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人物概述
高玉倩 1927年生,工旦。原名高晨,生于 北京。藝術(shù)經(jīng)歷
8歲入北平 中華戲曲?茖W(xué)校,先后師從 王瑤卿、 于連泉、韓世昌、 雪艷琴、 歐陽予倩、程玉菁等。1947 年加入 焦菊隱主辦的 北平藝術(shù)館。1950年調(diào)入 中國京劇院,1964年開 始改工 老旦。代表劇目
演出劇目有新京劇《桃花扇》、《新蝴蝶夢》、《九件衣》及《鳳凰二喬》、《彩樓記》、《人面桃花》、《呂布與貂蟬》等。
電視劇西游記演高老太太
藝術(shù)特色
嗓音高亮,富有激情。
電視劇《西游記》扮演高老太
活動年表
人物生平
1947年9月12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 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即續(xù)演第五天,也即最后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
《四郎探母》(梅蘭芳飾鐵鏡公主,李少春[坐宮]、周信芳[交令、過關(guān)、巡營]、譚富英[見弟、見娘]、馬連良[見妻、哭堂、回令]分飾楊四郎,芙蓉草飾蕭太后,姜妙香飾楊宗保,馬富祿飾佘太君,馬盛龍飾楊六郎,高玉倩飾四夫人,劉斌昆飾大國舅,韓金奎飾二國舅)
1949年7月28日,農(nóng)歷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時:中國戲曲改進會發(fā)起人大會舉行中國戲曲改進會發(fā)起人大會在北京飯店舉行。
會場懸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題詞:“推陳出新”、“開展平劇改革運動”,指示了戲曲界當(dāng)前的任務(wù)。到會者發(fā)起人百余人。由歐陽予倩主席,他說明召開這個大會是接受了文代大會的指示,來完成改革戲曲的任務(wù)。接著由全國文聯(lián)主席郭沫若講話, 他說:在中國,舊戲曲的改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戲曲在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它是土生土長的民族形式,一種綜合的藝術(shù),是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這個嶄新的人民自己的時代,不僅舊戲曲要改進,一切舊文藝都要改進,連同我們自己也要改造,應(yīng)該堅決走向徹底為人民服務(wù)的方向。改進戲曲,不僅是改進戲曲本身,而是為了改進社會,改造人民的舊思想。戲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進行自我教育,從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幫助教育別人,完成戲曲改革的任務(wù)。最后,他并就《霸王別姬》、《三岔口》兩戲提出改進的意見。
接著有前延安平劇研究院院長楊紹萱、全國劇協(xié)主席田漢、全國曲藝改進籌委會主任委員趙樹理、華北文委會舊劇處主任馬彥祥、北平國劇工會負(fù)責(zé)人葉盛章等發(fā)言,大家一致認(rèn)為今后戲曲的改進要在毛主席的文藝方向下,為廣大的人民服務(wù)。并就“學(xué)習(x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組織、有計劃、群眾性、全國性的進行改革”以及“培養(yǎng)新干部”等問題提出具體的意見。
阿英同志報告籌備經(jīng)過后,推選:王聰文、田漢、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綸、李少春、吳天寶、周揚、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馬少波、馬彥祥、馬健翎、張庚、高步云、梅蘭芳、程硯秋、焦菊隱、楊紹萱、葉盛章、董天民、趙樹理、趙子岳、劉芝明、韓世昌、齊燕銘、歐陽予倩等三十一人為籌備委員。隨后,周信芳、焦菊隱等多人發(fā)言,一致認(rèn)為解放后舊藝人翻了身,今后應(yīng)加強團結(jié)努力學(xué)習(xí),改造自己為人民服務(wù)。最后并推出歐陽予倩、楊紹萱、田漢、阿英、馬少波五人負(fù)責(zé)起草宣言。