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葉名琛

    葉名琛

    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漢陽人,清朝中后期著名將領,官至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被稱為“海上蘇武”。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在新中國建立后,出于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丑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由于實行不抵抗政策,人稱六不總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被俘后,被押解印度,最后客死印度。


    人物生平

    葉名琛,字昆臣,生于1807年12月21日,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熏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不到40歲,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咸豐二年(1852年)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廣州保衛(wèi)戰(zhàn)中,兵敗被俘。

    家族成員

    之前家族成員歷代都是在漢口開藥店(即漢口葉開泰,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廣州陳李濟齊名)。葉名琛死后,葉家家族遵其反洋遺訓,在漢口提出不買洋貨、不點洋油燈、不用洋米的口號,聲譽一時如日中天。

    葉氏家族尤其引以為榮的,是被時人評論為“相臣度量,疆臣抱負”的葉開泰第七代傳人葉名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lián)軍進犯廣州,葉名琛率軍民奮起抵抗,終因敵我懸殊,廣州次日失陷,葉名琛忠于職守,“不走不降”,最終被俘。1858年被英軍押至印度加爾各答,在監(jiān)獄中葉名琛吃完自帶糧食后,至死不吃英軍之粟,以表示“士可殺不可辱”的決心,以絕食抗爭保持民族氣節(jié),其顯赫的官位和愛國事跡,給葉開泰這塊金子招牌增添了光彩。

    史籍資料

    概括

    晚清對敵中,有馬餓死,此馬即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戰(zhàn)死于廣東沙角炮臺的守將陳連升乘坐的黃騮馬。此馬為英兵俘虜,但不接受英人之食,終日嘶鳴,以“義節(jié)之馬”而為后世敬仰。又有高官餓死,此人即是葉名琛。作為晚清御敵過程中犧牲的最高級官員,葉名琛死得還是壯烈的。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周代伯夷、叔齊兄弟倆,活活餓死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然而,人們除了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歸結(jié)于他的外交失措外,長期沒有正視這位倒霉的悲劇人物,他連一匹馬的名聲都未曾得到。葉名琛是否愚頑,是否錯誤處置亞羅號事件,是否 “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則需要我們慎下結(jié)論,以避免長期以來臉譜化晚清人物的歷史觀。

    葉名琛

    獲爵位

    《清史稿》稱:“ 名琛性木, 勤吏事, 屬僚憚其威重。初以偕徐廣縉拒英人入城被殊眷, 因狃於前事, 頗自負, 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 略書數(shù)字答之, 或竟不答!

    但這位自負的疆臣, 因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有功,深得咸豐帝寵信, 長期擔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其間, 最有爭議之事是其動用民意, 遏止英人進入廣州城。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清政府允許英人五口通商, 得派領事于五處, 專理商賈事宜。于是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處, 均相繼設立領事館。但是, 最先和洋人接觸的廣州城, 卻碰到了地方的強烈抵制。史載, 當時因廣州紳民“平英團” 與英人在三元里決戰(zhàn)后, 積嫌已深,乃“ 合詞請于大府, 毋許英人入城” 。時耆英為兩廣總督, 不能禁遏,而英人又屢請履行條約, 允其入城。耆英既不敢納又不敢拒, 就秘密告訴英人, 說粵民鷙悍, 請徐圖之, 期以二年后踐約。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年) , 耆英被召入京,徐廣縉代為總督。英國人派兵船闖入珠江口內(nèi), 要求履行耆英的答復。徐總督秘密召集諸鄉(xiāng)團練, 先后達到十多萬人。他們駕著小船圍攻英船, 明確宣告眾怒不可犯。英國人本準備把徐總督滯留為人質(zhì), 但是, 十多萬人的齊聲呼喚, 氣勢震天, 英國人害怕了, 不再提入城之事。

    此時, 廣州地面一派群情激昂, 說洋人其實很好控制, 有些人甚至提出干脆乘勝斷絕與洋人的通商。香港總督文翰照會徐廣縉, 表示愿重定通商專約。廣州方面要求將嚴禁入城的意思寫進約定之中。文翰害怕因此阻礙通商大局, 于是同意了這個要求。

    整個過程中,葉名琛是二把手, 廣東巡撫, 積極參與此事的策劃和執(zhí)行。所以, 當他和徐總督一起上疏時, 宣宗大悅。詔曰:“ 洋務之興, 將十年矣。沿海擾累, 糜餉勞師, 近雖略臻安謐, 而馭之之法, 剛?cè)嵛吹闷淦剑?流弊因而愈出。朕恐瀕海居民或遭蹂躪, 一切隱忍待之。昨英酋復申入城之請,徐廣縉等悉心措理, 動合機宜。入城議寢, 依舊通商。不折一兵, 不發(fā)一矢, 中外綏靖, 可以久安, 實深嘉悅!” 因封廣縉一等子爵, 并封葉名琛一等男爵。

    后來,徐廣縉被調(diào)往剿辦洪秀全起義。葉名琛于咸豐二年(1852年)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就任港督包令重提入城舊事,被葉名琛斷然拒絕,包令乃記恨在心。英政府的廣東領事巴夏禮也和包令一樣,入城不得,便等待時機以擴大在華利益。葉名琛固執(zhí)地認為只要動用民心,即可阻止西方入侵,同時不顧條約規(guī)定,無視所謂“國際規(guī)則”,的確頑固迂腐。但問題是,如果接受不平等條約,一定可以避免進一步的侵略嗎?雖然這是個無法得到答案地設問。

    亞羅號事件

    如果把19世紀的西方擴張,換成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語即所謂“全球化”的話,那么,葉名琛是全球化的絆腳石。

    時下中國以飽滿的熱情擁抱至今并無定論的所謂“全球化”,并伴隨著“規(guī)則意識”的“覺醒”。但是,在激情之余,我們是否應該冷靜思索全球化這一模棱兩可的詞句下所暗含的規(guī)則意識,以及到底這是誰的規(guī)則,其中又體現(xiàn)了何種正義呢?

