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親蔡彥高,金陵府全椒縣居民。 母親洪氏,虔誠的佛教徒,奉觀音大士,一夜因夢見觀世音菩薩抱送童子而有孕。七歲時,鐘愛他的叔父病死,德清開始思索生死去來的問題。德清九歲時,常隨母親至寺院禮佛,能背誦《普門品》。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德清十二歲,辭親入 報恩寺依西林永寧和尚誦習經教,兼習儒學及古文詩賦。不久,即能背誦《 法華經》,并博通內外 黃老之學。
求法因緣
十九歲,德清往謁棲霞山云谷法會禪師領受禪法,讀到《中峰廣錄》時,體會禪中三昧,乃決志參禪,便返回報恩寺出家,受具足戒。一日,聽和尚講《華嚴玄談》,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因而懇切仰慕華嚴宗清涼澄觀法師的為人,自字“澄印”。
自號憨山
隆慶五年(1571),他北游參學,先至北京聽講《法華》和唯識,并參徧融(真圓)、笑巖(德寶)二巨匠,請示禪要。繼往游五臺山,見北臺憨山風景奇秀,即有取為自號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獲識當時名士 王鳳洲、汪次公、歐楨伯等,以詩文相唱酬。
萬歷二年(1574)他又離京行腳,游嵩山、洛陽,至山西 蒲州會見妙峰,和他同上 五臺山,居北臺之龍門,專事參禪。萬歷四年(1576), 袾宏游五臺山,與憨山敘談五日,使其深受禪凈兼修思想的影響。萬歷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臺山設“祈儲道場”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無遮會為道場回向。越年在山講《華嚴玄談》,聽眾近萬人。
萬歷十一年(1583),德清赴東海牢山(山東嶗山)那羅延窟結廬安居,開始用憨山為別號;侍笄彩顾腿Ы馂樗ㄢ志幼,當時山東遭災荒,他即建議將此費全數(shù)施舍給災民。萬歷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經十五部分送全國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與東海牢山,因無處安置,又施材修寺,稱海印寺。同年,真可(達觀)與弟子道開為刻藏事特來訪他,住了兩旬而去。萬歷二十年(1592),他訪達觀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經山,巡禮隋 靜琬所刻石經。時靜琬塔院為僧所賣,達觀出資贖回,德清撰《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
充軍廣東
萬歷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恰恰太后又派了個當時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經到牢山,這樣就遷罪于德清。他從北京回來,被捕下獄,以私創(chuàng)寺院罪名充軍去廣東雷州。他于十月間攜侍者福善南行,至韶關,入曹溪南華寺禮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達雷州。時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他發(fā)動群眾掩埋并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zhèn)府令他還廣州,當?shù)毓倜裱瞿剿膶W德,經常有人去訪問他。他即以罪犯服裝登座為眾說法,創(chuàng)開嶺南的佛教風氣。
住持曹溪
萬歷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時南 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后,開辟祖庭,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guī),一年之間,百廢俱興。萬歷三十一年(1603),達觀在京師因《妖書》事,被捕下獄,又累及德清,仍被遣還雷州。這中間他曾渡海游海南島,訪蘇東坡故居,作《瓊海探奇記》。
萬歷三十四年(1606)八月,明廷大赦,德清于是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自往端州采運大木。有僧挾嫌誣他私用凈財,訟于按察院,他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訊,大病幾死。后來雖真相大白,他卻堅決辭去曹溪的住持,至廣州長春庵,為眾講經。
結緣廬山
萬歷四十一年(1613),他從廣州至衡陽,居靈湖萬圣寺。緇素又在寺傍為他建成曇華精舍。他在衡陽寫成了《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略疏》,并自開講。
萬歷四十四年(1616)四月,他離湖南,至九江,登廬山。九江四眾弟子為建靜室于五乳峰下,他很愛其環(huán)境幽寂,有終老其地之意。后到徑山,即為達觀舉行荼毗佛事并撰塔銘。
萬歷四十五年(1617)正月,他又去杭州云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時各地僧徒領袖在西湖集會歡迎他,盛況一時。歸途經蘇州、華嚴學者巢松、一雨請入華山游覽。又被弟子洞聞、漢月及居士錢謙益迎至常熟虞山,說法于三峰清涼寺。同年五月回廬山。
