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沈葆楨

    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qū))人,晚清重臣,謚文肅。沈葆禎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日本發(fā)動侵臺戰(zhàn)爭后,沈葆楨赴臺辦理海防,先后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對臺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次女。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沈家祖居河南,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雍正年間沈氏家族中的一支繼續(xù)南遷至福建侯官。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沈葆楨出生于貧苦的讀書人家庭,父親沈廷楓以教書為業(yè),亦是貧苦的私塾先生?棵總月微薄的收入養(yǎng)家糊口。母親林惠芳嫻熟勤快,不但終日替別人做女紅補貼家用,而且還負責了沈葆楨童年時代的教育。她的教子方法獨特、直接而有效,首先克服小幼丹的一些缺點,然后再教習《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啟蒙讀本,教授的過程并非按書誦讀而是常常講解原因。

    沈葆楨是舅舅林則徐閣樓上書房的常客,在這里,他覽閱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與舅舅的交談中也開始對“洋務”二字產(chǎn)生了最處的了解。他也經(jīng)常把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想法告訴舅舅,在一次談話中,他表達了對興辦洋務的看法。

    考取功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16歲的沈葆楨考取秀才。道光二十年(1840年),沈葆楨和老師林昌彝同榜考中舉人,這年沈葆楨剛好20歲。此時,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擔任兩廣總督的舅舅林則徐被朝廷革職查辦。這年在雙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楨和小他一歲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林則徐的次女,十歲時和沈葆楨訂婚。)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沈葆楨赴京趕考,落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沈葆楨與父親沈廷楓一同上京赴秋闈,父子二人都沒能考中,父親發(fā)誓永不再考科舉,回鄉(xiāng)繼續(xù)教書。沈葆楨年富力強,決心背水一戰(zhàn),再苦讀三年,再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沈葆楨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監(jiān)察御史。

    沈葆楨

    咸豐四年(1854年),補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一年后調(diào)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咸豐五年(1855年),沈葆楨出任江西九江知府。

    揚名官場

    咸豐六年(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楨為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楨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親戚過多為由推辭而改任地處偏遠的江西廣信(今江西上饒)知府。這時侯,太平軍已兩次攻打江西,占領了八府50多縣,朝廷只剩南昌、饒州、廣信、贛州、南安五郡,整個江西的局勢岌岌可危。八月,江西太平軍將領楊輔清率萬余人向清軍發(fā)起了進攻,連克瀘溪、貴溪、弋陽,進逼廣信城。當時,沈葆楨正陪同工部右侍郎廉兆倫外出征辦軍糧、軍餉。廣信城里的400守軍,聞弋陽失守,紛紛遁逃。城里只剩下知縣、參將、千總和知府夫人林普晴,他們組織百姓緊逼城門,誓死堅守。在危急關頭,林普晴顯示了將門名臣之女的風范和氣節(jié),一邊鼓舞百姓,一邊派人向林則徐以前的部下,駐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饒廷選求援。第二天沈葆楨趕回了廣信,不久援兵也至。在同饒廷選商議之后,采取了攻其不備,襲擾輜重的戰(zhàn)術,七戰(zhàn)七捷,打退了楊輔清的進攻。經(jīng)此一役,沈葆楨揚名官場。

    咸豐七年(1857年),升任江西廣饒九南道,三月,石達開攻打廣信,沈葆楨、饒廷選率守軍頑強抵抗,激戰(zhàn)數(shù)日,石達開敗走浙江。咸豐九年(1859年),沈葆楨以父母多病,請求離職回家探望。已經(jīng)整整十五年沒有回家了,家鄉(xiāng)的日子帶給他的不僅是快樂和回憶,更是難得的清閑和松弛。咸豐十年(1860年),重又被起用,授吉贛南道道臺,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辭。于是被留在原籍辦團練,曾國藩很是賞識。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請他赴安慶大營,委以重用。不久,推薦他出任江西巡撫,倚用湘軍將領王德標、席寶田等鎮(zhèn)壓太平軍,

    同治三年(1864年),捕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洪仁。同治四妮?865年),沈母去世,沈葆楨離官回鄉(xiāng)丁憂。