    晚清以來,國際社會的規(guī)則似乎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惟其改變者,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1919年國人發(fā)現(xiàn)的“強權(quán)即公理”,是否會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改變了呢?這仍然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其說是改變了國際社會的規(guī)則,毋寧說是提高了國際社會原有規(guī)則執(zhí)行的成本。對于規(guī)則本身,并沒有造成根本的顛覆。

    從這個問題的思考出發(fā),回顧一下1856年的亞羅號事件,以期證明規(guī)則意識的本質(zhì)是強權(quán)意識。

    亞羅號(Arrow)實在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當時眾多的中國商船一樣,它利用了國際法中船舶管轄權(quán)的慣例,曾經(jīng)在英屬香港登記,以期規(guī)避中國官方的檢查,干些規(guī)則之外的勾當。但是,當中國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登船查禁海盜時,這只船的登記證剛好過期。有三件事情證明中國對此船的檢查符合國際法規(guī)定。其一,此船只登記證過期(英國議員在下院作證時已經(jīng)自己證明了這點)。其二,此船并未像英國駐廣州領事館代理領事巴夏禮所言懸掛了英國國旗,而只是懸掛了信號旗。所謂中國水師扯下國旗,應該是扯下信號旗。其三,即便英國宣稱對此船有管轄權(quán),但是,根據(jù)國際法的相關(guān)慣例,懸掛國旗的船舶必須與船旗國有真正聯(lián)系(亞羅號的船主曾是中國人蘇亞成,后為蘇亞明,而他雇用英國人肯尼迪(Thomas Kennedy)做船長并不能改變此船的物質(zhì)所有權(quán)),船旗國應對懸掛其國旗的船舶有效地行使行政、技術(shù)及社會事項的管轄和控制權(quán)( 即僅僅懸掛國旗是不夠的)。同時, 國際法慣例賦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qū)儆谀硣鴷r,某國可以根據(jù)下列情況進行檢查(即登臨權(quán)):該船從事海盜或販賣奴隸的行為;無國籍;拒絕展示國旗;雖然懸掛外國國旗,但實際上與軍艦國同一國籍;等等。

    從澳門運送大米到廣州的亞羅號在被檢查前,已經(jīng)被被一位名叫羅薩利奧(Josedo Rosario)的葡萄牙水手告發(fā)與海盜有染。澳門當局曾經(jīng)準備登臨船只檢查,卻被亞羅號逃脫。而當此船到達廣州時,梁國定接到報告,此船上的一名海盜梁明太竟然大模大樣地以水手的身份出現(xiàn)在亞羅號上。水師們當即上船緝拿全部14名水手。經(jīng)過肯尼迪的斡旋,梁國定帶走12名以資調(diào)查。至于中國水手是否扯毀了英國國旗, 據(jù)梁國定說,當時并未見該船升起任何國旗。而英國《泰晤士報》的最初報道,也未提及此嚴重事件。同時,香港的英文報紙也報道說,一艘在案發(fā)時停泊在旁的澳門劃艇證實并未見亞羅號懸掛英國國旗。

    但是,狡猾的肯尼迪在水師走后,突然升起了米字旗!而巴夏禮則得報后趕往碼頭, 拿出《虎門條約》, 要求按照規(guī)定將人交還。道光二十三年, 即1843 年,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也稱《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其中除了具體地規(guī)定《南京條約》的一些細則外,還增加了一些新條款, 如凡中國人與英國人“ 交涉詞訟” “其英人如何科罪人( 即定罪) , 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 發(fā)給管事官( 即領事館) 照辦”,即承認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quán)。中國方面認為這艘船不是英國船,人也不是英國人,不適用《虎門條約》。巴夏禮極為強橫,雙方爭執(zhí)中,一個水勇打了巴夏禮一巴掌。

    巴夏禮旋即轉(zhuǎn)而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并在他本人在場的情況下,由梁國定出面送還被扣壓水手,公開道歉。在迅速審訊后,葉名琛照會英國領館:查明12人中有粱明太、粱建富兩名水手為海盜,并另一人吳亞作為證人,他們?nèi)藢⒗^續(xù)審訊;其余9人可以送還。交涉中,葉名琛據(jù)理力爭,聲明亞羅號是中國的船,其港英執(zhí)照系船主花1000 洋銀購買,且船上并未懸掛英國國旗,無侮辱國旗之事。得到巴夏禮的稟報后,英國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執(zhí)照已經(jīng)過期兩個禮拜;但是,他暗示中國人并不知道,應該向中國人說明此船完全受英國的保護。隨后,包令、巴夏禮和英國海軍商議(此時他們通知英國海軍準備扣押一艘中國官船),由巴夏禮發(fā)出最后通牒,限葉名琛24小時內(nèi)釋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對英國的最后通牒,葉名琛決定讓步,當天他答復可以交換除了海盜的另外10人。次日,巴夏禮堅持原見。葉名琛只好決定派南海縣丞許文深親自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國領館,但堅決不道歉。

    此時英國人無心再談,拒絕接受人員,炮轟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了。葉名琛發(fā)布告示,稱:“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到底是以規(guī)則意識參與全球化,還是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件“與虎謀皮”的大事,亞羅號事件的教訓實在發(fā)人深思。

