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生于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卒于后唐長興四年(933年)。五代時后唐皇帝,廟號明宗。出生于應(yīng)州金城(今山西應(yīng)縣)。本名邈佶烈,無姓氏。其先祖為沙陀族,其父李霓為李國昌(李克用之父)愛將,曾鎮(zhèn)守雁門(今山西代縣)。
李嗣源自幼隨其父長于軍中,后隸屬李克用帳下,曾于上源之難中冒死救得李克用性命,為李克用所愛重,收為養(yǎng)子,賜名李嗣源。李克用鎮(zhèn)守河?xùn)|(今太原市)時,命他掌騎兵衛(wèi)隊,不久即升任蕃漢副將,所向克捷。他為人厚重寡言,臨事謹慎,“英武獨斷,謙和下士,每有戰(zhàn)功,未嘗自伐。居常唯治兵仗,持廉處靜;晏如也。武皇(李克用)嘗試之,召平泉府(銀錢庫)命恣其所取,帝唯持束帛數(shù)緡而出。凡所賜與,分給部下!
生平介紹現(xiàn)代文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生于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卒于后唐長興四年(933年)。五代時后唐皇帝,廟號明宗。出生于應(yīng)州金城(今山西應(yīng)縣)。本名邈佶烈,無姓氏。其先祖為沙陀族,其父李霓為李國昌(李克用之父)愛將,曾鎮(zhèn)守雁門(今山西代縣)。
李嗣源自幼隨其父長于軍中,后隸屬李克用帳下,曾于上源之難中冒死救得李克用性命,為李克用所愛重,收為養(yǎng)子,賜名李嗣源。李克用鎮(zhèn)守河?xùn)|(今太原市)時,命他掌騎兵衛(wèi)隊,不久即升任蕃漢副將,所向克捷。他為人厚重寡言,臨事謹慎,“英武獨斷,謙和下士,每有戰(zhàn)功,未嘗自伐。居常唯治兵仗,持廉處靜;晏如也。武皇(李克用)嘗試之,召平泉府(銀錢庫)命恣其所取,帝唯持束帛數(shù)緡而出。凡所賜與,分給部下。”
李嗣源先后隨從李克用征戰(zhàn)近30年,排難解紛,冒刃血戰(zhàn),體無完膚,屢建奇功。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敗梁軍于任城,遂解兗州之圍,獲得了“李橫沖”稱號,第二年又大敗梁將葛從周于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聞天下。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為河?xùn)|主將,歷任代州、相州刺史,昭德軍、天平軍節(jié)度使,一直作到蕃漢內(nèi)外馬步軍總管(首將),又協(xié)助后唐莊宗李存勖浴血轉(zhuǎn)戰(zhàn)10余年,終于打敗契丹,生俘燕王劉守恭父子,消滅了勁敵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基本上統(tǒng)一了中原。當(dāng)唐哀帝天佑二十年(923年)十月,李嗣源率晉軍主力率先攻破梁都汴京,并于路側(cè)迎接李存勖時,“莊宗大悅,手引帝(李嗣源)衣,以首觸帝曰:u2018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zhàn)也,當(dāng)與公共立u2019。尋進位兼中書令!焙笥质苜n鐵券,進位太尉,一時榮寵無比。