    為政東南

    同治五年(1866年)春,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行轅設在福州。八月,朝廷批準了左宗棠關于設輪船制造局的奏折,決定在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設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十月,左宗棠因陜西回民起義,調(diào)任陜甘總督,行前力薦丁憂在家的江西巡撫沈葆楨接手船政,并親自到宮巷請沈葆楨出山。然而,左宗棠兩次探望沈葆楨時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諉了。

    同治六年(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當時,正是舉辦洋務運動時期,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馬尾創(chuàng)辦造船廠,尚未來得及開工,就被調(diào)往陜甘任陜甘總督。臨行前左宗棠上疏說:非沈葆楨不能任其職。所以沈葆楨一上任即建船塢及機器廠,并附設藝童學堂。造成船艦20艘,分布各?凇M纹吣辏1868年)正月,又創(chuàng)辦藝圃,學制5年,培養(yǎng)監(jiān)工人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借口,發(fā)動侵臺戰(zhàn)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

    抵御外辱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從四面八方向中國邊疆侵逼,造成中國邊疆的普遍危機。尤其對于臺灣,先后就有美、日、法的先后入侵,造成臺澎地區(qū)和東南沿海的嚴重危機,成為當時邊疆危機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以日本最為兇狠。經(jīng)過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表現(xiàn)出對外關系上的極大侵略性。它首先把目光投向鄰近的中國,對臺灣懷有覬覦之心。

    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有琉球貢船兩艘遇風漂至臺灣,其中54人被高士佛、牡丹兩社居民殺害,另12人逃脫得救,被中國政府由福州轉送回國。那時日本政府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國內(nèi)矛盾和由“征韓論”所引起的政治危機,正在醞釀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決計抓住這一事件作為出兵的借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四日,日本正式設立侵臺機構―臺灣都督府,并組成征臺軍。五月十日,日陸軍中將西鄉(xiāng)從道率3600多人在臺灣瑯嶠登陸,其攻擊目標主要是牡丹、高士佛兩社。十八日,日軍開始與當?shù)鼐用窠讳h,二十二日攻占石門,牡丹社酋長阿祿父子等陣亡。六月初,日軍1300余人分三路進攻并占領牡丹社,十三日進占龜仔角社。七月中,日軍已完成對各社的征討、誘降,并以龜山為基地建立都督府,修筑醫(yī)院、營房、道路,并向后山南北各處番社分發(fā)日本國旗,準備久踞。清政府起初對日本的一系列侵臺活動毫無所知,直到四月十九日通過英使威妥瑪才始知此事。五月十一日,清照會日方詰責,并于十四日下令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領輪船兵弁馳往臺灣,并授予他處理日本侵臺事件的軍事外交大權。六月中,沈葆楨到臺后,一面向日本軍事當局交涉撤軍,一面積極著手布置全島防務。他在府城與澎湖增建炮臺,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廈門間裝置海底電線;增調(diào)淮軍精銳武毅銘字軍13營6500人入臺,部置于鳳山;陸上防務北路由臺灣鎮(zhèn)總兵負責,南路由臺灣兵備道負責,海上防務,以揚武、飛云、安瀾、清遠、鎮(zhèn)威、伏波六艦常駐澎湖,福星一號駐臺北,萬年一號駐廈門,濟安一號駐福州;同時大力開通部落地區(qū)的道路,并派員招撫各處“番社”。清政府也相繼運來洋炮20尊,洋火藥4萬磅,火藥3萬磅,士氣民心為之大振。這些措施漸次推展開來,形成相當?shù)穆晞,使日軍不能不有所顧忌。這時候,臺南南部惡性瘧疾流行,侵臺日軍因氣候炎熱,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數(shù)十名,士氣極其低落。在進退維谷、內(nèi)外交困的形勢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日方全權代表大久保利通偕顧問李仙得于是年九月到達北京,在前后七次談判中,日方仍堅執(zhí)日本進兵的是“無主野蠻”之地,對此清政府予以嚴厲駁斥。大久保利通認識到,只有在清政府所堅持的“番地屬中國版圖”的前提下,才能和平解決日本侵臺問題。當時清政府的內(nèi)政外交也存在很多困難,于是在英、美、法三國出面調(diào)停下,清政府決計讓步,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三十日簽訂了《中日臺灣事件專約》(《北京專約》)三條,除以“撫恤”及付給修道建屋費用為名償銀50萬兩外,約中有“茲以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之語,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實際上等于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日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一日撤出臺灣。

