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如果您所要找的“高鳳蓮”在本詞條無介紹,請您添加。
本詞條介紹兩位名字叫高鳳蓮的人物。一位是中國女子柔道運動員高鳳蓮;另一位是剪紙及布堆畫藝術家高鳳蓮。
高鳳蓮 - 柔道運動員高鳳蓮
高鳳蓮,女,1964年生,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身高1.86米,體重116kg斤。女子柔道運動員。1980年入原巴彥淖爾盟體校練習鉛球,1981年入內蒙古柔道集訓隊,1983年入國家柔道集訓隊,1991年后退役!笆堰\動員”稱號。
高鳳蓮 - ——生平簡介
高鳳蓮1964年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的一個農民家庭,高鳳蓮爸媽共生了5個孩子,高鳳蓮排行老三。她從小隨父母干農活,但沒人會想到,這位身材奇高的姑娘日后會成為中國柔道運動史上的第一位世界冠軍。因她有著與眾不同的大個子被巴盟體校招去練鉛球。1981年被抽調到內蒙古女子柔道集訓隊,1983年7月被選入國家女子柔道集訓隊。她訓練刻苦,所有柔道實用技術都得心應手。高鳳蓮1983年12月在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上嶄露頭角,獲得了72公斤以上級第3名;1984年11月在第3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亞軍和無差別級第3名;1985年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別級兩項冠軍。
1986年10月24日,在荷蘭東南部城市馬斯特里赫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高鳳蓮獲得72公斤以上級冠軍。曾三次蟬聯(lián)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冠軍,成為中國女子柔道運動史上的第一位世界女子柔道冠軍,并三次榮獲全國“十佳運動員”。
高鳳蓮 - ——職業(yè)生涯
做運動員之前,高鳳蓮因個子大被當時的巴彥淖爾盟體校招去練鉛球,1981年又被抽調到內蒙古女子柔道集訓隊,1983年7月入選國家女子柔道集訓隊。1983年12月,在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上,這位農家女開始嶄露頭角,獲得了72公斤以上級第三名;1984年11月在第三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她又獲72公斤以上級亞軍和無差別級第三名。
從小吃苦耐勞的高鳳蓮不怕吃苦,對于訓練總是一絲不茍,所有柔道實用技術都被她掌握的得心應手。經過1985年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別級兩項冠軍的鋪墊,最終沖上了事業(yè)的巔峰。
1986年10月24日,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高鳳蓮連克原聯(lián)邦德國的西格蒙德、法國的皮克伊和荷蘭的瑪爾約萊,為中國贏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女子柔道世界冠軍。緊接著,她又在1987年第5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1989年第6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冠軍,取得了這個級別的“三連冠”,并成為世界柔壇上唯一獲此榮譽的選手。
1986年第四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共進行3天,有3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0名運動員參加比賽。高鳳蓮在決賽中同東道主荷蘭的瑪爾約萊因?范?厄南相遇,雙方實力接近,相持不下。在離規(guī)定的比賽結束時間還剩一分半鐘時,高鳳蓮突然發(fā)力,把對手緊緊按倒在地,以“一本”的優(yōu)勢贏得這場比賽勝利。
之后,高鳳蓮在1987年第5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1989年第6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得72公斤以上級冠軍,取得了這個級別的“三連冠”,并成為世界柔道賽中唯一獲此榮譽的選手。
多年來,高鳳蓮南征北戰(zhàn)、連連奪冠,但熟知她的教練和隊友都知道,1.86米的身高既是她的優(yōu)勢,也是她爆發(fā)力差、行動不靈活的不利條件。她除身體高大外,其他條件并不是很好:腿部力量弱、爆發(fā)力差、行動不靈活。但她肯學習,在艱苦的訓練中,往往一個動作別人練10遍,她就練20遍、30遍,前滾翻、后滾翻、跌倒、爬起,每天重復上千次。她對教練說:“俺是農村來的,吃得了苦,你說咋練就咋練!睉{著這種頑強的拼搏精神,她成為中國女子柔道高手,登上世界冠軍的領獎臺,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高鳳蓮1991年退役后當了陪練,作人梯,依然為年輕運動員的成長默默奉獻。
