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遼圣宗

    遼圣宗

    遼圣宗耶律隆緒(公元972~1031年),小字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景宗病死后繼位。他在位期間,與母后蕭綽創(chuàng)造了遼國的鼎盛;圣宗在位50年,病死,終年61歲,葬于永慶陵(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巴林左旗西北部)。《遼史》評價其說:圣宗幼沖嗣位,政出慈闈。及宋人二道來攻,親御甲胄,一舉而復燕、云,破信、彬,再舉而躪河、朔,不亦偉歟!既而侈心一啟,佳兵不祥,東有茶、陀之敗,西有甘州之喪,此狃于常勝之過也。然其踐阼四十九年,理冤滯,舉才行,察貪殘,抑奢僣,錄死事之子孫,振諸部之貧乏,責迎合不忠之罪,卻高麗女樂之歸。


    人物生平

       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小字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景宗病死后繼位。 在位50年,病死,終年61歲,為大遼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葬于永慶陵(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西北部)。耶律隆緒,曾封為梁王。景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景宗于公元982年9月壬子日病死,他于同月癸丑日繼位。 第二年改年號為“統(tǒng)和”。

      姓名:耶律隆緒 (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景宗保寧三年十二月己丑(廿七)(按:應為972年生人),太平十一年辛未六月己卯(初三),字文殊奴,契丹族。

      廟號:圣宗

      謚號:文武大孝宣皇帝

      在位時間:982年10月13日-----1031年6月25日

    遼圣宗

      帝王年號:統(tǒng)和三十年,開泰十年,太平十一年.

      帝王世系:遼景宗長子,睿智皇后 蕭燕燕生.

      帝王陵墓:永慶陵.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

    帝王概述

      遼圣宗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49年。他即位前曾被封為梁王。遼景宗去世以后,他被立為太子,并于次年(983年)即位,改元統(tǒng)和。他即位時,年12歲,太后蕭綽執(zhí)政。蕭太后執(zhí)政期間,進行了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圣宗親政后,遼國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xù)蕭太后執(zhí)政時的遼國風貌,并且還反對嚴刑峻法, 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在位其間四方征戰(zhàn),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晚年迷信佛教,窮途奢侈,遼國勢走向下坡路。遼圣宗死于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終年61歲,謚號為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緒,曾封為梁王。景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景宗于公元982年9月壬子日病死,他廠同月癸丑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統(tǒng)和”。

      耶律隆緒即位時,年僅12歲,由蕭太后臨朝稱制。他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向往漢族的封建文明,喜歡瀆漢文書籍,會用漢字寫詩。他曾親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眾臣等讀之”。圣宗極為重視記載了唐太宗時君臣問答的《貞觀政要》,認為唐太宗是“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

      耶律隆緒親政后,在對內(nèi)對外方面都做了不少重要的事情。對內(nèi),他大力選拔人才,知人善任,使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他尤其注意重用有才干的漢族官員。吸收更多的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政權(quán)。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了許多封建化改革,如提高奴隸的地位,使他們和平民相似,禁止殘殺奴婢。又修改了民族間的“同罪異論”法,“貴賤異法”法,奴主關(guān)系法及廢除兄弟連坐法。兄弟連坐法的廢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明文廢除。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論處,主人不得擅殺。有一次,—個公主殺死了—個無辜的奴婢,耶律隆緒知道后,照舊下令將公主降為縣主,駙馬也受到處分。他又實行賦稅制度,讓農(nóng)業(yè)奴隸一方面按田畝向主人交租;另一方面向政府納稅,稅錢可以折成粟稻交納,稱為“二稅法”,使農(nóng)業(yè)奴隸成為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中的農(nóng)奴,促進了遼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遼國實際上進入了封建社會。

      對外方面,他通過戰(zhàn)爭,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他三次南下攻宋,二次攻打高麗。1004年,蕭綽,圣宗率領(lǐng)20萬大軍直逼黃河岸邊的重鎮(zhèn)澶州(今河南濮陽),遭到了宋軍的反擊。第二年,遼宋雙方訂立“澶淵之 盟”。結(jié)束了遼宋戰(zhàn)爭。公元1013年,他又派兵征討烏古,公元1028年派兵攻甘州(今甘肅省張掖縣)回鶻。他在位期間,出現(xiàn)了遼國的鼎盛時期。

    統(tǒng)治事件

      乾亨四年(982),景宗死,嗣位為皇帝,改元統(tǒng)和。母蕭太后奉遺詔攝政,任室昉、韓德讓及耶律 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 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史稱統(tǒng)和之政,“務在息民薄賦,以故法度修明”。統(tǒng)和四年,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俘獲宋驍將 楊繼業(yè)。二十二年,圣宗奉蕭太后深入 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淵。 宋真宗領(lǐng)兵親征。雙方達成和議,史稱“ 澶淵之盟”。此后,遼宋間基本上保持長期的和平相處。二十七年,蕭太后死,圣宗主政。向 高麗及西北諸部發(fā)動戰(zhàn)爭。次年大舉親征,進焚開城而還。以后連歲遣軍侵掠,開泰七年(1018)大敗于茶、陀二河之間。在西北,開泰元年,沿邊諸部皆叛,阻卜(韃靼)國兵進圍鎮(zhèn)州。二年烏古、敵烈部叛。太平六年(1026),遼軍征 甘州回鶻,失利,阻卜諸部復叛,很快被平復。開泰六年,遼軍且遠征喀什噶爾,聲威遠播于中亞 .

