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吳茀之

    吳茀之

      中國花鳥畫大師,現(xiàn)代浙派首領人。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號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幼承家學,酷愛美術,讀書之暇,常臨蔣南沙、揮南田工筆范本。1915年考取嚴州省立...

    生平簡介

      中國花鳥畫大師,現(xiàn)代浙派首領人。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號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幼承家學,酷愛美術,讀書之暇,常臨蔣南沙、揮南田工筆范本。1915年考取嚴州省立第九中學,名列第一。1919年拜陳友年為師,補習詩詞、文史典籍。1922年進上海美專高科班,受吳昌碩大寫意派的啟發(fā),改攻寫意,深得奶廬神髓。畢業(yè)后,赴蘇州第一師范和淮安中學執(zhí)教美術, 1928年出版《弗之畫稿》,劉海粟題,“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專任教授兼滬江大學及附屬中學美術導師。歷任上海美專教授,杭州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工詩文書畫,精研畫論及古畫鑒賞。工詩、文、書、畫,擅長意筆花鳥畫,對于國畫理論及古畫賞鑒,都有深厚修養(yǎng)。早年致力于蔣南沙、惲南田工整體系,弱冠至上海,曾受當代名畫家吳昌碩、王一亭大寫意畫法的啟發(fā),以筆墨意趣為重,轉愛白陽、青藤、八大、石濤及揚州八怪等奔放一路,深得社會人士好評,謂其筆墨健拔,氣勢磅礴,艷而不俗,多而不亂,有清麗超脫姿致。解放后,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強師法自然和師我心的結合,從不似之似和無法之法中探求新風,努力反映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著有茀之畫輯、中國畫概論、中國畫十講、畫微隨筆、吳溪吟草、茀之題畫詩存等。

      1932年,與潘天壽、諸聞韻、張書旂,張振擇五人組織“白社”畫會,繼承“揚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從事詩、書、畫的研究,在滬、蘇、寧、杭等地舉辦白社畫展,出版白社畫集。常與潘天壽出入上海諸收藏家之門,賞鑒歷代名畫真跡,眼界大開,藝事日進。在教學中,既能作畫示范,又能闡明畫理與畫法,成為上海三十年代很受學生歡迎的名教授?谷諔(zhàn)爭爆發(fā),在滬積極舉辦古今書畫展,為捐募救國基金不遺余力。1939年赴滇任國立藝專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師專中國畫教授,解放后,和潘天壽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校(即浙江美術學院前身)民族繪畫研究室和彩墨畫系工作期間,對民族繪畫的研究和為學校鑒別、購進大量明、清書畫珍品,作出貢獻。

      1957年任國畫系主任,緊密配合潘天壽對繪畫虛無主義的批判,首創(chuàng)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的分科教學。強調中國畫教學的獨立性,強調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強調中國畫造型是筆線造型,不贊成用明暗塊面塑造的觀念和方法作為中國畫的造型訓練內容;強調教書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化大革命”中,作《籬菊圖》、《松色不肯秋》,被誣為“黑畫”,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

      吳弗之曾任浙江省第三屆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浙江分會常務理事。一生淡于名利,埋頭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教育事業(yè),擅長意筆花烏;間作山水、人物、走獸,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早年畫風受吳昌碩影響甚多,后吸收青藤、自陽、石濤、李鮮諸家,自辟畫風,形成豐潤郁勃,炯娜多姿的獨特風格在畫史、畫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在創(chuàng)作和教學之余,著書立說,著作甚豐。已出版和整理成冊的除畫輯、畫集外,有《馬遠和夏圭》(與鄧白合著)、《畫論筆記》、《中國畫十講》、《畫微隨筆》、《吳豁吟草》、《義第之題畫詩存》等。

      吳弗之工詩、文、書、畫,擅寫意花鳥,間山水。對于畫論及古畫鑒賞,都有較深修養(yǎng)。畫初學蔣南沙、惲南田,后又取法青藤、八大諸家。書法遒逸、古樸。早歲畢業(yè)于上海美專,曾任教蘇州第一師范和淮安中學。后與潘天壽等組織白社。歷任上海美專教授、杭州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解放后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兼國畫系主任,美協(xié)浙江分會常務理事。為民盟浙江省委委員。著有《中國畫概論》、《中國畫十講》、《畫論筆記》、《畫微隨筆》等。早期與潘天授等創(chuàng)立“白社”畫會,研究與弘揚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和著述甚豐,為中國畫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美術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現(xiàn)代浙派中國畫首領人物,是現(xiàn)代浙派教學體系的奠基人之一。

