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陶福履“少以詩名”,“于學無所不窺,尤其留意鄉(xiāng)先生遺書”。他在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因母病而請假回鄉(xiāng),在侍親的同時即開始刊刻《 豫章叢書》。母死,喪事百日完畢,則全力投入這一工作。守孝三年之期,完成了江西鄉(xiāng)邦文獻的第一次匯集和刊刻。所編《 豫章叢書》分為三集,分別由歐陽熙、喻震孟、皮錫瑞作序。 最后刊刻成書于光緒21年(1895年)。
匯編和刊刻《豫章叢書》
關于他匯編和刊刻《豫章叢書》,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事情的緣起。據(jù)為《豫章叢書》第一集作序的歐陽熙說:他的老師樂平人石景芬(蕓齋),感慨當年阮元刊刻皇清經解和撰十三經校勘記,實賴江西人之力,但皇清經解卻未收江西人的著作,于是發(fā)愿要匯編江西人的經學著作,并叮囑歐陽熙留意,但此愿未遂而石景芬已逝。歐陽熙與陶福履談及此事,才知陶福履也早有此愿,于是合兩家之書一起編選刻印,并將經學擴大到經、史、子、集四部,名之為《豫章叢書》。
二是編刻《豫章叢書》的深層目的。喻震孟在《豫章叢書》第二集的序言中說:當時“學者沉溺于帖括浮濫之中,無人讀書,而古籍之傳者亦日就湮沒。前之人莫由持餉乎后人,后之人無由乞靈于前人,人才之所以日衰,風氣之所以日壞,職是故也。”而 皮錫瑞在《豫章叢書》第三集序言中也說:“君之意在表彰先哲,而津逮后學之功尤偉。”顯然,陶氏之所以編刻《豫章叢書》,是想借珍貴的先賢遺著的傳播,造就人才,改變風氣。
三是當時陶福履的經濟狀況。著手編刻《豫章叢書》在陶福履剛入 翰林的第二年,后又經母喪,家境并不寬裕。歐陽熙在序言中說:“君甚貧,舊廬尚質于人,羔雁所入,乃以為表彰先哲之用,君為用非所謂賢豪而何耶?”就此三點來看,陶福履編刻《豫章叢書》書的首創(chuàng)之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