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常法師的生平
入佛門前
溥常聰明伶俐,有神童之稱。
十五歲時患眼疾,在觀音像前許愿,虔誠事佛,吃素茹齋,睡覺夢見葷腥,醒來驚覺悔恨,佛埋入心里。
十七歲時,隨父參加童子試,因有人作假,名落孫山。
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溥常到福建從軍,戰(zhàn)事既無,閑來看看佛書,最終決定脫去軍服,進(jìn)入佛門。
佛門修行
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二十七歲時,投閩懸慶城寺禮慶權(quán)和尚披剃。翌年,在福州涌泉寺妙蓮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出家后的溥常傾心凈土,對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云棲 宏非常崇拜,努力鉆研《云棲法匯》,念佛不綴。同時深感自己的修行不夠。四處尋訪善知識,參謁東南名剎。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溥常到南京赤山親炙當(dāng)代禪門宗匠法忍老人,學(xué)習(xí)《永明延壽禪凈四料簡》,之后到陜西西安終南山,結(jié)茅禮佛。在大興善寺,坐香打七。又遍歷香山、五臺山,再到北京,然后南下江寧,返回南京。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溥常法師擔(dān)任金陵毗盧寺監(jiān)院,主持坐香、傳戒、講經(jīng)等活動。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溥常法師與同學(xué)月霞法師,留學(xué)生桂伯華君,往日本講經(jīng),考察各國宗教異同。回國后,應(yīng)天童寄禪長老、天臺諦閑講主及江寧李梅庵方伯之邀請,留閱藏經(jīng)。
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虛云老和尚邀請他到云南講經(jīng)辦學(xué)。在云南住了五六年,創(chuàng)辦僧學(xué)校與演說團(tuán),成立佛教滇藏支部,在大理觀音寺、昆明筇竹寺,舉辦了傳戒活動,收到很好的影響。
一九一八年,溥常法師接受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本忠和尚的邀請,到南洋諸島講經(jīng)考察,回國時取道緬甸,瞻仰了著名的仰光大金塔。同年,溥常法師回到寧波七塔寺。一心清修六年。之后,又到日本講經(jīng)弘法后,返回七塔寺。
一九二八年,溥常法師創(chuàng)辦了七塔報恩佛學(xué)院,培養(yǎng)僧才。
一九三二年,溥常法師扶杖南回湖南家鄉(xiāng),到南岳衡山,參師訪道,朝拜圣跡。
一九三三年,七塔寺僧眾推舉溥常法師為七塔主席。在任期間做了修宗譜、舉辦傳戒、辦院刊三件大事。
晚年
一九三六年,溥常法師住持三年期滿退院。離開到庾山退居寮,其卒年已無考,生前有法徒攸久等十三人,剃度徒淳清等八人。
史籍記載
法師詩作
溥常法師從小接受傳統(tǒng)教育,對儒家經(jīng)典和古代文學(xué)都有深厚的基礎(chǔ),以后又修學(xué)佛法,因此他不僅內(nèi)外學(xué)俱通,還做得一手好詩,經(jīng)常與寧波城內(nèi)的文人學(xué)士來往,大家在一起吟詩作畫,討論學(xué)問,互相唱和。在四明詩壇上溥常法師也算是一名有名氣的詩人。時人諸暨陳錦文贊曰∶“溥常上人承師意,托缽補陀高縱寄。德行高超工文字,創(chuàng)輯寺致求精致。”溥常法師作的是古體詩,對仗工整,用典熟練,不管是抒景還是詠物,都包含了禪味,尤具特色。如《步陸放翁自規(guī)原》曰∶
雪山苦行是何人,自愧當(dāng)思莫記貧。
粗飯布衣施主汗,清心寡欲比丘身。
浮生夢幻空勞力,著意經(jīng)藏必有鄰。
欣賞寒梅香撲鼻,殘冬方過又新春。
