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高宗乾隆帝,清朝版圖奠基人.
姓名愛新覺羅·弘歷,滿族,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慶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六任皇帝,入關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親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歷被其父雍正秘密建儲,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歷即位,改年號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無疾而終,終年89歲。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
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廟號高宗,史稱乾隆皇帝。同時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他60年的穩(wěn)定統(tǒng)治,是中國封建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經(jīng)過漫長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時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過渡。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謂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經(jīng)宣告結束。在60年漫長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長的人口壓力和尖銳的民族矛盾及階級矛盾,以及統(tǒng)治集團的徹底腐敗。如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的:“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蘘卻已盡上來了。”清王朝已經(jīng)像即將傾頹的大廈勢難支撐,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炮艦卻正在隆隆地駛近,中國的歷史,即將翻開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頁。
乾隆帝執(zhí)政60年后,雖禪位與其子颙琰(嘉慶),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tǒng)治(一說乾隆的實際統(tǒng)治期持續(xù)至其逝世)。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jīng)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shù)一樣。現(xiàn)在我在位已經(jīng)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焙屠さ却蟪紭O力勸阻,乾隆不聽,于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jīng)過不少名醫(yī)醫(y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逝于養(yǎng)心殿。
所以,弘歷是中國歷史上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實際執(zhí)政63年。
早年
皇位的繼承人
愛新覺羅·弘歷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歷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與自己極為相像——在十數(shù)歲時就精于武術,并對藝術創(chuàng)作十分著迷——所以才傳位于其父雍正。
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歷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確立為繼承人。由于弘歷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時常指派他作為自己的欽差出京辦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漸得到了雍正的恩寵。據(jù)傳由于雍正并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奪儲之爭,將傳位詔書置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后,直到自己駕崩后方可打開。
登基
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青年乾隆
乾隆即位后,首先面對的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乾隆在上臺伊始,便明確表明痛恨朋黨之爭,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當時朝廷如日中天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同時他又對兩派一視同仁,使得兩派即嚴重對立,又兢兢業(yè)業(yè)地效力朝廷。
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xiàn)于他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作為和文字獄上的“貢獻”。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yōu)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jīng)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后人稱頌的時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在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方面主要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績是對雍正時期“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政策執(zhí)行得非常徹底。為此,乾隆聽取大臣廣泗的建議,對貴州、云南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采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將少數(shù)民族的叛亂快速平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勤政愛民是乾隆所標榜的一貫主張,清政府很多官員因此以關心民事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還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學士孫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來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撫大臣實心任事,反對虛文。
文化成就
乾隆帝儒雅風流,精于騎射,一生著文吟詩,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余首,幾與《全唐詩》相埒。乾隆帝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
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在其統(tǒng)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wèi)基金會所收藏。
晚年乾隆
乾隆后期,由于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乾隆帝漸漸改變以前打壓下級知識分子的做法,轉而拉攏。他將大量知識分子召集到一起編撰了大型典志書《續(xù)典通》、《續(xù)志通》和《續(xù)文獻通考》。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圖書,以著名文人紀昀為總裁,組織了包括戴震、姚鼐和王孫念等人在內的360余人,歷時15年,編寫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其卷數(shù)是《永樂大典》的三倍,篇幅之多可謂集我國古籍之大成。該書對以往學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古籍,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chǎn)有一定貢獻,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總匯,編制《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對中國古籍進行了大量的胡亂刪毀,對中國文化造成了空前的破壞。
建筑上,乾隆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筑崇臺,北構杰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jīng)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shù)心血這里鑿池,那里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因此圓明園也被全世界稱為東方藝術的博物館。
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會教士郎世寧設計了定時水鐘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同時,乾隆的視角僅限于中國本土,對同時期蓬勃發(fā)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妄自尊大,坐井觀天,使中國文化、經(jīng)濟停滯不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書法造詣
《行書鳳凰清聽軸》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 書法 四屏
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yǎng)很高,執(zhí)政后也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稽古右文,崇儒興學”。他對于書法的嗜好和倡導,比之祖父康熙更勝一籌,歷經(jīng)數(shù)年,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御覽、御批、欽定多部傳世藏帖,集我國歷代書法藝術之大成,特建“淳化軒”藏《淳化閣帖》,一時帖學之風大熾。大學士梁詩正等贊曰:“皇上性契義爻,學貫倉史,每于萬機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寶翰所垂,云章霞采,鳳翥龍騰。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復品鑒精嚴,研究周悉,于諸家工拙真贗,如明鏡之照,纖毫莫遁其形。仰識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來學,甄陶萬世之心,有加無已!
