劉思源娶了本村張氏為妻,生下了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個兒子。1924年劉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證明了這一點。這幢石碑中記載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兄弟八人!蹦f,這個家族是不是太大了?這可怎么辦呢? 面對日益興旺的家族,面對日益狹小的生存空間,劉思源再一次作出了關于分家的決定:讓他的八個兒子們分開居住,四處謀求生路,只留四子劉禧與劉思源留守故里。劉福、劉祿二人同遷三莊劉家溝,劉壽遷劉家莊,劉詩遷大朱洲,劉書遷莒縣(與他的叔叔劉續(xù)源、劉根源會合),劉忠遷臨沂,劉厚遷沂水劉家店(后來劉厚的一個后代又遷居沂水卜全莊),劉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劉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樹底西北側七米處。 古槐樹下有了人氣,長勢更加旺盛,枝繁葉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摟有余,樹枝長達三十余米,直徑60多公分。偶爾一年,它竟沒發(fā)一新枝新葉,村人以為枯死,然而第二年卻又生出新枝葉,郁郁蔥蔥,村人甚感神奇,尊為神樹。有人遇到不測,攜老帶幼,前來老槐樹底燒香磕頭,祈求老槐樹大顯神靈,消禍滅災,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蟲或遭瘟疫,人們總是給老槐樹披紅掛彩,燒香祭奠,鳴放鞭炮,祈禱神樹降福人間,免災除禍,保佑太平。

    重要記事

    1753年9月,銅山一帶黃河決口,他奏陳疏防之策,繪圖以進。朝廷據圖令其隨地規(guī)劃堵御。黃河復歸故道,朝廷嘉其績,令與策楞、舒赫德一并敘升。他十視河壩,兩修海塘,前后奏章數十起,皆中機宜,剔除積弊,利于民生。河南百姓為之立祠于黃河南岸。

    1754年,朝廷加劉統勛為太子太傅。協辦陜甘總督事務,賜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視巴里坤、哈密駐兵,正遇睦爾撒納(回部首領)兵擾伊犁;定西將軍永常自木累退師巴里坤。他據此上奏,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職押解回京。其子亦被拿交刑部,家資充作軍用。未幾,從寬免罪,命他以司員辦理軍需,效力贖罪,1756年補授刑部尚書,發(fā)還本籍家產。

    1757年5月,云南巡撫郭一裕慫恿總督恒文購金制鑢,他受命前往審查。得實后,皇帝賜恒文自盡,令將一裕發(fā)往軍臺效力贖罪。12月晉太子太保。翌年正月,遷吏部尚書。1759年2月,西安將軍都賚克扣軍餉,由他往查,按律被斬。又與巡撫塔水寧會審山西歸化將軍保德、同知世圖侵吞公款案。奏議如實,保德受斬。

    1761年,他受任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事務,繼又兼管兵部事務。1763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任尚書房總師傅。1765年,兼管刑部事務,充國史館總裁。

    1768年12月,他70歲,乾隆帝賜御書贊元介景匾額。1773年任四庫全書總裁。是年十一月十六日(12月29日)卒,年75歲。有子墉、孫镮之。著有《文正公詩集》。