詩的第一句是談佛教創(chuàng)始人佛陀在雪山苦行六年的事跡,第二句是作者自己與佛陀作了比較后而得出的感受,即與偉大的佛陀苦行相比,我肯定是不如他的,但是我還是應(yīng)該滿足了。三四句談到口中吃的,身上穿的都是施主辛勤的血汗,只有奉行無欲無貪,才對得起十方的信施檀越才符合出家比丘的身份。這也是佛教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精神的體現(xiàn)。
溥常法師希望要把七塔寺這座選佛場辦得更好,重振禪綱。他在1936 年12 月15 日《題禪堂起七》詩中曰:
曹溪一滴水清涼,大地眾生不肯嘗。
但把塵緣都放下,管教般若自馨香。
拈花笑處心燈續(xù),擊竹聲中古路揚。
今日報恩開巨冶,煅凡煉圣振禪綱。
“曹溪”是指禪宗六祖惠能居住的南華寺門前的一條小河。曹溪水沁人心脾,特別在廣東炎熱的夏天,喝一口清涼的曹溪水,能使人頓覺怡爽。這只是字面意思,溥常法師在這里還有更深的含義。因為惠能是在南華寺創(chuàng)立的禪宗南宗,最后流布在世界各地,所以曹溪一滴水也可以變成江河大海,如同南宗發(fā)向世界。又因佛法寓人解脫,有使人清涼的感覺。但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沒有受到佛法的薰聞,豈不悲乎?詩中頭兩句一語雙關(guān),既喻了景,又生發(fā)了意。佛教義理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教人放下,不要執(zhí)著,這樣就可以聞聽佛教所帶來的般若的認(rèn)識,亦即得到了佛教的智慧。所以第三四句是勸世人不要陷入俗世塵緣里面,只要放下塵緣,即能體味佛教般若智慧的馨香,以及那縷縷涼風(fēng)!澳榛ㄎ⑿Α笔嵌U宗的公案,說的是當(dāng)年佛祖釋迦牟尼拈花一枝,底下的人都不解其意,唯有迦葉微微一笑,以心傳心,得佛祖心印,于是成為禪宗的西土初祖。五六句的意思就是指自從拈花一笑之后,禪宗從此燈燈相續(xù),在竹板聲中一路上揚。最后兩句回到了報恩寺,因為報恩寺是臨濟(jì)宗的寺院,自慈運老法師主持之后,佛法再興,禪運高揚,成為寧波城內(nèi)的巨剎,人們在這里再次聞聽佛法,由凡轉(zhuǎn)圣,重振禪綱。溥常法師在這里再次強調(diào)了報恩寺的禪宗寺院的重要性和負(fù)有振興禪宗的使命感。
歷史評價
民國高僧芝峰法師是溥常法師的好友,他對溥常禪學(xué)水平評價很高。其《贈溥常長老》詩云:
長老菩提偏解空,夜深浩浩月明中。
安禪不計天花落,彈指能教頑石聰。
佛性無分南與北,水波不別異還同。
今人尚作古人事,一喝猶余三日聾。
芝峰法師的贊詩用了很多的典故。佛教《阿含經(jīng)》里說,佛弟子須菩提因深解諸法實相之義,因而獲得了“解空第一”的稱號。故頭兩句點出了溥常法師的禪學(xué)特點,說他是已經(jīng)得到了覺悟,對空有深入認(rèn)識的人了,進(jìn)入了很高的境界,就像在夜深沉靜的晚上現(xiàn)出的一輪浩浩明月。又因須菩提廣說甚深般若之理,得到了天人的贊許,以散落花雨而報之。經(jīng)中又說,有人如果能修行般若婆羅蜜多,在彈指之間就能獲得數(shù)倍的福報。相傳東晉竺道生法師在蘇州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jīng)》,闡述“闡提成佛”之說,當(dāng)時群石聽了皆為點頭,感化之深。所以三四兩句是溥常法師潛心禪學(xué),不計得報,其愿力之深,感化世人!秹(jīng)》記載,惠能到黃梅謁見五祖弘忍,五祖問:“汝何方人?”惠能答:“嶺南人!蔽遄嬗謫枺骸叭觏毢问?”惠能答:“唯求作佛!蔽遄鎲枺骸叭晔菐X南人,若為堪作佛!绷娲穑骸叭穗m有南北,佛性有何差異?”五祖令隨眾作務(wù)。五六句是說,佛性無有差別,南北之人皆可成佛作祖。水與波,靜態(tài)時為水,動態(tài)時為波,二者實為一體,本體始終不變。溥常法師的修行已經(jīng)很高了,出入自如,完全把握了佛法的真諦!段鍩魰酚涊d,懷海禪師向馬祖道一禪師問法,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所以最后兩句是說溥常法師繼承前賢,顯示了禪師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