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關(guān)尹子》又名《文始經(jīng)》《關(guān)令子》,全名《文始真經(jīng)》。仿佛《老子》、《莊子》、《列》一樣,《關(guān)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過,“關(guān)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關(guān)是指老子出函關(guān)的關(guān),守關(guān)的人叫做關(guān)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稱為關(guān)令尹喜,后人尊稱為關(guān)尹子。相傳老子看透了當(dāng)時的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離開周西出函關(guān)。函關(guān)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為留《道德經(jīng)》五千言,騎牛西去。關(guān)令尹喜研讀老予之學(xué),多有心得體會,發(fā)而為文,成《關(guān)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zāi)難,其書佚失。
稱之為《文始真經(jīng)》,乃是道教興起之后的事情,仿佛《莊子》被稱做《南華經(jīng)》一樣。因為莊子被封做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應(yīng)該稱做《南華經(jīng)》。而關(guān)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該稱做《文始真經(jīng)》。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fā)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今見之《關(guān)尹子》,乃是唐宋間人托名之作,系偽書。他的思想片斷,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zhǔn)則,內(nèi)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yīng)自然,,因勢利導(dǎo),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作者簡介
關(guān)尹子名喜,曾為關(guān)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系應(yīng)其請而撰著。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guān)尹子!薄稘h書·藝文志》著錄《關(guān)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謂之文始真經(jīng)也。其著是書,當(dāng)在老子《道德經(jīng)》后,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敘古之道術(shù)以老子與關(guān)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yīng)。
內(nèi)容簡介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載:尹喜字公度。漢劉向認(rèn)為關(guān)尹子名喜,號關(guān)尹子,或曰關(guān)令子。嘗請老聃著《道德經(jīng)》上下篇。應(yīng)該是春秋末期人。
《漢書·藝文志》有《關(guān)尹子》九篇,《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皆不著錄。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rèn)為該書為唐五代間方士所依托,書中多法釋氏及神仙方技家。
全書分一宇、二柱、三級、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等九篇。
一宇篇說明:不是有道不可說,不可說就是道,不是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就是道。天、命、神、玄合起來就是道,天下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天、命、神、玄的。
二柱篇說明:象碗、盂、瓶、壺、甕、盎都能建天地。龜甲、獸骨等都能占吉兇,天地萬物都有它形成存在的道理。
三級篇說明:圣賢之人治天下,不能以主觀意志來評論賢愚,評論一件事的是非也是如此,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
四符篇說明:精神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生互滅,來無首,去無尾。并以五行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明精神的存在和變化。
五鑒篇說明:外界事物和主觀自我的關(guān)系,人的情緒心理變化和各種欲望的產(chǎn)生都是受此制約的,并有各種神鬼在起作用。
六匕篇說明:人的品性和平常做夢的關(guān)系,例如,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金刀兵鐵,好禮者多夢簠簋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岳原野等等。
七釜篇說明:道的根本是虛無,把事物歸于道的人能夠得到一些啟迪,事物的本質(zhì)是存在,用道來衡量事物,能夠使之周全。得道之人可以輔佐治理天下,至少也能使自己獨立于世上。
八籌篇說明:人的心中有萬物,那就是心里想到了這一切,也就是心有所到之處。心有所結(jié)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等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可勝數(shù)。
九藥篇說明:不要輕視小事、小物、小人,能周全小事,才能成大事。說明任何事物互相對立的兩個極端的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即說明看事物要客觀,不能絕對的道理。
思想
《關(guān)尹子》中國古代心理思想專著。張耀翔稱其“所談幾全屬心理”!蛾P(guān)尹子》的心理思想非常豐富,主要表現(xiàn)在它提出了4組范疇和兩個命題。
4組范疇是:①形、氣、神:《關(guān)尹子》認(rèn)為,三者是各自獨立的實體,其性質(zhì)各不相同;它們的關(guān)系是以神為主,“以神存氣,以氣存形”、“合形于神,合神于無”(《六七篇》)。②心、物、道:《關(guān)尹子》提出了“心、物、道合一”的論斷,認(rèn)為“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見;見心便見道,無心道不見!保ā抖逢愶@微注)③心、性、情:《關(guān)尹子》認(rèn)為心、性、情是一致的:“情生于心,心生于性”。(《五鑒篇》)它在這方面的最大貢獻(xiàn)是提出了“心流說”和“情波說”,以揭示意識和情感的實質(zhì)。前者說明人的心理、意識像大江的水,不分晝夜地流動。西方直到19世紀(jì)末,W.詹姆斯才提出與心流說具有同樣性質(zhì)和意義的意識流概念。④意、識、思:《關(guān)尹子》認(rèn)為,意具有變動性和自覺性兩個特點;識是隨著意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具有識記和辨別兩種功能;思“是意非心”,即真正的思維是意識活動,沒有意識的參與,則無法進(jìn)行思維。
兩個命題是:①“物我交生心”:這個命題實質(zhì)上講明了心理活動是主體與客體的矛盾統(tǒng)一。在《關(guān)尹子》看來,只有在客體與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心理。(《五鑒篇》)②“心無時無方”:是說心理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蛾P(guān)尹子》并以夢來加以說明。此外,《關(guān)尹子》對夢所作的心理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不怖畏”云云,既可說明經(jīng)驗、性格對夢境的影響,還可說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轉(zhuǎn)化。
關(guān)尹子
宇者,道也。關(guān)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圣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學(xué)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曰: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曰:道無人,圣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道無我,圣人不見己進(jìn)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huán)游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夫何故?水無源無歸。圣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yīng)物不窮。
曰: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于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術(shù)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zhí)之皆事,不執(zhí)之皆道。