這時九江眾弟子為他在五乳峰下擴建道場,他即命名為法云寺,于此為眾開講《法華》、《楞嚴》、《金剛》、《起信》、《唯識》諸經論,并效遠公六時禮念,專心凈業(yè)。又為繼續(xù)華嚴一宗的遺緒,據(jù)《清涼疏鈔》撰成《華嚴經綱要》八十卷。
圓寂前后
天啟二年(1622),德清應韶陽太守張公之請,再入曹溪,為眾說戒講經。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向大眾宣布道:“老僧世緣將盡矣!”有僧請他垂一言,他說:“金口所演,尚成故紙,我又何為?”(《憨山大師傳》,《憨山老人夢游集》卷五十五),后焚香趺坐而逝,世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九,諡號“弘覺禪師”,后人為他立塔于南華寺天子崗。崇禎十三年(1640),弟子們將遺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劉起相《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憨山德清靈龕于天啟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歸匡山。因匡山地多陰,不便安葬,經二十年后又從匡山重返廣東曹溪。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fā)猶生,衣服尚新,只是開龕以后立即見風零星飄碎。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其體。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涂罷以后即離去不見。然后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于憨山寺內。
主要成就
中興曹溪
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 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今廣東省曲江縣)曹溪寶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jiān)三年(公元504年)。經過南北朝和隋唐之際軍事戰(zhàn)亂,到了唐初,寶林寺近于毀廢。六祖慧能剃度后再次回到韶州曹溪,住持寶林寺,對寶林寺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使得其香火鼎盛。至明末,這座唐朝著名的禪宗道場,已經破落不堪。修行的僧人們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經營生產。憨山德清有感于曹溪祖庭的敗落,著手進行整治,歷經一年,使大鑒之道,有勃然中興之勢,被尊為曹溪中興祖師。
佛學主張
修心
關于德清的佛學思想, 吳應賓在其《憨山大師塔銘》中曾說,德清有與圭峰宗密、覺范和延壽諸家相似之處,在法界觀上似宗密,在文字禪方面似覺范,在以心為宗方面似延壽,可見其思想,并不拘于一家。
德清是臨濟系統(tǒng)內的禪僧,在禪學觀上,德清堅持原禪的一些基本觀點,他論為人人自心光明圓滿,各各現(xiàn)成,不欠毫發(fā),眾生因為無始劫來的愛根種子造成的深厚妄想,障蔽了這個妙明之心,得不到真實受用,一心只在妄想世界里做活計,流浪生死。只要一念頓歇妄念,就能徹見自心,清凈本然了無一物,這就叫悟。他強調,所謂修,所謂悟,都是修此心,悟此心,不是離開自心而別有可修可悟者。
德清進一步證明為什么只需修此心,悟此心,他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法只是解說這八個字。心外無法,心外無事,所以,“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示蘄陽宗遠庵歸宗常公》,《憨山老人夢游集》卷七)。所謂事法,只是識所變現(xiàn),識只是心迷而有,已經失去真如之名,推究自心,則了無可得之處。
德清認為,本質上禪宗向上一路,直指自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無需修行,而處處都真,平常生活,都見法身,“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示靈州鏡上人》,同上卷三)不但無修,也無知解,無文字般若,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都用不著,要將文言字句,全都去除。“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于齒頰之端耶?”(同上)這卻是與 紫柏真可有些差異的。但是,末法時代,“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保ā洞疣嶇麕r中丞》,同上卷一)所以不可能像祖師那樣的直指,學人不能頓悟,而有參禪提話頭之說,但祖師們并未有公案話頭之類。德清并不反對參話頭,他只是指出,參話頭不是在公案話頭、文字語句上下功夫,要的是參究自己,而禪界學人,卻”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后世人眼睛?”(《示參禪切要》,同上卷六)德清強調參禪要下疑情,有懷疑精神,他非常推崇“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這一原則,疑情破處便是悟。參禪又要有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辱力,決不能思前算后,決不能怯弱。
融凈
