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浯溪鎮(zhèn),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門票價格為30.00元。
碑林簡介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qū)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chǎn)、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2009年2月1日,被國家批準為A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位于縣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蒼崖石壁連綿78米。
元結(jié)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后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于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后,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游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nèi)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其中,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徵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jīng)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1996年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景區(qū)樹立,又增建了陶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跡陳列館,千年古跡更添勝景。
浯溪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浯溪鎮(zhèn))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nèi)。距離永州市區(qū)五十多公里。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因而,浯溪露天摩崖,為南國摩崖第一家,為神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歷時千百年,享譽海內(nèi)外。
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jié),于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歷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jīng)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受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于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jié)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臺”,撰《吾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筑一亭堂,命名“語亭”,撰《吾亭銘》。返任后,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并刻于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吾亭銘》碑,現(xiàn)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歷六年(771)元結(jié)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zhèn)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友顏真卿大筆書寫,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
摩崖精華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nèi)蘊,字里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于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币蛭钠妗⒆制、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已經(jīng)六次修建“三絕堂”。
核心精髓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興頌》之后1200余年來,歷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jīng)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們碑右側(cè) ,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后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宋代四大書家竟有兩位在浯溪留下翰墨,這是十分難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并跋》,刊于黃碑右側(cè),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后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澂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于何碑之右側(cè)?w,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圣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cè)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于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guān)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
在中興碑左側(cè)、鏡石上方懸崖上,鐫刻著一個直徑2.7米的“”(字庫無該字,見圖片),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詞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fā)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diào)。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歷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游歷瞻仰及吟詠題刻。歷代的石刻,從內(nèi)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jié)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從字體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圣壽萬年”四字,刻于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螞蟻那么大。