乾隆的書法從學習趙孟釗朧幀G”救搜派駝悅項的書法,心慕手追,身體力行。游覽名勝每到一處,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發(fā),在宮中、御園、名勝古跡、寺廟等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至今海內乾隆御碑甚多,其擅書之名流傳普遍。
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書學起步仍是康熙時流行的宮廷書法,后在承學各家中選定趙孟罘嵩卜嗜蟮氖櫸。磫焰寿嚹乾隆书?,他的啄[痔逕猿,楷蕶┬秶滦行蕶爸\室,行蕶┬訙往夹杂着草蕶澳X銜,点画圆润均札x崽逋褡鞒,缺蓛変化厚W銜,并无灭嬀壞硠h,这或谐堝现出一代天讚礅c齲勒叱破洹八溆諧釁街,终蓛武之芳嫳?/p>
文字獄
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維護清政府封建統(tǒng)治,其特征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jù)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清王朝的歷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xiàn)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xiàn)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這里把乾隆當政時最著名的文字獄列舉如下:
1753年,乾隆屢次到江南游歷,民不聊生。江西撫州、千總盧魯生假借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撰寫勸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辭意悲切,全國廣為傳頌。案發(fā)后盧魯生千刀萬剮,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內閣大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處斬。廣西巡撫滿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認為鄂昌自己就是胡兒,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下令自殺。
“……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往往稍解章句,即妄為詩歌,動以浮夸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滿洲,世受國恩,乃任廣西巡撫時,見胡中藻悖逆詩詞,不但不知憤恨,且與之往復唱和,實為喪心之尤!……著將此通行傳諭八旗,……倘有托名讀書,無知妄華,哆口吟詠,自蹈囂凌、惡習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日庚子!薄
1764年,秦州知州賴宏典向北京官員請托謀求升遷,信里說“點將交兵,不失軍機”,乾隆認為他明目張膽謀反,砍頭。
1778年,江蘇東臺詩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駿早已去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嘲諷滿清沒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乾隆非常賞識內閣大學士沈德潛,作詩常請他刪改,乾隆作不出詩時還請他秘密代筆。沈德潛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進呈沈的詩集,發(fā)現(xiàn)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詩也收錄其中,這對乾隆的虛榮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恰好詩集中有詠黑牡丹一首,有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認為是影射入主中國的滿族為“異種”,下令剖棺戮尸。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銓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又有句說“為王者師”。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詩文吹毛求疵,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上綱上線,動輒殺頭抄家充軍。文壇上,一片肅殺之氣。康熙時,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當局認為有“政治問題”,遭到嚴懲,主犯戴名世被殺頭,株連親戚朋友幾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舊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興冤獄,殺害了71歲的舉人蔡顯,株連24人。
同時,乾隆擔心著作中的反動言論,因此下令對中國古代文化書籍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清查和銷毀,像顧炎武、黃宗羲、黃道周和張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違禁之列,造成我國傳統(tǒng)不可估量的損失。
下江南
乾隆仿效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考察民情?滴趸实鄣牧文涎仓荚诓榈谭篮土私鈻|南地區(qū)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而乾隆南巡,雖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對鞏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游山玩水,奢侈豪華,所花費用超過了康熙10倍,不僅加重了百姓負擔,還造成了奢靡的社會風氣。
乾隆皇帝和七世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游玩。