    統(tǒng)治政績

      在圣宗統(tǒng)治時期,遼的國力達到全盛并出現(xiàn)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變化,在刑法和科舉等方面出現(xiàn)了重大的變革,同時,奴隸制因素削弱,封建制因素加強,漢化加深,說明封建制的統(tǒng)治在逐漸確立. 在法律思想方面受唐朝影響,其主要觀點包括:

     。1)修訂法律,減輕刑罰。多次下詔修訂法律,放寬竊盜量刑標準,凡輕重不當之律條,決議更改,使刑罰輕重適當。

     。2)消除民族畛域,實行貴賤“準法同科”。原來漢人與契丹人互為犯罪,對漢人處刑要重得多,耶律隆緒“更定法令”以后則“一等科之”,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法律上的平等,并進一步在司法程序上取消了“貴賤異法”的特權(quán)。

     。3)加強吏治,執(zhí)法嚴明。耶律隆緒對各級官吏要求非常嚴格,對用法嚴酷、違法徇私的官吏嚴加控制,甚至“招奪官”,并多次派遣代表到各地審決冤獄。歷經(jīng)多年的整頓吏治,使其統(tǒng)治達到了“綱紀修舉,吏多奉職”、“諸道皆獄空,有刑措之風焉”。

    政治治國

      在圣宗統(tǒng)治時期,遼的國力達到全盛并出現(xiàn)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變化,在刑法和科舉等方面出現(xiàn)了重大的變革,同時,奴隸制因素削弱, 封建制因素加強,漢化加深,說明封建制的統(tǒng)治在逐漸確立。

    文化修養(yǎng)

      遼圣宗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 崇信 佛教和 道教。他推崇詩人 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譯《白居易諷諫集》。所作曲達百余首,說明他的漢文化修養(yǎng)頗高。遼圣宗是遼國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49年。他即位前曾被封為梁王。遼景宗去世以后,他被立為太子,并于次年(983年)即位,改元統(tǒng)和。他即位時,年12歲,太后蕭綽執(zhí)政。蕭太后執(zhí)政期間,進行了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圣宗親政后,遼國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xù)蕭太后執(zhí)政時的遼國風貌,并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在位其間四方征戰(zhàn),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晚年迷信佛教,窮途奢侈,遼國勢走向下坡路。遼圣宗死于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終年61歲,謚號為文武大孝宣皇帝。

    遼朝歷代君主陵墓

      
    君主(廟號、姓名)陵墓地點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祖陵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太宗—耶律德光懷陵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義宗—耶律倍顯陵[遼]遼寧省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
    遼世宗—耶律阮顯陵[遼]遼寧省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
    遼穆宗—耶律璟懷陵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景宗—耶律賢乾陵遼寧省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
    遼圣宗—耶律隆緒永慶陵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興宗—耶律宗真永興陵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道宗—耶律洪基永福陵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
    遼順宗—耶律浚
    玉峰山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遼寧省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
    遼宣宗—耶律淳永安陵北京市香山

    遼史圣宗本紀記載

      ……

      七年春正月甲辰,如達離山。二月乙丑朔,拜日,如渾河。三月辛丑,命東北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驪等五部歲貢貂皮六萬五千,馬三百。丙午,烏古部節(jié)度使 蕭普達討叛命敵烈,滅之。夏四月,拜日。丙寅,振川、饒二州饑。辛未,振中京貧乏。癸酉,禁匿名書。壬辰,以三司使呂德懋為樞密副使。閏月壬子,以蕭進忠為彰武軍節(jié)度使兼五州制置。 戊午,吐蕃王并里尊奏,凡朝貢,乞假道夏國,從之。五月丙寅,皇子宗真封梁王,宗元 永清軍節(jié)度使,宗簡右衛(wèi)大將軍,宗愿左驍衛(wèi)大將軍,宗偉右衛(wèi)大將軍,皇侄宗范昭義軍節(jié)度使,宗熙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宗亮絳州節(jié)度使,宗弼濮州觀察使,宗奕曹州防御使,宗顯、宗肅皆防御使。以張儉守司徒兼政事令。六月丙申,品打魯瑰部節(jié)度使勃魯里至鼻灑河,遇微雨,忽天地晦冥,大風飄四十三人飛旋空中,良久乃墮數(shù)里外。勃魯里幸獲免。一酒壺在地反不移。八月丙午,行大射柳之禮。庚申,以耶律留寧、吳守達使宋賀生辰,蕭高九、馬貽謀使宋賀正旦。加平章蕭弘義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兼政事令。秋七月甲子,詔翰林待詔陳升寫《南征得勝圖》于上京五鸞殿。丁卯,蒲奴里部來貢。九月庚申朔,蒲昵國使奏本國與烏里國封壤相接,數(shù)侵掠不寧,賜詔諭之,戊辰,詔內(nèi)外官,因事受賕,事覺而稱子孫仆從者,禁之。庚午,錄囚。括馬給東征軍。是月,駐蹕土河川。冬十月,名中京新建二殿曰延慶,曰永安。壬寅,以順義軍節(jié)度使石用中為漢人行宮都部署。丙辰,詔以東平郡王 蕭排押為都統(tǒng),殿前都點檢蕭虛列為副統(tǒng),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為都監(jiān),伐高麗。仍諭高麗守吏,能率眾自歸者厚賞,堅壁相拒者追悔無及。十一月壬戌,以呂德懋知吏部尚書,楊又玄知詳覆院,劉晟為霸州節(jié)度使,北府宰相劉慎行為彰武軍節(jié)度使。庚辰,禁服用明金、縷金、貼金。戊子,幸中京。十二月丁酉,宋遣呂夷簡、曹璋來賀千齡節(jié)。是月,蕭排押等與高麗戰(zhàn)于茶、陀二河,遼軍失利,天云、右皮室二軍沒溺者眾,遙輦帳詳穩(wěn)阿果達、客省使酌古、渤海詳穩(wěn)高清明、天云軍詳穩(wěn)海里等皆死之。放進士張克恭等三十七人及第。

