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彥(?-887),原名秦立,江蘇徐州人,唐朝末年任宣歙觀察使,割據(jù)稱雄。
軍旅出身,早年在徐州從軍,唐僖宗乾符年間,因犯罪入獄當死,忽然夢見有人對他說:“爾可隨我!毙褋砗,刑械居然全破,于是乘機逃去,從此改名為秦彥。此后,秦彥聚集亡命之徒數(shù)百人,襲殺下邳縣令,盜取軍資后投奔黃巢起義軍。不久,黃巢南下,被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的大將張璘打敗,秦彥乃與大將許勍投降高駢,從此與起義軍作戰(zhàn),因功不斷升遷,最后任和州刺史。
生平
中和二年,宣歙觀察使竇潏患病,不理政事,秦彥率軍自和州前來襲擊,占據(jù)州城,上表自請代替竇潏為觀察使,這時的唐朝早已分崩離析,于是照準。光啟三年,淮南都知兵馬使畢師鐸因受呂用之等人誣陷,囚禁節(jié)度使高駢,占據(jù)揚州,但因兵力不足,又懼呂用之來犯,于是遣人招請秦彥前來相助,并愿推其為帥。
野心勃勃的秦彥于是留池州刺史趙锽鎮(zhèn)守宣州,自率大軍三萬乘船前往揚州,途中遭到據(jù)守上元的軍閥張雄、馮弘鐸的截擊,人馬損失大半。到達揚州后,畢師鐸推舉秦彥為帥。五月,壽州刺史楊行密率兵包圍揚州,遣其大將張神劍統(tǒng)兵屯灣頭山光寺,楊行密本人屯大云寺,營地北跨長崗,前臨大道,自楊子江北至槐家橋一線,柵壘相聯(lián),軍容甚壯。秦彥登城望之,懼形于色,于是盡出城中精銳八千人由其子秦稠和畢師鐸率領出擊,不料遭到楊行密伏兵攻擊,全軍覆沒,秦稠陣亡。無奈之下,秦彥又向已經(jīng)成為蘇州刺史的張雄求援。張雄率兵萬余人來助,屯于東塘,但事實上是坐觀成敗而已,后來反而幫助楊行密,揚州被圍半年,城中糧盡,草根木實全都吃盡,守軍掠人而賣,一個人只值錢五十千,死者十六七,僥幸活著的也都鬼形鳥面,氣息奄然。
被殺
九月,張雄因部將趙暉據(jù)上元叛變,回師討伐,秦彥和畢師鐸乘機出動城中全部軍隊一萬二千人再戰(zhàn),結果又被楊行密打得大敗,自此不敢再言戰(zhàn)字,二人黯然相對,終日不發(fā)一言,又問計于神尼,請問去處,神尼曰:“走為上計也!笔,秦彥與師鐸率軍突圍,投奔秦宗權的部將孫儒,結果二人皆為孫儒所殺。
秦姓起源
秦姓,亦稱 秦氏。秦姓在 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當今 中國姓氏中排第74位。秦姓分布很廣,以河南、四川、廣西、 江蘇居多,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據(jù)《群輔錄》記載, 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這說明上古帝舜時已有秦氏。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 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之說。秦氏源出三大支系:姬姓、 嬴姓和外族改姓。第一個淵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顓頊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與《史記》記載,傳說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皋陶(即大業(yè))。皋陶后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同時還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yè),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yè)業(yè)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紂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后人叫飛廉。 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紂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后,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這時惡來的后裔大駱也來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陜西興平,一說今甘肅禮縣)。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在桃林(今陜西華山)養(yǎng)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部),為附庸國(地位低于諸侯國),并讓他繼續(xù)嬴姓的祭祀,號稱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犬戎人殺死,但其長子最終擊敗了犬戎。到莊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廣大地方。 秦始建國于雍(今陜西鳳翔),其后,國都多次遷徙,先后遷腳邑(今陜西洛川)、平陽邑(今陜西寶雞)、雍(今陜西鳳翔)、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等地。后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yè)。但因戰(zhàn)國初期經(jīng)濟較落后,又常發(fā)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 。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tǒng)一了東南、西南地區(qū)。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為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縣舊城)。后以邑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權家長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制”,即嫡長子為大宗,其余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他們的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位,別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相對侯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宗法制對姓氏的產(chǎn)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也稱別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別子為祖”。這樣往往別子開創(chuàng)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長子繼承。
第三個淵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xù)下來姓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并為雷澤之游一”。又據(jù)《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xù)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第四個淵源: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qū),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滴跞荒暝1692年)經(jīng)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zhèn),取漢字“秦”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后有改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第五個淵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后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huán)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shù)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瑯⒅斕、青鲍H⒄涔種鎩。链撯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捂y鎩N夜芳緣拇笄仄涫抵嘎蘼淼酃。通过丝绸之铝P夜糯氪笄卦誥謾⑽幕戎疃嚳矯婕憂苛私渙鰲?nbsp;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fā),經(jīng)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后,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后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fā)現(xiàn),更是名證。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jīng)商來到中國后,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fā)達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后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