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jīng)歷巨大的浩劫。江蘇學政(教育廳長)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為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么人載道?”被乾隆封為“滿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師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產(chǎn)已經(jīng)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豢養(yǎng)罷了,你怎么敢議論國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真實的歷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費超過康熙百倍以上。如今天的影視劇津津樂道乾隆下江南時“微服私訪”的“美政”,何其可笑,將觀眾們愚弄于股掌之間。乾隆從不“微服私訪”,即使有也是出于“獵奇”和“瓢妓”的用心,絕不是因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就因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瓢妓徹夜不歸,皇后在傷透了心的情況下把萬縷青絲一刀剪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截發(fā)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筑崇臺,北構杰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jīng)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shù)心血這里鑿池,那里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宮,陳后主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平反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肚甯咦趯嶄洝份d:“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于真相大白。這些書都被乾隆帝統(tǒng)統(tǒng)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他親自修訂的《明史》。
武功
乾隆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隔閡,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zhèn)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密切了中原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加強了中央集權。
乾隆戎裝圖
西北戰(zhàn)事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后,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xù)統(tǒng)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蒙古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公元1755年,乾隆親率大軍,前往西北鎮(zhèn)壓一貫時服時叛的準噶爾部叛亂。由于乾隆準確判明形勢,分兵而進,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隨后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支持下,將逃往南疆叛亂首領達瓦齊抓獲。乾隆將其押往京城,卻在痛斥其叛亂行經(jīng)后,不但赦免其罪行,還封其為親王,并留他在京城居住。此舉得到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擁戴。
但噶爾丹策領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于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zhàn)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xù)了近70年。
準噶爾部平定之后,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zhàn)爭延續(xù)了三年,終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
隨后,乾隆設置伊犁將軍,并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qū)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終于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
西南戰(zhàn)事
公元1747年和公元1766年,乾隆先后對大小金川用兵(大金川、小金川),都取得勝利;但是也打得十分艱辛,兩次反叛總共持續(xù)了近30年,貫穿了乾隆統(tǒng)治期的中段。乾隆兩殺主帥,耗銀七千萬,才壓服了這里的藏民。
乾隆反對對西藏用兵,堅持以達賴喇嘛管理西藏地區(qū),并派遣軍隊以維持主權。此后清軍曾遠征緬甸和尼泊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公元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進犯西藏,到處燒殺搶掠,使西藏僧俗人民遭受了極大災難。乾隆立即派福康安和海蘭察率軍迎擊,并很快將廓爾喀逐出西藏。事后,乾隆反思西藏行政體系弊端,逐命?蛋才c達賴,班禪共同制定西藏善后章程,這就是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
乾隆對西藏的治理是康乾盛世一項主要的內容,它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進步譜寫了動人的樂章.從乾隆治理西藏的做法和特點入手,可為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借鑒。 其中在經(jīng)濟方面如:
1 《欽定西藏章程》 二十九條協(xié)議章程,是西藏歷史發(fā)展上的劃時代文件,有人認為它標志著清朝對西藏的統(tǒng)治從此“進入全盛時期”乾隆帝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 清廷首次整頓西藏經(jīng)濟秩序。
3 把西藏地方的財政大權收回,由中央進行監(jiān)督管理,并實行財政補貼。
4 實行廣泛的蠲免賦稅政策,減輕西藏人民的負擔.如廢止私用烏拉差役,減輕農牧民的徭役負擔。清除不合理的差稅,減輕邊寨人民的負擔。蠲免歷年積欠賦稅錢稅,撫恤賑濟災民。核查官莊各項定額,限制領主代理人剝削超額地租。
5 改革地方幣制,自鑄西藏銀幣。促進西藏經(jīng)濟和貿易的繁榮發(fā)展。
6 改革對外貿易政策,由駐藏大臣合理管制內外商貿。
7 對貿易實行合理課稅,增加財政收入。注重利用外貿服務西藏民生。
8 改善藏軍的后勤供應,減輕西藏地方的財政負擔。
對越戰(zhàn)爭
1787年,越南爆發(fā)西山三兄弟起義,末代黎朝國王出逃,尋求幫助以恢復他在升龍府(今河內)的統(tǒng)治。乾隆應允了他的要求并派出大批軍隊幫助他平定起義。1788年,清朝軍隊攻克了升龍府,但幾個月后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發(fā)動的強烈攻勢而再次淪陷。此后的90年中,對于越南事務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護。
乾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shù)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回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占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為清末國力衰弱,面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對苗疆事物處理