浯溪保護
浯溪摩崖經(jīng)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jīng)“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縣政府設(shè)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shè)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jīng)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歷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多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東風》詩碑,樹立于浯溪吾臺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cè)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見》詩碑右側(cè),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浯溪露天摩崖石刻,是我國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國摩崖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鄉(xiāng),文物薈萃之鄉(xiāng),形成一部龐大的石書,一座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浯溪摩崖石刻已經(jīng)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它將發(fā)揮它在今天應的功能,使之無愧于歷史賦予它的偉大使命。
浯溪現(xiàn)況
浯溪原為無名小溪。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詩人元結(jié)(字次山719-772)出任道州刺史,幾次舟過祁陽,“愛其勝異,遂家溪畔!,又“因自愛之故”,別出心裁,以“吾”從“氵”,命溪曰“浯溪”;以“吾”從“廣”,建亭曰“?亭”;以“吾”從“山”,命最高的石山曰“峿臺”,是為“三吾”。并分撰“浯溪”、“?亭”、“峿臺”銘文,請篆書家季康、袁滋、瞿令問分別以“玉著”、“鐘鼎”、“懸針”篆體書刻于溪畔石上。唐大歷六年(771),元結(jié)還將761年所撰《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大字正書摩刻于峿臺崖壁。自此,歷代名人紛至沓來,覽勝留題,摩刻于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真是“溪山留勝跡,文字結(jié)奇緣!鼻晡拿},凝聚瀟湘,孕育祁陽,惠及華夏,香飄全球。元結(jié)“三吾”之命名,立意非凡。清撫湘使者吳大澄說得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詞。次山私之,誰曰不宜?”這里的“次山私之”,實為萬姓之“公”,因“吾”為代詞,人皆得而吾之,非獨次山為然,故“誰曰不宜。”元結(jié)為創(chuàng)建這“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和對華夏文化的繼承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名人王士禎評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
摩崖三絕
這里有舉世罕見的“摩崖三絕”。唐大歷六年(771)摩刻在峿臺崖壁的元結(jié)文、顏真卿書《大唐中興頌》,碑面高寬3.2米見方,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徑15厘米,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書藝之妙以及現(xiàn)狀之完整諸方面綜合比較,堪稱全國現(xiàn)存“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這“三絕”:先說“文絕”,元結(jié)是唐代古文運動有力的先行者,又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洞筇浦信d頌》是元結(jié)一篇有代表性的、為人傳誦,又是本人最得意的作品。頌文“以史為鑒,端嚴正氣”。即以“安史之亂”為借鑒,痛玄宗重色昏庸,恨孽臣奸驕毒亂,贊肅宗盛德之興,喜群生萬福是膺,表元、顏忠肝義膽。可傳千古,可壽名山。正如一面歷史的鏡子,歷代都可借鑒。明代解縉題“中興頌”旁“石鏡”的詩說得好:“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jié)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再說“字絕”,顏真卿是唐代第一流書法家,與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文豪韓愈齊名。《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唯一巨幅杰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白秩缙淙恕鳖佌媲湟灾伊x大節(jié)極古今之“正”著于史冊。明陶晉儀評顏氏:“罵賊而死,惟其忠貫白日,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誠然,顏書《大唐中興頌》,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jié)構(gòu),形成質(zhì)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度,實令人百看不厭,余味無窮而又感慨萬千!唐以后歷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宋黃庭堅詩:“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元郝經(jīng)贊:“矧于超出二王筆,冠冕百代書家?guī)!泵鞫洳姡骸皫谆卮德珊却,幾度看碑陳跡新!鼻搴谓B基詩:“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清葉觀國詩:“李唐碑板如云垂,浯溪片石尤瑰奇,魯公遺墨此第一,評家自審非謬欺!碑斀裨L華歸去的日本友人山田女士也來信說:“特別是看了顏真卿寫的碑,我就是死了也不會忘記!钡拇_顏真卿的字是最具魔力的一絕。至于“石絕”,元結(jié)在頌文末尾稱:“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這高、大、陡、險的頑然巨石,正是摩崖刻石所在,不是很絕妙的么?
浯溪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確實舉世罕見,明代曹來旬評贊:“元頌云煙靄,顏書金玉輝,山川無秀麗,天下看來稀!鼻宕鷹詈部淘谥信d頌碑前的石柱楹聯(lián)稱:“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清錢邦芑詩:“豐碑讀一過,百拜不能休。”
石刻書法
