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道光帝

    道光帝(清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屎笙菜D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yán)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jié)儉,勤于政務(wù),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zhì)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旻寧的統(tǒng)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后十年旻寧茍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xué)習(xí)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詞條概要

    道光帝,清入關(guān)后的第六個皇帝。為挽救清朝頹勢而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嚴(yán)禁鴉片。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此后十年茍安姑息。道光三十年駕崩。

    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愛新覺羅·旻寧生于紫禁城擷芳殿。他出生時,父親嘉慶帝颙

    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臘氏為颙琰福晉(嫡妻)。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寧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打獵獲鹿,乾隆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道光帝

    嘉慶元年(1796年),旻寧進行大婚,娶滿洲鑲黃旗布彥達(dá)賚之女鈕祜祿氏。 十一月奉嘉慶帝賜冊,立為皇子綿寧的嫡福晉。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嘉慶帝根據(jù)密建皇儲的家法,親自寫上旻寧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鐍匣之內(nèi)。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晉鈕鈷祿氏薨,繼娶佟佳氏為嫡福晉。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他又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和碩智親王,其御槍也被賜名為“威烈”。此后,旻寧備受嘉慶帝器重,嘉慶帝稱贊他“忠孝兼?zhèn)洹薄?/p>

    登基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狝,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nèi)務(wù)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dāng)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布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詔書,立旻寧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后,當(dāng)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寧在太和殿登基。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旻寧加封托津、曹振鏞為太子太傅。四月,授予伯麟為體仁閣大學(xué)士,曹振鏞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封阮福晈為越南國王。封松筠為兵部尚書,慶惠為熱河都統(tǒng)。 

    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張格爾率兵進入烏魯克卡倫,清軍圍剿失利,侍衛(wèi)花山布等陣亡。巴彥巴圖等率兵剿張格爾,大敗張格爾,張格爾奔喀拉提錦。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張格爾糾結(jié)安集延、布魯特的回部部眾進入清軍哨卡。喀什噶爾的回部部眾也為之響應(yīng)。旻寧命楊遇春為欽差大臣率兵進剿張格爾。不久,張格爾攻陷和闐城。旻寧命長齡為揚威將軍,命武隆阿作為欽差大臣,與楊遇春一起協(xié)助管理軍務(wù)。八月,回部匪酋巴布頂?shù)热斯ハ萦⒓碃。張格爾攻陷喀什噶爾城,然后接著攻陷葉爾羌。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和闐地區(qū)的回部部眾投降,但是不久又被張格爾攻陷。旻寧任命惠顯為駐藏大臣。四月,長齡等人攻克喀什噶爾,張格爾逃走未能將其捉拿。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獲匪首張格爾,并且行獻(xiàn)俘禮。旻寧親臨午門受俘。旻寧親自宣布張格爾的罪惡,將其處以極刑。

    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回匪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爾,圍喀什噶爾城。旻寧命玉麟前往新疆圍剿。十二月,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的回匪被清軍平定。