雍正年間,在鄂爾泰主持下,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廣等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這是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原是極具意義,然則后果難測!案耐翚w流”后,原有土司的勢力仍是存在,而地方官征糧不善,雍正十三年便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苗亂。
為平息這次苗亂,雍正下旨成立了辦理苗疆事務處,并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六省兵進行圍剿,然而,因文武將官不睦,指揮欠佳,日久無功,苗患日熾,鄂爾泰因此引咎辭職,削去伯爵。雍正本人對“以安民之心,而成害民之舉”的結局,亦有些猶豫不定,“大兵云集,卻曠日無功”的局面甚至是他準備接受張照所提出的“棄置”的想法,直到他駕崩,問題未得解決。
弘歷登基伊始,便表明決不"棄置"的態(tài)度,把扭轉苗疆形勢當做最緊迫的大事,立即著手部署。他于雍正去世的第二天曾言:“目前要緊之事,無有過于西北兩路及苗疆用兵者!”表明他對苗疆用兵的特別關注。弘歷原就會同親王、大臣在苗疆事務處辦理,其中情形原委尤為熟悉,很快就上手,且決心平定叛亂,告誡前線將帥速速平叛,若不然,“則伊等之身家不足惜,而貽誤國家軍務之罪甚大,朕必按法究治,斷不姑貸”。
八月二十八日,弘歷降旨招回撫定苗疆大臣張照,命湖廣總督張廣泗前往貴州料理苗事。
十月初二,又授張廣泗為經(jīng)略,詔“自揚威將軍哈元生、副將軍董芳以下,俱聽張廣泗節(jié)制調遣”,使清軍前線指揮權完全由張廣泗統(tǒng)一掌握。
十一月,張廣泗抵貴州戰(zhàn)場,經(jīng)一番調整后,向弘歷奏報清軍用兵數(shù)月未能進展的原因,弘歷接到張廣泗的奏折后,立即將張照、董芳、元展成撤職查辦,哈元生罷揚威將軍,以提督聽命張廣泗調遣,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十二月,張廣泗率大軍至凱里,命副將長壽出空稗,總兵王無黨出臺營,自率大兵出清江之雞擺尾,三路大軍每路各五千余人,同時并發(fā)。清軍連破上九股、卦丁等苗寨,燒毀叛苗巢穴。
乾隆元年正月,余苗退入牛皮大箐。
弘歷繼位后,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徹底平定遍及貴州全省的苗亂。
乾隆深知苗疆叛亂是有一點官逼民反的意味,攻苗疆容易,守苗疆難,要想苗疆安定,必須先收買苗族人心。他收復苗疆后采取了幾項措施以撫慰苗人之心:第一,免除苗賦;第二,尊重苗俗。第三,實行屯田;第四,慎選苗疆守令,責令今后委任的官吏,必須公正無私,以減少苗民的抵觸情緒。乾隆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疆基本上安定下來。
國際外交
歡迎土爾扈特部的回歸
乾隆非常重視和歡迎土爾扈特部的回歸伊犁。有的大臣卻認為:“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千嚴譴,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癸巴存稿》卷六、《書西域聞見錄后》)。不主張撫慰。有的大臣說:“以搶伊犁之故,其部眾悼于遠徙!闭J為渥巴錫想趁準噶爾新亡,利用真空來搶伊犁,所以東歸。作為清政府也有這樣一種考慮,擔心返歸土爾扈特部眾重返故地后,會擾犯邊地,破壞邊疆剛剛獲得的安寧。
1771年5月10日(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乾隆在得悉土爾扈特部來歸消息的兩天后,增派正在返京途中參贊大臣舒赫德,命其“在何處接旨就此立即返回伊犁,協(xié)助伊勒圖(時為伊犁將軍)辦事,此去伊犁,不必聲張,務必謹慎,伊到彼處,真有其事,可細心從事(《滿文土爾扈特檔案》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折,第四十二件)”。
乾隆在得到舒赫德各種密報,及時得到了阿布賁汗向伊犁將軍關于土爾扈特東歸的報告和渥巴錫派格桑喇嘛快馬向清政府的說明東歸的報告,又認真聽朝廷大臣的議論,在分析了這些大量材料后認為:“土爾扈特部歸順,是因為俄羅斯征調師旅不息,并征其子入質,且俄羅斯又屬別教,非黃教,故與全族臺吉密謀,挈全部投中國興黃教之地!鼻漠敃r土爾扈特實際處境來看:“彼已背棄俄羅斯,豈敢與我為難,是其歸順十有八九,詭計之伏十之一耳。”他指示廷臣對土爾扈特東返的意圖,不必多加疑慮。
然而清朝的廷臣,民間的野吏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利益,仍然是眾說紛紜,不時俱奏條陳。乾隆根據(jù)得到的情報,最后作出了符合實際的判斷:“明知人向化而來,而我以畏事而止,且反至寇,甚無謂也!辈⑦M而制定了收撫土爾扈特部落的方針。
乾隆得知渥巴錫率土爾扈特十六萬余人從伏爾加河出發(fā),而到達伊犁僅剩七萬余,不足其半,并且牲畜衣物盡失,“凍餒尪瘠之形,時懸于目而惻于心”。他感到對土爾扈特部萬里來歸,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給予歡迎,而且還應當切實解決他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他說:“夫以遠人向化,攜孥挈屬而來,其意甚誠,而其阽危求息,狀亦甚憊。即撫而納之,茍弗為之贍其生,猶弗納也。贍之而弗為之計長久,猶弗贍也。”乾隆說自己為此寢食不安,晝思夜想,了解困難詳情,商討賑濟之方,“無暇無輟”,終于想出比較周密的解決辦法。在乾隆的親自布置下,清政府從陜西藩庫貯銀中調用二百萬兩運往甘肅購買物資。具體來講,從游牧于伊犁、塔爾巴哈臺、察哈爾的厄魯特牧民中購買馬牛羊九萬五千五百多只,又從清政府直轄的達哩剛愛、商都達布遜牧群撥出牛羊十四萬,要求張家口都統(tǒng)常青負責將牲畜送往伊犁。又調官茶兩萬余封,屯田倉米四萬一千石,從甘肅邊內外及南疆各城購羊裘五萬一千件,布六萬一千匹,棉花五萬九千余斤,氈廬四百余具,命陜甘總督吳達善和陜西巡撫文綬具體負責購買和運送這些物資,伊犁將軍伊勒圖負責物資發(fā)放事宜。乾隆要求伊勒圖務必做到“口給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使就米谷,而資耕牧”,保證歸來的廣大牧民建立起新的家園。以上賑濟,共用白銀二十萬兩。
并連續(xù)8年免除賦稅。直到1871年,國家百年未征土爾扈特部兵丁。
為土爾扈特部落回歸祖國,清政府和俄國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早在1771年4月(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俄國政府致函清政府,如土爾扈特叛逃到大清,要求送還。乾隆作了認真考慮后指出,土爾扈特部為清朝臣子和人民,清朝理應安置,我們也絕不會送還給你們。
理藩院在1771年8月13日(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四日)致俄國薩納特衙門(樞密院)的咨文中明確宣稱:“土爾扈特渥巴錫等并非我們武力征服歸來我國的,也不是我們從俄羅斯設計騙來的,是他們居住在俄羅斯忍受不了你們俄國政府壓迫,希望得到我們皇帝的恩典,愿意做我國的臣民,精誠尋求來的,既然是如此恭敬順從歸附清朝,難道還有交給你們俄國治罪的道理嗎?這是絕對不可行的事情(《滿文土爾扈特檔案》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四日折)。”