德清的凈土思想,是自心凈土,他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凈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茍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xiàn),步步極樂家邦,又何以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凈土可歸耶?”(《示優(yōu)婆塞結念佛社》,同上卷二)這就是與凈土宗所講的西方凈土有所區(qū)別,實際上以禪的思想加入并改造凈土宗,如果從禪凈合一的角度分析,是以禪為主而融入凈土,這與袾宏所講的西方凈土有些區(qū)別,但在實際操作上,則又是講他利的。
修行
凈土法門的具體修行方法,德清弘傳的是念佛,他在雷州時,就向不能進修自度的人傳授念佛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念三五千聲,或念一萬聲,早晚如此。
德清又從話頭禪的角度,把參禪和念佛結合起來,參話頭只要參這個念佛,“只是心心不忘佛號,即此便是話頭!保ā洞鸬峦鯁枴,同上卷十)就是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為話頭,下個疑情,審問這念佛的是誰,再提再審,審之又審,看看這念佛的究竟是誰,這樣一切雜念當下頓斷,不容再起。
德清不只主張禪凈融合,也講禪教融合,三教融合。關于禪教,德清認為達摩雖講禪是教外別傳的,其實他也是以教來印證禪的,可見教禪本無二致。禪宗中雖然也有超佛越祖之談,但實際上也是要人成佛作祖去的,而要成佛作祖,必須要遵照佛祖的言教而行。舍教而習禪,“是舍規(guī)矩而求方圓也”(《示六如坤公》,同上卷八)。
三教融合
關于三教,德清花了很多篇幅來說明三教的融合,他有一句名言,“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保ā秾W要》,同上卷三十九)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全無而稱之為人者,則是貌似人而已。
憨山有關三教之會通,比較完整而有系統(tǒng)的論述,見于所著《觀老莊影響論》一篇中。三教之間,特別是儒佛之間,德清也提出了許多融合的根據(jù),最根本的,儒家講忠講孝,德清則講佛教也講忠孝的:“出家人寧可上負佛祖,下負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負,不可負君,不可負親。”
主要作品
佛經注釋類
經書名稱 | 數(shù)量 | 備注 |
《觀楞伽經記》 | 八卷 | |
《楞伽補遺》 | 一卷 | |
《華嚴經綱要》 | 八十卷 | |
《法華擊節(jié)》 | 一卷 | |
《金剛經決疑》 | 一卷 | |
《圓覺經直解》 | 二卷 | |
《般若心經直說》 | 一卷 | |
《大乘起信論疏略》 | 四卷 | |
《大乘起信論直解》 | 二卷 | |
《性相通說》 | 二卷 | 卷上為《百法明門論論義》,卷下為《八識規(guī)矩頌通說》 |
《肇論略注》 | 六卷 | |
《道德經解》 | 二卷 | 一名《老子解》 |
《觀老莊影響說》 | 一卷 | |
《莊子內篇注》 | 四卷 | |
《大學中庸直解指》 | 一卷 | |
《春秋左氏心法》 | 一卷 | |
《夢游詩集》 | 三卷 | |
《曹溪通志》 | 四卷 | |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 一卷 | |
《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 | 二卷 | |
以上資料來源 |
另外,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的有《憨山老人夢游集》四十卷(現(xiàn)流通本五十五卷)。
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冊本《續(xù)藏》。
詩詞
山居詩之一
松下數(shù)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
日月升沉不住,白云來去常閑。
山居詩之二
門前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
獨坐了無言說,四看妄念全消。
山居詩之三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史書記載
陸夢龍《憨山大師傳》
明代禮部主事 黃端伯《憶憨師詩》:龐眉皓鬢坐山中,五乳峰高插碧空。天矯寒潭龍出入,腥風吹徹雨漢蒙。
軼事典故
頓悟法界
嘉靖四十四年,德清至天界寺習禪,云谷禪師授以念佛公案,德清發(fā)奮參究。一日,德清在天界寺聞法后,發(fā)現(xiàn)寺中后架精潔,對凈頭不由得生起敬意。及至探訪,才知是一位全身黃膽,卻兩眼炯炯有神、目光激射的妙峰禪師。德清欣賞妙峰的率真,應其病情需要準備了果餅去探視他,并與他約定結伴同游。不料數(shù)日后,妙峰卻不告而別,不知去向。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德清二十四歲,開始游歷四方,參謁善知識,隨身僅有一缽,一路逕往風雪霜寒的北國天地而去,想藉此經歷一番冰寒徹骨的磨煉。一日,他托缽于寒風刺骨的廣隆市,自忖得意:“只此一缽,可抵萬鐘厚祿矣!”當他行腳至京師時,一位身著衲衣,蓬頭垢面的苦行僧來到面前,德清立刻是妙峰。二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隨后兩人連袂參訪笑巖等二禪師。萬歷元年(西元一五七三),德清游五臺山,見 憨山奇秀,乃取“憨山”為號。第二年,德清與妙峰結冬于蒲阪,閱 僧肇的《 物不遷論》,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歸”一段,頓明旋嵐偃岳之妙,去來生死之疑,即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泵罘逡姷虑迳袂楫愑谖羧,遂問有何所得,德清回答:“夜來見河中兩鐵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絕消息!泵罘逭f:“恭喜你已有住山的本錢了!”德清已然泯除能所的對待,當下體證自性的無分別智。
