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陜西西安傳統(tǒng)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像葫蘆,因此叫葫蘆頭。葫蘆頭的基本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
吃時顧客先把饃掰成碎塊兒,廚師再把豬腸肚和雞肉、海參、魷魚等排列在碎饃塊兒上,用煮沸骨頭原湯泡三四次,然后加熟豬油和青菜等。吃時佐以糖蒜、辣醬等,鮮香滑嫩,肥而不膩。相傳,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將烹制豬腸肚的方法傳授給長安一家飲食店店主,并將一個藥葫蘆贈給店主調(diào)味。店主按照孫思邈的指點改進制作方法,長安“葫蘆頭”從此有名,千年流傳。
到了20世紀30年代,葫蘆頭已由肉類發(fā)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豬肉類葫蘆頭在用料上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湯中增加了骨頭和雞,使湯味更加濃醇,質(zhì)量提高,成為秋冬時節(jié)的風味小吃。
菜品介紹
名稱由來
葫蘆頭歷史悠久。最早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內(nèi)有名的風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出售,是用豬腸肚做的,食者寥寥無幾。相傳,祖籍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的唐代名醫(yī)孫思邈(人們稱為藥王),他的醫(yī)學造詣很高,有許多醫(yī)學專著,并對飲食醫(yī)療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療專著。一天,他在京都長安一家專賣豬雜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腸”,端起碗剛吃幾口,便覺得有一股騷腥味直沖鼻端,嘴里油膩膩的,很不是滋味,問及店主,才知是制作無方。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yǎng)身之本。物雖好,但調(diào)制不當,也是枉然矣!庇谑,他從隨身攜帶的藥葫蘆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膩之藥物,連同藥葫蘆一起贈給店主。店主將這些香料藥物放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yī)圣指點之恩,將藥葫蘆懸掛門首,并將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菜品特色
葫蘆頭其特點是:饃塊潔白晶亮、軟綿滑韌,肉嫩湯鮮,肥而不膩,醇香撲鼻。吃時配以泡菜更是爽口。葫蘆頭特點:湯濃味醇,油香適口,老幼皆宜,即是佳肴,又是上乘補品。
具體吃法
葫蘆頭泡饃所使用的餅和羊肉泡饃的餅稍有區(qū)別,質(zhì)地松軟一點,掰成的塊也相對大一點;然后由廚師將斜切的大腸及豬肉、雞肉,擺放在大腕里的饃塊上,加適量粉絲,用沸湯澆泡三四次(有點像羊肉泡饃的手法),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后再加適量熟豬油、調(diào)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后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用糖蒜、泡菜、辣子醬等作香口,更是清爽利口。熬湯是將豬骨洗凈、砸斷,配肥母雞下湯鍋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調(diào)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春發(fā)生葫蘆頭泡饃是由進食者將饃掰成箸頭大小塊放入碗內(nèi),然后由廚師將切成坡刀形的腸肚泡三四次,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后再加少量熟油、調(diào)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后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佐以糖蒜、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欲大增。
藥用價值
1935年前后,張學良的東北軍調(diào)到西安后,戰(zhàn)士因水土不服,飲食差異,腹瀉、感冒、腰酸腿痛等疾病不時增多。后來,有病戰(zhàn)士不想吃軍營里的“大鍋飯”,到“春發(fā)生”吃葫蘆頭開開口味,不料吃后頓覺精神爽適,食欲大增,腹瀉、感冒反而治好了。實際上這其中有中醫(yī)“以臟補臟”的食療理論。張學良將軍發(fā)現(xiàn)此事后,命令軍營廚師仿做“葫蘆頭泡饃”,并列為“病號飯”。可是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后來,軍部研究,每天發(fā)20份“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fā)生”泡饃館優(yōu)先照顧。
發(fā)展現(xiàn)狀
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春發(fā)生葫蘆頭已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陜西人都知道“春發(fā)生葫蘆頭泡饃”,全國遍地都有極具中國特色的模仿店,什么“春再來”、“又一生”、“春去來”等等。但是如果有外地朋友點名要吃葫蘆頭,還是建議到最正宗的南院門春發(fā)生葫蘆頭總店。現(xiàn)代的葫蘆頭泡饃是在唐朝的“葫蘆頭”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F(xiàn)代的葫蘆頭泡饃已由單一的品種發(fā)展到海參葫蘆頭、魷魚葫蘆頭、雞片葫蘆頭、大肉葫蘆頭四種。葫蘆頭已經(jīng)有了很多創(chuàng)新品種,海味、魷魚、雞片、豬肉、特制、雙寶、砂鍋、火鍋葫蘆頭等等,在原先的基礎(chǔ)上又新研制出了砂鍋葫蘆頭、火鍋葫蘆頭,形成了一套葫蘆頭系列品種。西安人夸獎葫蘆頭的美味說:“提起葫蘆頭,嘴角涎水流!