    日本入侵臺灣是對中國在臺灣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次挑戰(zhàn),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嚴重的邊疆危機。日本侵臺之役給清政府最大的教訓是,使它認識到自己的海防空虛,必須急起補救。

    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清廷發(fā)布上諭,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從此走上軌道。促使清政府檢討其治臺政策的利弊得失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認識到危險主要來自于外部而并不是內(nèi)部。過去清政府認為,“臺灣之患率由內(nèi)生,鮮由外至”外國的侵略,官員們開始重視臺灣,把它稱為“七省門戶”、“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沈葆楨、丁日昌一再奏請對日本侵臺應加嚴密設防,總理衙門也指出“經(jīng)營臺灣實關系海防大局”,這是對臺灣地位的一種新認識。在這方面感受最深、變革最力的是沈葆楨。沈葆楨守住臺灣后,立即著手進一步的開發(fā),實施了開禁、開府、開路、開礦四大措施。

    晚年逝世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撤軍內(nèi)渡,同年奉旨進京,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并參與經(jīng)營輪船招商局,派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留學。

    光緒五年(1879年)十一月病逝在江寧任上,享年60歲。派遣優(yōu)秀學員出國留學是他晚年對近代中國的又一重大貢獻。這些出國深造的人員不乏嚴復、詹天佑之輩,他們后來成了近代中國各個領域的專家,對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功績

    海防建設

    沈葆楨對海防建設培養(yǎng)海防人才。馬尾船政局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馬尾前、后學堂。左宗棠、沈葆楨把培育海軍人才作為“師夷”之根本,其宗旨是為近代海軍輸送具有專門知識的各類人才。船政學堂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不但培養(yǎng)出許多近代工業(yè)的工程技術人員,還向中國近代海軍輸送為數(shù)眾多的將才。

    沈葆楨建立起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初步改變了中國有海無防的被動局面。至同治九年(1870年),福建船政已制定四艘兵輪,加上從外國買來的三艘軍艦,沈葆楨經(jīng)奏準將這七艘軍艦編練成隊,稱為"船政輪船",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艦隊從此誕生。

    船政事業(yè)

    對船政事業(yè),沈葆楨堅持“主權在我”的原則。認為“購置者權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權操諸己!睘榱艘M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船政局聘用了不少洋員、洋匠及教師。對待這些洋人,在經(jīng)濟上船政局給其優(yōu)厚待遇,在政治上卻是寸權不讓,堅決奉行“權自我操”的政策。沈葆楨對洋人賞罰分明,不僅論功行賞,也量過行罰。對不服從領導者予以開除,令其回國。

    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十日,在沈葆楨的苦心經(jīng)營下,在全體船政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馬尾船政局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完工下水。該船系木殼蒸汽輪船,船身長238尺,寬27.8尺,吃水14.2尺,排水量1370噸,載重450噸,螺旋漿推進,備有風帆助力,航速10節(jié)。九月二十五日,沈葆楨登船試航試炮成功,標志著歷經(jīng)艱辛的中國近代海防工業(yè),開始起步?傊,沈葆楨在船政創(chuàng)辦之初,面對新興的事業(yè),面對西方列強與頑固守舊派種種干擾,以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排除一個又一個障礙,在坎坷的近代工業(yè)化道路上前進。

    抵御日本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東南海疆出現(xiàn)危機,清廷大為震驚。清政府即命沈葆楨“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生番一帶察看,不動聲色,相機等辦”。當消息證實后,清政府深感事態(tài)嚴重。同治帝遂正式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東渡臺灣,處置日本侵臺事件。沈葆楨分析了中日雙方形勢,認為日軍有可能擴大侵略范圍,高山族山胞是敵不過手持洋槍洋炮,訓練有素的日軍。而臺灣首要任務是加緊軍事部署。他既反對“一味畏葸,只圖置身事外,不恤貽患將來,”也反對“一味高談,昭義憤快心,不妨孤注一擲,于國家深遠計均無當焉!睋(jù)此,他十分迅速地制定了全臺的防務部署計劃:

    陸防方面:撥調(diào)北洋、南洋洋槍隊五千名來臺設防;南路兵力由一營增至六營,是張其光統(tǒng)率;北路兵力由一營增至兩營,由臺灣道專其任。此外,又令前署臺灣鎮(zhèn)曾元!疤岢媳编l(xiāng)團,以資保固,并分招后山響導,諭致屯番生番各頭人,與之要約”。沈葆楨繼承舅舅林則徐“民心可用”的進步思想,看到漁民“衽席風濤”,“招此輩以易班兵,民間既開生途,防務尤為得力”,深信民眾力量的作用,“臺地民心可用,當事能拊循而激勵之,足以敵愾”。他認為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對人民反侵略的自發(fā)斗爭加以壓制,雖然是不得已的,而“今日情形迥非昔比,似宜明飭鎮(zhèn)道,如民間受其荼毒,立須聲罪致討,官民同命,草木皆兵”,只要官民同命,便可使“全臺屹若長城”。沈葆楨這種進步的思想是他能夠在臺進行“厚集兵力”的政治思想基礎。海軍方面:沈葆楨在大陸時,已了解到日本向西方購買鐵甲艦兩只以為侵臺之用。該艦是當時一種先進的艦種,在海軍中具有決定意義。沈?qū)Υ擞猩钋辛私,奏請設法向西方購買兩艘。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間,沈葆楨再次要求福建船政局趕造兵船!岸嘣煲淮,即愈精一船之功,海防多得一船,即多收一船之效”。他還大膽地提出自造鐵甲艦的計劃,“購致者權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權操諸己”。修筑西式炮臺: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第一座西式炮臺在安平?诮ǔ,“外可遙擊敵船,內(nèi)可近衛(wèi)郡治”,使安平成為防守日軍入侵的堅固屏障。

    入侵臺灣的日軍,陷于臺灣人民激烈抵抗的泥淖之中。沈葆楨從大陸調(diào)來的精銳部隊又將他們團團包圍。日軍不適應臺灣南部盛行的疫氣,“死者日四、五,病者不計其數(shù)”。日本侵略者見沈葆楨布防周密,在軍事上難以取勝,且軍心波動,不得不與清政府談判。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閩臺海防缺乏信心,深恐局勢發(fā)展,會把戰(zhàn)火引向大陸各地,談判中步步退讓。在英國調(diào)停之下,以中方賠銀五十萬兩,日本撤軍為條件,結束了戰(zhàn)爭。日本人在臺灣戰(zhàn)場上無法得到的東西,卻在談判桌上輕易得到了。

    開發(fā)臺灣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于日寇侵略臺灣,派兵占臺南瑯硚、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臺灣軍務,并兼理各國通商事務。沈葆楨到了臺灣,積極加強戰(zhàn)備,堅守城池,不久就迫使日寇知難而退,“遵約撤兵”。沈葆楨守住臺灣后,立即著手進一步的開發(fā),實施了開禁、開府、開路、開礦四大措施。

    光緒元年(1875年)一月,沈葆楨上奏折又提出三項改革:

      廢除嚴禁內(nèi)地人民渡臺的舊例;廢除嚴禁臺民私入“番界”的舊例;廢除嚴格限制“鑄戶”、嚴禁私開私販鐵斤及嚴禁竹竿出口的舊例。

    沈葆楨提出的這些改革,主要是為了推動臺灣土地的開發(fā)、特別是后山的耕墾。有利于鞏固海防,同時對促進東部的開發(fā)和漢族與原住民的交往都有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沈葆楨對臺灣行政體制也提出并實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有:在艋舟甲創(chuàng)建臺北府;增設恒春、淡水兩縣;改原淡水廳為新竹縣,原噶瑪蘭廳為宜蘭縣。至于加強海防的具體措施,如建設新式炮臺、購買洋炮及軍火機械,購買鐵甲艦,練水雷軍等等,在沈葆楨的主持下,都在一一加緊進行。上述改革措施的實行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允準,因而加強和改進了清政府對臺灣的治理,促進了臺灣的進一步開發(fā)。