    家原有田數十畝,茅舍一處,服官50年,未增尺寸。及卒,乾隆皇帝悲痛異常,當日親臨祭奠,晉贈太傅銜,賜祭葬,入祀賢良祠,謚文正。柩歸故里前,

    詔令沿途20里以內的文武官員,均至靈前吊祭。

    歷史評價

    劉統勛一生為官,堪稱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之中可謂清風獨標。他為官數十年,幾乎都在京為官,累主會試及順天鄉(xiāng)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這在鄂爾泰、張廷玉各擢私人,黨同伐異的情勢下,尤稱難能。清朝的官俸極其微薄,外放的地方官還能在任所大撈其油水,京官身在是非窩,迎來送往,酬酢唱和,處處要“阿堵物”開道,僅靠官俸,糊口尚且勉強,如何能在那萬丈紅塵之中久持?其實,京官的收入大部分靠的是在地方任職的同鄉(xiāng)們逢年過節(jié)“孝敬”的禮金或實物。清末的封疆大吏左宗棠就曾于某年歲暮以賀歲為名一次給一個同鄉(xiāng)京官送過數萬兩禮金。如此這般,互通聲息,倚為黨援,好處多多,自不待言。劉統勛當了幾十年京官,久居相位,為乾隆所倚任,希圖攀緣驥附之人真不知凡幾。對那些懷慝之人,他毫不姑息,史載:“嘗有世家子任楚撫,歲暮,饋千金。劉呼其仆人,正色告曰:u2018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留贈故舊貧窶者。u2019”“有貲郎昏夜叩門,拒不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u2018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guī)。u2019其人囁嚅而退!庇匈D郎者,富家弟子因家財多得拜為郎也,素為所惡。劉統勛兩袖清風,一芥不取,清貧之狀可想而知,以致他去世之后乾隆親奠其門,門閭湫隘,不得不卻輿蓋然后入;回至宮內,感其儉素,“流涕謂諸臣曰:u2018朕失一股肱!u2019既而曰:u2018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u2019”

    劉統勛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是日夜漏盡,入朝,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啟帷則已瞑。上聞,遣尚書福隆安赍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謚文正!鄙砗筮z有二子,其一便是大名鼎鼎的劉墉,墉字崇如,號石庵,也是一位股肱之臣。他之得享大名,并非如后世故老相傳與和珅斗智而來,他之名震一時,乃是因為他的書法,為世盛譽,論之者以為“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莫測其高深。”誠然,他秉承乃父之風,也是一個清官。

    中國過去的封建官場,對于“謚號”極其重視;“謚,行之跡也!保爸u者,別尊卑,彰有德也!逼渚衽c一字褒貶的春秋大義一脈相承。臣下的謚典,例由禮部奉準后,行知內閣撰擬。得謚文者,擬八字,由大學士選四字,不得謚文者,擬十六字,由大學士選八字,恭請欽定。清朝禮制尤重“文”字,“正”字,唯有翰林出身或官至大學士者,方得謚“文”,而“正”字尤為難得;“文正”二字聯璧,更非臣下所敢擅擬,無特恩不得用。清自天命建號,至宣統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蕓蕓眾生,袞袞諸公,得謚“文正”二字者,不過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而已,是乃國重明器,彰顯名臣風范也。

    “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劉統勛“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計天下利,得萬世名!

    史籍記載

    劉統勛,字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進士,先后入值南書房、上書房,累遷至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本為輔導東宮太子的專署衙門,雍正實行秘密建儲法之后,改為“文學侍從”或掌經史文章之事,詹事是這個衙門的堂官。乾隆臨朝,擢內閣學士,命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乾隆二年,授刑部侍郎名銜,仍留浙江。乾隆三年還朝。四年,丁母憂。六年,起復原官為刑部侍郎。服滿回京,特授督察院左都御史。何言“特授”呢?這要從督察院的職司說起,督察院與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職掌為監(jiān)察政治得失,糾失檢奸,彈舉官邪,集監(jiān)察、彈劾、議政為一體,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最高長官,為九卿之一。乾隆初政,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第鼎盛,門生故吏,遍布朝野,結黨成群,營私舞弊,乾隆施政,頗多掣肘。劉統勛為人持正,素不阿附,置于督察院左都御史的位置,正是為了他便于建言,以制衡鄂、張,及漸有權相之勢的訥親。果然,劉統勛上任未久,即上疏攻張廷玉、訥親。

    疏言

    “大學士張廷玉歷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jié)當慎,責備恒多。竊聞輿論,動云u2018張、姚二姓占半部縉紳u2019,張氏登仕版者,有張廷璐等十九人,姚氏與張氏世婚,仕宦者姚孔鋹等十人。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請自今三年內,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轉。”

    于訥親則云

    “尚書公訥親年未強仕,綜理吏、戶兩部。典宿衛(wèi),贊中樞,兼以出納王言,時蒙召對。屬官奔走恐后,同僚亦爭避其鋒。部中議覆事件,或輾轉駁詰,或過目不留,出一言而勢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積日,殆非懷謙集益之道。請加訓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減,免曠廢之虞!