這里是珍貴的書法石刻寶庫,F(xiàn)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宋代116、元代5、明代84、清代92、民國9、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的歷代名家。如唐代有“顏體”的創(chuàng)始人顏真卿;“二王體”有李諒、韋瓘;“褚體”有皇甫湜;篆書有季康的“玉箸篆”、袁滋的“鐘鼎篆”、瞿令問的“懸針篆”及李陽冰的《中堂銘》。宋代有“黃體”的創(chuàng)始人黃庭堅,還有陳從古、李若虛、邢恕;“米體”創(chuàng)始人米芾,還有張孝祥、吳潛、范成大;此外有“二王體”的秦少游、陳與義、汪藻,“歐體”的易祓,“魏碑”有鄒浩、曾煥,“八分體”有沈紳。元、明、清三代繼承各體的名家之作也不少。如明有董其昌、王錫爵、沈周、曹來旬、許岳;清有何紹基、錢灃、吳大澄、楊翰、阮元等各擅其美。真是“百代名臣金石寶;一溪明月水天秋!
璀璨藝術(shù)
這里是璀璨的文學藝術(shù)殿堂。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歷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如唐有“開中唐面目”的“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谷,以及李諒、王邕等。宋有“江西詩派”之首領(lǐng)黃庭堅,“永嘉四靈”之首領(lǐng)徐照,“江湖派”之戴復古,“豪放派”詞人張孝祥、李清照,“婉約派”詞人秦少游,“田園詩派”范成大、楊萬里,理學家張拭、吳儆。其他如臧辛伯、吳潛、夏倪、邢恕、王安中、王炎、王叔瞻、趙汝鐺、楊冀等皆是名家。元代有楊維禎、郝徑、宋渤、姚芾。明有唐瑤、茅瑞徵、解縉、王昌及晚明愛國詩人顧炎武、王夫之、張同敞及沈周、周用、楊廉、顧璘等。清代有“神韻派”創(chuàng)始人王士禎,“浙派”的湯古曾、曹貞吉、蔣景祁,“摹古派”的許虬,“明詩派”的胡天游,“宋詩派”的阮元、程恩澤,“性靈派”的袁枚,“格調(diào)派”的朱琦,“太白派”的張九鉞等等。可謂詩派如云,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有的留有詩文但未刻石,有的刻石之碑被鏟,被搬走或文字剝落難辨。已經(jīng)收回了流散在民間的乾隆皇帝弘歷南巡時留下的《聽雪閣》詩碑一塊。碑林現(xiàn)存完好,能辨認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lián)語6幅,榜書38方,路標5方,題名104方。遍崖密布,琳瑯滿目,真是“萬石戴題平琬琰;一碑稱絕合元、顏”。舉目情難抑,凝神興更狂,瀟湘文化燦,此地閃金光。
迷人勝跡
鏡石含暉
這里有迷人的奇異勝跡。如“中興頌”左側(cè)的“鏡石含暉”,是元結(jié)安裝的石頭鏡子,高0.46米,寬0.8米,烏黑而光滑,抹之以水,能照人面、照人心,還能照見唐宮肝膽。明代尚書楊廉詩:“此石曾將獻鳳池,賜還仍對次山碑;分明照見唐家事,不向旁人說是非!鼻鍦娫姡骸耙粰懥杩占苁_,千年神物壯溪隈。游人莫作渾然看,也向唐宮照膽來。”清袁枚詩:“浯溪鏡石光可愛,立向荒山照世界,照盡東西南北人,鏡里依舊無人在。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边有清代越南使者《鏡石詩刻》4方,如鄭懷德詩:“地毓浯溪秀,山開鏡石名,莫教塵蘚污,留照往來情。”都體現(xiàn)了深刻的國際意義。
鎮(zhèn)妖符
在鏡石頂上高崖刻的直徑2.7米,深17厘米的“鎮(zhèn)妖夬符“,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jīng)》64卦的“夬”卦,有“決裂”即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說甲寅歲柳應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于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xiàn)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zhèn)之,還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閑將此處鐫,向后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鳖A告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游人覽勝平安無事。
呂仙壽屏
鑲嵌在“鎮(zhèn)妖符”左側(cè)崖壁的“呂仙壽屏”,高160厘米,寬72厘米。是呂洞賓書刻的篆書異體“壽”字碑,它包含著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陰、陽兩儀,永、世、公、侯,福、祿、壽三星拱照等6句話20多個字,給予人們美好的祝愿。還有“右堂區(qū)”有一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可以敲出金屬般響聲,叫“石韻金音”。相傳元結(jié)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宣揚“全德”、“全行”,堅持“忠、直、方、正”,反對為“求權(quán)”、“求貴”而“曲、圓、奸、媚”。引來百鳥鳴琴,百花笑顏,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韓湘子也來吹笛伴奏。
窊尊夜月
還有更神奇的美麗傳說“窊尊夜月”的故事;元結(jié)在峿臺石巔鑿一“可容斗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與好友顏真卿等人,圍坐暢飲、賦詩、賞月。但酒不能繼,山神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使“窊尊無底不愁空”。后有酒妖盜尊,呂仙為之劈妖。如今窊尊石上還留有呂仙劍劃,酒妖的足跡和臀部、睪丸印痕,自然天成,活龍活現(xiàn)。往往引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轉(zhuǎn)入沉思:這忠、直、方、正的元結(jié)和忠義大節(jié)的顏真卿,有山神為之供酒,又有呂仙為之劈妖,千多年來還留下如此美談,難能可貴!
紀念陶鑄同志
這里增建了陶鑄同志的銅像和紀念館。1988年1月,碑林東側(cè)增建了出生于祁陽而又一向關(guān)心浯溪碑林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跡陳列館,增刻了陶鑄《東風詩》碑,更使碑林勝境充溢了我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與光輝的革命傳統(tǒng)相融合的博大精神。浯溪人文景觀的思想精華就體現(xiàn)在元結(jié)的“忠、直、方、正”,顏真卿的“忠義大節(jié)”和陶鑄的“心底無私”。要做到“忠、直、方、正”、“忠義大節(jié)”,必先要“心底無私”;只有“心底無私”,才能“忠、直、方、正”、“忠義大節(jié)”。這“心底無私”、“忠、直、方、正”、“忠義大節(jié)”12個字,展示了我偉大中華民族古今人文精神的極至,它使浯溪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在文化品位上獲得高度的升華。
地位
浯溪摩崖石刻是國務院1988年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省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她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無可置疑。
浯溪摩崖石刻,陶鑄同志塑像及生平事跡陳列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