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志箴聰敏好學,得到鄰人王志貞幫助,考入開封公立農業(yè)專門學校,1919年畢業(yè),因成績優(yōu)異,留校任教。翌年由河南省府議員史保安推薦,任直魯豫巡閱使署蠶桑處長。1923年又受聘任河南省公立農業(yè)專門學校校長。1927年結識 張鈁,先后由張推薦歷任新安縣縣長、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少將軍需處長、河南省政府委員兼賑濟委員會委員、建設廳廳長、財政廳廳長等職。1938年志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2年被選任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議員。
志箴關心青少年和教育事業(yè),“七·七”事變日軍侵華,加之水旱頻仍,大批災童、難童流離失所。1938年由他建議,經(jīng)河南省政府批準籌建災童教養(yǎng)院。他先后興辦私立任時女中、嵩岳中學、耕莘中學和耕莘小學。志箴解囊捐資,置地百畝,作為耕莘小學基金。并兼任耕莘中學名譽校長,物色聘請教師,對耕莘中學會考中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贈送圖書,進行鼓勵。
1920—1925年,他在直魯豫巡閱使署任職期間,為洛陽西工的綠化親自規(guī)劃,巡視栽種。洛陽桑園街因當時栽種大量桑樹而得名。
志箴開明愛國,對進步青年和中共黨員給予同情,如 劉瀟然、 李靜宜、 周筱沛、 劉道安、 李錫九等。因共產黨嫌疑而被國民黨追捕、扣押,他都設法保護、營救,并給以經(jīng)濟援助和介紹工作。
志箴曾于1929年、1933年兩次向河南省政府及國民政府請求將其故鄉(xiāng)欒川設縣治,1935年11月23日,國民政府照準,由行政院轉內政部咨復置縣,后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未能施行。
1934年志箴為母建造陵園,歷經(jīng)四年,占地五畝,邀請社會名流及國民黨政要員章太炎、徐世昌、吳佩孚、馬相伯、于右任、張學良、戴傳賢、林森、蔣介石、汪兆銘等數(shù)十人為陵園題詞,鐫刻碑碣于園中,留下一代珍跡墨寶。又在祭堂內附設育才圖書館,購置二十四史、《萬有文庫叢書》等圖書2000余冊,供學習借閱,為欒川圖書館之始。并購柏樹苗數(shù)萬株,綠化陵園后龍寨坡,今已蔥郁成林。
此文源之欒川縣志 卷八
常關氏墓園石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