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樹 - 信息
中文名: 方東樹別名: 植之(字)
出生地: 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1772年
逝世日期: 1851年
方東樹 - 人物姓名
方東樹
方東樹 - 人物簡介
[清](公元一七七二年至一八五一年)字植之,安徽桐城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卒于文宗咸豐元年,年八十歲。諸生。父績,博學工古文詞。東樹幼承家范,年十一,效范云慎火樹詩,驚其長老。及長,學古文于姚鼐。四十后,不欲以詩文名世,專研義理,一宗朱子,著《漢學商兌》,以攻考據(jù)家之失,嘗游粵東,值禁鴉片,著《匡民正俗對》,陳禁之之道,鴉片戰(zhàn)起,著《病榻罪言》,論御之之策,皆不用?陀畏参迨。晚歲家居,其學益進。東樹古文簡潔,涵蓄不及鼐,能自開大以成一格。著有《儀衛(wèi)軒文集》十二卷,及詩集、《昭昧詹言》、《老子章義》、《陰符經(jīng)解》……等十余種,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上世明代洪武年間,有名叫方芒者,由婺源遷入桐城魯谼,代有潛德,世人稱為魯谼方或獵戶方。明清兩朝桐城有五大姓氏,即張、姚、馬、左、方。方氏又分三支:桂林方、魯谼方和會宮方。所謂“桂林”即折桂入翰林之意,亦有折桂如林之說,讀書做官,人文鼎盛,最為顯赫,以方孔夫子、方以智和方苞等人為代表。魯谼方則不然,該族其本上農(nóng)制耕為主,守獵為副。讀書從教者有,高官顯爵者無。方東樹高祖方脧,號竹圃,酷愛讀書,嗜學如命,在他倡導下,族人棄獵從文漸成風氣。他延名師,以古學教子,累世遂以學行聞名于世。曾祖方澤,乾隆優(yōu)貢生,八旗官學教習,候選知縣。祖方訓,處士。父親方績,縣學生,有著作行世。 方東樹幼承家范,聰穎好學,十一歲時仿效范云,作《慎火樹》詩,鄉(xiāng)里前輩莫不驚異贊嘆,稍長從師姚鼐,好為深湛浩博之思,為姚鼐的得意門生,譽為姚門四杰之一。但連應(yīng)鄉(xiāng)試十余次,均告失利,至道光七年宣告不再應(yīng)試。四十歲以后,不欲以詩文名世,研極義理,而最佩服朱熹。每日雞鳴即起至深夜,嚴寒酷暑,苦讀精研不斷間。哪怕安睡枕上,偶有心得,即披衣省覽,執(zhí)筆錄之。乘船江上或坐車路上,憂戚病患之時,只要心有所疑,事有感悟,注時日以記,無一日懈忌。學業(yè)大進,說經(jīng)孝史,詩文小學、浮屠老子、雜家之說,無不探跡扶微,析非審是,博而有要,約而不疏,曾說:“立身為學,固以修德制行,內(nèi)全天理為報,而于人世事理亦必講明通貫以待用!彼Φ茏诱f:“讀書人不耕不織,卻食有米,穿有衣,不免有愧于心。只有讀書明理,勤于寫作,著書立說回報社會,為民服務(wù),才能無愧于心! 乾嘉年間,海內(nèi)學者兢言考澄,名曰漢學,穿鑿破碎,迷失大道,尤喜攻程朱理學。當時名公巨卿、高才碩士數(shù)十余人,遞相祖述,風行一時,氣焰極盛。其間有心批駁者,然因讀書未博,入理未精,終不敢昌明其先。為捍衛(wèi)程朱理學,姚鼐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著文辨之,然其風未已。方東樹便含憤著《漢學商兌》,旗幟鮮明地“正其違謬”,說:“為漢學者,惟取漢儒破碎,穿鑿謬說,揚其波而汩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張膽,惟以詆宋儒攻朱子為急務(wù),不知學之有統(tǒng),道之有歸,聊相與逞志以驚名而已。”是書于道光十一年刊行,方東樹名聲大震。自此,漢學家詆誣程朱之風始漸平息,學風始回歸正軌。近人梁啟超評《漢學商兌》說:“其文辭斐然,論鋒敏銳,所攻者間亦中癥結(jié)! 方東樹少補縣學生,銳意有用世志,然終困諸生無所試。新城陳用光與方東樹同為姚鼐門生,且交誼深厚。陳用光曾聘方東樹為其家弟子授經(jīng)學達三年之久,可見陳用光對方東樹的信任。陳用光科場得意,方東樹的眾多朋友都紛紛力勸他去應(yīng)試,認為機會難得,切莫錯過。陳用光也曾函告方東樹,希望他參加鄉(xiāng)試。方東樹說:“從光宗耀祖來說,我確實應(yīng)該參加鄉(xiāng)試,得個一官半職,寬慰父母。然而我早已無意科場,再說這次主考是我的同門師兄,好朋友,我不能為難他,應(yīng)為他避嫌才是!