      八年春正月,宋遣陳堯佐、張群來賀。壬戌,鐵驪來貢。建景宗廟于中京。封沙州節(jié)度使曹順為敦煌郡王。二月丁未,以前南院樞密使韓制心為中京留守,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忠南院樞密使。丙辰,祭風伯。三月己未,以契丹弘義宮使赫石為興圣宮都部署,前遙恩拈部節(jié)度使控骨里積慶宮都部署,左祗候郎君耶律罕四捷軍都監(jiān)。乙亥,東平王蕭韓寧、東京留守耶律八哥、國舅平章事蕭排押、林牙要只等討高麗還,坐失律,數(shù)其罪而釋之。己卯,詔加征高麗有功渤海將校官。壬午,閱飛龍院馬。癸未,回跋部太師踏剌葛來貢。丙戌,置東京渤海承奉官都知押班。夏四月戊子朔,如緬山。五月壬申,以駙馬蕭克忠為長寧軍節(jié)度使。乙亥,遷寧州渤海戶于遼、土二河之間。己卯,曷蘇館惕隱阿不葛、宰相賽剌來貢。六月戊子,錄征高麗戰(zhàn)歿將校子弟。己丑,以左夷離畢蕭解里為西南面招討使,御史大夫蕭要只為夷離畢。乙亥,惕隱耶律合葛為南府宰相,南面林牙耶律韓留為惕隱。癸卯,弛大擺山猿嶺采木之禁。乙巳,以南皮室軍校等討高麗有功,賜金帛有差。秋七月己未,征高麗戰(zhàn)歿諸將,詔益封其妻。庚申,以東北路詳穩(wěn)耶律獨迭為北院大王。辛酉,肴里、涅哥二奚軍征高麗有功,皆賜金帛。癸亥,詔阻卜依舊歲貢馬千七百,駝四百四十,貂鼠皮萬、青鼠皮二萬五千。戊辰,觀稼。己巳,回跋部太保麻門來貢。庚午,觀市,曲赦市中系囚。命解寧、馬翼充賀宋生辰使副。八月庚寅,遣郎君曷不呂等率諸部兵會大軍討高麗。九月己巳,以石用中參知政事。宋遣崔遵度、王應昌來賀千齡節(jié)。壬申,錄囚。甲戌,復錄囚。庚辰,曷蘇館惕隱阿不割來貢。壬午,駐蹕土河川。冬十月乙酉,詔諸道,事無巨細,已斷者,每三月一次條奏。戊子,遣耶律繼崇、鄭玄瑕賀宋正旦。癸巳,詔橫帳三房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癸卯,以前北院大王建福為阿紥割只。甲辰,改東路耗里太保城為咸州,建節(jié)以領(lǐng)之。十一月甲寅,置云州 宣德縣。十二月辛卯,駐蹕中京。乙巳,以廣平郡王宗業(yè)為中京留守、大定尹,韓制心為惕隱。辛亥,高麗王詢遣使乞貢方物,詔納之。

      九年春正月,宋遣劉平、張元普來賀。二月,如鴛鴦濼。五月庚午,耶律資忠使高麗還,王詢表請稱藩納貢,歸所留王人只剌里。只剌里在高麗六年,忠節(jié)不屈,以為林牙。辛未,遣使釋王詢罪,并允其請。癸酉,以耶律宗教檢校太傅,宗誨啟圣軍節(jié)度使,劉晟太子太傅,仍賜保節(jié)功臣。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詔以近臣代拜救日。甲寅,遣使賜沙州回鶻敦煌郡王曹順衣物。以查剌、耿元吉、韓九、宋璋為來年賀宋生辰正旦使副。九月戊午,以駙馬蕭紹宗平章事。丁卯,文武百僚奉表上尊號,不許;表三上,乃從之。乙亥,沙州回鶻敦煌郡王曹順遣使來貢。括諸道漢民馬賜東征軍。以夷離畢延寧為兵馬副都部署,總兵東征。是月,駐蹕金瓶濼。宋遣宋綬、駱繼倫賀千齡節(jié)。冬十月戊寅朔,以涅里為奚王都監(jiān),突迭里為北王府舍利軍詳穩(wěn)。郎君老使沙州還,詔釋宿累。國家舊使遠國,多用犯徒罪而有才略者,使還,即除其罪。戊子,西南招討奏黨項部有宋犀族輸貢不時,常有他意,宜以時遣使督之。詔曰:“邊鄙小族,歲有常貢。邊臣驕縱,征斂無度,彼懷懼不能自達耳。第遣清慎官將,示以恩信,無或侵漁,自然效順!睆妥嘀B居、迭烈德部言節(jié)度使韓留有惠政,今當代,請留。上命進其治狀。辛丑,如中京。壬寅,大食國遣使進象及方物,為子冊割請婚。十一月丁巳,以漆水郡王韓制心為南京留守、析津尹、兵馬都總管。己未,以夷離畢蕭孝順為南面諸行宮都部署,加左仆射。十二月丁亥,禁僧燃身煉指。戊子,詔中京建太祖廟,制度、祭器皆從古制。乙巳,詔來年冬行大冊禮。放進士張仲舉等四十五人。