然而,李嗣源畢竟是“功高震主”;李存勖真正做起皇帝時,便昏暗驕矜,很快就對他起了疑忌,派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監(jiān)視他的起居,并受到群小的飛語毀謗,“頗為謠言所屬”。后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發(fā)生兵變,莊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討叛軍。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也發(fā)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并無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來在女婿石敬瑭的勸誘之下,才決心謀自立。于是,他回師南下,先入汴州,繼而向洛陽進發(fā)。此時后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監(jiān)國,不久即皇位,改元天成。
李嗣源不喜歡聲色淫樂,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諸臣進獻珍奇玩等物。后宮只留老成宮女100人,宦官30人,鷹坊20人,御廚50人,教坊(樂隊)100人。宮廷供應(yīng)機構(gòu)如此簡單,這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他不喜歡臣下阿諛奉承,下令免除“諸道節(jié)度、刺史、文武將吏舊進月旦起居表”。他比較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經(jīng)!罢傥奈浒俦贅O言時政時失”,并能夠接納臣下的忠諫。他的這種平實簡樸的作風(fēng)一直保持到晚年。
李嗣源還知過能改,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例如天成三年(公元928 年)正月,他誤聽巡檢軍使渾公兒的口奏,派石敬瑭屈殺兩名村童。當(dāng)他審明真相后,“方覺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令減常膳十日,以謝幽冤”,罰了石敬瑭一月俸銀,將渾公兒撤職,決脊杖二十,配流登州,并對冤死者“賜絹五十匹,栗麥各百石,便令如法埋葬。兼此后在朝及諸道州府,凡有極刑,并須仔細裁遣,不得因循!逼淙蕫凵餍,謙謹自責(zé),從嚴御下的作風(fēng),由此可見一斑。
李嗣源厭惡吏治敗壞,即位后即著手整頓吏治,禁止官吏徇私請托、薦引,買賣官告文書,限制各級官吏薦引和蔭庇官員的數(shù)額,三令五申禁止官吏對人民任意搜求苛斂,并對違犯者予以嚴厲的制裁。管理國家財政的度支使孔謙,橫征暴斂,克剝百姓,民憤極大。李嗣源做監(jiān)國時,即首先宣布孔謙的罪狀,對孔處以極刑,全部籍沒其家產(chǎn),隨即撤銷度支司機構(gòu),一概廢除孔謙所立的苛斂之法。他即位三個月后,即以“縱貪饕之意,除官受賄,樹黨循私”之罪,將出身名門、勸進有功的宰相豆盧革及其所薦引的另一宰相韋說黜貶為“長流百姓”,后又將豆盧革賜死,此外又令諸鎮(zhèn)殺死后唐莊宗時所委派的監(jiān)軍宦官,并將曾助紂為虐替后唐莊宗干壞事的數(shù)百名宦官,也一并抓捕處死。
與此同時,李嗣源又通過表彰廉潔官員,來扭轉(zhuǎn)吏治風(fēng)氣。新任宰相任圜管理國家財政,頗能建立制度,取得成效。在任圜等人的輔佐下,李嗣源針對后唐莊宗時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嚴格法制,禁止官吏科斂和貪墨,禁止富戶投名影庇,逃免丁謠,禁止高利貸,禁止買賣人口,禁止虐殺奴仆,禁止虐待父母,禁止任意網(wǎng)羅、彈射、戈獵,禁止宰殺耕牛等。這樣,一年之后,國家的政局即有了明顯好轉(zhuǎn),吏治和社會風(fēng)氣也有所扭轉(zhuǎn),人民生活初步得到安定,以至“雁門以北,東西數(shù)千里,斗粟不過十錢!