    在位中期

    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東的黎族亂匪作亂,旻寧命李鴻賓派兵進剿。并且以在廣東貿(mào)易的英國人違反禁令之名,命李鴻賓等人徹查辦理。  六月,申明頒布官民購買并吸食鴉片的罪責(zé)。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陶澍上奏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海域,并且有時不遵守約束,應(yīng)當(dāng)嚴(yán)懲。旻寧認(rèn)為他是挑起事端將其駁斥。 九月,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的主權(quán)海域,旻寧命沿海省份整飭水師。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臺灣嘉義的匪首陳辦被誅殺。二月,四川越巂等處的少數(shù)民族亂匪作亂,旻寧命那彥寶、桂涵派兵進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月,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律勞卑抵達(dá)廣州,在要求與兩廣總督會見直接磋商貿(mào)易事務(wù)被拒絕后,率軍艦炮擊虎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兩廣總督盧坤、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奏請增修廣州炮臺,廣東定《防范洋人貿(mào)易章程》。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疏陳鴉片為害之烈,主張嚴(yán)禁。十二月,旻寧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鴉片烽火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旻寧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諭英國及各國在粵洋商,于虎門銷煙。五月,英水手殺村民林維喜,英領(lǐng)事義律拒交兇犯,侵犯中國法律主權(quán),史稱林維喜事件。九月,英艦在虎門外穿鼻洋挑釁,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率部迎擊。十二月,停止與英人貿(mào)易,以林則徐為兩廣總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皇后鈕祜祿氏逝,上尊謚“孝全”,其子奕詝由靜貴妃撫養(yǎng)。五月,英艦隊在廣東海面集結(jié),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林則徐嚴(yán)密設(shè)防,英軍無隙可乘。六月,英軍北犯定海,瘋狂屠殺,占領(lǐng)定海。七月,英軍直抵天津,直隸總督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琦善向英人妥協(xié)。旻寧迫于英軍氣焰,竟將林則徐、鄧廷楨交軍機處嚴(yán)加議處。九月,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以琦善署兩廣總督。十二月,琦善擅自與義律訂定《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軍攻陷虎門沙角、大角炮臺,旻寧被迫下詔向英軍宣戰(zhàn)。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主持戰(zhàn)事。二月,英軍進犯廣東虎門,引起虎門海戰(zhàn),關(guān)天培力戰(zhàn)殉職。因與英人交涉中妥協(xié)退讓,奪琦善大學(xué)士職,逮問,籍其家。五月,《廣州和約》的簽訂,激起廣州人民義憤填膺。廣州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軍攻陷長江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力戰(zhàn)犧牲,上海失陷。七月,英軍艦侵入南京江面,欽差大臣耆英與英駐華全權(quán)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艦上談判,答應(yīng)英國一方提出的全部條款。旻寧批準(zhǔn)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答應(yīng)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十月,閱圓明園八旗槍兵。

    晚期朝政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英國女王頒布香港皇家殖民地憲章(即《英王制誥》),以璞鼎查為首任總督兼駐港英軍總司令。八月,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章程》。九月,上海開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與美國代表顧盛簽訂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九月,耆英與法國代表簽訂不平等的《中法黃埔條約》。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會比利時來華談判專使蘭納,準(zhǔn)許比利時按五口通商章程辦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臺宮慕久公布了與英國駐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數(shù)千人眾沖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容閎等隨馬禮遜學(xué)堂校長赴美留學(xué),開啟近代留學(xué)先河。以皇五子奕誴為恪親王綿愷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與瑞典、挪威簽訂五口通商章程。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為太仆寺卿富泰之女薩克達(dá)氏。十月,命京師及各省編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準(zhǔn)法人擅入內(nèi)地傳教。二月,冊薩克達(dá)氏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晉。青浦教案發(fā)生。五月,拒絕俄羅斯在新疆通商貿(mào)易。十二月,英駐滬領(lǐng)事阿利國上書香港總督文翰,建議對中國再次發(fā)動戰(zhàn)爭,以便獲得更多利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門總管亞馬勒非法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停征關(guān)稅,并下令封閉粵海關(guān)衙門。十二月,皇太后逝于慈寧宮,移梓宮于綺春園之含暉殿。

    與世長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后謚為“孝和”。旻寧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文慶等,公啟秘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旻寧病逝,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晉為皇后,上謚“孝德”。封皇七弟奕譞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御史柏葰、內(nèi)務(wù)府大臣基溥為孝和睿皇后營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謚為“成”,廟號宣宗,陵為慕陵。準(zhǔn)俄羅斯在新疆通商。七月,沙俄強占中國黑龍江口廟街,易名為尼古拉也夫斯克。九月,暫安奉大行皇帝梓宮于慕陵隆恩殿。十月,奉安孝德皇后梓宮于田村。清廷申諭兩廣督撫勸諭士民舉行團練。十一月,詔允祁寯藻等所擬軍機處章程九條。十二月,洪秀全于廣西金田起義。