      太平元年春正月丁丑朔,宋使魯宗道、成吉來賀。如渾河。二月乙卯,幸鈸河。壬戌,獵高柳林。三月戊戌,皇子勃已只生。庚子,駙馬都尉蕭紹業(yè)建私城,賜名睦州,軍曰長慶。是月,大食國王復遣使請婚,封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為公主,嫁之。夏四月戊申,東京留守奏,女直三十部酋長請各以其子詣闕祗候。詔與其父俱來受約。乙卯,錄囚。丁卯,置來州,是月,清暑緬山。秋七月甲戌朔,賜從獵女直人秋衣。乙亥,遣骨里取石晉所上玉璽于中京。阻卜來貢。辛巳,如沙嶺。是月,獵潢河。九月,幸中京。冬十月丁未,敵烈酋長頗白來貢馬、駝。戊申,錄囚。壬子,宋使李懿、王仲賓來賀千齡節(jié),及蘇惟甫、周鼎賀來歲元正,即遣蕭善、程翥報聘。黨項長曷魯來貢。己未,以薩敏解里為都點檢,高六副點檢,耶律羅漢奴左皮室詳穩(wěn),嗓姑右皮室詳穩(wěn),聊了西北路金吾,耶律僧隱御史大夫,求哥駙馬都尉,蕭舂、骨里并大將軍。庚申,幸通天觀,觀魚龍曼衍之戲。翌日,再幸。還,升玉輅,自內(nèi)三門入萬壽殿,奠酒七廟御容,因宴宗室。十一月癸未,上御昭慶殿,文武百僚奉冊上尊號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太平,中外官進級有差。宋遣使來聘,夏、高麗遣使來貢。甲申,冊皇子梁王宗真為皇太子。

      二年春正月,如納水釣魚。二月辛丑朔,駐蹕魚兒濼。三月甲戌,如長春州。丁丑,宋使薛貽廓來告宋主恒殂,子禎嗣位。遣都點檢耶律僧隱等充宋祭奠使副,林牙蕭日新、觀察馮延休充宋后吊慰使副。戊寅,遣金吾耶律諧領(lǐng)、引進姚居信充宋主吊慰使副。戊子,為宋主飯三京僧。是月,地震,云、應二州屋摧地陷,嵬白山裂數(shù)百步,泉涌成流。夏四月,如緬山清暑。五月乙亥,參知政事石用中薨。庚辰,鐵驪遣使獻兀惹十六戶。六月己未,宋遣使薛由等來饋其先帝遺物。秋七月乙卯,以耶律信寧為奉陵軍節(jié)度使,高麗國參知政事王同顯靜海軍節(jié)度使,耶律遂忠長寧軍節(jié)度使,耿延毅昭德軍節(jié)度使,高守貞河西軍節(jié)度使。九月癸巳,遣尚書僧隱、韓格賀宋主即位。冬十月壬寅,遣堂后官張克恭充賀夏國王李德昭生日使,耶律掃古、韓王充賀宋太后生日使副,耶律仙寧、史克忠充賀宋正旦使副。是月,駐蹕胡魯古思淀。癸卯,賜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樞密副使楊又玄、右丞相馬保忠錢物有差。辛亥,至上京,曲赦畿內(nèi)囚。十一月丙戌,宋遣使來謝。十二月辛丑,高麗王詢薨,其子欽遣使來報,即命使冊欽為高麗國王。甲寅,宋遣劉燁、郭志言來賀千齡節(jié)。是年,放進士張漸等四十七人。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如納水釣魚。以僧隱為平章事。乙亥,以蕭臺德為南王府都監(jiān),林牙耶律信寧西北路招討都監(jiān)。辛巳,賜越國公主私城之名曰懿州,軍曰慶懿。二月丙申,以丁振為武信軍節(jié)度使,改封蘭陵郡王。戊申,以東平郡王蕭排押為西南面都招討,進封豳王。夏四月,以耶律守寧為都點檢。五月,清暑緬山。六月戊申,以南院宣徽使劉涇參知政事,蕭孝惠為副點檢,蕭孝恭東京統(tǒng)軍兼沿邊巡檢使。戊午,以蕭璉為左夷離畢,蕭琳為詳穩(wěn)。秋七月戊寅,以南府宰相耶律合葛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丙戌,以皇后生辰為順天節(jié)。丁亥,賜緬山名曰永安。是月,獵赤山。閏九月壬辰朔,以蕭柏達、韓紹雍充賀宋正旦使副,唐骨德、程昭文賀宋生辰使副。冬十月庚辰,宋遣薛奎、郭盛來賀順天節(jié),王臻、慕容惟素賀千齡節(jié)。東征軍奏:“統(tǒng)帥諧領(lǐng)、常袞課奴率師自毛母國嶺入,林牙高九、裨將大匡逸等率師鼓山嶺入。閏月未至撻離河,不遇敵而還。以是月會于弘怕只嶺,駝馬死者甚眾。”駐蹕遼河。十一月辛卯朔,以皇侄宗范為歸德軍節(jié)度使,北府宰相蕭孝穆南京留守,封燕王,南京留守韓制心南院大王、兵馬都總管,仇正燕京轉(zhuǎn)運使。十二月壬戌,以宗范為平章事,封三韓郡王,仇道衡中京副留守,馮延休順州剌史。郎玄化西山轉(zhuǎn)運使,趙其 樞密直學士。丁卯,以蕭永為太子太師。己卯,封皇子重元秦國王。

