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a class="ed_inner_link" href="/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8397366"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際瑞、魏禮三兄弟又被稱為“三魏”,他們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為《大鐵椎傳》。
易堂九子為“寧都三魏”(魏禧與兄魏際瑞、弟魏禮)、彭士望(南昌人)、林時益(南昌人)、李騰蛟(寧都人)、邱維屏(寧都人)、彭任(寧都人)、曾燦(寧都人),均為清初善詩文者。
易堂九子是寧都?xì)v史上最負(fù)盛名的一個文學(xué)社團,他們在寧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可惜的是現(xiàn)在的寧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并不多,寧都現(xiàn)在也沒有專門的紀(jì)念館之類的場所來讓人們了解他們,了解我們寧都的人文歷史。
道光間,彭玉雯編有《易堂九子文鈔》。清羅有高《鄧先生墓表》:“至養(yǎng)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氣節(jié)文章聲海內(nèi)!薄秶日侣·文苑·魏叔子先生》:“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菴、確齋外,曰李騰蛟咸齋、邱維屏邦士、彭任中叔、曾燦青黎,敦古友誼,如骨肉子弟,無恒父師。高僧無可,嘗至山中,嘆曰:u2018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u2019”
傳說
“易堂九子”個個不僅文章寫的好,還都具有安邦治國之才,這里有一個傳說。清兵入關(guān)以后,明朝國勢越來越衰微,大有亡國跡象,這時大臣當(dāng)中有聽說“易堂九子”名氣的,進諫皇帝請他們出來輔佐朝政,皇帝就派來一個使者請他們出世救國,使者快馬加鞭,來到寧都翠微峰,打聽到他們的住所,來請他們。傳說“易堂九子”也都有神機妙算之能,正當(dāng)皇帝派來的使者推開“易堂”室之門時,九子令人打了一瓢清水,把一支點燃的明燭“哧”的澆滅,使者正要說明來意,九子對使者說道:“看到?jīng)]有,u2018清u2019水滅u2018明u2019燭,天意不可違,你也不要回去了,否則亦有殺身之禍!笔拐咭宦牐獣r事不可改,也就留了下來,保住了一條性命。
“易堂九子”在當(dāng)時的巨大影響以及他們帶來的贛南文化的興起,是我們的一個驕傲,在同一時期一下子出現(xiàn)九個文化名人,也不能說不是一個小小的奇跡。
九子
魏禧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寧都(今屬江西)人。明末諸生,明亡后隱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會友,并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wù)、重廉恥、畏名義的學(xué)說,結(jié)納賢豪,以圖恢復(fù)?滴蹰g,舉博學(xué)鴻詞,不應(yīng),逝于揚州。魏禧自言"少好《左傳》、蘇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無專嗜,唯擇吾所雅愛賞者"(《與諸子世杰論文書》),他的文章有凌厲雄杰、剛勁慷慨之氣。內(nèi)容多表彰民族節(jié)義人事,敘事簡潔,又善議論。清初,人稱魏禧、侯方域、汪琬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氣節(jié),束身砥行,"以經(jīng)濟有用之文學(xué),顯天下百余年"(尚熔《書魏叔子文集后》)。史論如《雋不疑論》、《蔡京論》、《續(xù)續(xù)朋黨論》等,善評古人的是非得失與成敗。傳記如《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家傳》、《邱維屏傳》、《大鐵椎傳》等,文筆簡煉,敘事如繪。此類文章大多表彰志節(jié)之士,顯示出強烈的民族意識。他論文強調(diào)"積理"和"練識"。所謂"積理"即要從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醞釀積蓄,沉浸而不輕發(fā)",使發(fā)而為文章,"大小深淺,各以類觸,沛乎若決陂池之不可御"(《宗子發(fā)文序》)。所謂"練識",即"博學(xué)于文,而知理之要;練于物務(wù),識時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讀書》),他認(rèn)為掌握了這樣的"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實之中"發(fā)前人之所無,成為"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奇文"?偟恼f來,魏禧散文長于議論、敘事,"踔厲森峭而指事精切"(宋犖《三家文鈔序》)。但也有些則是輕率速成之作,流于庸濫,曾受到錢澄之、王慶麟等人的規(guī)勸 和批評。魏禧也能詩,有沉郁雄健之氣。如《讀〈水滸〉》,歌頌梁山英雄能夠同饑寒、共生死,同時鞭撻以詩書道德掩其惡的當(dāng)世權(quán)貴;《賣薪行》、《出廓行》、《入廓行》、《從征行》、《孤女行》等篇則反映了當(dāng)時貧民的生活圖景,也顯示出作者對世事的沉痛感觸。魏禧與其兄祥、弟禮,都能文章,世稱"三魏"。他們的文集合編為《寧都三魏全集》。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詩集》8卷,《日錄》3卷,《左傳經(jīng)世》10卷,《兵謀》、《兵法》各1卷,《兵跡》12卷。