高鳳蓮在體育競技場上取得的驕人成績,是她平時付出的超人代價的必然。這位優(yōu)秀的柔道運動員,她如火的青春就是一幅拼搏、進取、付出和奉獻的畫卷,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學習。
高鳳蓮 - ——個人成績
1983年12月,在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中獲72公斤以上級第三名。
1984年11月在第三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以上級亞軍和無差別級第三名。
1985年在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別級兩項冠軍;同年在第四屆泛太平洋柔道錦標賽上,獲72公斤以上級冠軍和無差別級第三名。
1986年在第四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她連克原聯(lián)邦德國的西格蒙德、法國的皮克伊和荷蘭的瑪爾約萊,為我國贏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柔道世界冠軍,同年12月在第四屆國際女子柔道錦標賽上,又奪得72公斤以上級冠軍。
1987年在第五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中,獲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別級兩項冠軍;同年在日本第五屆福岡國際女子柔道邀請賽中獲72公斤以上級冠軍。
1988年在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女子柔道表演賽中,獲得72公斤以上級銀牌;同年在亞洲女子柔道錦標賽中,獲無差別級冠軍。
1989年5月在第六屆泛太平洋柔道錦標賽中,獲女子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別級兩項冠軍;10月在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再度蟬聯(lián)72公斤以上級冠軍,創(chuàng)下女子柔道歷史上第一個“三連冠”。
1986年獲國際運動健將稱號。
1987年兩次獲得國家體委頒發(fā)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86年、1987年、1989年三次被評為全國十名最佳運動員之一。
高鳳蓮 - 剪紙藝術家高鳳蓮
高鳳蓮,女,漢族,1936年出生,陜西延川人。1986年開始從事布堆畫。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期間,由中央美術學院邀請到陳列館展出剪紙和布堆畫;2000年作品參展“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作品“陜北風情”獲特等獎;2001年參展“山東省威海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展”,作品“黃河人家”獲金獎。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高鳳蓮的民間工藝作品獨樹一幟,風格粗獷質樸、抽象生動,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超群的工藝技藝。她的剪紙作品從遠古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到現(xiàn)實中的農家生活、生產勞動、民族風情,包括大柳樹下的談情說愛,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在中國北方農村數以萬計的民間剪紙作者中,高鳳蓮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任務。高鳳蓮的民間藝術通過媒體的宣傳已遠播海內外。
高鳳蓮 - ——個人動態(tài)
“剪紙大娘”高鳳蓮受聘西安美院當教師
這位老大娘2008年已經73歲,陜北延川縣人,是中國北方農村民間剪紙藝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作品內容取材廣泛,從遠古神話到現(xiàn)實農家生活無所不包;風格粗獷質樸、大膽張揚、充滿生命的活力,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超群的美學價值,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獲大獎,中國美術學院等收藏有她的作品。2007年4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向高鳳蓮授予了“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西安美術學院教務長賀丹說,民間藝術是中國最本原的文化,也是中國最具有生命力的藝術,院提倡學生大力向杰出的民間藝術學習,從中汲取養(yǎng)分,也讓過去不為人所知的民間藝術在主流文化中擁有自己的空間。