      四年春正月庚寅朔,宋遣張傳、張士禹、程琳、丁保衡來賀。如鴨子河。二月己未朔,獵撻魯河。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撻魯河曰長春河。三月戊子朔,千齡節(jié),詔賜諸宮分耆老食。夏四月癸酉,以右丞相馬保忠之子世弘使嶺表,至平地松林,為盜所殺,特贈昭信軍節(jié)度使。五月,清暑永安山。六月己未,南院大王韓制心薨。戊辰,以鄭弘節(jié)為兵部郎中,劉慎行順義軍節(jié)度使。辛未,以燕王蕭孝穆子順為千牛衛(wèi)將軍。甲戌,以中山郡王查哥為保靜軍節(jié)度使,樂安郡王遂哥廣德軍節(jié)度使,蕭解里彰德軍節(jié)度使。庚辰,以遼興軍節(jié)度使周王胡都古為臨海軍節(jié)度使,漆水郡王敵烈南院大王。秋七月,如秋山。八月丙辰朔,以韓始芳為樞密直學士,駙馬蕭匹敵都點檢。九月,以駙馬蕭紹宗為武定軍節(jié)度使,耶律宗福安國軍節(jié)度使。冬十月,駐蹕遼河。宋遣蔡齊、李用和來賀千齡節(jié)。十一月,追封南院大王韓制心為陳王。十二月,以蕭從政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康筠監(jiān)門衛(wèi),充賀宋正旦使副。是年,放進士李炯等四十七人。

      五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二月戊午,禁天下服用明金及金線綺;國親當服者,奏而后用。是月,如魚兒濼。三月壬辰,以左丞相張儉為武定軍節(jié)度使、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鄭弘節(jié)臨潢少尹,劉慎行遼興軍節(jié)度使,武定軍節(jié)度使蕭匹敵契丹行宮都部署,樞密副使楊又玄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兼樞密使。是月,如長春河魚兒濼,其水一夕有聲如雷,越沙岡四十里,別為一陂。夏五月,清暑永安山。以蕭從順為太子太師,吳叔達翰林學士,道士馮若谷加太子中允,耶律晨武定軍節(jié)度使,張儉彰信軍節(jié)度使,呂士宗禮部員外郎,李可舉順義軍節(jié)度使。秋七月,獵平地松林。九月,駐蹕南京。己亥,以蕭迪烈、李紹琪充賀宋太后生辰使副,耶律守寧、劉四端充賀宋主生辰使副。冬十月辛未,宋太后遣馮元宗、史方來賀順天節(jié)。十一月庚子,幸內(nèi)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辛丑,以左祗候郎君詳穩(wěn)蕭羅羅為右夷離畢。十二月丁巳,以漢人行宮都部署蕭孝先為上京留守,皇侄長沙郡王謝家奴匡義軍節(jié)度使,耶律仁舉興國軍節(jié)度使。甲子,蕭守寧為點檢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乙丑,北院樞密使蕭合卓薨。戊辰,以北府宰相蕭普古為北院樞密使。己巳,遣蕭諧、李琪充賀宋正旦使副。庚午,以參知政事劉京為順義軍節(jié)度使。乙亥,宋使李維、張綸來賀千齡節(jié)。是歲,燕民以年谷豐熟,車駕臨幸,爭以土物來獻。上禮高年,惠鰥寡,賜酺馀。至夕,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觀之。丁丑,禁工匠不得銷毀金銀器。

      六年春正月己卯朔,宋遣徐?]、裴繼起、張若谷、崔準來賀。庚辰,如鴛鴦濼。二月己酉,以迷離己同知樞密院,黃翩為兵馬都部署,達骨只副之,赦石為都監(jiān),引軍城混同江、疏木河之間。黃龍府請建堡障三、烽臺十,詔以農(nóng)隙筑之。東京留守八哥奏黃翩領(lǐng)兵入女直界徇地,俘獲人、馬、牛、豕,不可勝計,得降戶二百七十,詔獎諭之。戊午,以耶律野為副點檢,以國舅帳蕭柳氏、徒魯骨領(lǐng)西北路十二班軍、奚王府舍利軍。己巳,南京水,遣使振之。庚午,詔黨項別部塌西設契丹節(jié)度使治之。三月戊寅朔,以大同軍節(jié)度使張儉入為南院樞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參知政事吳叔達責授將作少監(jiān),出為東州刺史。是月,阻卜來侵,西北路招討使蕭惠破之。夏四月丁未朔,以武定軍節(jié)度使耶律洪古為惕隱。戊申,蒲盧毛朵部多兀惹戶,詔索之。丙寅,如永安山。五月辛卯,以東京統(tǒng)軍使蕭纟廷古為契丹行宮都部署。癸卯,遣西北路招討使蕭惠將兵伐甘州回鶻。六月辛丑,詔凡官畜并印其左以識之。秋七月戊申,獵黑嶺。八月,蕭惠攻甘州不克,師還。自是阻卜諸部皆叛,遼軍與戰(zhàn),皆為所敗,監(jiān)軍涅里姑、國舅帳太保曷不呂死之。詔遣惕隱耶律洪古、林牙化哥等將兵討之。九月,駐蹕遼河滸。冬十月丙子,曷蘇館諸部長來朝。庚辰,遣使問夏國五月與宋交戰(zhàn)之故。辛巳,以前院大王直魯袞為烏古敵烈都詳穩(wěn)。庚寅,以蕭孝順、蕭紹宗兼侍中,駙馬蕭紹業(yè)平章政事,前南院大王胡睹堇同知上京留守,安哥通化州節(jié)度使。十一月乙丑,宋遣韓翼、田承說來賀順天節(jié)。戊辰,西北路招討司小校掃姑訴招討蕭惠三罪,詔都監(jiān)奧骨禎按之。十二月庚辰,曷蘇館部乞建旗鼓,許之。辛巳,詔北南諸部廉察州縣及石烈、彌里之官,不治者罷之。詔大小職官有貪暴殘民者,立罷之,終身不錄;其不廉直,雖處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當薦拔;其內(nèi)族受賂,事發(fā),與常人所犯同科。戊戌,遣杜防、蕭蘊充賀宋生辰使副。庚子,駐蹕遼河。