李嗣源為政寬仁,比較關(guān)心百姓疾苦。他經(jīng)常誦讀晚唐詩人聶夷中的憫農(nóng)詩,念念不忘民間的艱難,曾多次下令赦免罪犯,減免災(zāi)區(qū)百姓的賦稅丁徭,并諄諄告誡官吏“不得科斂百姓”,“不得邀難商旅”。如天成二年(927年)十月,他詔今“諸道州府,自同三年已前所欠夏秋稅租,并主持務(wù)局敗闕課利,并沿河舟船折欠,天成元年殘欠夏稅,并特與除放。”長興二年(931年),他下令諸道均平民間田稅,又準(zhǔn)許百姓民間自鑄農(nóng)具及雜鐵器;每田二畝,夏秋只納農(nóng)具錢三文,此外,還開放酒禁,允許百姓制曲造酒。這樣,就撤除了國家對鹽鐵、造酒的專營壟斷,的確不失為便民措施,也說明李嗣源的確是關(guān)心農(nóng)事的。李嗣源還常到民間視察,如長興三年(932年)三月,“帝觀稼于近郊,民有父子三人同挽犁耕者,帝閔之,賜耕牛三頭”。同年十二月,“癸丑幸龍門,觀修伊水石堰,賜丁夫酒食。后數(shù)日,有司奏:u2018丁夫役限十五日已滿,請更役五日。u2019帝答曰:u2018不唯時寒,且不可失信于小民。u2019即止其役。”其寬仁體恤,由此可見一斑。李嗣源在位七年,戰(zhàn)事稀少,屢有豐年,邊境“諸蕃不相侵擾”,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的中原民眾,總算是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李嗣源不識文字,四方奏章都由樞密使安重誨誦讀,于是他就每天跟著學(xué)習(xí)漢文漢語。安重誨建議設(shè)置端明殿學(xué)士,任馮道等為大學(xué)士,宣講儒家經(jīng)書,他聽得很有興趣。他曾教訓(xùn)皇子李從榮說,我喜歡聽儒生講經(jīng)義,很能開發(fā)心思。他不但要求自己的兒子認真學(xué)習(xí)漢族文化,還鼓勵大臣們督導(dǎo)子弟們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由于李嗣源善于學(xué)習(xí)中原傳統(tǒng)文化,因此粗暴的性情糾正了很多,雖然他也是馬上得天下,但能夠把國家治理得比較清明安定。
生平介紹古語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世本夷狄,無姓氏。父霓,為雁門部將,生子邈佶烈,以騎射事太祖,為人質(zhì)厚寡言,執(zhí)事恭謹,太祖養(yǎng)以為子,賜名嗣源。
梁攻兗、鄆,朱宣、朱瑾來乞師,太祖遣李存信將兵三萬救之。存信留莘縣不進,使嗣源別以兵三干先擊梁兵,梁兵解去。存信留莘縣久之,為羅弘信所襲,存信敗走,嗣源獨殿而還,太祖以嗣源所將騎五百號“橫沖都”。光化三年,李嗣昭攻梁邢、洺,出青山,遇葛從周兵,嗣昭大敗走,梁兵追之。嗣源從間道后至,謂嗣昭曰:“為公一戰(zhàn)!蹦私獍暗Z鏃,憑高為陣,左右指畫,梁追兵望之莫測。嗣源急呼曰:“吾取葛公,士卒可無動!”乃馳騎犯之,出入奮擊。嗣昭繼進,梁兵解去。嗣源身中四矢,太祖解衣賜藥以勞之,由是李橫沖名重四方。梁、晉相拒于柏鄉(xiāng),梁龍驤軍以赤、白馬為兩陣,旗幟鎧仗皆如馬色,晉兵望之皆懼。莊宗舉鐘以飲嗣源曰:“卿望梁家赤、白馬懼乎?雖吾亦怯也!彼迷葱υ唬骸坝衅浔頎,翌日歸吾廄也!鼻f宗大喜曰:“卿當(dāng)以氣吞之!币蛞婏嬽,奮楇馳騎,犯其白馬,挾二裨將而還。梁兵敗,以功拜代州刺史。
莊宗攻劉守光,嗣源及李嗣昭將兵三萬別出飛狐,定山后,取武、媯、儒三州。莊宗已平魏州,因徇下磁、相,拜相州刺史、昭德軍節(jié)度使。久之,徙鎮(zhèn)安國。契丹攻幽州,莊宗遣嗣源與閻寶等擊走之。