高鳳蓮 - ——藝術成就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高風蓮,在中國億萬勞動婦女剪紙作者中,是有代表性的。她出生在黃河流域西北黃土高原的陜北延川縣農村,遠古時代,陜西是我們的祖先黃帝和炎帝部落集團的文化發(fā)祥地。幾千年來,由于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相對封閉性和西北黃土高原由于后來自然生態(tài)被破壞所形成的交通封閉與文化封閉,在民間剪紙藝術中,保存了極為古老的圖騰文化,藝術形態(tài)和中國本源哲學。高風蓮的剪紙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活化石的博物館。在她的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極為豐富的圖騰文化積淀。作為天與太陽內涵的炎帝部落集團的圖騰虎,作為地與水內涵的黃帝部落集團的圖騰蛇(龍)魚,由全獸型的圖騰、半人半獸型的圖騰,到全人型的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疊積了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發(fā)展的遠古圖騰文化的三個發(fā)展階段,而且積淀了圖騰虎(天陽)蛇(龍)(地陽)相合,即天地相合,陰陽相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中國本源哲學。另外,在中國古史傳說華夏(炎、黃),東夷與南蠻三大部落集團的發(fā)展與融合過程中,東夷南蠻作為天與太陽內涵的鳥(鳳)圖騰與華夏作為天與太陽內涵的虎和作為地與水內涵的蛇(龍)圖騰的歷史融合,我們也可以在高風蓮剪紙中,看到這種民族圖騰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中國農民億萬勞動婦女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六七千年來文化精華之一的民間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源源流長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tài)。雖然它的材料--紙的發(fā)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跨度,但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tài),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而是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的中華民族本源文化和心理素質,感情氣質的凝聚結晶。反映了人類的生命意識、繁衍意識與陰陽結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中國本源哲學。
中國民間剪紙的作者是以農村億萬勞動婦女為主體的勞動群體。他們出于自身的社會生活需要,不受瞬息萬變的政治氣候和市場價值所制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她們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代代相傳,延續(xù)傳承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傳統(tǒng),形成一個舉世無雙的歷史活化石博物館,這是中國勞動婦女對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中國本源藝術形態(tài)是觀念藝術形態(tài),它不是自然形態(tài)的模仿,而是哲學形態(tài)的觀物取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藝術體系與藝術造型體系。中國民族藝術與高風蓮的民間剪紙藝術,就是這樣一個完整體系的藝術形態(tài)。高風蓮的剪紙藝術中的虎,不是視覺自然形態(tài)的虎的模仿,而是本源哲學觀念形態(tài)的虎。是以虎喻天喻陽的生生不息的圓天宇宙,以十字符號喻天、喻陽、喻宇宙,和以e字符號喻生生不息旋轉的天、旋轉的太陽,喻旋轉的宇宙,是原始哲學符號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高風蓮剪紙中,圖騰形象的虎和象征圓天宇宙旋轉生生不息哲學內涵的e字符號的復合,反映了由哲學圖騰到哲學幾何符號的歷史發(fā)展。她大膽地突破了四條腿向下的自然視覺形態(tài)的虎,她把四條腿伸向旋轉的方向,創(chuàng)造出生生不息哲學的虎與e字合一的藝術形象。我問她:“為什么把四條腿旋轉起來?”她說:“這是飛虎,是從天上下來的!币徽Z道破,這是圓天宇宙旋轉象征的圖騰虎,在古蕪族的炎帝部落集團中,馬也是天、太陽與圓天宇宙的象征,高風蓮剪紙中的馬,也是四條腿作e字形旋轉,有的馬的剪紙還在尻部裝飾了e字符號,明確地作了點題。同樣,在她的剪紙中,作為黃帝天族族徽的人格化圖騰神及其豐富變體抓髻娃娃,也是四肢向四方放射旋轉。高風蓮的這些藝術創(chuàng)造,在中國傳統(tǒng)剪紙中是沒有先例的。高風蓮剪紙的藝術裝飾極其豐富地運用著由哲學內涵動植物形象圖騰到哲學內涵的幾何符號,表現(xiàn)她的中國本源哲學宇宙觀。