1772年8月12日,俄國薩納特衙門再次行文清政府理藩院,要求將土爾扈特部交予俄方,甚至以武力威脅。理藩院即于1771年8月17日(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八日)復文,要點如下:
第一,俄國來文稱,鄰近各國,都沒有容留別國屬民的例子,清政府不應容留土爾扈特人。 第二,俄國政府來文稱,將俄國杜丁大尉等150名俘虜放回。 第三,俄國政府來文稱清政府如不滿足俄國的要求,就是不信守和平友好的誓言,恐怕要戰(zhàn)爭不停,人民沒有安寧定居的日子。清政府答復或者用戰(zhàn)爭,或者用和平,我們清朝政府就看你們俄國政府自己拿主意了……我們清朝大皇帝只有想安慰扶養(yǎng)人民大眾,一定不肯輕信別人說什么廢除和好的信約,你國如果想違背拋棄以前的協(xié)議,那就聽便吧!表明清政府信守尼布楚條約,絕不會屈服于俄國的武力威脅。
同時清政府通知伊犁將軍舒赫德和渥巴錫,指出俄國政府來文的誣蔑和妄想的不實之詞,說明來歸的土爾扈特部人民絕對不可能再送給俄國的道理。
清政府在這次外交斗爭中,義正辭嚴,不怕威脅,致使俄國的無理要求徹底失敗。
馬戛爾尼入覲
乾隆面對西方殖民侵略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斷然拒絕殖民者的無理要求。對于誠意譴使來華的國家,乾隆則采取友好態(tài)度,但仍然一律拒絕通商。
整個十八世紀中葉,乾隆面臨著日益強大的西方列國和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的壓力,但依然盲目沉浸在自己“中央之國”的地位中。在這種情況下,中英兩國一次較大的文化沖突來臨。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率領的由科學家、作家、醫(yī)官及衛(wèi)隊等90人組成的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600箱禮品 ,乘船自樸次茅斯啟程 。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83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
乾隆帝對英使首次來華極為重視。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大沽,旋由接待大員陪同經(jīng)北京前往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關于覲見禮節(jié) ,馬戛爾尼拒絕行跪拜禮。軍機大臣和珅在熱河約見使團,馬戛爾尼稱病不見,只派副使斯當東前往要求舉行談判。乾隆帝稱該使“妄自驕矜”,對其來華別有所圖,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順其國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禮。
9月14日,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帝,正式遞交國書并參加萬壽節(jié)活動。馬戛爾尼多次想與和討論兩國貿易和建交問題,均無結果。10月3日,英使提出書面要求6點:
·準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貿易。
·準英商在北京設貨棧。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 ,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
·在廣州附近辟一地,準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
·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貨得免稅或減稅。
·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布關稅額例,以便遵行。
乾隆以所請與“天朝體例”不合,一一駁回,并說“天朝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貿易,否則必遭“驅逐出洋”。至此,馬戛爾尼的使命歸于失敗。10月7日,使團一行乘船由運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陸路至廣州離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國。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他說:“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墒乔寰齾s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霸跓岷,韃靼皇帝從他們祖先的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這時他們并不是完全在中國,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皟蓚世紀過去了,換了8個或10個君主,但蒙古人還是沒有變成印度人;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
馬戛爾尼歸國后將自己滿清一行寫成游記,內對乾隆治下人民生活窮困,思想愚昧多有記載,其得出結論:“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一個專制帝國,幾百年都沒有什么進步,一個國家不進則退,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狀態(tài)!鼻宄安贿^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應該指出,乾隆帝堅持閉關鎖國政策,并以天朝自居,使中國科學技術與歐洲差距更大,以至于他逝世40年后,中國任人宰割百余年。
晚年
乾隆統(tǒng)治的中后期,隨著自身逐漸老邁,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歡周圍人的頌揚,尤其得意自己的武功,親自撰寫《十全武功記》,并自號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聽任和珅貪污弄權,朝政日益腐敗。
和珅
晚年的乾隆朝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大貪官和珅。
和紳是一位侍衛(wèi)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tǒng)治的后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擢升他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紳有著絕頂?shù)男÷斆,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shù)耐饷,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紳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tǒng),把清帝國的墻基掏空。全國官員發(fā)現(xiàn),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jiān)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紳也跟著倒臺,查抄他的家產(chǎn)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于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shù)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紳當權剛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轉衰。為了沖淡武夫形象,他極力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寫了幾千首詩,收藏歷代書法精品,到處題字,仿佛是一個極有文化修養(yǎng)的儒雅之士。然而,在這迷人的表象掩蓋下,他的另一面卻是一個文化專制主義的狂熱推行者。帝制時代的獨裁君主都推行文化專制主義,而以清朝為最甚,清則以乾隆為最甚。這樣說,決不是夸張。