    為政舉措

    政治

    政治局勢

    旻寧在位時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xué)。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zāi)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wù)”。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zhàn)績,掩敗為功,責(zé)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yōu)敘”,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薄耙晕份邽樯鳎匀崦覟楣!薄熬┕僦k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蹦酥撂教靽,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改組軍機

    旻寧繼承大統(tǒng)后,此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已經(jīng)66歲,戴均元已有75歲高齡。旻寧即位39歲。君臣之間年齡懸殊,而且這樣一班人能力不大,經(jīng)常倚老賣老,對新皇帝也沒做到畢恭畢敬。所以,旻寧將要撤換軍機大臣。

    在登基大典舉行完的第十天,嘉慶二十五年(1825年)九月初七,旻寧就抓住了“遺詔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從而成功撤換領(lǐng)班軍機大臣。旻寧令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之時,命曹振鏞在軍機處行走。 

    整頓吏治

    旻寧對于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污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寧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jiān)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污的河工官員。

    清查陋規(guī)

    旻寧執(zhí)政僅半月,即于九月十一日下詔清查陋規(guī),詔書中稱:“箕斂盤剝之風(fēng)日甚一日,而民間之儲藏概耗于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極。與其私取,不如明給。”“各省的陋規(guī),如舟車行戶、火耗平余、雜稅存剩、鹽當(dāng)規(guī)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zé)o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借此恐嚇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只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將所屬地區(qū)陋規(guī)逐一清查,應(yīng)存者存,應(yīng)革者革!贝撕笤儆兴压握,一經(jīng)查出,即從重治罪。

    然而只是說出了其致弊之由,而無切實整頓辦法,未免徒托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須有關(guān)于國計民生之大,補偏救弊之實,才能于事有益。若只泛言空論,而無具體辦法。

    軍事

    平定回部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波羅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贊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糾集安集延、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動叛亂,糾集起數(shù)萬人攻占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四城,企圖復(fù)辟和卓家族統(tǒng)治。

    旻寧調(diào)集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余人以揚威將軍長齡、陜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tǒng)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于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lián)魯埜駹,收?fù)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寧親臨午門受俘,并頒發(fā)諭旨,歷數(shù)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張格爾叛亂這對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lǐng)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寧一生最大的功績

    鴉片戰(zhàn)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寧大為不滿,旻寧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zhàn)。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fā)起虎門之戰(zhàn)。

    旻寧聞訊下令對英宣戰(zhàn),派侍衛(wèi)內(nèi)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并從各地調(diào)兵萬余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力戰(zhàn)殉國。

    經(jīng)濟

    漕糧海運

    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xiàn)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jīng)常利用手中的職務(wù)之便中飽私囊。

    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jīng)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

    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樂間。旻寧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zhèn)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旻寧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谳^遠(yuǎn),仍然河運。為杜絕經(jīng)紀(jì)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旻寧還下令在上海設(shè)海運總局,令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只船運輸漕糧160余萬石。這種運法只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跋乱荒暌载斢脜T乏,諭自本年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征折色!彼^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修改鹽法

    清朝鹽政向來采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yè),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gòu),導(dǎo)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jīng)銷的主張。旻寧支持陶澍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廣這種任何人只要納稅,都可以領(lǐng)票運銷食鹽制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允許開礦

    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采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后期旻寧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采政策,對開發(fā)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文化

    旻寧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旻寧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里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寧就沖破傳統(tǒng)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外交

    旻寧在洶涌而至的外國鴉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煙,后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dāng)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后來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dāng)英國艦船北犯,到達(dá)天津?诓⑾蚯逭岢龈畹刭r款要求時,旻寧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zhàn)的立場轉(zhuǎn)變?yōu)橹鲹峒赐讌f(xié)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于禁煙,旻寧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后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楨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fā)生軍事沖突。多幼稚的旻寧啊!這等于既不讓闖進屋里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斗。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旻寧將琦善鎖拿并先后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zhàn)。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后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guān)江面,絕望的旻寧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寧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寧在鴉片戰(zhàn)爭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家族成員