    人才思想

      重視學習技藝的育才思想:沈葆楨認識到辦好船政的關鍵在于“格致”。“格致”是科學在中國的古稱,即“格物致知”。重視“格致”,也就是重視科技。為了引起人們對科技的普遍重視,他在船廠大衙兩旁題寫了一幅醒目的楹聯(lián):“且漫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即此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他主張廢武科而另設算科,他強調(diào)“西法雖千頭萬緒,要權輿于算學!彼阎罃(shù)學是開啟科學的一大法寶。沈葆楨為首的洋務派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具有重大的社會功能,只有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才能造出堅船利炮,才能“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不齒技藝,鄙視技藝,到辦學堂學習技藝,這是育才思想的根本轉變,是中國人在教育近代化歷程上邁開的重要一步。高度重視實踐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沈葆楨認為,人才的培養(yǎng)既要重視理論的學習,更應重視實踐的作用,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俺鲎詫W堂者,則未敢信其能否成材,必親試之風濤,乃足以覘其膽智,否即實心講究,譬之談兵紙上,臨陣不免張皇”。認識到留學的重要性,提出“留洋育才”的思想:沈葆楨認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yǎng)掌握近代科技知識的優(yōu)秀人才很重要,一方面要在國內(nèi)辦學,另一方面更要留學外洋,直接到國外去學習,“將窺其精徵之奧,宜置之莊岳之間”。船政學堂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再到歐洲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必能深悉要義、精益求精,“涉歷歐洲,開擴耳目,既可以印此舊學,又可以增長心思”。

    人物評價

    《清史稿》:沈葆楨清望冠時,力任艱鉅,兵略、吏治并卓然。其手創(chuàng)船政,精果一時無耦。后來不能充拓,且聽廢棄,豈非因任事之難其人哉?

    連雅堂: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禎締造之功,厥不偉歟!

    左宗棠:“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氣貫注,眾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葉昌桐:“沈葆楨成功培育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人才,經(jīng)營臺灣完全是循著船政u2018一有目標二有步驟u2019的現(xiàn)代化精神來實踐的。”

    軼事典故

    一字誨人

    林則徐有一女,才貌雙全,嫁給了當時頗有才氣的沈葆楨。沈葆楨年輕氣盛,到處夸口,目空一切。林則徐聽到別人的議論,就想找個機會和沈葆楨談談。

    有一次,沈葆楨月夜飲酒,詩興來了,就寫了兩句詠月的詩: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彎彎的一鉤殘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銀盤一樣的滿月呢?沈葆楨讓林則徐看詩。林則徐看后,思考片刻,拿過筆隨手把“何必”的“必”字改為“況”字,使詩句成了: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沈葆楨看后,十分羞愧,因為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卻大相徑庭,由自滿的口吻變成了壯志凌云的生動寫照。從此以后,沈葆楨變得謙虛好學了。這個典故其實是林則徐教導沈葆楨如何對待明清兩朝的態(tài)度。

    上奏籌餉

    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碰到了一個大麻煩:沒錢發(fā)軍餉買軍糧。因為在西陲邊界作戰(zhàn),只好就近向俄國購買糧食,然而,俄商要現(xiàn)錢才肯供糧。左宗棠想到向外國銀行募借軍餉1000萬兩白銀。他找沈葆楨商量這個方案是否可行。沈葆楨不贊成他向外國銀行借錢,并且還不顧老左的情面向皇帝上了道奏折。

    奏折大概意思是:“開礦、造路、挖河,以輕利搏重利,故英美等國,有國債而不失為富貴”,這是投資贏利性的借債;如是國家用度不足向外國借債,以后每年的國庫收入全花在了支付債務利息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再則,向本國商人借債,是“國雖病而富藏于民,有急尚可同患”;而借外債,所支付的利息是“一去不返”的。

    他筆鋒一轉,他提出了解決西征大軍糧餉的三條建議:一是建議左宗棠在關外“堅壁清野,開水利,廣屯田,考畜牧”;二是請求朝廷從皇家內(nèi)庫里撥些銀子出來周濟西征軍餉;三是請朝廷下令各地支持西征,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將有著之款,移稍緩者于最急之區(qū)”。