結緣太后
神宗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憨山德清應 神宗皇帝 朱翊鈞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號稱“九蓮菩薩”)之請,與妙峰、大方二師于五臺山啟建祈皇嗣大法會。憨山隱居東海牢山(即嶗山)一年多后,慈圣皇太后為嘉慰憨山當年祈嗣之勞,特派專使親訪,力請憨山入京受賞,憨山固懇謝不就。慈圣皇太后復遣前使送三千金予憨山,仍婉辭以拒,并與使者相商,將該筆巨款轉作賑濟山東饑民之用;憨山慈悲利他的善行,不僅令當?shù)馗咐香懜形鍍,也使慈圣皇太后贊嘆不已。
明萬歷十八年(1590)時,慈圣皇太后施刻了五萬冊《佛說高王觀世音經》頒行天下。龍牌上榜題寫明:大明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萬歷庚寅正月吉日發(fā)心刊版施印。以求“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可見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深受憨山德清念誦《高王觀世音經》的影響。
牢山劫難
萬歷二十三年,憨山德清被以私造寺院的罪名充軍于廣東雷州。
德清被捕充軍的消息遍傳京城,城中士民老小及微服官員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見人心之感化。當行經南京時,德清母親迎于江上,母子相見歡喜,談話音聲清亮,內心沒有絲毫的滯念。他不禁開口問道:“母親!當您聽到兒子面臨死生大事時,難道一點都不憂慮嗎?” “死生是既定的因緣,我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都不曾憂慮,又何憂于你呢?”母親再叮囑他:“你要以道自愛,不必憂愁于我,今日我就要先與你作長別了!钡虑甯袆拥卣f:“如果普天下的母親都能有這樣的見解,那里不能頓盡死生之情?”因此,他在《憨山大師夢游集.母子銘》中寫道:“母子之情,磁石引針;天然妙性,本自圓成。我見我母,如木出火,木已被焚,火原無我。生而不戀,死若不知,始見我身,是石女兒!薄∪f歷二十五年,德清抵達雷州鎮(zhèn),時值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德清發(fā)動群眾掩埋并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zhèn)府令他回返廣州,當?shù)毓倜癯缪銎鋵W德,經常有人來訪。德清身服囚衣仍為眾說法,追隨他學佛悟道者眾多,他亦立下弘經之愿,日日以布教、弘法、著述為事,并著手疏論《楞伽》、《楞嚴》諸經。
得法弟子
憨山德清的得法弟子很多。
據(jù)《夢游集》記載,跟隨憨山德清在獄中的福善和尚;
隨德清流放廣東的善與、通炯、 超逸、通岸諸人;
安徽 舒州(今 安慶市)的 吳應賓和常熟的 錢謙益;
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人 陸夢龍;
另外還有一位劉起相,記述了憨山德清靈龕還歸曹溪寶林寺供奉始末。
人物評價
明朝末代皇帝 崇禎曾為其作《御贊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狀?撐持法門,已作棟梁。受天子之鉗錘,為佛祖之標榜!
吳應賓認為“縱其樂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說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間障難,似覺范(慧洪);森羅萬行以宗一心,而產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延壽)”。
梁啟超在德清作品上題跋:憨山法師手書遺偈,飲冰室藏。憨山大師以法事因緣謫戍吾粵,中興曹溪,晚歲雖一度逾嶺,入衡廬諸岳弘法,然卒歸示寂于曹溪,蓋師與吾鄉(xiāng)勝緣深矣。遺墨傳世已少,得此竊自喜。辛酉(1921)正月,啟超記。
徐頌鵬教授認為憨山德清是明代僧人領袖,并出書《明代僧人領袖――憨山德清的生活與思想》。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 啟功對憨山大師的書法有過很多評價,其中有一首詩寫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原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
后世紀念
肉身
憨山德清與六祖 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華寺內。
紀念堂
憨山大師紀念堂位于和縣綽廟鄉(xiāng)—古渡口蔡淺。公元2004年,南華禪寺 傳正法師主持興建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