    葉名琛處理亞羅號事件, 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 他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英國人的蓄意侵略和葉名琛的處理手段,得到馬克思的理性評價。馬克思在兩個月后寫了《英中沖突》一文,以社論形式登于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其文說: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痹谖鞣捷浾搶θ~名琛的一片譴責聲中,只有馬克思贊揚了葉名琛。他說:“ 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 馬克思還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的社論中說:“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復了激動了的年輕英國領事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并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 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 他說, 面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禮,“中國官吏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不戰(zhàn)不和不守

    戰(zhàn)爭開始后,葉名琛上書咸豐帝,說道:“ 默念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笨梢娝前炎鲬(zhàn)的希望寄托在民眾身上。

    事實上的葉名琛,一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鎮(zhèn)定,他“高談尊攘,矯托鎮(zhèn)靜,自處于不剛不柔、不競不繡之間” 。當英軍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臺時,葉名琛正在閱看武鄉(xiāng)試。他聞訊后微笑著說:“ 必無事, 日暮自走耳。但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可傳諭收旗幟,敵船入內(nèi),不可放炮還擊! 次日,英軍攻占省城對岸河南鳳凰岡等處炮臺, 葉名琛聞報后仍不動聲色, 繼續(xù)閱看武鄉(xiāng)試的馬箭比武。他的部下卻害怕了, 說“ 風大, 難馬射,請早收圍” 。葉名琛這才退堂,招集各官到督署商議對策, 斷言十五日無事。

    葉名琛的鎮(zhèn)定,首先來自他的巫術(shù)活動。原來他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 長春仙館”,里面祭祀?yún)味促e、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占語。其過十五日無事,就是兩個大仙告知的。而廣州城恰恰十四日淪陷。當時民謠曰:“葉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無事。十三洋炮打城驚,十四城破炮無聲,十五無事卦不靈。洋炮打城破,中堂仙館坐;忽然雙淚垂,兩大仙誤我!

    但是,另一方面,葉名琛還是作了積極迎戰(zhàn)準備的。除了發(fā)布告示懸賞殺敵外,他還下令整備團練二萬余人。各地民團積極響應,“城廂內(nèi)外,各榜長紅,約剿殺外人, 同仇敵愾”。民團的騷擾也有一定的效果:其一,他們用裝滿火藥的沙船襲擊岸邊的英軍軍營,雖然沒有炸死他們,也著實嚇唬了這300名士兵。其二,他們沿用赤壁之戰(zhàn)的火攻之法,用四只筏子,點燃后漂到英艦旁,造成了英軍的混亂。其三,英軍的一艘小船,曾經(jīng)碰觸到民團拋擲的火藥瓶,燒毀。

    廣東水師也發(fā)動了襲擊。比如,他們安放的水雷爆炸,可惜稍稍提前了一些。再有,廣東水師的幾艘戰(zhàn)船曾經(jīng)炮擊兩艘英艦達二十分鐘。同時,水師船只不停地騷擾英軍補給船,并發(fā)動對英軍駐扎地的火攻。

    如此看來,葉名琛得名“ 六不總督” ,即“ 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 今亦罕有” ,實在是冤枉。其真實的原因,一在于隨后中國戰(zhàn)敗,總要有個替罪羊,葉名琛就成了眾矢之的。其二, 對葉名琛的“ 六不” 定論,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如此則無法能夠全面再審視這位悲劇人物。據(jù)學者考察,葉名琛當時能夠動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為南方的絕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調(diào)到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去了,英軍是趁虛而入,動用民團是不得已的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葉名琛是戰(zhàn)了的,只是戰(zhàn)而不勝。同時,他拒絕講和,也無可厚非;如果講和,無異于投降。因此,他沒有和,也沒有降,也沒有逃跑,一味死頂,則是事實。但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是他的扶乩求仙,實在是愚昧之極。

    葉名琛有著很多的無奈,但何嘗不是帝國的無奈呢。

    人物之死

    1 8 5 9 年1 月5 日,葉名琛被俘后被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 無畏號” 上。如此高官被俘,英國人倒也沒有虐待他。而且總督自始至終也保持了一種凝然的氣節(jié)。據(jù)《香港紀事報》載, 軍艦上所有軍官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艦, 都向葉脫帽致意, 他也欠身脫帽還禮。他在軍艦上生活了48 天后, 即被解往印度的加爾各答。

    時人評價葉名琛的, 罵者居多。但也有在葉死后寫挽聯(lián)執(zhí)公允之論的。公道在人心, 雖然十載深思, 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 想見一腔孤憤, 化作洪濤!痹谟《, 葉名琛有兩首詩闡明自己的心跡。

    其一曰:

    鎮(zhèn)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云一范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tài)愁容下筆難。

    其二曰: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jié)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斗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茄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墻紅遍木棉花。

    詩中所效仿的人物, 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名人。一范即北宋范仲淹,不僅心憂天下,而且戍邊時也是令敵人膽戰(zhàn)心驚之英雄。向戎,宋國的大夫,他在公元前5 4 6 年發(fā)動弭兵運動,親自勸說晉、楚、齊等1 3 國在宋國首都開會。此次謀求和平的努力,導致其后列國間十多年沒有戰(zhàn)爭,主要大國之間4 0 年沒有戰(zhàn)爭。葉名琛自比向戎,是要說明自己不死而隨英人走的目的。其中,蘇武的自喻也是此種目的。零丁洋之嘆, 以南宋文天祥自喻。高士之粟,說的是商末伯夷、叔齊兄弟倆,周朝滅商后,不食周粟而亡。使臣之槎, 是把自己比喻成了求和的使臣,符合以上向戎、蘇武的典故。

