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縣城東回龍山的塔下寺,是湖南省內塔寺并存的孤例。塔下寺,原名回龍寺,明萬歷前稱凈住寺,因傳芳塔建于寺中,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塔下寺。傳說這寺始建于唐代,后歷代均有修葺。而傳芳塔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到萬歷元年(1578)才建成,歷時15年,可謂“胡子工程”了。建成后,這里成為了八景之一——“峭塔凌云”。
中文名: 塔下寺
占地: 20余畝
建立時間: 1563
外文名: Under the tower temple
地點: 藍山縣城東回龍山
藍山塔下寺
規(guī)模
塔下寺占地20余畝,據民國縣志記載,興盛時有大士閣、文昌閣、霞爽閣、觀瀾亭、水心亭、飛云亭、清音堂、祈嗣堂(注生堂)、傳芳塔等名勝,為舊時縣境十三寺中香火最旺的寺廟,號稱“西域無雙境,南平第一山”,F存建筑為傳芳塔、大雄寶殿、山、戒堂、觀音閣、觀浪亭等建筑,四周香樟古槐環(huán)繞,蒼松翠柏肅立。寺旁叢林中,安葬著1949年為解放而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
傳芳塔為磚石結構,平面為正八邊形,七層,高40米,塔基為天然巖石,塔體為
青磚砌就。底層9.63米,外壁邊寬4.03米,墻厚3.24米,從二層起逐漸內收。塔中空,塔中有186級內旋式階梯,旋而上,直達塔頂。塔朝南,楣書有“峭塔凌云”四字,第二、三層塔檐用青磚平鋪疊出承托塔檐,第五、六層級之檐角嵌礪石并鑿孔系鈴,現已遺失。塔內每層均為八角平底和八角藻井頂,墻繪有“白蛇傳”、“西游記”等傳說故事,兩層有券門、小。塔下墻壁嵌有明萬歷間《塔下寺買田碑記》、《重建東塔碑記》、《新建東塔碑記》等碑刻4塊。塔內各層均供有佛像,一層為壽佛,二層為皇,三層為真武,四層為星主,五層為龍殊,六層為文殊,七層為觀音,每層四墻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現因地基下沉,塔身向北傾斜達15,依然穩(wěn)固屹立,堪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
塔
的正前方是塔下寺的大雄寶殿,左側是觀音閣,右側為傳經堂、戒堂,塔寺并峙
,是一組雄渾的建筑群。大雄寶殿為硬山頂小青瓦,磚木結構3開門,青石柱礎均雕刻龍鳳,藻井六面均有彩繪,占地192平方米,內原供設如來佛祖,左右立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門首懸“大雄殿”匾額。觀浪亭為重檐四角攢尖頂式樓閣,磚木結構。山門為兩重單開門,青磚結構牌坊式建筑,正面上書“三藍一景”,聯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題聯為:“境勝祗園”、“舉足登階,便抵乘靈飛錫杖;回頭是岸,未妨送客過溪橋”,寫出了塔下寺的歷史淵源與深厚的
文化底蘊。寺內尚存碑刻10余方,至今仍為保存較好的佛教遺跡。
建筑傳芳塔
傳芳塔位于城東,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峭塔凌云”為藍山縣八景之一。塔高38米,七級八角,塔內有石階186級通塔頂,登塔遠眺,城廓山川,盡收眼底,塔之正前為塔下寺的大雄寶殿,左側是觀音閣,右側為傳經堂、戒堂,塔寺并峙,是一組雄渾的建筑群,四周香樟古槐環(huán)繞,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鞣妓冀ㄓ谔疲幸簧裨拏髡f: 天地混沌之時,一片汪洋,東海龍王攜龍子龍孫游玩至此。一小白龍發(fā)現有一溶洞,直通山底,甚是好玩。于是不思返回,久居于洞。后水勢漸小,小白龍不時出洞,興風作浪,造孽于民。民不堪其虐。遂有建塔之議,以鎮(zhèn)孽龍。塔成之后,孽龍只能露出頭角,回首東海,唏噓涕零。故此山為回龍山,塔亦始稱回龍塔!∩裨捊K歸神話。塔自唐代興建以來,幾番塌圯。