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
后唐時從軍,后漢乾祐元年(949)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節(jié)度使白守貞反,后漢派樞密使郭威率軍討伐,張令鐸從征,以功升奉國軍指揮使。后周廣順初年,改任控鶴指揮使,后升至控鶴左廂都指揮使。顯德三年(956),后周世宗攻南唐,張令鐸從征,改為虎捷左廂都指揮使;次年,世宗再次親征淮南時,張令鐸則與龍捷右?guī)贾笓]使柴貴分任京城左、右?guī)矙z,負責京城治安。顯德六年,世宗親征遼,張令鐸也從陸路都部署韓通先赴滄州,世宗因病退兵,將占領(lǐng)的益津關(guān)改為霸州(今屬河北),以韓令坤為兵馬都部署,張令鐸任副職。
顯德六年六月,柴宗訓即位后,張令鐸升任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與高懷德同時分掌侍衛(wèi)親軍司馬、步軍,也和高懷德同時建節(jié),領(lǐng)武信軍(遂州,今四川遂寧,當時也在后蜀境內(nèi))節(jié)度使。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初,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的過程中,張令鐸的“翊戴”功是什么,史無記載,依據(jù)他和高懷德在宋初近似的情況,推測其作用與高懷德相似,可能是隨趙匡胤北上,并有可能擔任北面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應略同于高懷德。“張令鐸自武信節(jié)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為鎮(zhèn)安節(jié)度使、馬步軍都虞侯”,成為侍衛(wèi)親軍司的次長官,“酬其翊戴之勛也”。在宋太祖這次為開國功臣們加官進爵中,略次于高懷德。
晚年生活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時,張令鐸被罷去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虞侯軍職,出為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為了表示與張令鐸“共富貴”,“帝(太祖)為皇弟、興元尹光美(秦王趙廷美)娶其(張令鐸)第三女(后封楚國夫人)”,張令鐸繼高懷德之后成為宋太祖的親家。開寶二年(969)入朝,因病留京,次年春死,終年60歲。
張姓起源
據(jù)史書記載,可以追溯的起源起碼有四個.
起源之一:張姓的祖先是弓箭的發(fā)明者,據(jù)傳說,少昊氏有子曰”揮”,他在夜間看到天上的弧星,因弧星諸星在星空中排列成一張弓的形狀,”揮”于是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箭,并任弓正之職,因此以”張”為姓,”張”的本意就是張弓的意思.
起源之二: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叫解張,他的后人以其字為姓,因而姓張.
起源之三:張是由姬姓改姓而來,這由姬姓改名為張姓的就是著名的張良,張良原名叫姬娘,是戰(zhàn)國時代韓國貴族之后,他由于刺殺秦始皇未遂,為避秦皇朝的緝拿而改姓張,張良后從劉邦打天下,終于推翻秦皇朝,消滅楚霸王項羽,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帝國.
起源之四:亦由改姓而來,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一員猛將,名叫張遼,張遼本不姓張,而姓聶,這一支的聶姓因此改姓為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