“十全老人”
乾隆本身具有優(yōu)秀的文學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績:
·1747年:平大小金川;
·1755年:平準部;
·1757年:再平準部;
·1759年:平回部;
·1769年:平緬甸;
·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8年:平臺灣;
·1789年:平越南;
·1791年:平尼泊爾;
·1792年:再平尼泊爾。
乾隆最大的功績是征服準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在十全武功中分為三個——平準部、再平準部、平回部。一百九十萬平方公里遼闊疆土的開辟,僅此就足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而其對待準噶爾部的種族滅絕政策也一直為后世所詬病。
國庫虧空
乾隆登基時,清政府國庫尚有3,000,000兩白銀,1775年左右,乾隆到達了他統(tǒng)治的巔峰時期,國庫積有白銀73,900,000兩,甚至超過了康雍兩朝。但是長期且巨大的貪污腐敗、數(shù)次遠征、諸多宮廷建造、個人六次南下、歷次平叛、緩慢孳生的鴉片以及個人浮華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兩白銀。1796年乾隆退位時,幾乎所有的國庫資金被揮霍一空,使盛極一時的清王朝開始下坡路。
乾隆寵愛和珅的原因
乾隆重用和珅的原因有好多,我列一些供大家參考
1,和珅此人確實有才,他從官學畢業(yè)后考過一次科舉,但落第,之后就聽從其岳父的意見去選了侍從,有一次乾隆用論語中一句話來下旨,虎兕出于匣,當時在場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啟示說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責任,被乾隆賞識。
還有一次就是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書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燈,當時和珅就問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訴他之后,和珅就把書上的注全部背了出來。
可見和珅有才是乾隆用的一個原因。
2,據(jù)說和珅長相清秀,乾隆覺得其酷似因乾隆而被處死的一個妃子,而且和珅中的珅字,也就是乾隆三阿哥的名字,三阿哥永珅,英年早逝,乾隆一直對他有一種愧疚之情,故而重用和珅。
3,和珅擅長拍馬屁,在乾隆日益昏聵的老年,越來越聽不進忠言,有好大喜功,自祤十全老人,認為自己能夠及的上祖父康熙父親雍正,而和珅就用此來麻醉乾隆。
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愛戴他的母親,皇太后。所以和珅就竭盡自己的一切解數(shù)來討好皇太后,特別的事在皇太后歸天的時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樣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而是時刻陪在乾隆身邊,痛哭流涕,一連幾天,茶不思,飯不想,贏得了乾隆的好感。
4,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確實做過幾件令乾隆高興得事情,比如審判李侍堯,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學內苦讀,掌握了漢,滿,藏,蒙語,在關鍵時刻總能發(fā)揮作用,深得的乾隆喜愛。
5,和珅的斂財技巧爐火純青,能為老年乾隆的無限制揮霍提供財源,在乾隆萬年幾次下江南中,和珅的撈錢本領給乾隆帶來了想不到的好處。
6,總結一下和珅,此人之所以深得皇帝的寵信,最重要的一條是揣測上意,能夠時刻替皇帝赴湯蹈火,把皇帝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皇帝煩心的事情,和紳來辦。久而久之,乾隆當然就把和紳當成自己的一部份了,當然會重用了。
其實現(xiàn)在也是這樣,只要揣測好上司的意思,搞好和同事的關系,也可以在公司內左右逢源,財源廣進。
退位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將于來年春天讓位于其子颙琰,這意味著他在位的時間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準備期間,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養(yǎng)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處居所。但是就如他并未離開紫禁城一樣,乾隆并不想放開他統(tǒng)治了六十年的大權。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聽政三年,并實際統(tǒng)治至其駕崩。
后妃與子女
后妃
◎皇后: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乾隆十三年,崩,年三十七。
·純帝繼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布之女,乾隆二年,封嫻妃,乾隆十年,晉貴妃。孝賢皇后崩后,晉皇貴妃,主后宮事,乾隆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一年七月崩,乾隆命喪葬儀式等同于皇貴妃。生有二子,永璂、永璟,一女,夭折。
·孝儀純皇后,令皇貴妃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生四子,永璐夭折,嘉慶帝、永璘,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夭折,二女,分別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原追封為令懿皇貴妃,嘉慶即位后,追封為孝儀皇后。
◎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之女。當乾隆還是太子時,是側福晉。乾隆初封為皇貴妃,薨,謚為慧賢皇貴妃。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乾隆為太子時,就已在服侍乾隆。乾隆皇帝即位后,封純嬪,累進純皇貴妃。薨,謚純慧皇貴妃。生一子,永瑢。一女,下嫁福隆安。