同光元年,徙鎮(zhèn)橫海。是時,梁、唐相拒于河上,李繼韜以潞州叛降梁,莊宗有憂色,召嗣源帳中,謂曰:“繼韜以上黨降梁,而梁方急攻澤州,吾出不意襲鄆州,以斷梁右臂,可乎?”嗣源對曰:“夾河之兵久矣,茍非出奇,則大計不決,臣請獨當(dāng)之!蹦艘圆津T五千涉濟,至鄆州,鄆人無備,遂襲破之,即拜天平軍節(jié)度使、蕃漢馬步軍副都總管。
梁軍攻破德勝南柵,莊宗退保楊劉。王彥章急攻鄆州,莊宗悉軍救之,嗣源為前鋒,擊梁軍。追至中都,擒彥章及梁監(jiān)軍張漢杰。彥章雖敗,而段凝悉將梁兵屯河上,莊宗未知所向,諸將多言乘勝以取青、齊,嗣源曰:“彥章之?dāng)。q未知,使其聞之,遲疑定計,亦須三日。縱使料吾所向,亟發(fā)救兵,必渡黎陽,數(shù)萬之眾,舟楫非一日具也。此去汴州,不數(shù)百里,前無險阻,方陣而行,信宿可至,汴州已破,段凝豈足顧哉!”而郭崇韜亦勸莊宗入汴,莊宗以為然,遣嗣源以千騎先至汴州,攻封丘門,王瓚開門降。莊宗后至,見嗣源大喜,手攬其衣,以頭觸之曰:“天下與爾共之!卑葜袝睢
二年,莊宗祀天南郊,賜以鐵券。五月,破楊立于潞州。六月,徙鎮(zhèn)宣武,兼蕃漢內(nèi)外馬步軍總管。冬,契丹侵漁陽,嗣源敗之于涿州。
三年,徙鎮(zhèn)成德。莊宗幸鄴,請朝行在,不許。貞簡太后疾,請入省,又不許。太后崩,請赴山陵,許之,而契丹侵邊,乃止。十二月,遂朝于洛陽。
天成元年,郭崇韜、朱友謙皆以讒死,嗣源以名位高,亦見疑忌。趙在禮反于魏,大臣皆請遣嗣源討賊,莊宗不許。群臣屢請,莊宗不得已,遣之。三月壬子,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禮登樓謝罪。甲寅,軍變,嗣源入于魏,與在禮合,夕出,止魏縣。丁巳,以其兵南,遣石敬瑭將三百騎為先鋒。嗣源行過鉅鹿,掠小坊馬二千匹以益軍。壬申,入汴州。
四月丁亥,莊宗崩。己丑,入洛陽。甲午,監(jiān)國,朝群臣于興圣宮。乙未,中門使安重誨為樞密使。殺元行欽及租庸使孔謙。壬寅,左驍衛(wèi)大將軍孔循為樞密使。丙午,始奠于西宮,皇帝即位于柩前,易斬缞以袞冕。壬子,魏王繼岌薨。甲寅,大赦,改元。渤海國王大諲撰使大陳林來。是月,張居翰罷。
五月丙辰朔,太子賓客鄭玨、工部尚書任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戊辰,趙在禮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六月丁酉,汴州控鶴軍亂,指揮使張諫殺其權(quán)知州事高逖。己亥,諫伏誅。秋七月庚申,安重誨殺殿直馬延于御史臺門。契丹使梅老述骨來,渤海使大昭佐來。己卯,貶豆盧革為辰州刺史,韋說敘州刺史。甲申,流革于陵州,說于合州。八月乙酉朔,陜州硤石縣民高存妻一產(chǎn)三男子。丁酉,以象笏三十二賜百官之無笏者。閱稼于冷泉宮。己亥,契丹寇邊。丁未,平盧軍節(jié)度使霍彥威殺其登州刺史王公儼。甲寅,醫(yī)官張志忠為太原少尹。九月己未,幸至德宮及袁建豐第。冬十月丁亥,云南山后兩林百蠻都鬼主、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卑晚使大鬼主傅能何華來。辛丑,契丹使沒骨餒來告阿保機哀,廢朝三日。旱,辛亥雨。
