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始祖
戰(zhàn)國初期,晉國滅中山國,后又復中山國。公元前406年,魏國再滅中山國,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復中山國。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國以中山國的姬愷(或魏愷)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賜姓易氏,稱為易愷,此易愷即《萬姓統(tǒng)譜》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這就是易姓的起源。
戰(zhàn)國后,易愷的后裔易仁福南遷到今江蘇太倉州。后裔易萬年于公元222年遷湖南瀏陽,三傳,于公元257年生易雄。從易雄開始,易氏有世系可循,這個易雄就是現(xiàn)代易氏的確實可考的始祖。易姓共有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優(yōu)公系。
易雄東晉長沙 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 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 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東晉朝廷平復王敦之亂后,為表彰易雄忠義愛國行為,將遺體運回瀏陽與夫人合葬在瀏陽縣棖沖鎮(zhèn)宋家園將軍洞。有副對聯(lián)是真實寫照:一人死國,滿門殉節(jié),浩氣凌云,樟樹潭凝千載碧;晉史垂名,禹甸增輝,蒼天有眼,將軍洞瘞九州賢。
早期歷程
易雄,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也。少為縣吏,自念卑賤,無由自達,乃脫幘掛縣門而去。因習律令及施行故事,交結 豪右,州里稍稱之。仕郡,為主簿。張昌之亂也,執(zhí)太守萬嗣,將斬之,雄與賊爭論曲直。賊怒,叱使牽雄斬之,雄趨出自若。賊又呼問之,雄對如初。如此者三,賊乃舍之。嗣由是獲免,雄遂知名。舉孝廉,為州主簿,遷別駕。自以門寒,不宜久處上綱,謝職還家。后為 舂陵令。
人物生平
湘州刺史、譙王承既距王敦,將謀起兵以赴朝廷。雄承符馳檄遠近,列敦罪惡,宣募縣境,數日之中,有眾千人,負糧荷戈而從之。承既固守,而湘中殘荒之后,城池不完,兵資又闕。敦遣魏乂、李恒攻之,雄勉厲所統(tǒng),捍御累旬,士卒死傷者相枕。力屈城陷,為乂所虜,意氣慷慨,神無懼色。送到武昌,敦遣人以檄示雄而數之。雄曰:“此實有之,惜雄位微力弱不能救國之難。王室如毀。雄安用生為!今日即戮,得作忠鬼,乃所愿也。”敦憚其辭正,釋之。眾人皆賀,雄笑曰:“昨夜夢乘車,掛肉其傍。夫肉必有筋,筋者斤也,車傍有斤,吾其戮乎!”尋而敦遣殺之。當時見者,莫不傷惋。
歷史評價
易雄為國平叛、英勇捐軀的悲壯之舉和忠義精神,受歷代帝王的褒揚。晉朝追封忠靖將軍,并在故居建忠愍祠春秋二祭。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敕封爵加謚忠愍侯;明洪武年間,明太祖追贈宜陽別駕神銜,御制榜旌,敕有司每歲誕辰祭祀;清雍正七年、乾隆三十三年,特詔查古昔陵寢忠烈祠等修葺事。
軼事典故
湖南流傳著《易雄就義》的典故。
后世紀念
東晉名將易雄誕辰1750周年,清明節(jié),全國各地易氏后人代表到我市棖沖鎮(zhèn)嘉園村將軍洞祭掃易雄墓,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座曾經破敗的千年古墓,在得到民間力量的大力保護下,終于又重現(xiàn)了歷史上恢弘的氣勢。 易雄墓始建于東晉,距今已1600多年,《國家文物志》、《湖南通志》上都有記載,是我市境內裝飾檔次最高且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墓,于2005年被公布為長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墓歷經三次重修,終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再加上在上世紀遭遇盜墓、興修水利被撬石料等破壞,一度呈現(xiàn)出破敗不堪的景象。 為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全國各地易氏后人踴躍捐資達15萬元,參照歷史資料進行重修,全部完工后,屆時墓區(qū)將恢復原有的三級臺階布局、配套裝飾齊全的面貌,還將增加詩詞碑林等設施,將易雄將軍墓打造成我市又一特色旅游景點。 據悉,此次對易雄墓的修繕得到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的支持。他認為重修千年古墓是善舉,理應支持,他也為保護這座千年古墓匯來了1000元。易中天還多次來信與我市易氏后人聯(lián)系,詢問自己與易雄的關系,據考證, 易中天為易雄的53世孫。 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對這種民間捐資修復文物保護單位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文物保護工作在確保政府投入的主導地位的同時,要發(fā)動社會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