    訥親時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奉旨如大學士管部之例,協理戶部,同時身兼領侍衛(wèi)內大臣及軍機大臣等職,乾隆初年獨蒙召對,一人承旨,權勢之熾,可想而知。百官爭走其門,唯恐滯后,獨劉統勛清流其間,敢于上疏言其非,人品可見一斑,乾隆亦稱知人善任了。

    一疏既上,乾隆諭云

    “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勛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并無聲勢能箝制僚寀可知,此國家之祥也。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于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大學士張廷玉親族甚眾,因而登仕籍者亦多。今一經察議,人知謹飭,轉于廷玉有益。訥親為尚書,固不當模棱推諉,但治事或有未協,朕時加教誨,誡令毋自滿足。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

    歷代帝王,對于自樹朋黨者,素有所忌,乾隆對張廷玉和訥親一時并無裁抑,是他的帝王心術,并不代表對他們有格外之恩遇,相反,他將劉統勛的上疏宣示廷臣,警戒之意,不言而喻。為防止大臣各樹朋黨,形成黨援之勢,乾隆自必培植親信輔弼,而他所培植的親信輔弼,當以劉統勛為首。

    劉統勛一生為官,與河務結不解之緣。乾隆十三年,同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務,并勘河道。時運河盛漲,劉統勛疏浚聊城引河,分運河之水注海。德州哨馬營、東平戴村二壩,皆令改低,沂州江楓口二壩,待秋后培高,使水有所泄。乾隆十八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勛偕尚書策楞前往視察,查得河道官員虧空公帑情事,據實上疏,河道總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被撤職,侵帑諸吏,并遭嚴懲。同年九月,銅山小店汛河決口,劉統勛又查辦一批貪污瀆職的墨吏,親自駐守銅山監(jiān)督塞河,到十二月,工程告結。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去職,劉統勛暫攝其職,督促修堤諸事,至冬方始告竣。乾隆二十六年秋,河南祥符、楊橋等處,黃河漫溢,水退后修筑堤防,河道官吏以芻茭(干草)不敷為辭,百般怠工,劉統勛情知有異,微服私訪,見大小車數百輛滿載芻茭,皆馳裝困臥,問其故,則曰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劉統勛遂縛當事官吏,論罪當斬,因巡撫等人求情,方免其一死,杖責而罷,而芻茭一夕之間盡收,一月之后,工程始畢。按,自乾隆元年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始,至乾隆三十四年復勘疏運河,凡三十余年,劉統勛皆參與河務,擘畫籌謀,興利除弊,可謂治河能臣。

    乾隆十七年,詔命劉統勛入軍機處行走,所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至此,劉統勛為真宰相矣!肚迨犯濉酚性疲骸皠俅巳握,非以其縝密,則以其通敏?b密則不泄,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泄,樞機之責盡矣。”劉統勛之見契于乾隆,尤在其決疑定計之能。史載:“戶部疏論諸行省州縣倉庫多空缺,上欲盡罷州縣吏不職者,而以筆帖式等官代之。召統勛諭意,且曰:u2018朕思之三日矣,汝意云何?u2019統勛默不言。上詰責,統勛徐曰:u2018圣聰思至三日,臣昏耄,誠不敢遽對,容退而熟審之。u2019翌日入對,頓首言曰:u2018州縣治百姓者也,當使身為百姓者為之。u2019語未竟,上曰:u2018然。u2019事遂寢。”事在乾隆三十八年,為其縝密通敏,決疑定計之證。

    其他信息

    居禮士胡同

    禮士胡同,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四南大街東側。明代屬思誠坊管界,清代屬鑲白旗轄區(qū)。

    禮士胡同在明代舊稱驢市胡同,相傳因曾有賣驢的市場而得名,清《京師坊巷志稿》記述驢市胡同又稱騾市,清末改稱禮士胡同,F在禮士胡同里最為醒目的宅院是位于胡同中部的129號大宅門,有人以為那是清代官員劉墉的故居,其實不是。據北京市東城區(qū)文物局1991年出版的《北京文物勝跡大全·東城卷》記述,禮士胡同129號為“清末武昌知府賓俊宅,其子錫瑯敗家,將宅出售,……后該宅又賣給一位大律師江穎,時間不長,轉手賣給天津鹽商李善人之子李頌臣。李頌臣買來后,請朱啟鈐的學生重新設計,建成今日規(guī)模。解放后,此處曾作為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館,后又為中國青年報社社址。