二年春正月癸丑朔,更名亶。癸亥,端明殿學(xué)士兵部侍郎馮道、太常卿崔協(xié)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月壬午朔,新羅使張芬來。西川節(jié)度使孟知祥殺其兵馬都監(jiān)李嚴。丙申,赦京師囚。郭從謙為景州刺史,既而殺之。戊戌,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劉訓(xùn)為南面招討使,以伐荊南。三月壬子朔,幸會節(jié)園,群臣買宴。盧臺軍亂,殺其將寫震。新羅使林彥來。夏四月庚寅,盧臺軍將龍晊等伏誅。夏四月庚寅,盧臺軍將龍晊等伏誅。六月丙戌,任圜罷。庚子,幸白司馬坡,祭突厥神。秋七月甲子,隨州刺史西方鄴取夔、忠、萬州。癸酉,殺豆盧革、韋說。八月乙酉,牂牁使宋朝化及昆明使者來。九月庚午,黨項使如連山來。壬申,契丹使梅老來。冬十月乙酉,如汴州。宣武軍節(jié)度使朱守殷反,馬步軍都指揮使馬彥超死之。己丑,守殷自殺。乙未,殺太子少保致仕任圜。辛丑,德音釋輕系囚。是月,傳箭于霍彥威。十一月乙亥,契丹使梅老來。十二月己丑,回鶻西界吐蕃遣使者來。甲辰,畋于東郊。丙午,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后;高祖聿謚曰孝恭,廟號惠祖,祖妣劉氏謚曰孝恭昭;曾祖敖謚曰孝質(zhì),廟號毅祖,祖妣張氏謚曰孝質(zhì)順;祖琰謚曰孝靖,廟號烈祖,祖妣何氏謚曰孝靖穆;考謚曰孝成,廟號德祖,妣劉氏謚曰孝成懿。立廟于應(yīng)州。
三年春正月丁巳,契丹陷平州。二月辛巳,吐渾都督李紹虜來。乙未,孔循罷。戊戌,回鶻使李阿山來。三月丁未朔,御札求直言。己未,鄭玨罷。癸亥,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建立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西方鄴克歸州。戊辰,宣徽南院使范延光為樞密使。夏四月戊寅,延光罷。乙酉,達靼遣使者來。義武軍節(jié)度使王都反。壬寅,歸德軍節(jié)度使王晏球為北面行營招討使。五月,契丹禿餒入于定州。辛酉,右衛(wèi)上將軍趙敬怡為樞密使。封回鶻可汁王仁裕為順化可汗。秋七月己未,殺齊州防御使曹廷隱。八月,盧龍軍節(jié)度使趙德鈞執(zhí)契丹首領(lǐng)惕隱赫邈。慶州防御使竇廷琬反。冬十月,靜難軍節(jié)度使李敬周討之。丁巳,突厥使張慕晉來。十一月壬午,吐渾使念九來。甲午,王建立罷。十二月,李敬周克慶州,竇廷琬伏誅。幸亥,幸康義誠第。
四年春正月壬辰,回鶻使掣撥都督來。二月癸卯,王晏球克定州。辛酉,晏球獻馘俘。趙敬怡薨。丁卯,崔協(xié)薨。庚午,至自汴州。三月丙戌,殺侄從璨。夏四月,契丹寇云州。癸丑,契丹使撩括梅里來求禿餒,殺之。甲寅,端明殿學(xué)士、尚書兵部侍郎趙鳳為門下侍郎兼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月己巳,朝群臣賀朔。乙酉,追謚少帝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契丹寇云州。秋七月壬申,殺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毛璋。八月乙巳,黑水使骨至來。丁未,吐渾首領(lǐng)念公山來。乙卯,黨項折遇明來。己未,高麗王建使張彬來。九月癸巳,殺供奉官烏昭遇。冬十二月辛丑,殺西平縣令李商。
長興元年春正月丁卯,閱馬于苑。辛卯,宣徽南院使朱弘昭為大內(nèi)留守。二月,戊戌,黑水兀兒遣使者來。乙巳,天雄軍節(jié)度使石敬瑭為御營使。癸丑,朝獻于太微宮。甲寅,享于太廟。乙卯,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三月庚寅,立淑妃曹氏為皇后。夏四月戊戌,安重誨使河中衙內(nèi)指揮使楊彥溫逐其節(jié)度使從珂。壬寅,西京留守索自通、侍衛(wèi)步軍指揮使藥彥稠討之。辛亥,自通執(zhí)彥溫殺之。