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宇正元。生于五代后梁貞明六年(920年),卒于宋乾德四年(966)年,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是宋初一位頗有建樹的將領(lǐng)。
李處耘生性勇武,尤善射箭。后漢初、李處耘應(yīng)召趙府州(今陜西府吉),在永安軍節(jié)度使折從阮軍中任職。后周顯德二年(955年),折從阮病故,李處耘因其臨終所薦.一度任職于李繼勛部下,后又隸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任都押衙。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吐宗柴榮病逝,他的幼子柴宗訓繼泣。次年正月,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率軍入京,奪取皇位,建立了宋朝。在這一事件中,李處耘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他與趙光義、王彥異等人密謀計議“臨機決事,謀無不中”,深得趙匡胤賞識,被任為客省使兼樞密承旨、右衛(wèi)將軍。
宋初,李處耘從征澤(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平定李筠之亂,又任行營兵馬都監(jiān)征討揚州李重進。李重進平定后,他受命任揚州知州。時值戰(zhàn)亂之后,州內(nèi)凋弊不堪。李處耘多方安撫并訪問民間疾苦,奏請減免了城中居民的屋稅。建隆三年(962年)十月,他奉詔回京,揚州百姓涕泣挽留,以至數(shù)日難以離去;鼐┖,李處耘升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在宋初削除割據(jù),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他充分顯示出治軍和理民的卓越才干。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朝廷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兼侍中墓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以李處耘為都監(jiān),發(fā)兵平定朗州(今湖南常德)兵亂。出發(fā)前,宋太祖召見李處耘,親授方略,令他乘機奪取荊南。李處耘率軍至襄州(今湖北襄樊),派人向荊南節(jié)度使高繼沖借道。高繼沖遣使于荊門(今屬湖北)犒勞宋軍。李處耘當晚設(shè)宴于慕容延釗帳內(nèi),款待來使,自己卻親率數(shù)千騎兵輕裝直趨江陵(今屬湖北)。荊門距江陵僅百余里,高繼沖聞宋軍至,倉惶出迎。李處耘令其于城外等候慕容延釗,自率軍入江陵北門。等到高繼沖陪慕容延釗進城,宋軍已占據(jù)了城中要沖。高繼沖束手無策,只好奉表歸順。宋軍兵不血刃,得了3州、17縣、142300戶百姓。
荊南歸順后,李處耘率軍星夜開赴朗州。他先分兵攻打岳州 (今湖南岳陽),大破敵軍于三江口,斬首4000級,獲船700余艘;又擊敗敵將張從富,乘勝攻至敖山砦。為了震攝敵軍,李處耘竟挑揀了數(shù)十個身體肥胖的俘虜,令部下分食;又把一些年輕體健的刺了面,放歸朗州。城中人聞訊大驚,縱火焚城后潰散。朗州帥守周保權(quán)逃匿于江南砦寺院中,隨即也被李處耘派兵拿獲。這一戰(zhàn)事,宋軍雖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但李處耘慘無人道的手段不能不令人發(fā)指。
李處耘平生有志于建功立業(yè),此次出兵朗州,深感宋太祖知遇之恩,更力思報答。但他處事時有專制之處,主帥慕容廷釗因此與他不和。兩人交相論奏,互相攻訐。朝廷偏袒老臣,不問慕容延釗之過,獨貶李處耘為淄州(今山東淄博南)刺史。李處耘無以自明,在州數(shù)年,抑郁而終。死后,朝廷贈他為宣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 李處耘為宋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后,宋太祖非常懷念、特聘其次女為趙光義(即宋大宗)的妃子,以示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