    這道奏折分明是逼皇室出錢做軍餉,引得朝臣一片議論。幸而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大臣的支持。朝廷為了收復關外,也就咬咬牙關,“于部庫撥借四成洋稅200萬”,再令各省從額定解往西征軍的協(xié)餉中提前撥解300萬。另外,向外國洋行“準借500萬”。少借外債500萬兩白銀,也就節(jié)約利息300萬兩白銀。有了充足的軍餉,左宗棠也順利地完成了捍衛(wèi)邊疆平定西北的歷史使命。

    身份復雜

    沈葆楨的身份可以用三個兼任概括:林則徐的外甥, 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管臺灣。正是這三個身份,造就了沈葆楨的不凡人生。

    作為林則徐的外甥,沈葆楨的家族和林家早有淵源,也導致了沈葆楨從小就受到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熏陶。沈葆楨的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沈林兩家的關系由此交織開來。福州城并不大,沈家在宮巷,林則徐母親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則徐家先是在左司營,后遷居文藻山,離三坊七巷都不遠,彼此其實算是鄰居,可謂遠親不如近鄰,走訪起來相當方便。

    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屢瀕于!薄6謩t徐能夠?qū)⑿∨制涨缂藿o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好不容易中了舉人,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曾把沈葆楨帶上, 不是帶到京城,而是帶到南京,此時林則徐正在那里擔任江寧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后獨自北上應試, 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里將沈葆楨帶回。就是這段時間,林則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楨, 第二年即定下了親上加親的娃娃親。

    沈葆楨多才好學,室名“夜識齋” ,尤工于書法,筆意蒼勁, 法度謹嚴,間作山水。其詩詞也經(jīng)常得林則徐指點。最為有名的一次,是沈葆楨書詠月詩一首, 請林公過目,其中兩句曰“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 頗顯自傲。林則徐看后改成“一鉤已足明天下, 何況清輝滿十分”。林公的謙虛進取之心躍然紙上, 令沈葆楨佩服不已。

    沈葆楨與妻感情甚篤,從其貧窮之時夫妻相互扶持的家事中可以看出。兩口曾相伴赴京趕考。后來,沈葆楨中進士,入翰林院,直至外放九江知府,還是過著貧窮的生活。抵省城赴任時的沈葆楨, 身無分文,向人“ 挪川費百金”,是借的盤纏。至省城后, 他租了二進三間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紋十一兩五錢”, 他為此發(fā)出了“屋價之貴, 可謂極矣”的感嘆! 但接著他又借200 兩銀子寄給妻子。在房價飛漲上天的今日,時人對此不知如何感想。

    沈葆楨安頓就緒, 書寫長信一封,其后附長詩一首, 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詩中寫道:“忽聞犬吠便心驚, 望眼如穿萬里程。一穗殘燈人不寐,夜深獨自聽車聲。生生世世許同心, 一刻體諒十萬金。身似鴛鴦分不得,寒宵況是病中荼!瓌e來新夢太分明, 說與君知君莫驚。君處春來又春去,人間天上幾書生!

    對愛情忠貞不二的沈葆楨,以事業(yè)的拼搏,回報生活。此后, 沈葆楨因在與太平軍的作戰(zhàn)中屢獲軍功,而被曾國藩推薦, 并于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江西巡撫,操辦軍務。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 清廷賞授沈葆楨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和頭品頂戴。經(jīng)左宗棠推薦,同治六年(1867年)沈葆楨任船政大臣,光緒元年(1875年)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達到事業(yè)的頂峰。