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聞道之后,有所為有所執(zhí)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zhí)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zhí)者必失。故聞道于朝,可死于夕。
曰:一情冥為圣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者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zhí)得。圣人力行,猶之發(fā)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學(xué)識求道,互相展轉(zhuǎn),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xué)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異物,橫執(zhí)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就末,無時得本。
曰:習(xí)射習(xí)御習(xí)琴習(xí)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曰:兩人射相遇,則巧拙見;兩人奕相遇,則勝負(fù)見;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無巧無拙,無勝無負(fù)。
曰: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污穢,投之不見。能運小蝦小魚,能運大鯤大鯨。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余;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qū)事。
曰:小人之權(quán)歸于惡,君子之權(quán)歸于善,圣人之權(quán)歸于無所得。惟無所得,所以為道。
曰: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曰: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于圣,不賈道于愚。
柱者,建天地也
關(guān)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shù)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兇。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yīng)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為水,觀為火。愛執(zhí)而觀因之為木,觀存而愛攝之為金。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zhí)。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象存焉。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木之為物,鉆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镕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
運而不已者為時,包而有在者為方,惟土終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曰:天下之人蓋不可以億兆計,人人之夢各異,夜夜之夢各異。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蓋不可以塵計,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曰:心應(yīng)棗,肝應(yīng)榆。我通天地,將陰夢水,將晴夢火。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
曰: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shù)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shù)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雖大,彼固不知計。天地者,皆我區(qū)識。譬如手不觸刃,刃不傷人。
曰:夢中鑒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鑒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識。
曰: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nèi)不見我,外不見人。
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fēng)。彼未搖時,非風(fēng)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為氣。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鉆木得火。彼未鉆時,非火之形;彼已鉆時,即名為形。
曰: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特因外物有去有來,而彼瓦石實無去來。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
曰:衣?lián)u空得風(fēng),氣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知此說者,風(fēng)雨雷電皆可為之。蓋風(fēng)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猶如內(nèi)想大火,久之覺熱,內(nèi)想大水,久之覺寒。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曰:五云之變,可以卜當(dāng)年之豐歉;八風(fēng)之朝,可以卜當(dāng)時之吉兇。是知休咎災(zāi)祥,一氣之運耳。渾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認(rèn)而己之。
曰: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茍離于寓,道亦不立。
關(guān)尹子曰:圣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內(nèi)外之大同,故或先內(nèi)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quán)。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財;以此周天下,可以御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天下歸功于圣人,圣人任功于天下。所以堯舜禹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曰: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日無不照,有妍有丑,而日無厚薄。
曰:圣人之道天命,非圣人能自道;圣人之德時符,非圣人能自德;圣人之事人為,非圣人能自事。是以圣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曰:圣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quán)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曰:圣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曰:勿以行觀圣人,道無跡;勿以言觀圣人,道無言;勿以能觀圣人,道無為;勿以貌觀圣人,道無形。
曰: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丑。圣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見圣人。
曰:圣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wǎng)罟,師拱鼠制禮,師戰(zhàn)蟻置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圣人,圣人師萬物。惟圣人同物,所以無我。
譯文
關(guān)尹子曰:道本至無,以事歸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為。得道之尊者,可以輔世,得道之獨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時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為百年,能以百年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礙者,能以一里為百里,能以百里為一里;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fēng)雨;知道無形能變有形者,可以易鳥獸。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有即無,無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實即虛,虛即實,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龜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窺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龍虎。知象由心變,以此觀心,可以成女嬰;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爐冶。以此勝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