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陳頊出于南朝梁 中大通二年(530年)七月初六日。陳頊年少時(shí)寬厚大度,富于才略。成年后,容貌俊美,身高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擅長騎射。陳武帝陳霸先在平 侯景之亂時(shí)鎮(zhèn)守 京口, 梁元帝征召陳武帝子侄入侍,陳頊?zhǔn)荜愇涞壑哺敖,?jīng)多次升遷,任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
承圣三年(554年),江陵陷落,陳頊被遷到關(guān)右。 永定元年(557年),遙授襲封為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戶。永定三年(559年),其兄陳文帝 陳蒨即位,改封為安成王。 天嘉三年(562年),從北周回國,授侍中、中書監(jiān)、中衛(wèi)將軍,置佐史。不久授使持節(jié),都督揚(yáng)、南徐、東揚(yáng)、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yáng)州刺史,進(jìn)號(hào)驃騎將軍。天嘉四年(563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天嘉六年(565年),遷任司空。 天康元年(566年),再加封尚書令。
秉政篡立
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去世,其子 陳伯宗即位,拜任陳頊為司徒,進(jìn)號(hào) 驃騎大將軍,總領(lǐng)尚書職,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予班劍三十人。 光大二年(568年)正月,因?yàn)橹蹲雨惒谀暧祝愴溸M(jìn)一步攫取朝政權(quán)力。加封太傅,兼司徒。而且給予特別禮遇,可不解劍不脫履上殿,增加邑戶連同舊邑共三千戶。
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陳頊以陳伯宗個(gè)性太軟弱,難以擔(dān)當(dāng)大任為由發(fā)動(dòng)政變,用太皇太后 章要兒(陳頊?zhǔn)尻愇涞?陳霸先的皇后)的名義下詔 廢黜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hào)為 太建。 改尊太皇太后章要兒為皇太后。立妃 柳敬言為皇后,世子 陳叔寶為皇太子。
太建北伐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陳宣帝計(jì)劃討伐 北齊。眾大臣對(duì)此意見不一,只有 吳明徹堅(jiān)決支持。時(shí)陳宣帝意已決,又讓大臣們推選主帥。多數(shù)大臣認(rèn)為中權(quán)將軍 淳于量位高權(quán)重,應(yīng)為主帥。但尚書左仆射 徐陵卻認(rèn)為:“吳明徹的家鄉(xiāng)在淮左,知道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而統(tǒng)軍、謀略的才能,當(dāng)今也沒有超過他的人!倍脊偕袝 裴忌也同意以吳明徹為帥。陳宣帝即命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并詔加侍中、賜女樂一部,與裴忌領(lǐng)兵十萬北擊北齊。吳明徹攻秦郡(治今南京六合),都督黃法氍攻歷陽(今安徽和縣)。
四月, 黃法氍部將復(fù)廣達(dá)于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擊破北齊軍,吳明徹部將程文季率敢死隊(duì),拔掉州前水障木柵,進(jìn)圍秦州。北齊遣軍援救歷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援救秦州。吳明徹使猛將蕭摩訶擊斬北齊軍前隊(duì)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余人,北齊軍大敗,斬獲不可勝計(jì),尉破胡逃走,長孫洪略戰(zhàn)死。 北齊使 王琳赴壽陽(今安徽 壽縣)召興,以抵抗陳朝。
五月,黃法氍攻克歷陽,盡殺守城士兵后進(jìn)軍合肥,合肥望旗請(qǐng)降。秦州也投降了。因?yàn)榍乜な菂敲鲝氐墓枢l(xiāng),所以宣帝下令讓他拜祠上墳,詔令準(zhǔn)備牛、羊、豬三牲,下令拜祠上墳,文武羽儀很盛大,鄉(xiāng)里都以此為榮。陳宣帝詔令派謁者蕭淳風(fēng),去壽陽冊(cè)封吳明徹,在城南設(shè)壇,二十萬將士列旗擊鼓操戈披甲,吳明徹登壇接受冊(cè)封,禮儀完畢后退下,將士們無不歡呼雀躍。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陳宣帝聽聞北周滅 北齊,即乘機(jī)爭奪 淮北地區(qū),于是詔令吳明徹進(jìn)軍北伐,命令他的大兒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兼理州中事務(wù)。吳明徹的部隊(duì)抵達(dá)呂梁,北周的徐州總管梁士彥率軍抵抗交戰(zhàn),不久吳明徹走投無路,于是被擒。不久因?yàn)閼n憤加重病情,死于長安,時(shí)年六十七歲。
晚年去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初五日(582年2月12日),陳頊病重。正月初十日(2月17日),陳頊在宣福殿去世,終年五十三歲 ,遺照讓皇太子 陳叔寶繼位。二月十七日,上謚號(hào)為孝宣皇帝,廟號(hào)高宗。二月十九日,葬于顯寧陵 (在今江蘇南京郊區(qū))。
為政舉措
陳頊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lì)農(nóng)民生產(chǎn),社會(huì)經(jīng)濟(jì)得到了一定的恢復(fù)與發(fā)展。 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將 吳明徹乘 北齊大亂之機(jī)北伐,攻占了 呂梁(今江蘇徐州附近)和壽陽 ,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被北周奪走?偟膩碚f,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歷史評(píng)價(jià)
江總:“我后丕承,思弘祖業(yè),蒞政恭己,臨朝凝默,煥爛九功,葳蕤七德,憲章昭著,威靈允塞!
