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年十八貢于鄉(xiāng),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為《學規(guī)》俾守之。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たh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馀,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jīng)訓。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譯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親朱松字喬年。朱熹從小聰慧過人,剛能夠講話時,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敝祆鋯柕溃骸疤斓纳厦媸鞘裁?”父親覺得十分驚奇。到他入學跟從老師讀書時,老師教他讀《孝經(jīng)》,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像這樣去做,就不能算作一個人!”他曾經(jīng)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
十八歲參加鄉(xiāng)貢考試,后考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軍。到任后,興利除弊,正值當?shù)匾荒瓴幌掠辏种匾曎c濟災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結束后,朱熹上表請求按照規(guī)定的標準獎賞獻糧救災的人。他還經(jīng)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朱熹)找到了白鹿洞書院的遺址,上奏皇帝(孝宗皇帝)請求重建,并制訂了《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讓學生們遵守。當時浙東發(fā)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要求他當天輕車前往就任。(然而)又因為朝廷對南康主動獻納糧食救荒的人沒有給予獎賞,朱熹辭謝了這一職務,等到朝廷的獎賞頒發(fā)后,他才受職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給其他州郡寫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們的商稅,等朱熹到達浙東,外地商船運來的糧食已經(jīng)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訪民情,到州縣巡行考察,單車獨行,不帶隨從,所到之地,人們都不知道他的身份?たh的官吏害怕他的嚴峻的作風,有的甚至棄官離去,轄區(qū)之內,秩序肅然。所有丁錢、役法這類規(guī)定條款,如對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來加以革除。朱熹在賑濟災荒之馀,還按照實際進行規(guī)劃,一定為百姓做長遠的打算。有人毀謗朱熹,說他政務荒疏,皇上對王淮說:“朱熹政績確是大有可觀啊!
朱熹在考中進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績,九考則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貧寒,以至常常斷糧,但他卻能安然處之。有的學生從遠方來向他請教,他就用豆飯藜湯來招待,并和他們一起吃飯。朱熹常常(需要)開口向別人借錢以維持生活,但是,對于不合道義的錢,卻一分不取。朱熹做學問,大致通過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內在規(guī)律,并自我檢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他曾說過,古代圣賢的思想學說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賢經(jīng)書的宗旨沒有闡明,圣賢思想學說的傳授也就含混隱晦。于是,朱熹竭盡精力,深入探究圣賢的思想準則。他所寫的書在世上廣泛流傳。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作注的書作為學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寫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學生的問答一共八十卷,還有別錄十卷。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生平
淳熙二年(1175年),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淳熙五年(1178年),經(jīng)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后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紹熙間(1190~1194),朱熹應在祥芝芝山講學的著名學者邱葵的邀請,到芝山游覽,與邱葵互相唱和,并留下題詠芝山的文,其詩曰:“床頭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懷過鳥語,獨聞山雨對花時。”后人將此詩刻石立碑于芝山上。[1]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fā)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xiāng)(今屬上塘鎮(zhèn))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朱熹還先后到過樂安、金溪、東鄉(xiāng)等地。在樂安流坑為村口“狀元樓”題寫了匾額。應陸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書院講學,并書“一家兄弟學,千古圣賢心”相贈。在東鄉(xiāng)路過潤溪(水名)時,留有《過潤溪》詩。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7)詔賜遺表恩澤。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笨质呛笕烁綍,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熹十分熱衷道學,與當?shù)氐缹W家交往甚密。這種環(huán)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師承當時的洛學一脈“南劍三先生”李侗的教誨,開創(chuàng)閩學,集理學之大成,與“南劍三先生”并稱為“延平四賢”。朱熹受教于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敝祆鋭t問:“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jīng)》,在書題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敝祆涫畾q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后者。因此朱熹既熱衷于道學,同時于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xiāng)貢,據(jù)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的“南劍三先生”道學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里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朱熹認為在超現(xiàn)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fā)現(xiàn)(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而破壞和諧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著善良,主張“發(fā)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系緊張,金統(tǒng)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的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抗戰(zhàn)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臨安,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御之常規(guī)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壓宋朝,隆興協(xié)議之后,宋金結為侄叔,關系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鉆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并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并制定一整套學規(gu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把灾倚,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凹核挥鹗┯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guī)”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xiāng),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jīng)典,他又于儒家經(jīng)典中精心節(jié)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fā)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八臅绊懮钸h,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面控制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于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岳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洞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局法官法 朱熹一生雖然為官時間不長,但總是努力設法緩和社會矛盾,或多或少地為下層人民辦好事。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fā)生饑荒,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有鑒于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愿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饑,則馳半息,大俊則盡”。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nóng)民,無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處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fā)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nóng)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nóng)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經(jīng)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nóng)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強烈反對!敖(jīng)界”終于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jīng)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后,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還鄉(xiāng)。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贛縣)江州(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jiān)察、農(nóng)事等方面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后受當時南宋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南宋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于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侂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于是發(fā)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乘機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tài),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建陽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tǒng)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jīng)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fā)興趣;以《須知》、《學規(guī)》的形式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后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fā)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fā),反對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爸熳幼x書法”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對于讀書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lián)系的含義:①理是先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②理是事物的規(guī)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xiàn)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jù),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tài)。朱熹認為由對立統(tǒng)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xù)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xiàn)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tǒng)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wěn)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tài),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fā),“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fā)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tǒng)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lián)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fā)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叭诵摹背鲇谛螝庵,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圣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lián)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fā),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shù)奈镔|生活欲望,反對佛教籠統(tǒng)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xù)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tǒng)一;诿朗峭庠谛问降拿篮蛢仍诘赖碌纳葡嘟y(tǒng)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tǒng)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lián)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經(jīng)》與《楚辭》的研究,也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文學著作
朱熹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xiāng)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fā)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后一首寫人的修養(yǎng)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fā)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書法,名重一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朱子繼續(xù)道統(tǒng)、優(yōu)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