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崇禎九年(1636),滿兵進攻北京。周遇吉從尚書張鳳翼數(shù)血戰(zhàn)有功,連進二秩,為前鋒營副將。明年冬,從孫應元等討賊河南,戰(zhàn)光山、固始,皆大捷。十一年班師,進秩受賚。明年秋,復出討賊,破胡可受于淅川,降其全部。楊嗣昌出師襄陽,周遇吉從中官劉元斌往會。會張獻忠將至房縣,揚嗣昌策其必窺渡鄖灘,遣周遇吉扼守槐樹關,張一龍屯光化,賊遂不敢犯。十二月,獻忠敗于興安,將走竹山、竹溪,周遇吉復以揚嗣昌令至石花街、草店扼其要害,賊自是盡入蜀。周遇吉乃從元斌駐荊門,專護獻陵。明年與孫應元等大破羅汝才于豐邑坪。又明年與黃得功追破賊鳳陽。已而旋師,敗他賊李青山于壽張,追至東平,殲滅幾盡,青山遂降。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周遇吉是明朝抗清名將,于1642年11月在楊柳青曾經(jīng)與清軍大戰(zhàn)三天三夜。當時,清兵七萬余眾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和青壯年人口經(jīng)楊柳青北返關外,整個山東、河北兩省各地明軍或望風而逃,或撤兵讓路。當時已接圣旨由楊柳青調(diào)往山西任總兵的周遇吉本已帶兵開拔,但他聽說清兵要過境楊柳青,遂率騎兵返回楊柳青,利用地形痛擊清軍,清軍死傷數(shù)千,創(chuàng)造了在明清交戰(zhàn)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后周遇吉在山西也屢立戰(zhàn)功,古典昆曲大戲《寧武關》和京劇《寧武關》表現(xiàn)的就是周遇吉的戎馬一生,其中戲詞中曾多次提到周遇吉在楊柳青大敗清軍的輝煌戰(zhàn)績。
崇禎十五年(1642)冬季,周遇吉接替剛剛被明廷處死的許定國出任山西總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殘兵,修繕兵器,加強練兵,積級備戰(zhàn)。此后,明軍在與農(nóng)民軍的幾次關鍵戰(zhàn)役中屢遭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失去了對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的主動權(quán)。第二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陜西,準備取道山西進攻北京,周遇吉與山西巡撫蔡懋德分別布置河防,并向京師求援,但當時北京已無兵可調(diào),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將熊通率領二千士卒助戰(zhàn),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黃河之后,趕赴代州為北京建立阻擊防線。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平陽守將陳尚智投降李自成,勸降熊通,并讓他游說周遇吉歸降。周遇吉見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國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著你叛逆?!你統(tǒng)兵兩千,不 去殺賊,為什么反而要做說客?!”周遇吉怒斬熊通,將首級送往北京,以顯示自己效忠明朝的決心。
二月七日,太原淪陷,原任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盡身亡。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又攻取了忻州,進而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堅守數(shù)天之后,糧盡援絕,率軍突圍后退保寧武關。
寧武關位于山西中部,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寧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間建筑關城,與偏關、雁門關一起成為防御韃靼騎兵的山西三關之一,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
無論周遇吉如何備戰(zhàn),以山西孤旅是無法與李自成數(shù)十萬大軍相抗衡的,代州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寧武關地勢險要,而農(nóng)民軍又志在必得,此次戰(zhàn)役進行得相當慘烈。農(nóng)民軍因為在明軍火炮猛烈的轟擊傷亡較重,曾以“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宣傳攻勢希望迫使周遇吉投降,明軍火藥即將耗盡的時候,一些將領也曾勸說周遇吉改變策略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一軍皆忠義”的周遇吉斷然拒絕。于是在城內(nèi)設伏,出弱卒誘敵入城,亟下閘殺數(shù)千人。