地方志記述
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shè)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藥王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diào)料)的方子,讓其如法炮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圣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藥葫蘆以示紀念,并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一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一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jīng)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柜何樂義也挑擔經(jīng)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yōu)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chǔ)上銳意改進,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制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diào)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
制作葫蘆頭要選用新鮮腸、肚,經(jīng)過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續(xù),并適當進行物理方法處理,捋出腸壁上附著的黏液、臟物,除去油膩和腥味,使腸肚潔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后出鍋晾涼,切成坡刀形備用。
行家認為葫蘆頭不在于肉在于湯,故而制湯的方法很講究。先把新鮮豬骨頭洗凈砸碎,入鍋燉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條雞、豬肉,加食鹽、調(diào)料包(即傳說孫思邈配制的八珍調(diào)味品),繼續(xù)用小火熬煮,到湯汁濃白似乳為止。
餅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餼餼饃,必須由顧客掰成如黃豆大小的饃塊,以便浸汁入喳。
有了以上三種半成品,才能配制成品。饃碗進入廚中,廚師取切好的熟腸、肚、豬肉、雞肉各數(shù)片,整齊地排放在饃上,配以水粉絲,用滾開的沸湯反復泡三四次,再加味精、蒜苗絲、辣椒、香菜、添上湯汁,這就成了大肉葫蘆頭。海味葫蘆頭是在大肉葫蘆頭里加人海鮮,如蝦肉、魷魚絲、海參等即成。
西安人吃葫蘆頭各有所愛,大凡青壯年男人喜肉多湯肥,麻辣味重,以過肉癮;婦女喜歡清湯單走,利腸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則喜其形、色、質(zhì)、味之美。據(jù)說腸吸五谷之精華,性溫善補,理調(diào)生機,猶如藥中“甘草”,隨熱即熱,隨涼即涼,冬可暖胃健腸,夏可清熱爽腑。民間驗方中就有“玉腸湯”之稱,腸湯中加大茴、小茴、蓽撥、厚樸、人參等燉之,為健腸補虛之最佳補品。20世紀30年代東北軍到西安后,戰(zhàn)士們不服水土,拉肚子和不思飲食者與日俱增,張學良將軍發(fā)現(xiàn)此事后,命令軍營的廚師們仿制葫蘆頭泡饃,并列入“病號飯”,但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后經(jīng)軍部研究,每天發(fā)20個“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fā)生泡饃館優(yōu)先照顧。
葫蘆頭不僅味道鮮美,且有食療價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間。其好處有一首詩可以概括:“肉如玉環(huán)湯似漿,五味和中適口嘗。辣油紅潤晶如珠,腥味盡除滿口香!
