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徐枋,明末清初人,生于1622年,于1642年中了舉人,但因父親遺言,沒有入仕做官,以書畫詩賦聞名吳下。他在這南山塢里筑了幾間草廬,起了"澗上草堂"這個(gè)好聽的名字,把家人也搬了過來。徐枋在南山塢一呆就是40年,終身不入城市。志書說他"布衣草履,安貧守志,閉門著述",可見徐枋40年過的是非常清貧的日子,卻始終不曾放棄做學(xué)問。他確實(shí)在山塢里做出了學(xué)問來,撰寫了《二十一史文匯》、《通鑒記事匯聚》等著作;另有《居易堂集》。徐枋活到70余歲,方乘鶴歸去。有門生潘耒將其葬于光福香雪海的真如塢(珍珠塢)。墓碑刻篆文"明孝廉俟齋徐公之墓。
附《清史稿》徐枋傳記如下:
徐枋,字昭法,長洲人。父汧,明少詹事,殉國難,事具明史。枋,崇禎壬午舉人。汧殉國時(shí),枋欲從死,汧曰;“吾不可以不死,若長為農(nóng)夫以沒世可也!”自是遁跡山中,布衣草履,終身不入城市。及游靈巖山,愛其曠遠(yuǎn),卜澗上居之,老焉。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nèi)三遺民”。枋書法孫過庭,畫宗巨然,間法倪、黃,自署秦馀山人。嘗寄靈芝一幀于王士禎,士禎與金孝章畫梅、王玠草書作齋中三詠以記之。然性峻介,鍵戶勿與人接。睢州湯斌巡撫江南,屏騶從,往訪之,枋避不見。斌登其堂,堅(jiān)坐移晷,為誦白駒之詩,周覽太息而去。川湖總督蔡毓榮自荊州致書求 其畫,枋答書而返幣,竟不為作。曰:“明府是殷荊州,吾薄顧長康不為耳。”所往來惟沈壽民與萊陽姜垓、同里楊無咎、門人吳江潘耒及南岳僧洪儲而已。
家貧絕糧,耐饑寒,不受人一絲一粟。洪儲時(shí)其急而周之,枋曰:“此世外清凈食也!睙o不受;恳惑H,通人意。日用間有所需,則以所作書畫卷置簏於驢背,驅(qū)之。驢獨(dú)行,及城闉而止,不闌入一步。見者爭趣之,曰:“高士驢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備而納諸簏,驢即負(fù)以返,以為常。卒,年七十三。
時(shí)商丘宋犖撫吳,枋預(yù)戒曰;“宋中丞甚知我,若我死,勿受其賻也。”犖果使人贈(zèng)棺槥貲如枋命,終不受。卒,以貧不能葬。一日,有高士從武林來吊,請任窀穹,其人亦貧,而特工篆、隸,乃賃居郡中。鬻字以庀葬具,紙得百錢。積二年,乃克葬枋于青芝山下,而以羨歸其家。語之曰:“吾欲稱貸富家,懼先生吐之,故勞吾腕,知先生所心許也。”葬畢即去,不言名氏;蛴凶R之者,曰:“此山陰戴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