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英國物理學家,考古學家,醫(yī)生。光的波動說的奠基人之一。1773年6月13日生于米爾費頓,曾在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和格丁根大學學習,倫敦皇家學會會員,巴黎科學院院士。1829年5月10日在倫敦逝世。
楊自幼天資過人,14歲就通曉拉丁、希臘、法、意、阿拉伯等多種語言。開始時學習醫(yī)學,后來酷愛物理學,特別是光學和聲學,一生在物理、化學、生物、醫(yī)學、天文、哲學、語言、考古等廣泛的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科學史上他以作為物理學家而最著名。楊在行醫(yī)時就開始研究感官的知覺作用,1793年寫了第一篇關于視覺的論文,發(fā)現(xiàn)了眼睛中晶狀體的聚焦作用,1801年發(fā)現(xiàn)眼睛散光的原因,由此進入光學的研究領域。他懷疑光的微粒說的正確性,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孔及雙縫干涉實驗,首次引入干涉概念論證了光的波動說,又利用波動說解釋了牛頓環(huán)的成因及薄膜的彩色。他第一個測定了7種顏色光的波長。1817年,他得知A.J.菲涅爾和D.F.J.阿拉果關于偏振光的干涉實驗后,提出光是橫波。楊對人眼感知顏色問題做了研究,提出了三原色理論。他首先使用運動物體的“能量”一詞來代替“活力”,描述材料彈性的楊氏模量也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他在考古學方面亦有貢獻,曾破譯了古埃及石碑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