她在龍的身上裝飾鳥、鳳,在鳳的身上裝飾魚、龍,以喻通天通地生生不息。她以雙牡丹花代替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的雙目。因為在中國民俗中雙目是太陽,牡丹也是太陽的象征。二龍相交陰陽相合萬物繁衍,二龍通天,通地通陽,天地相通生生不息。她的畫里有生命的動植物符號,不是乏味的哲學圖解,而是哲學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高風蓮的剪紙藝術世界包容宇宙,她既剪民間傳統(tǒng)形態(tài)的剪紙,同時也剪以民間傳統(tǒng)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的新剪紙。由于傳統(tǒng)題材與表現(xiàn)語言經過長期的歷史錘煉,已經形成內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模式,以傳統(tǒng)剪紙形態(tài)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是一般剪紙能手遇到的難以逾越的課題,就如傳統(tǒng)京劇演員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同樣遇到的困難。高風蓮拿起剪刀如脫韁之馬,縱橫千里,無所不能表現(xiàn)。從這一帶流行的豐富的遠古神話故事傳說、民間戲劇故事到多彩的農家生活、生產勞動、民俗風情,直到大柳樹下青年男女的談情說愛,無不包容到她的剪紙藝術世界。從大到四五米的史詩般的宏偉巨篇,到即興拈來的隨意之作,胸有成竹從不起稿,大刀闊斧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藝術大師的藝術風采。
高風蓮的剪紙藝術風格粗獷質樸,氣勢流動,大氣磅礴,繼承由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新陶原始巖畫到陜北漢畫像石與漢唐石刻的社會發(fā)展蓬勃向上的上升時期藝術特有的民族精神,完全沒有晚清社會沒落期的那種細膩繁瑣毫無生氣,只有工藝而無精神的那種“獅子狗”藝術影響。她的藝術氣質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陜北人民健康質樸的感情的凝聚和結晶。
高鳳蓮 - ——04年作品展
科大舉行民間工藝大師高鳳蓮作品展
2004年4月15日下午,來自陜北延川的“高鳳蓮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科大活動中心美術館開幕。2004年4月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陜北農家婦女高鳳蓮展出了她的100多件民間剪紙和布堆畫作品,并為大家現(xiàn)場演示了她的剪紙藝術。
年逾六旬的高鳳蓮是一位來自黃土地的樸實平凡的母親。她的剪紙作品從遠古神話傳說、民間戲劇故事到現(xiàn)實中的農家生活、生產勞動、民族風情,包括青年男女在大柳樹下談情說愛等題材,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風格粗獷質樸。
展廳中,高鳳蓮的藝術作品為觀眾展示了一幅幅民間藝術的生動畫卷,顯示了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工藝技巧。
(《江淮晨報》2004年4月16日)
高鳳蓮 - ——07年活動展
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剪紙大師高鳳蓮社區(qū)授藝 ——2007-1-10 新聞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2007年1月9日的和平街社區(qū)藝術館格外熱鬧,社區(qū)居民們左手紅紙右手剪刀,圍著剪紙大師高鳳蓮等民間藝術家學起了剪紙。以上的一幕,是為期一個月的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作品系列展中一個活動。
伴隨著將北京帶入“三九”的寒流南下,2007年1月9日,一股來自黃土高原的“原生態(tài)”之風也強勁地抵達了京城,并將在和平街社區(qū)藝術館停留一個月,來自陜西省延川縣的7位民間藝術家攜帶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原汁原味的藝術作品和北京的觀眾進行交流。活動共分三個階段,即2007年1月9日起至1月18日展出的是馮山云、劉潔瓊、馮奮等人的布貼畫近50幅,來自河北的民間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500羅漢》剪紙長卷也同時展出;1月18日至1月28日將展出高鳳蓮、楊桂珍、馮山云的剪紙,其中高鳳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大師的稱號;1月28日至2月8日將展出馮山云、高素萍的綜合藝術以及王興科的民俗彩墨畫展。
和一般的展覽不同,這里的氣氛非常紅火,來自和平街社區(qū)的居民都熱情地圍著民間藝術家們學剪紙,甚至還吸引了一些外國朋友的興趣,當一位來自土耳其的年輕女孩在民間藝術家的指導下順利地剪出了紅喜字時,她特別高興地吻了自己的作品并展示給大家。