      七年春正月壬寅朔,宋遣張保維、孫繼業(yè)、孔道輔、馬崇至來賀。如混同江。辛亥,以女直白縷為惕隱,蒲馬為巖母部太師。甲寅,蒲盧毛朵部遣使來貢。夏四月乙未,獵黑嶺。五月,清暑永安山。西南路招討司奏陰山中產(chǎn)金銀,請置冶,從之。復遣使循遼河源求產(chǎn)金銀之礦。六月,禁諸屯田不得擅貨官粟。癸巳,詔蕭惠再討阻卜。秋七月己亥朔,詔更定法令。庚子,詔諭駙馬蕭鉏不、公主粘米袞:“爾于后有父母之尊,后或臨幸,祗謁先祖,祗拜空帳,失致敬之禮,今后可設像拜謁!币宜,詔輦路所經(jīng),旁三十步內(nèi)不得耕種者,不在訴訟之限。九月,駐蹕遼河。冬十月丁卯朔,詔諸帳院庶孽,并從其母論貴賤。十一月,宋遣石中立、石貽孫來賀千齡節(jié),王博文、王雙賀順天節(jié)。辛亥,以楊又玄、邢祥 知貢舉。己未,匡義軍節(jié)度使中山郡王查葛、保寧軍節(jié)度使長沙郡王謝家奴、廣德軍節(jié)度使樂安郡王遂哥奏,各將之官,乞選伴讀書史,從之。癸亥,以三韓王欽為啟圣軍節(jié)度使,楊佶 刑部侍郎。甲子,以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耶律古昱為北院大王。十二月丁卯朔,遣耶律遂英、王永錫充賀宋太后生辰,蕭速撒、馬保永充賀正旦使副。癸酉,以金吾蕭高六為奚舍利軍詳穩(wěn)。

      八年春正月乙亥,如混同江。庚申,黨項侵邊,破之。甲子,詔州縣長吏勸農(nóng)。二月戊子,燕京留守蕭孝穆乞于拒馬河接宋境上置戍長巡察,詔從之。三月,駐蹕長春河。夏五月,清暑永安山。六月,以韓寧、劉湘充賀宋太后生辰使副,吳克荷充賀夏國王李德昭生辰使。癸巳,權(quán)北院大王耶律鄭留奏,今歲十一月皇太子納妃,諸族備會親之帳。詔以豪盛者三十戶給其費。秋七月丁酉,以遙輦帳郎君陳哥為西北路巡檢,與蕭諧領(lǐng)同管二招討地。以南院大王耶律敵烈為上京留守。戊戌,獵平地松林。九月壬辰朔,以渤海宰相羅漢權(quán)東京統(tǒng)軍使。壬子,幸中京。北敵烈部節(jié)度使耶律延壽請視諸部,賜旗鼓,詔從之。癸丑,阻卜別部長胡懶來降。乙卯,阻卜長舂古來降。冬十月,宋遣唐肅、葛懷愍來賀順天節(jié)。樞密使、魏王耶律斜軫孫婦阿聒指斥乘輿,其孫骨欲為之隱,事覺,乃并坐之,仍籍其家。詔燕城將士,若敵至,總管備城之東南,統(tǒng)軍守其西北,馬步軍備其野戰(zhàn),統(tǒng)軍副使繕壁壘,課士卒,各練其事。十一月丙申,皇太子納妃蕭氏。以耶律求翰為北院大王十二月辛酉朔,以遙輦太尉謝佛留為天云軍詳穩(wěn)。壬申,以前北院大王耶律留寧為雙州節(jié)度使,康筠崇德宮都部署,謝十永興宮都部署,旅墳宜州節(jié)度使,菴遼州節(jié)度使,耶律野同知中京留守,耶律曷魯突愧為大將軍。丁丑,詔庶孽雖已為良,不得預世選。丁亥,宋遣寇瑊、康德來賀千齡節(jié)。朱諫、曹英、張逸、劉永釗賀來歲兩宮正旦。詔兩國舅及南、北王府乃國之貴族,賤庶不得任本部官。是歲,放進士張宥等五十七人。