·慶恭皇貴妃,陸氏,初封慶嬪,累晉慶貴妃。薨。嘉慶曾經(jīng)被她撫育過,被嘉慶帝追尊為慶恭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雍正十三年,薨,被乾隆追封為哲妃,晉皇貴妃。一子,永璜,為高宗的長子,一女,殤。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為皇子時,就已嫁給他,乾隆初,封嘉妃,晉嘉貴妃。四子,永珹、永璇、永瑆,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殤。
◎貴妃:
·婉貴妃,陳氏,乾隆為皇子時已嫁給他,乾隆間,自貴人累晉婉妃。嘉慶間,尊為婉貴太妃。薨,年九十二。
·穎貴妃,巴林氏,自貴人累晉穎貴妃,尊為太妃,薨,年七十。
·忻貴妃,戴佳氏,總督那蘇圖之女,生二女,皆殤。
·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一子,永琪。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
◎妃:
·芳妃,陳氏(?——1801),陳延綸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為明常在,四十年為明貴人;后升芳嬪。嘉慶三年十月,嘉慶帝奉太上皇敕旨,尊芳嬪為芳妃。嘉慶六年芳妃薨,十一月二十七日葬裕陵妃園寢。
·晉妃 ,富察氏,主事德克精額之女,生年不詳。初入宮為貴人,嘉慶年間尊為晉妃。道光二年十二月初八晉妃薨,道光皇帝尊為皇祖晉太妃,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入葬,為乾隆所有妃嬪中最后一位入葬裕陵妃園寢者。
·容妃,和卓氏,回族人,初入宮,封貴人,累進為妃,薨。
·舒妃,葉赫那拉氏,生一子,殤。
·豫妃,博爾錦吉特氏(1730——1774),塞桑根敦之女。入宮為多貴人,時年已有三十歲。后為豫嬪,晉豫妃。葬裕陵妃園寢。
·惇妃,汪氏,生一女,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嬪:
·儀嬪,黃氏,雍正時為高宗藩邸格格,乾隆元年九月封黃氏格格為儀嬪,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首批葬入裕妃園寢。
·怡嬪,柏氏(?——1757),柏士彩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四月初六日。乾隆六年十一月冊封貴人柏氏為怡嬪。二十二年薨,同年十一月初二日葬入裕妃園寢。
·恂嬪,霍碩特氏,亦作郭氏,臺吉烏巴什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十二月二十四日。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新封郭常在,二十五年晉郭貴人,二十六年八月扈從木蘭,八月二十七日突發(fā)急病,薨于行在。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與純惠皇貴妃一同葬入園寢。二十七年五月追封恂嬪,同年九月十三日收回其遺物。
·誠嬪,鈕祜祿氏(?——1784前),二等侍衛(wèi)兼佐領穆克登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二十九日。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初九進宮,新封蘭貴人。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封誠嬪,四十二年因孝圣皇太后喪,未舉行冊封禮。四十四年補行冊封禮。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葬入裕妃園寢。
·慎嬪,拜爾葛斯氏(?——1765),德穆齊塞音察克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四月十一日。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新封伊貴人,二十七年五月冊封為慎嬪。二十九年薨;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敬事房呈覽慎嬪遺物。乾隆三十年葬入裕妃園寢。 · 恭嬪,林氏(?——1805),拜唐阿佛音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十二月二十六日。初封林常在,乾隆十六年六月賜號林貴人。五十九年十二月,林貴人冊封為嬪,所擬的字樣有“恭、肅、雍”三字,乾隆帝從中選擇了恭字,林貴人由是成為恭嬪。嘉慶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薨,年七十余;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初三葬入裕妃園寢。
◎貴人:
〖附〗 關于貴人這一稱號,《稱謂錄》卷十載:“東漢定制,皇后以下,即貴人也。本朝(清)貴人,位在妃嬪之下;而貴人之下,即為常在、答應。同此一稱,而位只尊卑與東漢時易矣。”裕妃園寢所葬貴人,生年不詳者占絕大多數(shù),惟有一位順貴人生卒年清楚。
·白貴人,某氏(?——1805前)生年不詳,生辰為六月十七日。乾隆十五年時為白常在,至五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封為白貴人,嘉慶十年三月十七日葬入裕妃園寢。
·金貴人,某氏(?——約1778)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十一日。乾隆四十一年與循嬪一同入宮,五月初八新封金常在;四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封金貴人。四十三年九月初九葬入裕妃園寢,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呈覽金貴人遺物。
· 慎貴人,某氏(?——約1781)生年不詳,生辰為十月十八日。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新封武常在,四十五年為慎貴人。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收慎貴人遺物,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與誠嬪一同葬入裕妃園寢。
·新貴人,某氏(?——約1775) 生年不詳,生辰為八月初八日。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新封新常在,四十年閏四月初九日新貴人遺物交上,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與誠嬪、慎貴人一同葬入裕妃園寢。
·瑞貴人,索綽羅氏(?——約1766)禮部尚書德保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正月十九日,乾隆二十多年時為貴人;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收瑞貴人遺物,九月二十八日葬裕妃園寢。
·福貴人,某氏(?——1765),生年不詳,生辰為正月十九日,與瑞貴人同。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新封福常在,二十九年八月初五日福貴人發(fā)病死于承德;十一月二十六日收福貴人遺物,三十年閏二月初二葬入裕妃園寢。
·秀貴人,某氏 (?——1745),乾隆十年十月十四日薨,次年十月二十七日與儀嬪等首批葬入裕妃園寢。
·壽貴人,柏氏(?——1809),生年不詳,生辰為八月二十日。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日新封那常在,五十九年晉壽貴人。嘉慶時,仁宗嘉慶帝尊為壽太貴人。嘉慶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薨,三月十八日葬入裕妃園寢。