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fā)起人名單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fā)起人名單(以姓氏筆劃為序):丁聰、 丁國岑、 丁濤、于山、 于伶、于宗昆、 方華、王一達(dá)、王聰文、王學(xué)民、王頡竹、王瑤卿、 王亞平、王諭、王鐵夫、 王元和、 王若愚、 王金璐、王少芳、 王瑞林、 王敏、六歲紅、 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 仇戴天、田漢、白云峰、 白家麟、 巴南岡、史曼尼、 史若虛、 江新熔、伍月華、 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開民、阿英、阿甲、 何海生、何遲、 李伯釗、李一氓、 李和曾、 李桂云、 李金鴻、 李紫貴、 李云、李綸、 李長山、 李瑞來、李少春、李碧巖、 李仲英、 李永華、李桐森、李鐵英、 李實、 宋之的、邱玉成、呂君 樵、杜云振、 沈金波、沈云陔、 沈知白、沈傅斤、吳天寶、吳寶華、吳幻蓀、郭沫若、 郭蘭英、郭硯芳、 柯仲平、 茅盾、 林巖、林秋雯、林鵬程、金素雯、 金素琴、孟麗君、武幗英、周揚、 周巍峙、 周亞川、周璣璋、 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達(dá)仁、周天棟、 周嘯天、 洪深、哈鴻濱、南鐵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鳴、栗金池、梁小鸞、 唐遠(yuǎn)之、孫盛武、 翁偶虹、 范季高、 范瑞娟、 徐平羽、徐繼聲、徐特、 徐玉蘭、徐菊華、 徐一鳴、 袁世海、袁雪芬、袁靈云、袁廣和、秦友梅、夏衍、 夏青、馬義蘭、馬少波、馬齡童、馬茂嶺、馬健翎、馬彥祥、 張致祥、許萬恒、張凌霄、張國礎(chǔ)、張春山、 張青、張一然、張文俊、張夢庚、張庚、張和元、 張東川、張僖、張革非、 張忠民、 張魯、高玉倩、高連榮、 高維廉、高步云、陶鈍、 陸定一、 崔嵬、崔炳玉、崔東升、 崔克、 陳伯達(dá)、 陳山、陳綺霞、 陳其通、陳梅森、 陳德明、 曹禺、 曹克英、曹慕髡、 陽翰笙、 云燕銘、湯增桐、 康生、 康農(nóng)、程硯秋、梅蘭芳、焦菊隱、楊紹萱、楊韻甫、楊菊萍、 姜椿芳、景孤血、 喜彩蓮、董大民、 郭玉昆、黃松齡、黃韋、馮玉昆、葉盛蘭、葉盛章、虞棘、趙樹理、趙子岳、 趙毅敏、趙更生、 趙光、趙奎英、 筱文艷、 熊佛西、管韻華、管韻聲、魯誥、劉芝明、 劉沛、劉子西、 劉小云、劉乃崇、劉念渠、齊燕銘、齊濟民、 蓋玉亭、蘇恩厚、潘之汀、潘喜云、 鄭振鐸、裴 東籬、魏靜生、魏晨旭、關(guān)鳳奎、 鄧澤、歐陽予倩、 應(yīng)云衛(wèi)、韓世昌、羅合如、蘇堃、蘇世明、 蕭長華、蕭盛萱、蕭慎、 嚴(yán)樸、 蕭三、欒少山、 顧仲彝演出經(jīng)歷
1963年9月30日,農(nóng)歷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63年赴滬演出
中國京劇院二團在中國大戲院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云溪、張春華、江新蓉、高玉倩等。
1965年3月12日,農(nóng)歷乙巳年二月初十日:中國京劇院在滬首演《紅燈記》
中國京劇院一團在人民大舞臺公演《紅燈記》。主要演員錢浩梁、高玉倩、劉長瑜、 袁世海。演出42場,觀眾11萬多人次。
1981年8月25日,農(nóng)歷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時:北京舉辦紀(jì)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
文化部在北京舉行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紀(jì)念演出,演于人民劇場。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武家坡》:沈小梅,梅葆玥;《進寒窯》:高玉倩,梅葆玥;《算軍糧》:高玉倩,梅葆玥,李金泉,石玉明,趙永泉,張元智;《銀空山》:陳永玲,黃世驤,董維賢;《大登殿》:梅葆玖,陳永玲,李和曾,李金泉,方榮慈,羅世保)
1982年11月3日,農(nóng)歷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中國京劇院二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云溪、李世濟、張春華、景榮慶、高玉倩。張云溪舉行告別舞臺演出,與張春華合演《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