    南昌教案

    沈葆楨在江西任內(nèi),曾經(jīng)處理著名的南昌教案。1861年末,法國拉撒路會的羅安當被指派為江西主教,根據(jù)不平等條約,他準備收回在南昌曾經(jīng)被沒收的天主教的財產(chǎn)。同時,他還想擴大教堂的規(guī)模,并興建一所育嬰堂。當他的中國助手方安之到南昌、買下筷子巷的一所房屋作為育嬰堂的時候,南昌以及湖南的士紳們就一哄而上,發(fā)布了當時廣為流傳的《撲滅異端邪教公啟》。稱:“乃有奸民羅安當、方安之,倡行邪教,煽惑愚民,甚至采生折割,奸淫婦女,錮蔽兒童!碧栒偃嗣瘢骸 鋤頭扁擔,盡作利兵; 白叟黃童,悉成勁旅。”對于中國教徒,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號召“不必稟官,公開處死,以為不敬祖宗,甘心從逆者戒……”此次教案, 規(guī)模宏大。在南昌,聚集了數(shù)千參加科舉的學生,發(fā)誓要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儒家道統(tǒng)。

    急于尋求法國支持助剿太平天國的朝廷,遂命令沈葆楨處理此事。沈葆楨說“當時不暇致詳”,而今“誘之以利,怵之以威,百計推求,仍無端緒”,表示無法處理此案。直到次年一月底,總理衙門經(jīng)過和法國的談判,決定派人護送羅安當回南昌,再次命令沈葆楨親自接見羅,并給法國人賠償7萬兩。羅安當還沒有回到南昌,南昌的民眾再次聚集群起攻之,致使羅安當返回九江談判。經(jīng)過協(xié)商,羅安當放棄了在南昌的教堂和育嬰堂,并且把賠償從7萬兩減至1.7萬兩。

    沈葆楨在日后說:“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可見其支持反對傳教之理由是為了中國道統(tǒng)的完整。他還以堅強的口吻表達了決心:“雖然,辦理不善之咎,我輩自任之,幸勿作緝捕論也!弊源撕,中國的教案不斷發(fā)生,終于發(fā)展成為19世紀末的義和團運動。

    相關紀念

    故居

    沈葆楨故居位于宮巷26號,始建于明天啟年間,數(shù)次易主。清同治年間,沈葆楨購置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F(xiàn)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岸緬懷

    2014年9月13日,是沈葆楨率領福建水師赴臺驅(qū)日140周年,百余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沈公后人、抗日戍臺將士后人、專家學者和臺灣退役海軍將軍團9月13日齊聚福州,共同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

    “沈葆楨是福建船政主要創(chuàng)始人、也是臺灣近代化建設先驅(qū)者,為保衛(wèi)臺灣、建設臺灣作出歷史性的貢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福建省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陳樺致辭表示,重溫沈葆楨保臺建臺的光輝事跡,是構建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激發(fā)兩岸同胞對包含船政文化在內(nèi)的閩臺歷史文化的再認知、再研究。

    沈葆楨六世孫女、臺灣大學教授沈冬說,沈葆楨到臺灣140年,用船政精神推動臺灣走向進步,他的前瞻性、開放性到了現(xiàn)在仍然熠熠生輝!吧蜉針E所創(chuàng)船政學堂是臺灣海軍發(fā)展的奠基石,兩岸同胞應攜手維護中華民族的海權!

    藝術形象

    2008年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任學海飾 沈葆楨

    名人推薦
    • Kay B
      英國R&B新星 Kay B 作為R&B領域的新星,雖然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一張唱片合約,不過這并不用擔心,這個冉冉升起的R&B新星在英國已經(jīng)成...
    • 保羅·貝塔尼
      保羅·貝塔尼(Paul Bettany,1971年5月27日——)是一名英國演技派影星。他出生于演藝世家,曾就讀于倫敦戲劇學院。在好萊塢的英籍男演員中...
    • 杜莎夫人
      杜莎夫人(英語:Madame Tussaud,1761年-1850年),原名安娜·瑪麗亞·格勞舒茲,是杜莎夫人蠟像館創(chuàng)辦人。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國的斯特...
    • 威廉·華茲華斯
      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詩人,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畢業(yè),華茲華斯生于律師之家,1783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和弟兄們由舅父照...
    • 警察樂隊
      警察樂隊(ThePolice),是1977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的三人搖滾樂隊,七十年代風靡英國、歐洲的樂隊之一。由主唱史汀、鼓手科普蘭和吉他手薩默斯組成,...
    • 黃端伯
      黃端伯(1585-1645)一作元功,字元公,號迎祥,生平好佛,嘗鐫私印曰“海岸道人”。建昌新城(今江西省黎川縣)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