    由此看來, 葉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大中華的和平意愿,并借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葉名琛后來對隨他而去加爾各答的仆人明確地說明了這層意思。惜乎此種心境, 不為史家和普通民眾解,更不為后人重視。葉名琛說:“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jīng)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欲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好一個“當面理論”!其言透露出葉名琛的迂腐, 但也再現(xiàn)了一代英雄的氣節(jié)。既然不能見到英國國王,那么死,就是唯一的歸宿。

    在加爾各答, 葉名琛繼續(xù)關(guān)注時事新聞, 按時作息, 清早即要人給他讀報(翻譯給他聽)。后來,他得知晉見英國君王無望后,決定絕食。他于二月二十九日得病不食,至三月初七日戌時病故。臨絕并無別話,只說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公元238 年8月,公孫淵讓自己的相國和御史大夫出城請求司馬懿解圍并退兵三十里,然后他一定會率群臣自縛投降。司馬懿對此小把戲不屑一顧,將這兩人斬首。公孫淵又派侍中請求指定日期,派送人質(zhì)。司馬懿說:“軍事大要有五:能戰(zhàn)當戰(zhàn),不能戰(zhàn)當守,不能守當走;馀二事,但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

    司馬懿之名言, 是強者對弱者的忠告。面對比司馬懿強大百倍的英軍,葉名琛全部做到了。

    為官之道

    葉名琛生前叱咤風云,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變亂紛起的環(huán)境中,多少總督、巡撫因不能應付時局而落馬,但偏偏葉名琛深得咸豐帝寵信,穩(wěn)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這當然與葉名琛深諳做官之道以及在鎮(zhèn)壓廣東地區(qū)各種叛亂、起義時干脆利落和心黑手辣有關(guān)。

    正是這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的鮮血鑄穩(wěn)了葉名琛的寶座。葉名琛據(jù)此不斷地向咸豐帝邀功請賞,而咸豐帝也毫不吝惜地給葉總督加官進爵。咸豐元年,賞加太子少保銜;咸豐二年,葉名琛更是連升三級:先加恩賞給總督銜,再署理兩廣總督,最后正式升任兩廣總督;咸豐五年,先是被加封為兩廣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后又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葉名琛是這一時期中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勛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葉名琛深深明白其中的奧妙和訣竅,正是暴亂者的鮮血使其官運亨通。沒有不斷的“平暴”業(yè)績,其官位的基礎就是懸空的。專注于平暴事業(yè),就等于事業(yè)發(fā)達。葉名琛幾乎將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國內(nèi)事務上。這是葉名琛最理智的選擇。至于欽差大臣專辦夷務一職,費力而無功。在兩廣總督和欽差大臣之間,葉名琛顯然更偏重于總督一職。即使在1856年10月以來廣州城不斷被英法聯(lián)軍攻擊的情況下,葉名琛向咸豐帝奏報的仍然是一份份“剿匪”戰(zhàn)報。在葉名琛看來,這一連串剿滅土匪的數(shù)字,都是化解其仕途危機的法寶。沒有了這些“數(shù)字”,葉名琛就是一個將被撤職查辦的總督。專事剿匪,不僅是葉名琛的功名利祿之所在,而且也符合清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同時他還使用“空城計”,盡量在英法聯(lián)軍面前示以鎮(zhèn)定,使其不知底細,企圖以之嚇跑英法聯(lián)軍:“高談尊攘,矯托鎮(zhèn)靜,自處于不剛不柔,不競不繡之間。”但英法聯(lián)軍既不是一觸即潰的小股土匪,也不是司馬懿,葉名琛最后只落得城破身俘、客死他鄉(xiāng)。

    當時的咸豐皇帝和其他官員因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帶來的恥辱而將戰(zhàn)爭失敗的責任一咕腦地都推給了葉名琛,并把葉名琛譏為“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認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全在葉名琛的主觀失誤。但這種說法真的那么有說服力嗎?真正找到了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了嗎?

    在各種指責葉名琛的罪狀中,葉名琛對外寇不作抵抗是最關(guān)鍵的一條。但葉名琛在剿匪和馭夷兩者之間,早把重心放在了剿匪一邊。人民起義是要革清政府的命,而夷人最多只是尋求通商而已。葉名琛的選擇不僅僅是一種主觀的選擇,而且是客觀形勢使然。在近十年的時間中,葉名琛把廣東的兵力幾乎大都用于征剿廣東境內(nèi)的匪亂和防堵太平天國南下進入廣東。有學者認為,洪秀全之所以繞開廣東從廣西直接進入湖南,與葉名琛重兵集結(jié)廣東邊界有關(guān)

    事實上,太平天國縱橫南方多個富裕省份,但惟獨廣東省沒有進入太平軍主力的征略范圍。除此之外,廣東素有中外通商都會之名,是鄰省羨慕的殷實之鄉(xiāng),也是皇室勒索巨額財富的重要地區(qū)。多年的內(nèi)戰(zhàn),幾乎消耗掉了廣東省的多數(shù)財富,但葉名琛主持下的廣東政府,還源源不斷地把已經(jīng)緊缺的廣東庫銀作為協(xié)餉輸往北方各個戰(zhàn)場充作軍費,1851年7月,清廷一次即令廣東統(tǒng)籌一百萬兩銀撥解廣西。

    “他在廣州十年的真正功績卻是維護住了清帝國對那里的軍事控制!,如從這一角度考慮,葉名琛對清政府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葉名琛在抵御英法聯(lián)軍的入侵時,難以從國內(nèi)戰(zhàn)場上分兵抵抗,也難有充足的財力去組織新軍來補充兵力。