“民間藝術本來就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在又把它融入民間,只有交流才能發(fā)揚光大。在我看來,所謂原生態(tài)文化就是生存、生命的文化,是流動的、不斷發(fā)展的!笨粗矍斑@一幕,民間藝術家馮山云深有感觸地說。
相關報道:大師揮刀教剪喜字
長達38米的“中國長城”剪紙,表情生動的灶神布貼畫,還有配上哲理小詩的民俗彩墨畫,出現(xiàn)在昨天開幕的和平街社區(qū)原生態(tài)藝術節(jié)上,民間藝術家們現(xiàn)場教大家剪紙,居民們與大師有了一次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剪紙藝術就是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剪出來的都是作品。”來自陜北的剪紙大師馮山云飛快地轉動著剪紙刀下的紅紙,一邊向大家傳授“真經”。他鼓勵大家大膽動手,并且敢于給作品賦予夸張的想象。來自土耳其的Esrinlsik也拿起剪刀,和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跟著72歲的剪紙大師高鳳蓮剪“喜”字!熬秃蛯憹h字一樣,順著筆畫剪。”高鳳蓮放慢了速度,細心地指導著Esrinlsik。10分鐘后,Esrinlsik成功地拉開一對“喜”字,她高興地說要拿回家貼在窗戶上。
據和平街街道辦事處主任付義軍介紹,這次原生態(tài)藝術節(jié)將持續(xù)一個月,活動期間將舉辦民間藝術大師講堂,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名家和民間藝術家們將走進社區(qū)藝術館,與居民面對面交流。
(新聞來源 北京娛樂信報)
高鳳蓮 - ——08年訪談記
高鳳蓮剪的東西不是威風凜凜就是“撕胳膊裂腿” ——2008年訪談記 撰文/梅 冰 攝影/姜平
說起“北獷”,高鳳蓮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她已經72歲了,記者到延川白家塬村高鳳蓮家的時候,她正準備主持自己孫子的婚禮:“想我17歲嫁到劉家的時候,那才窮著哩,家里的土窯只有一個土炕、一個水缸和兩只碗,再什么都沒有。”高鳳蓮年輕的時候家里窮,但是她要強得很——燒火做飯、挑水擔柴、喂牲口,什么都干。
她年輕的時候就手巧得很,過年過節(jié),村子里的人都來請她幫著剪窗花。“我媽心可靈哩!” 她的三女兒劉潔瓊說,“我小時候跑著跑著褲子的膝蓋上破了,我們家那時候窮,結果我媽就找個碎布,繡了兩個老虎頭,給我補上?粗蓯廴肆ǎ
馮山云談起高鳳蓮時說:“17年前我認識高鳳蓮,并不是因為她剪紙,而`是因為她曾多年歷任民兵連長、婦女主任、村支書,她還以科學種田而出名。她開始進民間剪紙學習班的時候,作品并不出色,極平常?墒撬龑@黃土高原的民俗民情的了解,不是其他作者能比的。而且傳統(tǒng)的觀念在她的剪紙里都以生氣十足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扣碗’,在她的剪刀下不是四平八穩(wěn)、兩個碗上下緊扣,而是從碗里沖出一條生龍活虎的魚來!
高鳳蓮是個典型的陜北婆姨,充滿活力,她剪出來的東西也“活泛”得很,從來不那么“安分守己”,不是威風凜凜就是“撕胳膊裂腿”。她說:“剪紙又不是肉,肉你擺動變化太大了,疼呢。剪紙任你擺來擺去,越大越好,才顯得會動呢。孩子一生出來就哭得哇哇的,就是牲靈(動物)一出世,也是朝四面八方亂動才站起來哩!彼舻鸟R,四條腿像個風火輪一樣向四方旋轉,她說:“這是天馬!
可能就是因為她這樣突出的個性,到了剪紙上,別人是能手,而她是大師。靳之林先生說:“也正是因為延川女子剪紙時候的這種隨心所欲的特點,使她們并不在意形式的逼真,而是固執(zhí)地注重那其中的含義!
高鳳蓮 - ——作品欣賞
高鳳蓮 - ——聯(lián)系方式
真實姓名:高鳳蓮
籍 貫:陜西省 西安市
聯(lián)系地址:暫不公開
座機電話:暫不公開
個人網址:www.gjart.cn/user/yend.aspid=338
電子郵箱:a@163.com
高鳳蓮 - 相關詞條
奧運會
運動員
柔道
體育
運動
剪紙
藝術
藝術家
高鳳蓮 - 參考資料
[1] http://sports.newssc.org/system/2007/05/02/010334713.shtml
[2]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6/19/content_6260890.htm
[3] http://www.gjart.cn/user/yend.asp?id=338
[4] http://gb.cri.cn/3601/2004/12/01/342@377883.htm
[5] http://tieba.baidu.com/f?kz=102824430
[6] 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65
[7] http://news.folkw.com/www/dongtaizixun/080351251.html
[8] http://hi.baidu.com/lixin3721/blog/item/d60e932b938216f8e6cd40f9.html
[9] http://www.sznews.com/art/content/2006-10/31/content_492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