由于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一度準備放棄攻取寧武關,但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再堅持,農(nóng)民軍因而再次對寧武關發(fā)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農(nóng)民軍沖鋒的前隊戰(zhàn)死,后隊馬上跟進頂替,終于攻破寧武關。農(nóng)民軍攻入關城之后,周遇吉繼續(xù)指揮巷戰(zhàn),從戰(zhàn)馬上摔下來后又徒步奮戰(zhàn)不止,在身中數(shù)箭被農(nóng)民軍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罵不愿屈服,農(nóng)民軍將周遇吉懸吊于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后又將尸體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劉氏素來勇健,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頂向農(nóng)民軍放箭,全部被農(nóng)民軍燒死。
城破之后,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百姓被殺者甚眾。
歷史評價
甲申國變之年,當明軍一觸即潰望風而降的時刻,周遇吉特立獨行的舉動無論在當時還是在歷史上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李自成因此一度準備撤回陜西,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之后,士卒們還在說:“如果每一鎮(zhèn)的主將都象周總兵那樣,我們?nèi)绾文軌虻竭_這里?”福王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為太保,謚號忠武,列祀旌忠祠。明末清初的一些歷史著作也極力渲染寧武關之戰(zhàn),出現(xiàn)了許多互相矛盾、難覓歷史原貌的描述。其實,寧武關之戰(zhàn)的相持時間長短、激烈程度、戰(zhàn)績大小都是次要的,這些無謂的爭論絲毫不影響周遇吉本人“舍身取義”的價值。 周遇吉在寧武長期得到普遍的尊敬,民間戲曲有《寧武關》的劇目,縣內(nèi)建有周遇吉祠和忠武廟。
襟帶河汾玉殿長,一朝弓劍委秋霜。將軍死戰(zhàn)哀寧武,帝子生澤恨晉陽。馬首關山空落日,城中 歌吹罷清高。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并州不斷腸。
墓地墓碑
周遇吉死后被草草安葬在東門外恢河之濱,到清朝順治年間才又重修墓地、樹碑立傳。墓地清朝時因防汛需要遷于今寧武火車站外高地,上世紀30年代修同蒲鐵路時,又遷于城北華蓋山山麓。墓前立有四通碑,三為清朝所立,一為建國后所立。清碑上文字已斑駁不清,“忠”“義”字依稀可見。
寧武縣里共三處與周遇吉有關的墓地遺址,一處位于人民大街西口縣糧食局院內(nèi),這里也就是周遇吉的夫人和家人們的殉難之處;3米,東西寬10米,南北長13米,黃土堆積而成,表面磚砌,墓前有碑一通,為周遇吉盡節(jié)墓。周遇吉被闖王李自成擊敗后,關城失陷,周母、周妻縱火焚燒總兵府,闔家葬身火海。明亡后,清代地方官為其修筑的家墓于此。今已平毀無跡。
第二處位于城東大河堡村外,原為周遇吉本人墓地,后來因為河水沖刷而被遷走。原有3.5米高的土冢一座,碑四通。因為此地是關城東門,亦為周遇吉與義軍激戰(zhàn)處。周遇吉陣亡后埋葬于此。今已無存。清代,寧武府官吏為避免墓葬遭恢河水沖刷,遂將墳墓遷移到縣城東郊二里處的火車站北。
第三處位于東郊火車站北,從周遇吉原墓址遷來,此處遺跡尚存。墓冢為黃土堆積而成,表面青磚鋪砌,頂部渾圓。墓前有紅砂碑一通。1997年,縣城棲鳳公園大規(guī)模建設時,已將周遇吉墓遷移于棲鳳公園內(nèi)。發(fā)掘時經(jīng)專家鑒定,周遇吉后腦勺有特重的刀傷裂痕。墓內(nèi)陪葬物極少,從骨骼丈量可知,周遇吉身高在1.65米以上。墓遷棲鳳公園后,立碑一通,由寧武縣委書記郭新民題寫碑名,縣長賈真撰寫碑文。
寧武關選段
周遇吉上關來淚如泉涌
好一似百把劍來剜我胸
水不清盡都是魚兒亂拱
朝不寧盡出的誤國奸雄
埋怨聲崇禎主把人錯用
代洲城你不該差來王忠
他本是內(nèi)侍臣武藝不懂
兩軍陣怎知曉調(diào)將提兵
兵行在寧武關大營扎定
我兩家列開陣對壘交鋒
兩軍陣打勝仗天助人興
擒來了李雙喜闖營先行
令人稟李自成城下哀稟
放兒回永不反愿把誓盟
劍下推小孺子城樓喪命
李自成抱人頭遇吉出城
一桿槍殺地他望風逃命
回營來大元帥與咱賀功
失代洲還怪我酒醉未醒
三杯酒我失了爺家繡城
莫不是吾的主洪福已定
又莫非李自成該坐北京
忙端起一杯酒與娘奉敬
老太娘放海量寬飲幾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