      九年春正月,至自中京。二月戊辰,遣使賜高麗王欽物。如斡凜河。夏五月,清暑永安山。六月戊子朔,以長沙郡王謝家奴為廣德軍節(jié)度使,樂安郡王遂哥匡義軍節(jié)度使,中山郡王查葛保定軍節(jié)度使,進封潞王,豫章王貼不長寧軍節(jié)度使。以耶律思忠、耶律荷、耶律暠、遙輦謝佛留、陳邈、韓紹一、韓知白、張震充賀宋兩宮生辰及來歲正旦使副。秋七月戊午朔,如黑嶺。八月己丑,東京舍利軍詳穩(wěn)大延琳囚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及南陽公主,殺戶部使韓紹勛、副使王嘉、四捷軍都指揮使蕭頗得,延琳遂僣位,號其國為興遼,年為天慶。初,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未有榷酤鹽曲之法,關(guān)市之征亦甚寬弛。馮延休、韓紹勛相繼以燕地平山之法繩之,民不堪命。燕又仍歲大饑,戶部副使王嘉復獻計造船,使其民諳海事者,漕粟以賑燕民。水路艱險,多至覆沒,雖言不信,鞭楚搒掠,民怨思亂。故延琳乘之,首殺紹勛、嘉,以快其眾。延琳先事與副留守王道平謀,道平夜棄其家,逾城走,與延琳所遣召黃龍府黃翩者,俱至行在告變。上即征諸道兵,以時進討。時國舅詳穩(wěn)蕭匹敵治近延琳,先率本管及家兵據(jù)其要害,絕其西渡之計。渤海太保夏行美亦舊主兵,戍保州,延林密馳書,使圖統(tǒng)帥耶律蒲古。行美乃以實告,蒲古得書,遂殺渤海兵八百人,而斷其東路。延琳知黃龍、保州皆不附,遂分兵西取沈州,其節(jié)度使蕭王六初至,其副張杰聲言欲降,故不急攻。及知其詐,而已有備,攻之不克而還。時南、北女直皆從延琳,高麗亦稽其貢。及諸道兵次第皆至,延琳嬰城固守。冬十月丙戌朔,以南京留守燕王蕭孝穆為都統(tǒng),國舅詳穩(wěn)蕭匹敵為副統(tǒng),奚六部大王蕭蒲奴為都監(jiān)以討之。十一月乙卯朔,如顯陵。丙寅,以沈州節(jié)度副使張杰為節(jié)度使,其皇城進士張人紀、趙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試以詩賦,皆賜第,超授保州戍將夏行美平章事。壬申,以駙馬劉四端權(quán)知宣徽南院事。十二月丁未,宋遣仇永、韓永錫來賀千齡節(jié)。命耶律育、吳克荷、蕭可觀、趙利用充賀宋生辰使副,耶律元吉、崔閏、蕭昭古、竇振充來歲賀宋正旦使副。

      十年春正月乙卯朔,宋遣王夷簡、竇處約、張易、張士宜來賀。二月,幸龍化州。三月甲寅朔,詳穩(wěn)蕭匹敵至自遼東,言都統(tǒng)蕭孝穆去城四面各五里許,筑城堡以圍之。駙馬延寧與其妹穴地遁去,惟公主崔八在后,為守陴者覺而止。夏四月,如乾陵。以耶律行平為廣平軍節(jié)度使,夏行美為忠順軍節(jié)度使,李延弘知易州,蕭從順加太子太師。五月戊申,清暑柏坡。秋七月壬午,詔來歲行貢舉法。八月丙午,東京賊將楊詳世密送款,夜開南門納遼軍。擒延琳,渤海平。冬十月,駐蹕長寧淀。十一月辛亥,南京留守燕王蕭孝穆以東征將士凱還,戎服見上,上大加宴勞。翌日,以孝穆為東平王、東京留守,國舅詳穩(wěn)、駙馬都尉蕭匹敵封蘭陵郡王,奚王蒲奴加侍中;以權(quán)燕京留守兼侍中蕭惠為燕京統(tǒng)軍使,前統(tǒng)軍委窊大將軍、節(jié)度使,宰相兼樞密使馬保忠權(quán)知燕京留守,奚王府都監(jiān)蕭阿古軫東京統(tǒng)軍使。詔渤海舊族有勛勞材力者敘用,馀分居來、隰、遷、潤等州。十二月乙巳,宋遣梅詢、王令杰來賀千齡節(jié)。漆水郡王耶律敵烈加尚父,烏古部節(jié)度使蕭普達為乙室部大王,尚書左仆射蕭琳為臨海軍節(jié)度使。

      十一年春正月己酉朔,如混同江。二月,如長春河。三月,上不豫。夏五月,大雨水,諸河橫流,皆失故道。六月丁丑朔,駐蹕大福河之北。己卯,帝崩于行宮,年六十一,在位四十九年。景福元年閏十月壬申,上尊謚曰文武大孝宣皇帝,廟號圣宗。

      贊曰:圣宗幼沖嗣位,政出慈闈。及宋人二道來攻,親御甲胄,一舉而復燕、云,破信、彬,再舉而躪河、朔,不亦偉歟!既而侈心一啟,佳兵不祥,東有茶、陀之敗,西有甘州之喪,此狃于常勝之過也。然其踐阼四十九年,理冤滯,舉才行,察貪殘,抑奢僣,錄死事之子孫,振諸部之貧乏,責迎合不忠之罪,卻高麗女樂之歸。遼之諸帝,在位長久,令名無窮,其唯圣宗乎!

    圣宗慶陵

      遼圣宗永慶陵位于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現(xiàn)陵區(qū)內(nèi)地表尚可見到享堂、祭殿、羨道、陵門等遺跡, 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慶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園的神道,山腳筑有陵門。從陵門到陵墓,長1300米,寬3米的神道,神道兩側(cè)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筑遺址。永慶陵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七室磚墓,墓內(nèi)全長21.2米,最寬15.5米,最高約6.5米,分前、中、后三正室,前室東西側(cè)室,中室東西兩側(cè), 以后室為主室。前室平面為長方形,券頂,其余各室均為圓形,穹廬頂,各室之間有券頂?shù)酿老噙B。陵寢由三層大青磚壘砌,內(nèi)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傾,平鋪打磨平整的方磚,下有排水系統(tǒng)。主室內(nèi)有柏木組建的巨大槨室,各室間有通道相連,安有柏木大門,門樓用雕磚砌成,瓦壟起伏、鴟吻高翹,通體彩繪。墓中出土物十分殘碎,日本人挖掘東陵時曾出土有枋、榑、斗栱等小木作構(gòu)件,較有價值,但原有結(jié)構(gòu)情況不明。