做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
豬腸、豬肚、豬骨、母雞1只、食鹽、面粉、調(diào)料(花椒、八角、上元桂等)、水海參、水魷龜、蝦等海味、粉絲。
制作步驟
1.處理腸肚。要通過挼、捋、刮、翻、摘、回翻、二次援、漂洗、二次挼、笊、三次捋、煮、晾等十二道工序,達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
2.熬湯。先將豬骨頭洗凈砸斷,投入鍋內(nèi)。添水燒開,撇去浮沫,見湯色發(fā)白時,下肥母雞1只,食鹽適量,燒20分鐘后,放入調(diào)料包,小火繼續(xù)熬至湯濃。
3.制燒餅。用面粉烙烤成小燒餅,并且必須用手掰成碎塊,以便浸汁入味。把掰好的饃盛入碗中,加入切成小片的腸吐,配以肉絲、粉絲,用滾開的沸湯泡三四次,配上水海參、水魷魚、蝦等海味,即可食用。
做法二
食材準備
豬大腸、饃、豬白肉、雞肉、魷魚、海參片、料酒、調(diào)料水、味精、香菜末、蒜苗絲、糖蒜、泡菜、辣子醬。
制作步驟
1.將豬大腸洗凈,經(jīng)焙烤、煮后切片或絲。
2.將掰成白果大的饃粒放在碗中,再將大腸、豬白肉、雞肉或魷魚、海參片整齊地排放在饃粒上,用滾開的專制肉湯澆3-4分次,使碗內(nèi)饃塊浸透湯汁。
3.然后放入料酒、調(diào)料水、味精、香菜末和蒜苗絲,最后再澆上湯汁而成。
4.食用佐以糖蒜、泡菜、辣子醬。其特點是,湯釅味醇,鮮香適口。
做法三
葫蘆頭泡饃之所以膾炙人口與它精細的烹制工藝和多種調(diào)料的合理使用是分不開的。其烹制工藝主要有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腸肚要經(jīng)過挼、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
食材準備
豬大腸、豬肚、精鹽、醋、花椒、八角、桂皮、草果、饃。
制作步驟
1.處理腸、肚
取30千克豬大腸,24千克豬肚各用精鹽(240克)、醋(300克)分別用手搓揉20分鐘,除去油膩和腥味。
將用鹽、醋揉搓過的腸子放入清水中,左手捏住腸頭,右手握緊腸子,先捋凈腸子外壁上附著的黏液、臟物,再將肚子展平,用刀刮去外皮薄膜,然后把腸肚放入清水中洗凈(肚子尚需翻過來沖洗)。
將腸子放入清水中,先用兩手食指由大腸頭開始翻過,待全部翻轉(zhuǎn)后,將腸壁上的油膩、臟物撕摘干凈,清水漂洗后捋干水分。將腸、肚回翻過來,各用精鹽(240克)、醋(300克)揉搓10分鐘。
然后先用清水漂洗,再用清水反復沖灌,直至腸、肚色白,發(fā)亮,無臭臊味為止。將空鐵鍋用中火燒熱,把洗好的大腸放入鍋內(nèi),改用小火一邊焙烤一邊攪動,約10分鐘后,大腸受熱收縮,排出帶有腥氣的水分。取出,再用清水沖洗兩次。
在距大腸頭約35厘米處切斷,取下葫蘆頭。在鐵鍋中加水約60千克,旺火燒開后,放入腸、肚,稍煮幾滾,撇去浮沫,改用中火煮約30分鐘,在此期間要攪動7-8次,接著壓上鐵箅子,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4小時,再加精鹽600克。10分鐘后,用漏勺撈出大腸頭(即葫蘆頭),再撈細腸,最后撈肚子。用細竹竿一根,搭掛起大腸,瀝干水分,再將大腸頭及碎節(jié)腸子放入竹篩內(nèi),晾干。
2.豬骨頭處理
豬肉切成2.4千克重的塊。在大鐵鍋內(nèi)添入清水約72千克,旺火燒開后,投入骨頭、豬肉,煮約10分鐘,撇去浮沫。
見湯色發(fā)白時,下入母雞和精鹽(900克),再煮30分鐘,將花椒、八角、桂皮、草果裝入凈布口袋內(nèi),扎緊袋口,下入鍋中,改用小火煮3小時,待湯汁濃后盛入大瓷盆中。
3.饃
在大鐵鍋內(nèi)倒入原汁湯約18千克,對水9千克,旺火燒開。
吃時將饃掰成碎饃塊,放入大碗中(一般每碗200克),然后將熟大腸、熟肚子各切成三片八分長的坡刀片;熟豬肉切成兩片一寸半長、二分厚的肉片;雞肉切成兩片一寸半長、四分寬的片。然后,把它們整齊的排放在掰好的饃上,用鍋內(nèi)滾開的湯汁反復澆三四次,使碗內(nèi)的饃塊浸透湯汁。
然后放入料酒、調(diào)料水、味精、香菜末、蒜苗絲,淋上熟豬油(15克),再澆入適量的滾湯汁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