戊午,群臣上尊號曰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辛酉,吐蕃首領(lǐng)于撥葛來。五月丁丑,回鶻使孽栗祖來。庚辰,回鶻使安黑連來。秋七月壬午,訪莊宗子孫瘞所。八月乙未,忠武軍節(jié)度使張延朗為三司使。壬寅,殺捧圣都軍使李行德、大將張儉,滅其族。吐渾來附。封子從榮為秦王。戊申,海州將王傳極殺其刺史陳宣,叛于吳來降。乙卯,吐渾康合畢來。丙辰,封子從厚為宋王。九月壬戌,吐蕃使王滿儒來。東川節(jié)度使董璋反。甲申,成德軍節(jié)度使范延光為樞密使。丁亥,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冬十月丁酉,始藏冰。甲辰,驍衛(wèi)上將軍致仕張筠進助軍粟。乙巳,董璋陷閬州,殺節(jié)度使李仁矩,指揮使姚洪死之。孟知祥反。十一月庚申朔,秦王從榮受冊,謁于太廟。丙戌,契丹東丹王突欲來奔。十二月丁未,二王后、秘書丞、酅國公楊仁矩卒,廢朝一日。丁巳,回鶻順化可汗王仁裕使翟末斯來。安重誨討董璋。沙州曹義金遣使者來。
二年春正月戊辰,黨項使折七移來。庚辰,達靼使列六薛娘居來。二月丁酉,幸安元信第。戊戌,突厥使杜阿熟、吐渾使康萬琳來。辛丑,安重誨罷。三月,趙鳳罷。丁亥,太常卿李愚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夏四月甲辰,宣徽北院使趙延壽為樞密使。甲寅,董璋陷遂州,武信軍節(jié)度使夏魯奇死之。乙卯,以旱赦流罪以下囚。閏五月丁酉,殺太子太師致仕安重誨及其妻張氏、子崇贊崇緒。秋八月己未,契丹使邪姑兒來。九月丁亥,放五坊鷹隼。冬十一月戊申,吐蕃遣使者來。辛丑,旌表棣州民邢釗門閭。十二月甲寅朔,除鐵禁,初稅農(nóng)具錢。己未,西涼府遣使者來。己巳,回鶻使安永思來。辛未,渤海使文成角來。黨項寇方渠。
三年春正月庚子,契丹使拽骨來。己酉,渤海、回鶻皆遣使者來。二月己卯,靜難軍節(jié)度使藥彥稠及黨項戰(zhàn)于牛兒谷,敗之。三月甲申,契丹遣使者來。夏四月庚申,新羅遣使者來。五月己丑,二王後詹事司直楊延紹襲封酅國公。丙午,孟知祥攻董璋,陷綿州。六月甲寅,封王建為高麗國王、大義軍使孟知祥殺董璋,陷東川。達靼首領(lǐng)頡哥以其族來附。秋八月己卯,吐蕃遣使者來。冬十月庚申,幸石敬瑭第。
四年春正月庚寅,端明殿學(xué)士、兵部侍郎劉昫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月戊午,孟知祥使朱滉來。三月甲辰,追冊晉國夫人夏氏為皇后。夏五月戊寅,封子從珂為潞王,從益許王,侄從溫兗王,從璋洋王,從敏涇王。丙戌,契丹使述骨卿來。秋七月乙未,回鶻都督李末來,獻白鶻,命放之。八月戊申,大赦。九月戊戌,趙延壽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朱弘昭為樞密使。冬十月庚申,范延光罷。三司使馮赟為樞密使。壬申,幸士和亭,得疾。十一月壬辰,秦王從榮以兵入興圣宮,不克,伏誅。乙未,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康義誠殺三司使孫岳。戊戌,皇帝崩于雍和殿。