今存之塔,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萬歷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修,歷時十六載方告竣工。門楣書有“峻塔凌霄”四字,字跡蒼勁,冠名傳芳塔。塔以天然巖石基,基底周長32.3米,塔高40.18米,七級八面,全部青磚砌就。塔中有寬0.55米、高約2米的內旋式階梯186級,盤旋而上,直達塔頂。塔內各層均供有佛像,一層為壽佛,二層為玉皇,三層為真武四層為星主,五層為龍殊,六層為文殊,七層為觀音,每層四墻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禱游樂融。
地理位置
位置:藍山縣城東回龍山
塔下寺舊稱回龍山寺,又名凈住寺,因譽為“峭塔凌霄”的傳芳塔建在寺中,寺處塔下,故習稱為塔下寺。位于藍山縣城東,寺區(qū)轄地二十余畝。寺宇依山傍水而建,四周香樟古槐,蒼松翠柏環(huán)繞,清清舜水繞寺而過,環(huán)境清幽有如仙境。是湘南地區(qū)環(huán)境和風景保存較好的一處游覽勝地。
歷史過程
據民國《藍山縣圖志》載:塔下寺傳為唐代古剎。明萬歷以前稱凈住寺,寺宇座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大雄寶殿、傳芳塔、東側有觀音閣、觀浪亭、廂房、西側有小山門、戒堂等、除西北角新建的解放軍烈士紀念亭外,形成為塔寺并重,渾然一體的古建筑群。
現存?zhèn)鞣妓䴙槊骷尉杆氖曛寥f歷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建,歷時十六載竣工,塔門-“峻塔凌霄”四字,冠名傳芳塔。登塔遠眺,群山重巒如黛、平疇鋪殿如畫,城郭村莊盡收眼底,與距約四公里的童峰塔相映成趣,別具秀麗風光。塔以天然巖石為基,基底周長32.3米,塔高40.18米,七級八畫,全部青磚砌就塔中砌有寬0.55米,高2米余的內族式階梯186級直達塔頂,塔內各層供奉佛像和數十幅壁畫,以禱以游,其樂融融。
據現存碑刻和縣志記載,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對塔下寺均有修葺之舉!∷滤卢F有的傳芳塔,為明代重建,七級八角,高插云霄;塔左有戒堂,為封山式0建筑;塔前是大雄殿,硬山式殿堂建筑,占地一百九十二平方米,內原供設如來佛祖,左右立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門首懸“大雄殿”匾額;再前是山門,為磚構牌坊式建筑,正面-“三藍一景”,聯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有聯曰“舉足登階,便抵乘靈飛錫杖;回頭是岸,未妨送客過溪橋”,橫批為“境勝祗園”。山門左側有觀浪亭,四角攢尖重檐回廊式建筑,上奉奎宿,稱魁星樓,底層懸“觀瀾亭”石刻匾額,在石門框上陽刻聯曰:“層出云亭光翼軫,環(huán)吞舜水化魚龍”,亭與山門之間有觀音閣,內原供千手觀音,門前聯為:“度一切苦,現千手身”。該寺原有記述塔寺的碑刻數十坊,現只鑲嵌在墻中的十三塊幸存。登臨游憩,寶塔高聳,寺廟錯落,寺前鐘水奔騰,寺后古木參天,遙望西南群山,一片深藍,城郭村莊,炊煙縷縷,別具秀麗風光。
一九九○年至九五年縣財政和部門投入共30萬元,修復了大雄寶殿、觀音閣、觀浪亭。一九九六年至九八年,個體私營投入50萬元,新開辟了兒童樂場、溜冰場、避暑山莊(內設蒙古包廂、卡拉OK、情侶茶座等項目),塔下寺景區(qū)成了全縣娛樂休閑的好場所。
一九七九年,塔下寺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后省、縣撥款維修,一九八一年為利用保護古建筑,將塔下寺辟為縣圖書館,一九八四年春,民政部門將安葬在塔下寺北側的解放軍烈士墓改建成烈士紀念亭(為鋼筋混合土結構),千年古剎又添新景。一九九六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今
塔下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