      原來慶陵的三座陵墓內(nèi)都有壁畫,但現(xiàn)在僅在東陵存有摹本、照片并保存較完好的彩繪壁畫。繪制者應為當時契丹和漢兩族畫師。壁畫主要在墓內(nèi)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細部及墓壁上方,內(nèi)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nèi)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上,飾紅、綠彩,墓門上鴟吻飾黃褐彩。仿木結(jié)構(gòu)細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云、寶珠以及網(wǎng)格狀圖案,是已發(fā)現(xiàn)的遼墓彩畫中等級最高的。

      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側(cè)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場面宏大,繪有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圖像70余個,墓道兩壁為15個戴圓帽、穿圓領(lǐng)窄袖長衫、執(zhí)骨朵的儀衛(wèi)和1匹備有鞍轡的馬,前室南甬道與中室南甬道繪有同樣的儀衛(wèi)。文官武士叉手而立,表情肅穆,色彩凝重。從而首次發(fā)現(xiàn)了契丹民族服飾形象。前室前半部分兩壁各繪6人樂隊,均戴直腳幞頭、穿黑袍。其余40個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數(shù)髡發(fā),少數(shù)戴圓帽,極少數(shù)戴直腳幞頭,均穿圓領(lǐng)窄袖衫,有紫、綠、青等色,腰圍革帶,均拱手或叉手侍立。僅有兩幅并立的女像,右側(cè)的帶黑紗帽,穿綠色左衽長袍;左側(cè)的梳髻,穿綠色窄袖長袍、紅色中衣,均左衽,腰圍繡帶,手捧披肩,似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這些旁題人物像第一次證實了契丹族的習俗。墓室的藻井、墓頂也用工筆彩繪龍鳳、牡丹圖案,用色艷麗。

      永慶陵中室有四幅巨大的山水畫,清新淡雅,畫技高超,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gòu)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應是描繪契丹皇室四季捺缽之所在地的景色,表現(xiàn)了遼代皇帝的這一習尚(出外狩獵設“行帳”稱“捺缽”,用海青鷹捕天鵝,是一種典禮儀式),是極其罕見的遼代繪畫珍品,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使這座地下宮殿更加富麗堂皇。

    后妃子女

    后妃

      皇后 蕭氏,因罪降為貴妃,與耶律燕哥母是否為同一人待考,《遼史 列傳第一 后妃》無載

      皇后蕭菩薩哥

      元妃蕭耨斤,生遼興宗耶律宗真,第二女耶律巖母、第三女耶律槊古,追謚欽哀皇后

      貴妃 姓氏不詳,生遼圣宗長女耶律燕哥

      德妃 蕭氏,開泰六年(1017年)六月被賜死

      淑儀 耿氏,《遼史》記為姜氏,生耶律侯古(耶律宗愿)

      麗儀 馬氏,《遼史》記開泰二年(1013年)春正月,馬氏為麗儀,耿氏為淑儀,尚寢白氏為昭儀,尚服李氏為順儀,尚功艾氏為芳儀,尚儀孫氏為和儀。耿淑儀為耶律侯古(耶律宗愿)母,同時除孫氏外,其他妃嬪姓氏與公主生母姓氏重疊,疑與馬氏為同一人。

      昭儀 白氏,疑與白氏為同一人,理由同馬麗儀

      順儀 李氏,疑與李氏為同一人,理由同馬麗儀

      芳儀 艾氏,疑與艾氏為同一人,理由同馬麗儀

      和儀 孫氏,開泰二年(1013年)春正月,與馬麗儀等同封

      仆隗氏 生耶律吳哥、耶律狗兒

      蕭氏 國舅夷離畢房之女,生第四女耶律崔八、第五女耶律陶哥。

      蕭氏 生第六女耶律鈿匿。

      馬氏 生第七女耶律九哥。

      大氏 生第八女耶律長壽。

      白氏 生第九女耶律八哥、第十女耶律十哥、第十一女耶律擘失、第十二女耶律泰哥。

      李氏 生第十三女耶律賽哥。

      艾氏 生第十四女耶律興哥。

    子女

      諸子(根據(jù)記載,包括早夭的兒子,遼圣宗至少有九子)

      某子,佛寶奴,母不詳,統(tǒng)和七年(989年)出生

      某子,名不詳,皇后蕭菩薩哥所生

      某子,名不詳,皇后蕭菩薩哥所生

      長子,遼興宗耶律宗真,順圣元妃蕭耨斤所生

      第二子,耶律宗元,順圣元妃蕭耨斤所生

      第四子,耶律宗訓

      第六子,耶律宗愿,耿淑儀所生

      耶律宗簡

      耶律宗偉

      諸女

      長女耶律燕哥

      第二女耶律巖母

      第三女耶律槊古

      第四女耶律崔八

      第五女耶律陶哥

      第六女耶律鈿匿

      第七女耶律九哥

      第八女耶律長壽

      第九女耶律八哥

      第十女耶律十哥

      第十一女耶律擘失

      第十二女耶律泰哥

      第十三女耶律賽哥

      第十四女耶律興哥

    TAGS: 人物 歷史 契丹 皇帝 遼朝
    名人推薦
    • 魏明帝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從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愛。公元226-239年在位。...
    • 李克用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稱晉王,是后唐獻祖李國昌的第三子,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時,追尊他為后唐太祖。李克用年少時就很驍勇,軍對中稱他為...
    • 隋恭帝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韋妃,隋朝最后一位皇帝。李淵攻入長安后擁立他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61...
    • 周穆王
      周穆王一般指姬滿。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國...
    • 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漢名旻,女真族,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人。是完顏劾里缽和拿懶氏之子,金朝開國皇帝...
    • 段思平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