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shù)百年,其可道者,數(shù)君而已,況于后世邪!況于五代邪!予聞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zhì),寬仁愛人!庇谖宕凶惴Q也。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愿天早生圣人!弊猿跫次,減罷宮人、伶官;廢內(nèi)藏庫,四方所上物,悉歸之有司。廣壽殿火災(zāi),有司理之,請加丹雘,喟然嘆曰:“天以火戒我,豈宜增以侈邪!”歲嘗旱,已而雪,暴出庭中,詔武德司宮中無得掃雪,曰:“此天所以賜我也!睌(shù)問宰相馮道等民間疾苦,聞道等言谷帛賤,民無疾疫,則欣然曰:“吾何以堪之,當(dāng)與公等作好事,以報上天。”吏有犯贓,輒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詔書褒廉吏孫岳等,以風(fēng)示天下。其愛人恤物,蓋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時,春秋已高,不邇聲色,不樂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于從榮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為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當(dāng)是時,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時事,其言曰:“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yè)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弊R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
后妃
皇后和武憲皇后曹氏,曹皇后生晉國公主;
昭懿皇后夏氏,夏皇后生秦王從榮、愍帝;
宣憲皇后魏氏,魏皇后生潞王李從珂
妃嬪
淑妃王氏,王淑妃生許王李從益
昭容葛氏,葛昭容封周國夫人,
昭媛劉氏,劉昭媛封趙國夫人,
昭媛孫氏,孫昭媛封楚國夫人,
御正張氏,張御正封曹國夫人,
司寶郭氏,郭司寶封魏國夫人,
司贊于氏,于司贊封鄭國夫人,
尚服王氏,王尚服封衛(wèi)國夫人,
司記崔氏,崔司記封蔡國夫人,
司膳翟氏,翟司膳封滕國夫人,
司醞吳氏,吳司醞封莒國夫人,
婕妤高氏,高婕妤封渤?し蛉耍
美人沈氏,沈美人封太原郡夫人,
順御朱氏,朱順御封吳郡夫人,
司飾聊氏,聊司飾封潁川郡夫人,
司衣劉氏,劉司衣封彭城郡夫人,
司藥孟氏,孟司藥封咸陽郡夫人,
梳篦張氏,張梳篦封清河郡夫人,
司服王氏,王司服封太原郡夫人,
櫛篦傅氏,傅櫛篦封潁川郡夫人,
知客張氏,張知客賜號尚書,
江氏,江氏追封濟陽郡夫人。
內(nèi)人李氏,李內(nèi)人封隴西縣君,
內(nèi)人崔氏,崔內(nèi)人封清河縣君,
同人李氏,李內(nèi)人封成紀(jì)縣君,
內(nèi)人田氏,田內(nèi)人封咸陽縣君,
內(nèi)人白氏,白內(nèi)人封南陽縣君,并長興四年二月敕。
子女
子
1. 李從審(李繼璟)
2. 秦王李從榮
3. 李從璨
4. 許王李從益
5. 宋王李從厚
義子
潞王李從珂
女
長女永寧公主,嫁后晉高祖石敬瑭。
晉國公主
第十三女興平公主,降趙延壽,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長興四年九月改封齊國公主,至清泰三年二月進封燕國長公主。
第十四女壽安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
第十五女永樂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
小女永安公主,為趙延壽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