    后妃

    皇后(四位)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1781—1808年)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790—1833年)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1808—1840年),咸豐帝生母。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812—1855年)

    皇貴妃(一位)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1866年)

    貴妃(三位)

    彤貴妃舒穆魯氏(1817—1875年)

    佳貴妃郭佳氏(1816—1890年)

    成貴妃鈕祜祿氏(1813—1888年)

    妃子(三位)

    和妃納喇氏(?—1836年)

    祥妃鈕祜祿氏(1808——1861年), 初事宣宗為貴人。

    常妃 赫舍里氏,咸豐十年(1860年),當(dāng)英法聯(lián)軍侵入時居圓明園,驚嚇而卒。

    嬪(五位)

    珍嬪(1804-1829年)赫舍里氏,父容海,母伊爾根覺羅氏

    恬嬪富察氏,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封恬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

    順?gòu)迥抢希鯙槌T,歷咸豐、同治二朝累晉封為順?gòu)。同治七年?868年)卒。

    豫嬪尚佳氏(1816—1897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皇祖豫嬪,光緒年間卒。

    恒嬪蔡佳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恒嬪,光緒二年(1876年)卒。

    貴人(四位)

    平貴人趙氏,初入侍宣宗潛邸為格格

    定貴人孫氏,初入侍宣宗潛邸為格格

    李貴人李氏(1827—1872年),內(nèi)務(wù)府六庫郎中善保女

    那貴人那氏(1825—1865年),正白旗托永武管領(lǐng)下,原藍(lán)翎長那俊之女

    常在(一位)

    蔓常在姓氏未知

    答應(yīng)(一位)

    睦答應(yīng)姓氏未知,滿洲正黃旗。

    官女子(一位)

    官女子劉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

    子女

    皇子(九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1808—1831年), 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皇次子 愛新覺羅·奕綱(1826—1827年) ,順和郡王,幼殤。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1829—1829年),慧質(zhì)郡王,幼殤。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不予贅述。

    皇五子 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年),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醇賢親王,光緒帝生父,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1844—1868年),鐘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公主(十人)

    皇長女 端憫固倫公主(1813.7.3— 1819.10.20),其母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皇二女 (1825.1.13—1825.7.14) 其母為祥妃鈕枯祿氏。

    皇三女 端順固倫公主(1825.2.20— 1835.11.8),其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皇四女 壽安固倫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指配德穆楚克札布。

    皇五女 壽臧和碩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為祥妃鈕祜祿氏,指配恩祟。

    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2.7— 1859.4.13) ,其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指配景壽。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皇八女 壽禧和碩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指配札拉豐阿。

    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指配德徽。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歷史評價

    《清史稿》: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yuǎn)人貿(mào)易,構(gòu)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dāng)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于此。嗚呼,悕矣!

    《清實錄》: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號曰中興。

    嘉慶帝:忠孝兼?zhèn)洌M容稍靳恩施。

    蕭一山:嘉慶以后,武力不競,紀(jì)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jié)儉,均有可稱。

    費正清:他(旻寧)看來是一位謹(jǐn)慎小心的,甚至是膽小的統(tǒng)治者,寧可與幾個心腹顧問進行密議,而不愿接受實際的批評或警告。

    馮爾康:旻寧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愛民”家法,確是代代相傳。這是將皇帝對國家臣民的責(zé)任心具體化了,應(yīng)有可以稱道的內(nèi)容。

    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quán)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yīng)負(fù)主要歷史責(zé)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guān)以來所未有。

    喻大華:旻寧本是一位循規(guī)蹈矩、不好聲色的帝王。

    郭實臘:盡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于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wù)方面的習(xí)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nóng)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zhì),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云飛:毋庸置疑,《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quán)力的道光皇帝旻寧,應(yīng)負(fù)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歷史責(zé)任。然而,歷史現(xiàn)象是錯綜復(fù)雜的,簡單的歷史結(jié)論無助于對旻寧作出歷史的、客觀的、準(zhǔn)確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歷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中方?jīng)Q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xié)投降路線導(dǎo)致戰(zhàn)爭失敗的結(jié)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zhàn)爭中,并非自始至終都執(zhí)行妥協(xié)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zhàn)爭的大部分時間里,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jǐn)。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論曰: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yuǎn)人貿(mào)易,構(gòu)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dāng)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于此。嗚呼,悕矣!————《清史稿·宣宗本紀(jì)》