    人物評價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盎浫撕镀湔`國,為之語曰:“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笔窌械倪@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tài)度,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zhuǎn)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后,出于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丑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作為朝廷能干的大員將,葉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作為鎮(zhèn)壓叛亂的劊子手,葉名琛是令人憎惡痛恨;作為客死他鄉(xiāng)有氣節(jié)和操守的俘虜,葉名琛又值得敬佩和尊敬。首先,我們非常尊敬葉名琛的民族氣節(jié)!肚迨犯濉酚涊d,“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zhèn)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u2018海上蘇武u2019,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jīng)不輟!比~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后,于1859年不食異鄉(xiāng)粟米絕食而亡,死于印度加爾各答,氣節(jié)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其次,葉名琛善于內(nèi)政,尤其長于理財。葉氏的祖先葉文機,深諳醫(yī)學術(shù)理,在武漢開有葉開泰中藥店,是當?shù)爻雒睦献痔枴_@種商人的家庭背景,加深了葉名琛對商業(yè)和錢財?shù)睦斫猓詮膹V西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廣東為朝廷外輸軍餉以千萬兩白銀計,這不能不說與葉名琛善于治理地方有關(guān)。

    再次,葉名琛對內(nèi)征剿還是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能力。咸豐元年開始,廣東治安陷入混亂,義軍蜂起,這是同當時時代背景和沿海地區(qū)天地會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在咸豐四年廣東著名的洪兵起事中,廣州僅有一萬五千兵勇,居然抵抗了二十萬人的進攻,守住了廣州城,并最終將洪兵逐出境外,作為總督實際操控局面的葉名琛,他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客觀地看,葉名琛有著很多的無奈,站在當時最理性的角度,莫過于以外交讓步謀求和平,爭取時間變法強國。但是即使葉名琛有這般見識,他能做得了主嗎?當時有一幅挽聯(lián):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對于這樣一位功過混沌、史說不清的歷史人物,我們真覺得難以下筆。愛國、有氣節(jié);精于官場,老練持重;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權(quán)傾兩廣,壓制異己。

    百年冤屈

    一提到葉名琛,熟悉歷史的讀者就會想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他“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從而認定他是清末一個昏庸的高官。而實際上,這卻是一個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聯(lián)手捏造的百年冤案。

    葉名琛字昆臣,生于1809年12月21日,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十八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不到四十歲,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

    1858年1月5日,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副督統(tǒng)雙喜衙署內(nèi),被英法軍隊捕獲.。

    對外國勢力以強硬著稱 1849年,英國人要求進入廣州城。這是在《南京條約》中沒有的。葉名琛認為條約一經(jīng)簽署就應該“永遠守信”,不應該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更改。于是在葉名琛的指揮下,廣州各地組織鄉(xiāng)勇,全力以赴做好守城準備,以防英軍來襲。英國海軍司令柯利爾報告,有成千上萬的農(nóng)村武裝進入廣州城,形成了“人自守衛(wèi),戈矛耀路,鑼鼓震天”的局面。面對這種情況,英國侵略者改變了過去的炮艦政策,改為與中國政府談判。葉名琛和當時的總督徐廣縉一起偽造了皇帝的詔書,使英國人入城的企圖沒有實現(xiàn)。廣州人民興高采烈地搭起了六座宏偉的彩牌樓來為葉名琛和徐廣縉慶功。道光皇帝也喜出望外,破例將葉名琛加封為男爵,他成為清朝歷史上極少數(shù)成為男爵的漢人之一。

    1856年10月8日,“亞羅號”事件爆發(fā)。葉名琛逮捕了亞羅號上的中國船員。葉名琛依然采取強硬政策拒不接受英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10月14日,英國海軍虜去一艘中國水師的官船。21日,英軍開始在司令西馬糜厘的率領下,乘船攻擊珠江兩岸的炮臺。至此,兩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此時,與英國開戰(zhàn)對葉名琛來講不是一個好時機。他所有精銳部隊都在江浙作戰(zhàn),廣東的財力基本已經(jīng)在鎮(zhèn)壓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消耗殆盡。他面臨無兵可派、無險可守、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盡管內(nèi)外交困,但是面對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葉名琛仍然沉著應戰(zhàn)。

    擊敗英國侵略者

    葉名琛與英國侵略軍展開了激烈的間諜戰(zhàn)。1856年,在英軍發(fā)動進攻時,葉名琛利用原有的保甲系統(tǒng),偵察敢于為英國侵略者刺探情報或提供糧食的漢奸,逮捕了七八十人。他還給廣州市民發(fā)放身份證,無證者一律不得進出城門。英國人后來不得不承認從廣東他們幾乎得不到什么信息。與此同時,葉名琛啟用了他多年來經(jīng)營的諜報系統(tǒng)。在和平時期,葉名琛通過廣東夷務總局向英國人占領的香港派出了大量探子。這些探子的公開身份是在香港做貿(mào)易的商人,而實際上他們都是葉名琛手下的軍人。戰(zhàn)爭開始后,他們與葉名琛的信息交流更加頻繁,每五天就聯(lián)系一次,給葉名琛提供了大量關(guān)于香港的英軍部署和調(diào)動的情況。葉名琛自得地說:“我合數(shù)十處報單互證,然后得其端緒!敝褐耸谷~名琛在廣州作戰(zhàn)的初期獲得了勝利。

    葉名琛以重金鼓舞士氣,凡斬英人首級者賞銀元三十,務必把英軍“根誅盡滅”。他積極采取襲擾戰(zhàn)的方式,使英軍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顧。夜晚時他派遣沙船,滿載炸藥沖擊在岸邊休息的英軍。同時,還派出火筏對英艦進行火攻,使英艦不敢靠近岸邊,從而減少了白天中國陸軍所受到的炮火壓制。中國水軍還趁大霧垂江炮轟英國艦隊長達二十分鐘之久。英軍司令西馬糜厘對葉名琛的戰(zhàn)術(shù)毫無辦法,法軍見勢不妙借口保衛(wèi)香港早早地撤出了廣州。經(jīng)過四個月毫無結(jié)果的對峙,疲憊的英軍不得不放棄進攻廣州的意圖,開始撤退。