虞世南:“宣帝度量宏廣,推心待物,可謂寬仁之主焉。”
姚思廉《 陳書》:①“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傳于寶位,高宗地居 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至于纂業(yè),萬機(jī)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享國十馀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嗚呼!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雖得失自我,無御敵之略焉! ;②“少寬大,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善騎射!
李延壽《 南史》:“陳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文帝知冢嗣仁弱,早存太伯之心,及乎弗悆,咸已委托矣。至于纘業(yè)之后,拓土開疆,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志大不已,晚致呂梁之?dāng),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
軼事典故
真龍之身
陳頊在擔(dān)任直閣將軍、 中書侍郎時(shí),有馬軍統(tǒng)領(lǐng) 李總與陳頊為舊交,常常一道游玩共處。陳頊曾在夜里喝醉了酒,未滅燈而入睡,李總正好出去了,不一會(huì)回來,便見到陳頊之身體乃是一條大龍,李總當(dāng)下驚恐無比,拔腿就跑,躲到別屋去了。
家庭成員
家世
祖父: 陳文贊,追尊景皇帝
父親:始興昭烈王 陳道譚
叔叔:陳武帝 陳霸先、南康忠壯王 陳休先
兄弟
哥哥:陳文帝 陳蒨
后妃
皇后 柳敬言,生陳后主陳叔寶
錢貴妃,生河?xùn)|王陳叔獻(xiàn)
彭貴人,生始興王陳叔陵
曹淑華,生豫章王陳叔英
何淑儀,生長沙王陳叔堅(jiān)、宜都王陳叔明
魏昭容,生建安王陳叔卿
袁昭容,生晉熙王陳叔文、義陽王陳叔達(dá)、新會(huì)王陳叔坦
劉昭儀,生新蔡王陳叔齊
王修華,生武昌王陳叔虞
韋修容,生湘東王陳叔平
申婕妤,生南安王陳叔儉、南郡王陳叔澄、岳山王陳叔韶、太原王陳叔匡
王姬,生淮南王陳叔彪、巴山王陳叔雄
吳姬,生始興王陳叔重
徐姬,生尋陽王陳叔儼
淳于姬,生岳陽王陳叔慎
施姬,生臨賀王陳叔敖、沅陵王陳叔興
曾姬,生陽山王陳叔宣
楊姬,生西陽王陳叔穆
袁姬,生新興王陳叔純
吳姬,生巴東王陳叔謨
劉姬,生臨江王陳叔顯
秦姬,生新寧王陳叔隆、新昌王陳叔榮
子女
兒子
長子:陳后主 陳叔寶,母柳皇后柳敬言
次子:始興王 陳叔陵,母彭貴人
三子:豫章王 陳叔英,母曹淑華
四子:長沙王 陳叔堅(jiān),母何淑儀
五子:建安王 陳叔卿,母魏昭容
六子:宜都王 陳叔明,母何淑儀
七子:早卒
八子:早卒
九子:河?xùn)|王 陳叔獻(xiàn),母錢貴妃
十子:早卒
十一子:新蔡王 陳叔齊,母劉昭儀
十二子:晉熙王 陳叔文,母袁昭容
十三子:淮南王 陳叔彪,母王姬
十四子:始興王 陳叔重,母吳姬
十五子:尋陽王 陳叔儼,母徐姬
十六子:岳陽王 陳叔慎,母淳于姬
十七子:義陽王 陳叔達(dá),母袁昭容
十八子:巴山王 陳叔雄,母王姬
十九子:武昌王 陳叔虞,母王修華
二十子:湘東王 陳叔平,母韋修容
二十一子:臨賀王 陳叔敖,母施姬
二十二子:陽山王 陳叔宣,母曾姬
二十三子:西陽王 陳叔穆,母楊姬
二十四子:南安王 陳叔儉,母申婕妤
二十五子:南郡王 陳叔澄,母申婕妤
二十六子:沅陵王 陳叔興,母施姬
二十七子:岳山王 陳叔韶,母申婕妤
二十八子:新興王 陳叔純,母袁姬
二十九子:巴東王 陳叔謨,母吳姬(與始興王陳叔重母吳姬非一人)
三十子:臨江王 陳叔顯,母劉姬
三十一子:新會(huì)王 陳叔坦,母袁昭容
三十二子:新寧王 陳叔隆,母秦姬
三十三子:新昌王 陳叔榮,母秦姬
三十四子:太原王 陳叔匡,母申婕妤
陳叔叡,并未及封
陳叔忠,并未及封
陳叔弘,并未及封
陳叔毅,并未及封
陳叔訓(xùn),并未及封
陳叔武,并未及封陳叔處,并未及封
陳叔封,并未及封
女兒
齊熙公主陳凈玲,第十三女,下嫁沈叔安。
寧遠(yuǎn)公主( 宣華夫人),母施姬, 隋文帝嬪妃。南宋《 嘉泰吳興志》稱其為第十四女。
某女,陳叔寶妹,陳滅亡后,被賜予 賀若弼為妾。
臨川長公主,母曾美人,第二十四女。隋文帝的弘政夫人,見于《嘉泰吳興志》,亦不確定與寧遠(yuǎn)公主是否為同一人。
武成公主,母吳妃(吳太妃),見于《嘉泰吳興志》。
樂昌公主,正史無載,見于《本事詩》和《兩京新記》。下嫁 徐德言, 破鏡重圓故事的主人翁。
史書記載
《陳書·卷五·本紀(jì)第五》
《南史·卷十·陳本紀(jì)下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