    軼事典故

    《清朝野史大觀》有幾則關(guān)于道光帝生活簡樸的逸聞。

    道光帝即位后,內(nèi)府依例給他40方硯,硯后鐫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認(rèn)為太多,閑置可惜,便將它們分給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筆須送紫毫中最硬的。筆管上刻有“天章”、“云漢”字樣。道光帝覺得不合用,讓戶部尚書英協(xié)揆到坊間買一般常用的純羊毫、兼毫兩種。

    道光帝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這就是一般說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跡,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薄拦庥P《恭儉惟德》

    道光帝又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兩銀子。”道光帝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nèi)還要五兩!

    繼位爭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秋狝,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dá)熱河行宮,“圣躬不豫”。當(dāng)天,嘉慶帝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yán)重,當(dāng)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fā)腦、心血管病而猝死。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后,本應(yīng)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dāng)時并沒有這樣做。據(jù)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dāng)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xué)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狝,“甫駐蹕,圣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nèi)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后在嘉慶皇

    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里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后,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u2018鐍匣u2019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征信!贝藶闅v史疑云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托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態(tài)。所謂“公啟鐍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nèi)務(wù)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墒撬譃槭裁催`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云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屎螅o祜祿氏。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于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fā)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蚀巫又怯H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xiàn)隨行在,自當(dāng)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于旻寧嗣位,關(guān)系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后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后來所有正史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復(fù)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nèi)務(wù)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tǒng)。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矢、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諭……謹(jǐn)將鐍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jǐn)繕折復(fù)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碑(dāng)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孝莊太后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雖被后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dāng)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寧?如果懿旨同遺詔發(fā)生矛盾怎么辦?此為歷史疑云之三。

    朝臣態(tài)度

    《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于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托津偕大學(xué)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xié)辦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xué)士托津督內(nèi)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發(fā)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dāng)時尋找并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jiān),翻箱倒柜,尋覓鐍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并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dāng)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zhèn)萎a(chǎn)生懷疑。此為歷史疑云之四。

    實錄記載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朱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薄肚逍趯嶄洝肥窍特S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guān)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jù)此,當(dāng)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rèn)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鐍匣的御書圣旨。

    在位年表

    道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821年1822年1823年1824年1825年1826年1827年1828年1829年1830年

    干支

    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

    道光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831年1832年1833年1834年1835年1836年1837年1838年1839年1840年

    干支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

    道光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

    1841年1842年1843年1844年1845年1846年1847年1848年1849年1850年

    干支

    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

    影視形象

    影視劇名稱扮演者

    《大清后宮之還君明珠》

    張晨光

    《滿清十三皇朝Ⅱ》

    魯振順

    《萬凰之王》

    陳錦鴻

    《漕運碼頭》

    章申

    《鴉片戰(zhàn)爭》

    蘇民

    《鴉片戰(zhàn)爭演義》

    李保田

    《天地民心》

    修慶

     《嘉慶皇帝》 劉倚成

    相關(guān)史籍

    《清史稿·卷十七·本紀(jì)十七·宣宗本紀(jì)一》

    《清史稿·卷十八·本紀(jì)十八·宣宗本紀(jì)二》

    《清史稿·卷十九·本紀(jì)十九·宣宗本紀(jì)三》

    TAGS: 清朝 皇帝 歷史 道光帝 政治家
    名人推薦
    • 愛新覺羅·載湉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
    • 嘉慶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guān)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
    • 朱載垕
      朱載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即明穆宗(1566年-1572年在位),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朱載垕少年時期,因其母緣故不得...
    • 元世祖
      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蒙古族,出生于1215年9月23日,逝世于1294年2月1日,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
    • 同治帝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
    • 秦武王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