    吳茀之

    藝術道路

      吳茀之擅長意筆花鳥畫,間作山水、人物,其繪畫特別講氣勢,重境界,求變化。藝術特點有靈、變、奇、活、重、辣、新、逸之妙。形成自己靈動飄逸、豐潤郁勃、婀娜多姿、極富情趣的獨特風格。劉海粟曾嘆其為“高超妙逸”。繪畫題材廣泛,突破傳統(tǒng),超出時人,尤以畫蘭,“當代罕見”、“超絕無倫”。其書法遒勁飄逸,跌宕多姿,與畫相得益彰。早期與潘天壽等創(chuàng)立“白社”畫會,研究與弘揚中國畫藝術。

      吳茀之幼承家學。稍長,臨學蔣南沙(延錫)、惲南田(壽平)工整一路。后受吳昌碩、王一亭(震)大寫意畫法的啟發(fā),轉愛白陽(陳淳)、青藤(徐渭)、八大(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等奔放一路,而出入諸家,不為古人成法所囿,融會貫通,超脫靈變,形成自己豐潤郁勃、婀娜多姿的獨特風格。作畫重天機逸趣而重視寫生,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別有心會,蹊徑別開。其作品造型概括夸張,靈活生動;構圖有繁有簡,平中求奇;取材廣泛,除擅長梅蘭菊竹、荷花、松鷹等傳統(tǒng)題材外,農(nóng)家瓜菜、藥本花草以及蓖麻、桑椹等亦入之畫圖;敷色清麗高雅,艷而不俗,更喜以淡取韻,以沃潤豐澤,淋漓恬逸為勝。所作蘭竹,清芬絕塵,世人評為無出其右者。除擅長意筆花鳥以外,間作山水、人物,亦自氣格不凡。對于繪畫理論與書畫鑒賞,都有深厚修養(yǎng)。

      他常說“學那家,須深入堂奧,將其長處學到手”!皢稳∫患乙拙惺,要取法乎上,貴在變通”。主張作畫要重天機逸趣,使靈感與取法自然結合,故立意構圖清新別致,力從“不似之似”、“無法之法”中辟創(chuàng)新格。茀之工詩文,書法精佳,得力于《馬鳴寺碑》、《石門銘》為多。篆法古樸,頗近老缶(吳昌碩);行書喜傅青主(山)而自出新意;草書瀟灑奔放,沉雄蒼潤。詩涉獵唐宋諸名家,尤愛陸劍南(游)。合詩、書、畫、印于一體,熔冶無間,自創(chuàng)一家,享有盛名。從事國畫創(chuàng)作和美術教育五十余年,以宣揚、革新國畫與培養(yǎng)人才為己任,成就卓著,為當代著名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 一生著作甚富,結集的有《茀之畫稿》、《茀之近作》、《畫論筆記》、《中國畫十講》、《畫微隨筆》、《吳溪吟草》、《茀之題畫詩存》及《吳茀之畫輯》等。

    繪畫理念

      “國畫寫生著重在各種形態(tài)之變化,構圖之發(fā)生不已,確足醫(yī)臨摹徒窮紙上形似之病,濟創(chuàng)造憑空結想之窮,為求國畫新發(fā)展之道,若必專事寫生,將吾國數(shù)千年來精神所寄之筆墨與氣韻,一概廢而不講,則何以修養(yǎng)身心,提高品位?畫其所重,亦郎世寧之流亞也,吾未敢從!

      這是吳茀之在《中國畫理概論》“論寫生”一節(jié)中的論述,清楚地說明了寫生與筆墨在中國畫發(fā)展中的重要關系。此種以事寫生,觀形態(tài),創(chuàng)構圖,寄精神于筆墨、氣韻,重品格的理念一直貫穿其畫跡之中。因而須探尋吳茀之的寫生觀與繪畫理念之根源及其形成,以便更清晰地窺見他整體的藝術思想。