    同時,葉名琛對英軍的后勤基地香港展開了攻勢。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是天然的良港。但是香港嚴重依賴內(nèi)地輸送給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新安縣給香港提供大量的供給和服務,葉名琛派新安縣士紳陳桂藉負責對香港的行動。陳桂藉召開了全縣士紳大會,決定停止對香港的一切供給,從香港撤回全部新安人,直接導致了香港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人力資源的短缺,使香港很難為在廣州作戰(zhàn)的英軍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此后,葉名琛對香港實施了禁運。陳桂藉派人在通往九龍的交通線上設卡,還組織小型糾察船隊保證禁運。禁運使香港幾乎成為臭港,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叫苦不迭。

    葉名琛還派人突襲香港。1851年1月19日,一隊喬裝的鄉(xiāng)勇,突襲了英軍的巡邏隊,殺死一名英軍軍官。這類的突襲行動還很多。包令在給朋友的信里寫道:“我們不得不時刻提防綁架、暗殺和縱火”。后來更出現(xiàn)了面包投毒事件,一些鄉(xiāng)勇在面包房里秘密地放進了砒霜,導致許多英國人中毒,其中也包括包令的夫人。葉名琛的行動使香港的英國人大為恐慌,大批英國人逃到澳門避禍。1857年7月,包令也因為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兵敗被俘

    從1856年轟擊廣州城到1857年包令被解職,葉名琛運用間諜戰(zhàn)、貿(mào)易戰(zhàn)和襲擾戰(zhàn)依靠士紳訓練的鄉(xiāng)勇積極抗擊,沒有讓英國人占到任何便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葉名琛逐漸陷入不利的地位。葉名琛將勝利的消息上報朝廷后,非但沒得到皇帝的嘉獎,朝廷反而申斥他不應輕啟戰(zhàn)端,要他與英國人談判。這就使葉名琛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間隙,使英國有機會增援在中國的英軍。

    貿(mào)易禁運在損害英國人利益的同時也給中國貿(mào)易商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廣東許多士紳從事對外貿(mào)易,由于實施貿(mào)易戰(zhàn)關(guān)閉海關(guān),大量廣東士紳失去了收入來源。他們很難再負擔訓練和雇用鄉(xiāng)勇的開支。因此廣州保衛(wèi)戰(zhàn)中的主力——鄉(xiāng)勇難以為繼。這使葉名琛陷入了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窘境,從根本上動搖了葉名琛的陣腳。

    1857年10月,額爾金爵士率領援軍進駐香港,敵我雙方的力量平衡被打破。額爾金爵士在聽取進攻廣州的英軍指揮官西馬糜厘報告后,深感葉名琛是個很難對付的軍事將領。兩個月的時間里他一直猶豫著,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最后,他決定要北上避開葉名琛這塊難啃的骨頭,直接找中國的皇帝。但是就在這時,一艘廣州的官船被英軍截獲,船里大量的官方文件被英軍獲得。包令從文件中得出結(jié)論:葉名琛已經(jīng)無兵可派沒錢可花了,廣州連一天都守不住。包令得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顧已經(jīng)被解職,奔上額爾金的旗艦力勸額爾金改變北上的決定。

    這時漢奸出賣了葉名琛,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jié),英軍輕易占領廣州。葉名琛忠于職守,不離督府,最終被俘。

    被刻意丑化

    英法聯(lián)軍在廣州建立了傀儡政府。英國人認為“葉名琛無疑是英勇、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有這么一個父母官而驕傲”。要想完滿解決如何占領廣州這個難題,“必須把葉名琛的名聲搞臭”。英法聯(lián)軍采取了這樣的政策并利用一切機會敗壞葉名琛的名聲。這樣也做正中那些通敵者的下懷,因為他們巴不得通過抨擊葉名琛來轉(zhuǎn)移人們對他們賣國行徑的注意。

    廣州淪陷后,中國軍隊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導致作為帝國心臟的北京被占領。難逃歷史罪責的滿清政府利用當時在廣州的英國人制造出來的謠言轉(zhuǎn)移視聽,將葉名琛丑化成一個自大傲慢又愚蠢的官員,戰(zhàn)敗的責任就由皇帝和清廷那里轉(zhuǎn)移到葉名琛一個人的身上。

    就這樣,在外國侵略者、漢奸和清廷三者心照不宣的推波助瀾下,出現(xiàn)了薛福成對葉名琛“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戲謔。而葉名琛傲慢愚蠢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歷史人物就這樣被扭曲了。謠言和曲解遮蔽了歷史的真實,連英國侵略者都懼怕三分的葉名琛反而被中國人丑化。他生前壯志未酬,死后遭人詬病,從民族的角度看無疑是一場悲劇。

    相關(guān)史籍

    清史稿記載

    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十八年,出為陜西興安知府。歷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二十八年,擢廣東巡撫。二十九年,英人欲踐入城之約,名琛偕總督徐廣縉堅執(zhí)勿許,聯(lián)合民團,嚴為戒備。華商自停貿(mào)易以制之,英人始寢前議。論功,封一等男爵,賜花翎。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優(yōu)敘。咸豐元年,殲羅鏡會匪吳三,加太子少保。二年,廣縉赴廣西督師,命名琛接辦羅鏡剿捕事宜,出駐高州。是年秋,羅鏡匪首凌十八就殲,加總督銜,署總督,赴南、韶一帶督剿。尋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時廣東盜賊蜂起,四年,廣州群匪擾及省城,遣將分路進剿,連戰(zhàn)皆捷。近省之佛山、龍門、從化、東莞、陽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之海豐、開建,