弊罱K他拒絕去參加鄉(xiāng)試。嘉興沈鼎甫侍郎督學安徽,向巡撫鄧廷楨推薦方東樹,選攏他貢成均,他亦不就試。道光三十年,姚瑩以方東樹的懿行美德薦孝廉方正,方東樹說:“我已老了,為什么還要受此虛名呢?”亦婉言辭謝。 方東樹為人極富有同情心、重情感。姚鼐逝世數(shù)十年,每與他人言及恩師,常落淚不止。族戚交游門人中,有疫病患者,憂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與人言淚隨聲落。自奉極菲而遇人則厚,兇歲災(zāi)年則自己節(jié)衣縮食以周濟貧窮。姚瑩左遷入四川,見方東樹家貧窮不能自給,臨行前給銀數(shù)百兩以維持生計。后聞姚瑩出使西藏乍雅,歷經(jīng)艱辛,方東樹把銀兩如數(shù)送還至姚瑩家。 方東樹一生以授徒為生,客游四方,主講席,及家居時,凡以詩文求教者,知無不言,既告之法,必勸進以古人務(wù)求之義,遇事?lián)碇闭摚閯傄,是非分明,常面折人非,因此頗招人怨。有某縣令仰慕方東樹文名,以重金求方東樹為其父撰寫墓志銘,方東樹深知其人貪鄙,說:“我家貧,確實需要銀兩,但人品文德更重要!笨h令懷恨在心,借機生事,揚言要使方東樹下獄,他毫無畏縮。 方東樹雖一介寒儒,但憂國憂民,與公卿交往,敢于進言獻策。道光十一年,桐城發(fā)大水,災(zāi)情嚴重,不少百姓流離失所,生活無依?h令楊大縉貪婪虐民,變本加厲搜刮民財。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騰,上萬人圍困縣衙,聲言要驅(qū)逐楊大縉出境。楊大縉惶恐不安,以百姓騷亂為由,上報大府,請求派兵鎮(zhèn)壓。其時,方東樹在鄧延楨幕府,向鄧延楨陳述實情,并陳說利害,且以身家性命擔保。鄧延楨一向敬重方東樹,責成楊大縉要安撫災(zāi)民,妥善處理,事態(tài)始得平息。 道光十八年,方東樹在廣東巡撫鄧延楨幕府。當時英國人販賣鴉片,毒害中國人民,方東樹憂心如焚,上《匡民正俗對》,陳述鴉片之害,請厲禁鴉片,并指出英國駐廣州領(lǐng)事義律,桀傲囂張,不受清廷法律約束,勸鄧延楨拘捕殺之,以絕后患,張揚國威。鄧延楨怕引起事端,為英國人入侵制造借口,沒有采納。后來義律果然滋事,百般挑釁,有恃無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東南各省官員紛紛退避,惟恐得罪英國人,大多不戰(zhàn)而逃。其時,方東樹蟄居家中,見國勢日非,痛心切齒,泣涕如雨,憂憤成疾,作《病榻罪言》,洋洋萬言,痛批投降派謬論,論制責之策,從戰(zhàn)略方針到具體措施,從發(fā)動民眾到收服漢奸,慷慨激昂,直言無隱,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他將該文轉(zhuǎn)呈浙江軍門卞士云,請他代為上報,并作詩言志:“敢將微賤憂天意,漫托虛空餉遠思。老死端無陳事日,新書始見屬辭時!绷钊送葱牡氖,方東樹的一腔忠貞愛國熱情不被統(tǒng)治者重視,只落得壯志難酬,抱恨而終。 方東樹所交盡當世宏才碩學,而尤重實行之士。其文醇茂昌明,言必有本,隨事闡發(fā)皆關(guān)世教民生。管同說:“古稱立言不朽惟先生近之,詩則窮源盡委而沉雄堅實,卓然自成一家。”毛生甫稱贊方東樹:“學則淹博,理則明粹,沖強守道,百余年來一人而己。”姚瑩說:“方東樹先生老而窮,見道愈篤,言義理粹密,有過元明諸儒者,知者咸謂無溢量焉! 方東樹晚年應(yīng)祁門縣令唐魯明邀請,移任祁門東山書院主講。方東樹家貧,急需錢買山葬親,便不顧年高體衰,毅然前往。門人文漢光、甘紹盤放心不下,自愿跟隨奉侍。于咸豐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偶染微疾,遂不入寢室,與門人飲酒論學自若。二十四日病情加劇,自感大限將至,便從容沐浴、更衣、加冠,然后移至講堂安坐,修書一封感謝唐魯明,至申時,便溘然辭世,享年八十。
方東樹 - 著作
著《漢學商兌》,以攻考據(jù)家之失,嘗游粵東,值禁鴉片,著《匡民正俗對》,陳禁之之道,鴉片戰(zhàn)起,
著《病榻罪言》,論御之之策,皆不用。東樹古文簡潔,涵蓄不及鼐,能自開大以成一格。著有《儀衛(wèi)軒文集》十二卷,及詩集、《昭昧詹言》、《老子章義》、《陰符經(jīng)解》……等十余種,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