      吳茀之二十世紀初出生于浦江縣前吳村,自幼受家庭的文化氛圍熏陶,受父兄、舅父諸長輩影響頗多,逐步形成對詩文、書畫最初的審美情趣。吳茀之早年學步于家藏惲南田、蔣廷錫的花鳥寫生冊頁,這對其后來形成關照自然的寫生觀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首先,以寫生為革新的重要途徑。民國時期花鳥畫多承襲海派畫風,不脫“畫譜氣”,又受書畫市場的影響,導致作品庸俗,沒有生活的直接感受。茀之先生在《論寫生》中指出:“欲全其形,欲新其境界,非從寫生下手不可,由臨摹到一些筆墨之經(jīng)驗與神韻上的領會以后,便當從事實地寫作以明理境。久之,小則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之形態(tài),大則于人生之意義,自然之變化,皆可了然于胸中,由此即景生情,即情造景,漸入創(chuàng)作而達到化境不難矣。”此可知其受惲南田“一洗時習,獨開生面”寫生思想影響之深。

      其次,于具體寫生的觀察和運用中,茀之先生追求真實生動,意趣盎然,而后注以筆墨形質。他在《論寫生》中則進一步闡述了惲正叔“極生動之致”的理法:“花卉的筆墨,常因氣候而異。畫春花,要得滋潤含露之意,故宜用濕筆;畫秋冬之花,要得其傲霜之態(tài),故以燥筆為之。凡畫花卉,要得其迎風,帶雨含露之意態(tài)!痹賱t,茀之先生又長于詩文,尚情趣,作品中洋溢著很強的抒情性!赌咸锂嫲稀芬嘤洠骸肮P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懾情,不可使鑒者不生情!笨梢姡瑓瞧呏畬懮砟钌现苯永^承惲氏遺風,然于技法層面則更傾向于水墨寫意一路,主性靈,重格調。

      茀之先生在去上海求學之前,主要是在舅父、長兄指引下學習書畫。舅父黃尚慶書法師顏魯公筆意,以文衡山體勢運之,形成了點畫沉厚,書寫秀逸之風格;水墨畫有揚州八怪之遺風,筆墨酣暢,近黃癭瓢,喜寫荷花、蘆蟹等農(nóng)家題材。兄長吳士維師于舅父,畫風相似,晚近邊壽民。前輩的熏陶,耳濡目染,使吳茀之較早地對以清代石濤為淵源的揚州畫派為主導的中國畫革新精神有了最初的了解。

      1922年,吳茀之考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成了中國近代學院美術教育最早的科班學生,期間受業(yè)于諸聞韻、許醉侯、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經(jīng)亨頤等,而得到諸聞韻直接教誨最多。聞韻先生是吳昌碩的家庭教師,師法缶翁,但已初具面貌,對吳茀之形成個人面貌產(chǎn)生了引導作用。當時國民政府每況愈下,愛國人士多方取經(jīng),救國救民。文化界以蔡元培、經(jīng)亨頤、徐悲鴻、劉海粟等為代表以美育教化人,重振民族之精神,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畫的革新。這一時期畫風多法缶翁大寫意,強以氣勢。近而上追清代李復堂。復堂早隨蔣廷錫習畫,在蔣氏和南田之間,后師高其佩,形成了重視生活,率意揮寫,崎嶇淋漓的畫風。期間還旁涉青藤白陽、石濤、八大、揚州畫派、任伯年、趙之謙、蒲華等諸家之長。這些都與茀之先生早期繪畫思維不謀而合,之后,茀之先生藝術創(chuàng)造上多以此為動力,為以繪畫表現(xiàn)時代、人格精神的觀念打下了堅實基礎。

      1932年夏,吳茀之與諸聞韻、潘天壽、張書旗、張振鐸5人在上海發(fā)起了白社國畫研究會。時年33歲的吳茀之任上海美專教授,在對師友、古人等多方取法之后,已基本確立了以“揚州畫派”的革新思想為主的繪畫理念、審美以及自己大致的取法方向,直到其晚年作品,我們已看到他的畫風漸入佳境,呈現(xiàn)出醇厚平和之氣。然而因“文革”摧殘,終未能遂其畢生所愿,實在不能不令人悵然。

      吳茀之先生的寫生觀及其對花鳥畫的理念,是以革新與個人品格為根基的,體現(xiàn)出關照自然、高逸靈秀的人文情懷。筆者認為,在中國書畫藝術生生不息的發(fā)展長河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個體特質的展現(xiàn)與傳統(tǒng)文化品格的升華。

    作品掇英

      ▲繪畫作品

      《富貴神仙》(紙本設色,172.5x93cm,1924年)

      《大吉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盧臣、茀之、香祖 140×48cm,1924年)