·順貴人,鈕祜祿氏(1748——1788),總督愛必達之女,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生。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進宮初封常貴人。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冊封為順嬪,四十一年六月詔晉順妃,四十二年因孝圣憲皇后(乾隆帝母)喪,未舉行冊封禮,四十四年與循妃、誠嬪一齊補行冊封禮。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順妃四十千秋。次年正月二十九日降順妃為順貴人,原因不明。不久后抑郁而終,年四十一。同年十二月十八日葬純惠皇貴妃園寢(即裕妃園寢)。
·鄂貴人,西林覺羅氏(?——1808)巡撫鄂樂舜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三月二十四日。乾隆十五年為鄂常在,五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封為鄂貴人。嘉慶時,仁宗嘉慶帝尊為鄂太貴人。嘉慶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薨。次年三月十八日與壽貴人一同葬入裕妃園寢。
·武貴人,某氏(?——約1781)生年不詳,生辰為十月十八日。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封為武常在;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收武貴人遺下物品,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與誠嬪、慎貴人、新貴人一同葬入裕妃園寢。
·陸貴人,某氏(?——1788前),亦稱祿貴人,與芳妃陳氏同為來自江南的漢族女子。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二十三日。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新封祿常在,四十年為祿貴人,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與順貴人一同入葬裕妃園寢。
◎常在:
· 張常在,張氏(?——1745),乾隆十年十月十八日薨,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首批葬入裕妃園寢。
· 寧常在,某氏(?——1781前),生年不詳,生辰為十一月十四日。乾隆二十八年新封寧常在,曾與乾隆一道南巡。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收寧常在遺物,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與誠嬪、慎貴人、新貴人、武貴人等一同葬入裕妃園寢。
·揆常在,揆氏(?——1757前),生年不詳,生辰為七月初十日。乾隆十五年時立為常在,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日葬入裕妃園寢。
·平常在,某氏(?——1778前),生年不詳,為七月十二日生辰。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新封平常在,四十三年九月初九與金貴人一道葬入裕妃園寢。
◎答應:因正史無記載,人數(shù)過多,身份卑微,故不贅述!
子女
乾隆生有17子10女:
·永璜,長子,定安親王。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永璉,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寶親王側妃蘇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親王,出為履懿親王愛新覺羅·允祹后。母嘉嬪金佳氏。
·永琪,五子,榮純親王。母愉貴人珂里葉特氏。
·永瑢,六子,質莊親王,出為慎靖郡王愛新覺羅·允禧后。母純妃蘇佳氏。
·永琮,七子,哲親王。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儀慎親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殤。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殤。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親王。母嘉貴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貝勒。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永璟,早殤。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永璐,早殤。母令貴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愛新覺羅·颙琰即位后,改「永」字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慶僖親王。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長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殤。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當年十二月殤。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純貴妃蘇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殤。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殤。母忻嬪戴佳氏。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殤, 葬于端慧皇太子園寢。母忻嬪戴佳氏。
·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 愛新覺羅·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養(yǎng)女和碩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為和親王弘晝,母為福晉烏札庫氏。
關于乾隆帝的影視及文學作品
乾隆君臣的事故同樣也是影視及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題材,其主要影視作品及其主要扮演者有:
《上書房》(袁弘飾乾。稇蛘f乾隆》(第一、二部)(鄭少秋飾乾隆),《乾隆王朝》(焦晃飾乾。,《乾隆大帝》(古天樂飾乾。,《宰相劉羅鍋》(張國立飾乾。惰F齒銅牙紀曉嵐》(第一、二、三部)及《還珠格格》(第一、二部)(張鐵林飾乾隆),《還珠格格》(第三部)(狄龍飾乾。,《大內群英》(第二部)(萬梓良飾乾隆)
主要文學作品有:
《乾隆皇帝》(含《風華初露》《日照空山》《天步限難》《日落長河》《云暗鳳闕》《秋聲紫宛》)(二月河著)
《乾隆韻事》(高陽著),此外,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很多筆墨也是描寫乾隆身世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