    清末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述:“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劉文清就是劉墉,文清兩字是劉墉死后朝廷賜予的表彰性謚號。但是先于劉墉入住驢市胡同的是他的父親劉統勛,清代禮親王昭梿所著《嘯亭雜錄》記述,清朝規(guī)定北京內城為八旗轄區(qū),漢官都住在外城。那里不僅地勢低洼擁擠,而且租房時房主經常要抬高租金,因此皇帝會特批一些受寵信的官員在內城居住,并賞賜宅院,稱為“賜第”。劉統勛受賜居住于驢市胡同西口,南北有兩個小院都是他家的房屋。

    《清史稿·劉統勛列傳》記述,劉統勛是山東諸城縣人,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乾隆元年(1736年)升任從二品內閣學士,歷任侍郎、尚書、軍機大臣、直至正一品大學士。乾隆皇帝發(fā)兵征討四川西部的大、小金川叛亂時,因軍事僵持不下,劉統勛屢次建議撤兵。后來,金川戰(zhàn)事失利,主將溫福戰(zhàn)死,乾隆皇帝征詢劉統勛意見時,焦急地問道:“朕煩懣無計,用兵乎?抑撤兵乎?”劉統勛回答,失利以前早就該撤兵,但失利以后斷不可撤兵。劉統勛保薦前方的副將軍阿桂領兵再戰(zhàn),最終取得了勝利。又有一次,戶部奏稱各省州縣倉庫多有虧空,乾隆皇帝想要全部罷免那些不稱職的州縣官,用滿人筆帖式(相當于文書官)充任。他對劉統勛說:“朕思之三日矣,汝意云何?”劉統勛回答:“這個問題您尚且思考了三天,我不能立即做結論,待我仔細研究后再答復您!贝稳,劉統勛以“州縣治百姓者也,當使身為百姓者為之”的理由反駁了乾隆皇帝的意見,乾隆皇帝欣然接受。當時滿人屬于特權階層,不算百姓,百姓泛指漢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早晨,劉統勛乘轎上朝來到紫禁城東華門外,轎夫忽然察覺轎子傾斜,掀開轎簾一看,劉統勛已經死去。乾隆皇帝聞訊急派尚書福隆安送藥急救,但已不及!秶[亭雜錄》記述,乾隆皇帝親臨驢市胡同劉宅祭奠時,因劉家門庭矮小,轎子抬不進去,只好將轎子頂蓋拆下才抬進劉家。《清史稿》記述,乾隆皇帝“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

    此后,劉統勛的兒子劉墉和孫子劉環(huán)之也住在驢市胡同。劉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歷任知府、巡撫、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大學士。劉墉85歲去世,《清史稿》說他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劉統勛次子劉堪的兒子劉環(huán)之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歷任戶部尚書、順天府府尹,后因政務不熟被嘉慶皇帝降職。

    影視形象

    2004年《大清官》 高明 飾 劉統勛

    2006年《天下糧倉》王慶祥 飾 劉統勛

    名人推薦
    • 賈玉銘
      賈玉銘(1880—1964)字德新,號惺吾,山東安丘縣人,是中國基督教福音派的著名神學家、神學教育家、解經家,出任過很多神學院、靈修院的教授跟院長...
    • 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锛沂来鷦辙r,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
    • 劉廣如
      劉廣如,男,中共黨員,1957年生,山東省臨沂市人。主編出版的教材和著作有:《勞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企業(yè)內部激勵機制講座》、《管理心...
    • 林文漪
      林文漪,女,漢族,出生于1944年9月,臺灣臺南人,臺盟成員,1968年1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工程熱物理專業(yè)畢業(yè),研究生學歷,英國利物浦大...
    • 羅竹風
        羅竹風(1911~1996)1911年11月出生,山東省平度市蟠桃鎮(zhèn)七里河子村人。中共黨員,語言學家、宗教學家。早年在北京求學,1937年從青州中學罷教回...
    • 劉琰
      劉琰,字威碩,三國時期蜀漢官員,豫州魯國人。劉備在豫州之時,劉琰即隨同周旋。劉琰擅長談論,深得劉備厚待;官居高位卻不參與政事,只隨諸葛亮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