      《山水》(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白)、師觀生居(白),32×57cm,1928年)

      《玉蘭鸚鵡圖》(設色紙本,立軸,鈐。浩呏ò祝,137×33cm,1932年)

      《公雞紫藤》(1933年)

      《松鷹竹石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合}S(朱) 樂三之。ò祝136×68cm,1933年)

      《香溫茶熟》(設色紙本,立軸,鈐。簠窍樱131×32cm,1934年)

      《墨荷》(水墨紙本,立軸,鈐。浩呏ò孜模136×33.5cm,1935年)

      《松鷹》(1936年)

      《山水 花鳥 人物冊頁 冊頁 十六開選》(設色紙本,鈐。簠轻缰。ò) 山陰張氏(白) 一飛畫記(朱) 坤伯(白) 亞塵(朱) 文侯(朱) 樂三(朱) 公展(朱) 王震大利(白) 一亭(朱),36×24cm×16,1937年)與陸抑非等合作

      《指畫花卉》(水墨紙本,四屏,鈐。簠瞧呏ㄖ煳模 茀之(朱文) 用慰勞人(白文),67×28cm×4,1937年)

      《山水 花鳥 人物冊頁 冊頁 十九開選》(設色紙本,鈐。浩呏ò祝 朱文侯(朱) 景峰(朱) 唐云印信(白) 天奇指畫(朱) 賢(朱) 小瑜(白) 俞劍華印(白) 一飛(朱),32×23cm×19。1936年)與唐云等合作

      《凌波仙子》(設色紙本,屏軸,鈐印:茀之(白);吳溪之印(白) ,140×33cm,1938年)

      《菊石圖》(紙本,立軸,鈐。簠瞧呏,126×51cm,1941年)

      《花卉》(紙本,立軸,鈐印∶吳茀之,99×34cm,1943年)

      《清供》(設色紙本,立軸,136×33cm,1944年)

      《金桂圖》(設色紙本,立軸,設色紙本,立軸,176×48cm,1945年)

      《煨芋圖》 (1945年)

      《壽桃》(設色紙本,立軸,鈐。簠窍印⑵呏、用慰勞人,136×68cm,1945年)

      《鮮魚釀酒圖》 (1945年)

      《虎》(1946年)

      《秋色》(設色紙本,鏡片,91×41cm,1946年)

      《春色滿江春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喊孜挠。浩呏畷、諸樂三印,151×40cm,1947年)與諸樂三合作

      《竹鳥圖》(水墨紙本,立軸,鈐。浩呏ㄖ欤、唐云(白)、大石(朱),130×40cm,1948年)與唐云合作

      《春來相與護龍雛》(1948年)

      《清影-白梅》 (1949年)

      《竹林飛雀》(設色紙本,立軸,162×39cm,1954年)與唐云合作

      《秋色斑斕》 (1954年)

      《多子圖》(設色紙本,立軸,124×66cm,1957年)

      《一丈紅爭萬里霞》 (1958年)

      《花卉》(設色紙本,鏡心,鈐。簠窍、看吳山樓,151×58.5cm,1958年)

      《歲寒三友》(設色紙本,鏡心,鈐。簠瞧呏ò祝139×45cm,1960年)

      《蘭竹雙清》 (1960年)

      《盆菊圖》(1961年)

      《紫藤》(設色紙本,立軸,鈐。浩呏畷、溪,103×65cm,1961年)

      《和平之春》 (設色紙本,立軸,98×49cm。1962年)

      《桃花飛燕》 (1962年)

      《花卉》(設色紙本,四屏,鈐印:吳茀之。ò胫煳陌氚孜模、茀之(朱文)、香祖(朱文),137×33cm×4,1962年)

      《鷹擊長空圖》(178.5×48cm,1962年)

      《秋色斑斕》(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浦江吳溪,180.5×48cm,1962年)

      《丹花碧葉》(設色紙本,立軸,鈐。簠钳熤。ò胫煳陌氚孜模、茀之(朱文),134×68.5cm,1962年)

      《降龍松》(1963年)

      《梅石水仙》(設色紙本,橫副,鈐印:吳療之。ò胫煳陌氚孜模瞧呏ò孜模、看吳山樓(白文),45×241cm,1963年)

      《凌霄天矯聞天雞》( 紙本設色,100x33.3cm,1963年)

      《蘭竹》(紙本水墨,115x55cm,1963年)

      《霜天爛漫》(設色紙本,鏡心,204×92cm,1963年)