魏祥
魏祥(1620——1677)字善伯,又字伯子,號東房,后改名際瑞。江西寧都人。與其弟魏禧、魏禮合稱“寧都三魏”。年17補弟子員。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以10萬兵攻占寧都城后,魏祥獨身力阻清兵。精通古文,負(fù)才不試,與魏禧、魏禮、邱維屏、彭士望、林時益、彭任、曾燦、李騰蛟等講學(xué)于易堂,世稱“易堂九子”。羅牧與魏祥相交當(dāng)在羅牧隨林時益學(xué)制茶余冠石之時。從魏祥所著《魏伯子文集·尺牘·卷之二·四四》之中:載有《與羅飯!芬粍t,云:“古人作畫,懸紙高壁之間,閉戶旬日,日夕相對,忽有山水煙林,天光地氣,發(fā)于紙上,經(jīng)營慘淡,執(zhí)筆赴之,凡文字書畫,精神距一層之,先落筆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一耳!蔽合殡m僅年長羅牧三歲,但從羅牧習(xí)文、學(xué)畫大大晚于正常的文人雅士,加之羅牧與“易堂九子”之一的林時益的師承關(guān)系,是這一距離可推測的重要原因。羅牧與魏祥的相交,當(dāng)在亦師亦友之間。
魏禮
魏禮,字和公,號季子,寧都人。明諸生。有《魏季子集》。
李騰蛟
清初文學(xué)家、“易堂九子”之一,字咸齋,寧都人。明諸生。有《半廬稿》。其家鄉(xiāng)為寧都縣田埠鄉(xiāng)東龍村。
曾燦
曾燦又名傳燦,字青藜,號止山,寧都人。有《六松堂集》。
彭任
彭任,字中叔,寧都人。明諸生。有《草亭詩集》。
彭士望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達(dá)生,南昌人。自幼聰慧,十歲作《除夕詩》,為人欣賞。十六歲補縣學(xué)生,與新建歐陽斌元研究經(jīng)世之學(xué)。崇禎十二年(1639)父逝世,臨終時囑其當(dāng)以黃道周為師。彭士望對黃道周為人正直、不阿附奸佞的品質(zhì)深為敬佩。黃道周因直言進諫,觸怒思宗而下獄,彭士望四處奔走,竭力營救。清兵攻入北京后,抗清將領(lǐng)楊廷麟謀起兵,彭士望為他募兵。后清兵攻破贛州,楊廷麟戰(zhàn)死。其子為清兵所掠,彭士望竭囊贖出撫養(yǎng)。南明隆武元年(1645),愛國將領(lǐng)史可法受到把持朝政的馬士英、阮大鉞的排擠打擊,督師揚州,他和歐陽斌元應(yīng)召前往,建議用高杰、左良玉軍夾攻南京,以清君側(cè)。史可法未采納,彭士望辭歸。五年后,降清將領(lǐng)金聲桓帶兵反正,清兵二十萬人圍攻南昌,彭士望避難寧都,居翠微峰。在寧都與魏禧、魏際瑞、魏禮三兄弟以及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志氣相投,躬耕相食,論道講學(xué)于寧都易堂,世稱“易堂九子”。他致力于古文辭,尤精于《春秋》、《左傳》諸史。晚年講求實用之學(xué),反對空談。著作有《手評通鑒》、《春秋五傳》、《恥躬堂詩文集》等。
邱維屏
邱維屏(1614年—1679年)字邦士,江西寧都人。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年六十六歲。明諸生。督學(xué)侯峒曾奇賞之,再試皆第一。避亂,隱居翠微峰中,為“易堂九子”之一。古文為諸人所推。魏禧嘗從之學(xué),亦為維屏所重。晚為歷數(shù)、易學(xué),尤精西洋算術(shù)。維屏著有《周易剿說》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均《清史列傳》)并行于世。
林時益
林時益(1618年—1678年),本姓朱,名議霶,字確齋,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卒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歲。本明宗室。清初,變姓名,寄籍寧都。與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謀居處。士望與魏禧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地;乃攜家偕士望往。僑居十余年,與魏氏昆弟相講習(xí)?滴跗吣辏t明故宗室子孫,還田廬,復(fù)姓氏;時益不樂歸,卜居冠石,結(jié)廬傭田以自給。時益為“易堂九子”之一。工書,喜為詩,晚好禪悅。著有冠石詩集五卷,和確齋文集,(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