    潮州之惠來,肇慶府城及德慶并陷,先后克復。鄰省軍務方亟,糧餉器械多賴廣東接濟,名琛籌供無缺,益得時譽。五年,以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六年,拜體仁閣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名琛性木彊,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初以偕徐廣縉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shù)字答之,或竟不答。會匪之逼廣州,或議借外國兵御賊者,斥之退。匪既平,按察使沈棣輝功最多,列上官紳兵練出力者請獎,格不奏,兵練皆解體。又嚴治通匪馀黨,或藉捕匪仇殺,從賊逃不敢歸,其黠者投香港,勸英人攻廣州。會水師千總巡河,遇劃艇張英國旗,搜獲十三人,拔其旗。英領事巴夏禮索之不得,貽書名琛責問,謂捕匪當移取,不當擅執(zhí),毀旗尤非禮。名琛令送十三人於領事,不受,必欲并索千總,遂置之。未幾,遣通事來告:“越日日中不如約,即攻城。”至期,英兵果奪獵德、中流炮臺。名琛曰:“彼當自走。”令水師勿與戰(zhàn),於是鳳皇山、海珠諸炮臺皆被踞,發(fā)炮擊省城,十月朔,毀城,既入復出。遣廣州知府往詰用兵之故,英人曰:“兩國官不晤,情不親。誤聽傳言,屢乖和好。請入城面議!泵∥鹪S。請於城外會議,亦不許。兵練數(shù)萬來援,怵敵火器,不能力戰(zhàn)。民憤甚,焚英、法、美三國居室,凡昔十三行皆燼。英兵亦焚民居數(shù)千家,退泊大黃,各報其國。英遣額羅金來粵,聚兵澳門、香港,貽書索償款。名琛以其言狂悖,不答。法、美兩國領事亦索賠償,且告英兵已決計攻城,原居間排解。名琛慮其合以脅我,亦不聽;且不設備。七年,英兵攻東莞,總兵董開慶與戰(zhàn),軍潰。額羅金遣艇遞照會,名琛答以通商而外,概不能從。累疏言:“英國主厭兵,粵事皆額羅金等所為。臣始終堅持,彼窮當自伏!泵茉t戒勿輕視,猶信其事有把握,仍褒勉之。九月,英兵驟至,法、美兵皆從。將軍司道商戰(zhàn)守,名琛惟恃通事張云同為內(nèi)應,待敵窮蹙。民間見其夷然不驚,事皆秘不宣示,轉(zhuǎn)疑其陽拒陰撫,人心益渙。十一月,敵張榜城外,限二十四時破城,勸商民遷避。炮擊總督署,延燒市廛,城遂陷。巡撫柏貴檄紳士伍崇曜等議和,名琛猶持不許入城之議,夜避左都統(tǒng)署,英人大索得之,舁登舟。將軍、巡撫以聞,詔斥名琛剛愎自用,辦理乖謬,褫其職,英人遂踞省城,禁巡撫等官不得出,責以安民。民各集團練,設總局於佛山,相持數(shù)年。各國聯(lián)師赴天津,事乃益棘矣。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zhèn)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jīng)不輟。九年,卒,乃歸其尸;浫撕镀湔`國,為之語曰:“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相關(guān)信息

    處理土客械斗

    土客大械斗是指晚清時期,土人(四邑人中的先居者)與客人(四邑人中的后居者即客家人)的械斗,多發(fā)生在廣東一帶。械斗在晚清時期達到頂峰。

    葉總督是在這場約14年的械斗中有明顯立場的地方官,他的立場使客家與土人達到新平衡:

    1、反對土人,支持客人:在洪兵戰(zhàn)役中,土人明顯傾向于洪兵,而葉總督利用土客矛盾,成功爭取大量農(nóng)民于己方,對客人以后的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2、姑息械斗,以維護清廷統(tǒng)治:土人對清廷很不滿,時不時還會起義,對清廷對廣東的統(tǒng)治是很大的威脅,而客人過強也一樣,葉名琛以姑息雙方械斗,以維持清廷統(tǒng)治

