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袁保慶少年時代,袁家尚三世同堂,全家八口人,僅有土地三十多畝,家計窘迫。父輩兄弟四人都在讀書,全靠祖母郭氏苦心經(jīng)營,才勉強維持全家生活。后來父輩中四人有三人入仕,特別是叔父袁甲三官職不斷升遷,家境才開始好轉。
經(jīng)歷
七歲時,他與堂弟袁保恒,同受讀于叔父袁甲三。袁甲三管教嚴格,細心教他們讀儒家著作。袁甲三入仕后,他們又到鄰村繼續(xù)讀書。袁保慶性格內(nèi)向,不好玩耍,經(jīng)常一個人思考問題,對老師所教內(nèi)容都能融會貫通。遇到宋儒以來的著作,總是探賾索隱,務求甚解。
青年時期,正是袁甲三統(tǒng)軍剿捻時期。袁甲三恐他們學業(yè)無進,就把他們召入軍中,一方面讓他們參與軍事行動,一方面特聘睢州著名塾師呂新吾、湯潛庵為他們授課。先生們對袁保慶的評語是:“學切于實用”。咸豐八年(1858年),叔父讓他回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試,考中了舉人。因為他在叔父軍中作戰(zhàn)勇敢,親自帶領清軍攻克了安徽的六安,被副督統(tǒng)勝保上奏朝廷,封光祿寺署正。
咸豐十年(1860年),順天府丞毛昶熙督辦河南團練,奏請袁保慶幫辦,專司訓練。那年十月,山東捻軍集結亳州擬西進,袁保慶督率團丁聲援官軍,在開封、歸德(商丘)一帶布陣阻敵。戰(zhàn)斗中,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率軍在數(shù)日內(nèi)殺死捻軍幾千人,捻軍節(jié)節(jié)敗退,隨后退回亳州。袁保慶又率領軍隊攻破夏邑、睢州等地,斬殺捻軍首領數(shù)人,被朝廷嘉獎四品銜并賞戴花翎。
第二年正月,捻軍占領了陳州宋集、雷集一帶,袁保慶約請道員周旭徵帶領團練前后夾擊,再次大敗捻軍。同治二年(1863年),豫皖交界捻軍四起,侵擾正陽、息縣、項城、沈丘等地,還占領了新蔡縣城。毛昶熙及欽差大臣勝保,先后把陳州、汝寧防地交給袁保慶。袁保慶率軍奮戰(zhàn),先后擊潰多處捻軍,俘虜并殺死捻軍大小首領上百人,攻克或收復了被捻軍占領的路閻莊、三官廟等五十多個村寨。捻軍將領王九現(xiàn)、李如松率兵攻占了項城尚店寨。袁保慶督軍和他交戰(zhàn)五十多個晝夜,最后殺死了李如松等十九名捻軍將領,斬首、俘虜捻軍三千多人。這次戰(zhàn)役大獲全勝,袁保慶又被加封鹽運使銜。
同治四年(1865),河南巡撫張之萬保舉袁保慶為道員,留河南補用,浙江巡撫馬新貽也力保留浙江補用,但都未被吏部批準,卻被旨封為知府,發(fā)山東補用為濟南府。同治七年,升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再次力保袁保慶赴江蘇辦江防,終被軍機處議準,欽封江寧鹽法道,掌一省食鹽的生產(chǎn)、運銷,衙門設于南京。這年袁保慶四十五歲。
在鹽法道任上,他查看河工,督辦鹽務,并指揮江防水陸各軍,清正廉潔,恪盡職守,克勤克儉,晝夜操勞。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慶病故于任所,終年48歲。謚“中義”,生平事跡被宣付國史館,附祀于臨淮袁甲三專祠內(nèi)。
袁保慶逝世后,袁保齡將他的文稿編撰為語錄體《自乂瑣言》一書,詳述為官之道。如他認為官民本是一體,當官的只要能對老百姓關心五分,老百姓就會對你頌揚十分!肮俨回撁瘢駭嗖回摴!彼运貏e強調(diào):“為官者,不責己而責民,卻動曰百姓不好,是醉語耳!”據(jù)說,他逝世時留給嗣子袁世凱的,就有這部書。袁世凱的一生,受其影響甚大。這部書于辛亥年夏,被收入清芬閣刊印的《項城袁氏家集》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