      《清供》(設色紙本,立軸,鈐。浩呏瞧呑,136×48cm,1963年)

      《歲寒不改色》(設色紙本,鏡心,鈐。簠、茀之、吳溪子,41×68cm,1964年)

      《美人蕉圖》(設色紙本,立軸,鈐。浩呏ㄖ欤 吳溪子(白) 看吳山樓(白),134×67cm,1964年)

      《秋果》(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茀之”朱文方印、“香祖”朱文方印,95×44cm,1965年)

      《良秋競艷圖》(設色紙本,橫幅,鈐印:吳溪(白) 老茀(白) 應小聾(朱) 澄園老人(朱),140×50cm,1966年)與譚建丞合作

      《花卉》(水墨紙本,四條屏,鈐印:1.“用慰勞人”白文方印、“吳衟之”朱文方印。2.“衟之”朱文印、“用慰勞人”白文方印。4.“用慰勞人”白文方印。5.“衟之”朱文印,67×27cm,1967年)

      《籬菊》 (1972年)

      《墨竹》(水墨紙本,立軸,鈐。簠窍⑻圃朴⌒,32×22.5cm,1972年)

      《菊石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子,136×34cm,1973年)

      《歲朝清供》(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白)之(朱)之七十后(朱)用慰勞人(白),67.2×37.4cm,1974年)

      《美人香草》 (1975年)

      《春酣》(設色紙本,立軸,鈐。簠钳煵萏茫ò孜模⑵纸瓍钳煟ㄖ煳模,78×60cm,1975年)

      《花鳥》(設色紙本,立軸,鈐。浩呏瞧呏,137×28cm,1976年)

      《螃蟹》 (1977年)

      《馬櫻花》(設色紙本,89×46cm)

      《美意延年》(設色紙本,鏡心,153×82cm)

      《雪竹寒禽》(水墨紙本,立軸,172×93cm)

      《秋韻》(設色紙本,鏡心,93×39cm)

      《關公造像》(水墨紙本,立軸,127×65cm)

      《三友圖》(設色紙本,立軸,108×54cm)

      《花好月圓》(鈐印: 吳溪 茀之七十后作 生于庚子,68×42cm)

      《柳雁》(鈐。簠 吳溪,37×51cm)

       ▲書法作品

      《行書毛主席詩》(136×64.5cm,1978年)

    吳氏年表

      1900年——4月26日出生在浙江省 浦江縣前吳村

      1922年——進上海美術專門學校高師科,受吳昌碩畫風影響,開始專攻寫意。

      1929年——到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任中國畫教授,兼滬江大學及其附屬中學美術導師。

      1932年——與諸聞韻、潘天壽、張書旂、張振鐸組織白社,師承“揚州八怪”革新精神,從事詩、書、畫研究。

      1939年——至云南任國立藝術?茖W校教授。

      1941年——任福建省立師專中國畫教授,與包笠三、黃壽祺結“歲寒三友”之盟。

      1944年——應潘天壽之聘,再到國立藝術?茖W校任國畫系主任。

      1946年——隨學校遷回杭州,后因校長易人,乃辭去教職。

      1957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前身)教授,兼中國畫系主任,直至病逝

      1977年——吳茀之于7月26日逝世。

    TAGS: 歷史人物 畫家
    名人推薦
    • 沈承寬
      沈承寬,1929年生,筆名沈澄、蘇婕,女,北京人。中國社科院文研所《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研究資料》叢書編委,副編審。
    • 利奧九世
      利奧九世(1002-1054在世),出身德國伯爵,皇帝亨利三世的表兄弟。狂熱的克呂尼派僧侶。任教皇時期,教權得到進一步增強。他下令改組教廷,高級神...
    • 朱湘
      朱湘(1904-1933.12.5)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夏天》 。1926年自辦刊物《新文》。1927年第二本詩...
    • 許幸之
        許幸之,中國電影導演,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作家。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江蘇揚州。擅油畫,粉畫、美術史。中央美術學院。1916年隨呂鳳子學畫。...
    • 賀宜
       賀宜(1915~1987),中國作家,文學理論家。原名朱菉園。上海金山人。早年當過小學教師。1933年發(fā)表《蛟先生和他的聯(lián)盟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
    • 弗里德里希一世
      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1826年9月9日—1907年9月28日),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路德維希(FriedrichWilhelmLudwig),第六任巴...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