    夷務職位

    在鴉片戰(zhàn)爭中 葉名琛是另一位辦理夷務的欽差大員。他是鴉片戰(zhàn)爭后期(1852~1858年)主持清政府對西方外交的五口通商大臣。其任內(nèi)因執(zhí)行鴕鳥式的外交政策,在1858年1月廣州城破后被英國擄至印度的加爾各答。英國之所以把葉總督關(guān)押在遙遠的印度,是把葉名琛當作了東方的拿破侖。在1814年首次俘獲了拿破侖之后,英軍曾把拿破侖關(guān)押在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上。但在1815年3月,拿破侖沒費多大功夫就逃離了該島。當偉大的拿破侖重登法國國土,一路便應者如云,不到幾天幾十萬大軍就集結(jié)于歐陸昔日的主人拿破侖皇帝的麾下。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鐵盧之戰(zhàn)中,勝利之神沒有惠顧這位偉大的將軍。在拿破侖兵敗再次被俘后,英軍吸取上次教訓,把拿破侖關(guān)押在了遙遠的大西洋中的一個荒蕪人跡的小島——圣赫勒那島。這次拿破侖喪失了毗鄰歐陸的優(yōu)勢,其支持者不僅難以到達,而且拿破侖顯然也不可能自己泅渡大西洋回到歐洲東山再起。英國人最終消除了這一心腹之患。正是這一對待元帥級俘虜?shù)陌咐,使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的英軍沒有把葉名琛囚禁在中國,甚或離中國大陸較近的新加坡或者東南亞的某處殖民地。英軍認為,葉名琛在廣東經(jīng)營十多年,舊部無數(shù),影響深遠,如果把葉囚禁于大陸附近,不僅廣東地方有可能派出營救小隊,而且東南亞的華僑和華人也可作為內(nèi)應從旁協(xié)助。1858年1月,額爾金在寫給葛羅的信中,談到了這種顧慮:“不少人……對我談及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問題……他們都說,葉留在廣州會使人心不穩(wěn),給重新回復秩序和信心帶來困難。”“顯然,把他送到海峽殖民地去是不行的,因為這些地區(qū)大多數(shù)居民都是中國人!逼鋵崳嗽诖艘呀(jīng)犯了薩義德所稱的“東方主義”的毛病,以歐洲人的“小人之心”度清政府的“君子之腹”。實際上,咸豐帝在得知葉名琛被俘之后,不僅沒有任何營救或者通過實行交換戰(zhàn)俘來搭救葉名琛的行為,反而因為害怕英法聯(lián)軍把葉名琛作為要挾清朝政府的人質(zhì)而隨后罷免了葉的一切職務,并讓廣東當局通知英方說葉名琛已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無關(guān)乎清政府的任何利益!叭~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惟該夷拉赴夷船,意圖挾制,必將肆其要求。該將軍署督等可聲言:葉名琛業(yè)經(jīng)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15同時命令清軍不要因顧及葉名琛而延誤收復失地的行動:“著即傳諭各紳民,糾集團練數(shù)萬人,討其背約攻城之罪,將該夷逐出省城。倘該夷敢于抗拒,我兵勇即可痛加剿洗,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16葉名琛變成了無人揀拾的一堆垃圾。專制王朝帝王的薄情寡義、流氓無賴和視人臣為芻狗的做法可見一斑。最后,葉名琛搭上了開往加爾各答的軍艦,上船前命仆人從家中自帶干糧。途中雖因海暈嘔吐不止,但他仍然正襟危坐,堅持不哼一聲。從上船一直到抵達印度后,葉名琛一直自命為“海上蘇武”,以明不忘祖國之志。葉名琛在印度一年多的日子里,常常通過翻譯從印度報紙中獲取有關(guān)中英戰(zhàn)爭的信息。每當有不利于清朝的戰(zhàn)況時,擊節(jié)嘆息;若有中國獲勝的信息,則喜形于色。在食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后,于1859年因不吃異鄉(xiāng)粟米絕食而亡。英方在葉名琛的木棺外裹以鐵皮之后,將之運回廣東。

    相關(guān)圖書

    當代中國的通俗史學作者們想要描畫的那個葉名琛,是在前所未見的大敵面前盡露愚腐本色的固步自封兼夜郎自大的滿清封疆大吏。他的丑態(tài),暗示著這個朝廷的合法性的喪失,于是,葉名琛及這個形象所代表的封建王朝也就當仁不讓地替這個民族近百年的恥辱添上了一層不干膠。

    然而,關(guān)于葉名琛的種種“行為”,帶給讀者更多的不是鄙夷其無知,而是驚詫其怪誕,繼而,對他的內(nèi)心世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奇。盡管由于信息的封閉,竟不知道多年前,黃宇和先生已經(jīng)利用現(xiàn)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的兩廣公私檔案,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對這位兩廣總督的內(nèi)政外交作了翔實而又條理分明的研討。不過,今天能讀到這個新出的修訂本,依然是開卷有益。

    書中描述的葉名琛,是傳統(tǒng)中國下典型的能吏干員,書香門第,科考中榜,歷任地方各職,且與中央當權(quán)大臣關(guān)系深厚。葉以文官之職執(zhí)武事,既“詩文鳴一時”,又屢見戰(zhàn)功,是守仁、少穆一類求知行、講實務的社會棟梁與支柱。至于他在對外事務上的作為,當然未超出同代人的眼界,卻也可算盡心盡力,死而后已。那么,我們還要苛求他什么呢?于是,黃宇和逐條回應了12字的定評:“不戰(zhàn)”,其實是無兵可戰(zhàn),正規(guī)軍正在討伐洪兵,非正規(guī)兵由于無薪可支,多數(shù)已經(jīng)解散;“不和”,是的,一直不和;“不守”,守的,當然犯了不少錯誤;“不死”,未必,他可能就是自殺的;“不降”,是的,不降;“不走”,是的,沒有走,更準確地說,是不能走。

    今人對葉名琛的定評與其說是資料不足而造成的誤讀,倒不如看作是對過去的神話塑造。歷史學中的葉名琛其實早已擺脫了惡名,但這卻無助于他的大眾形象的改善,也許要等待下一個“形象改造”的契機吧

    TAGS: 政治人物 官員
    名人推薦
    • 蘭尼·佩吉里
        英文名稱: Lenny Pidgeley   生日: 1984年2月7日   身高: 190   體重: 84Kg   國籍: 英格蘭   所屬球隊: (切爾西)  球衣號...
    • 孝圣憲皇后
      孝圣憲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滴跷迨...
    • 塞勒斯汀·巴巴亞羅
        全名:塞勒斯汀·巴巴亞羅  Celestine Babayaro
    • 丹·戈斯林
      丹·戈斯林(Dan Gosling,1990年2月2日-)是一名英格蘭足球運動員,擔任中場,除了后腰外,亦可擔任右后衛(wèi),現(xiàn)時效力英超的紐卡斯爾聯(lián)足球...
    • 內(nèi)森·德爾馮索
        姓名:Nathan Delfouneso  國籍:英格蘭  生日:1991-02-02  身高:185 cm  出生地:英國,伯明翰  位置:前鋒  目前效力:阿斯頓...
    • 西爾萬·萊格文斯基
      西爾萬·萊格文斯基是一場中場,所屬團隊法國球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