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看起來都是小事,可怕的是,別人會通過一個一個的小事,對你的為人做出判斷,性格寫在臉上,人品刻在眼里,吃飯看家教,衣著見審美,身材看生活方式……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從來不是小事,小事也從來不小。小事往往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yǎng),由小見大,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你可能不拘小節(jié),但別人會很在意。
千萬別讓你的不懂禮貌,讓你的世界缺乏友善。
有句話說,每個男人的記憶中都會有一個笑容明媚的姑娘。還有句話說,愛笑的姑娘,運氣不會太差。從禮儀的角度而言,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就是:微笑。
你一定認識這樣的人,成天板著一張撲克臉,好像誰都欠他錢,這種人,你愿意和他打交道嗎?和他多聊幾句都影響心情是不是?如果今天你去面試找工作,去見客戶談合作,一張苦瓜臉,是會給你減分的!你要知道: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標準的要求更高!
一看你的慫樣就夠夠的了,誰愿意和你聊下去?
保持微笑,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微笑是最好的名片,讓你的臉上有點陽光!和人講話的時候,微笑、點頭,都是職業(yè)習慣,不一定代表認同。更何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時候,笑只是一個表情,與快樂無關,與禮儀相關。

最常見的禮儀交往行為可能就是握手了。
關于握手,第一個問題是:誰先伸手?
記住,禮儀中解決順序的問題講究四個字:尊者為先。
誰是尊者呢?長輩是尊者,領導是尊者,異性交往女性是尊者,所以,領導不伸手,你不應該先伸手;人家女孩子沒伸手,你先伸手,你要干什么?想耍流氓?
其次,握手的力度,標準要求是,兩公斤左右,你要是能當上外交官,你就買個兩公斤的握力器天天練著,否則,基本上別太輕或別太重就成了,太輕顯得沒誠意,太重,咋的?哥們你是碰到情敵了?握手的時間同樣別太長或別太短,太長就握出別的味道來了,太短顯得不夠熱情。
最后,還得注意一些禁忌,握手的時候,不能戴手套、戴帽子,尤其不要戴墨鏡,也不要一只手插兜,不禮貌。
商務交往的場合里,有時候會交換名片。
你首先要明白一點,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給你名片,或者會和你交換名片。你一定會碰到有人不給名片,可能理由是名片用光了或者忘帶了。所以,接名片的時候,應該表示感謝。
不管對方是一只手還是二指禪,雙手接并點頭致謝,最好再看看名片內容,“哎呀,王經理,沒想到您年紀輕輕就當上經理了”,那哥們爽死了,這名片沒白印啊!
如果你接過來,看都不看,裝屁股兜里了……這哥們就郁悶了,一會兒你一坐,把人家坐屁股底下了!
名片要裝個好地。有名片夾,放在名片夾,沒這么高端的裝備;有錢包,放錢包里,或者外套、襯衫的兜里,實在沒地放,用手拿著也不能塞屁股兜!
切記,不要玩弄名片!
我就碰到過這么尷尬的事情,多年前我面試一個小伙兒,我手欠給了他張名片,他面試的時候拿著我的名片轉來轉去的玩……我就看著我的名字顛過來倒過去,我一點想繼續(xù)和他聊的興趣都沒有了……寫著別人名字的東西,要格外尊重,比如名片、比如簡歷。
最后,我們聊一聊電話。
電話溝通,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覺得是:打好腹稿,這是對通話對象最重要的尊重。
電話的特點,及時性強,承載的信息量小。
今天我一出門錢包就被偷了,發(fā)個朋友圈“有賊啊,我被偷了,怎么辦啊,在線等”,我有病吧?……還不是要打個電話給警察叔叔,三五句話把事兒說明白了,等候上門服務。
打電話前,先想清楚自己要說什么,如何稱呼,怎樣表達,用什么語氣,該怎么措辭。
要說的事怕記不住,就一二三四寫下來。
通話時間宜短不宜長,最好控制在三分鐘之內。長話短說,廢話不說,沒話別說。
不要拿著電話玩捉迷藏,“你猜我是誰”,你咋這么寂寞呢……
打電話給對方,一定要自報家門。
“您好,請問是***嗎?我是***的***”,尊稱問好,先介紹自己。
確認對方身份后,務必要來一句,“請問您現(xiàn)在方便講電話嗎?”
晚上十點以后,早上七點之前,沒什么火燒眉毛的事不要打電話,實在是有急事,你第一句話要說的是抱歉,“事關緊急,打攪您了”。
就餐時間盡量別打電話,工作這么忙,中午就這么點時間吃個飯,享受下生活,你給我打了個長長的電話,影響我的食欲,破壞我的消化系統(tǒng),那么招人煩呢。
如果和外國人溝通,尤其美國、歐洲這樣距離較遠的地,別忘記時差,否則一不小心就成午夜兇鈴了……
打電話時,要捯飭個像樣的造型。
一位牛逼閃閃的銷售,晚上穿著睡衣要休息了,突然想起來,有一個重要的客戶電話沒打,如果是你會怎么做?
躺在床上打完就睡了唄。
他爬起來,換上襯衫,打上領帶,洗洗臉,照照鏡子,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給客戶打電話……他老婆以為他瘋了!
他說,“客戶能從我的聲音里聽出來”。
想象一下,在床上睡意朦朧的打電話,聲音會不會多多少少帶著一點懶散?你的注意力可能會非常集中嗎?你的聲音可能會非常熱情嗎?
為什么很多客服的電話前,會放一面小鏡子?
女人都是愛美的,一接電話,她們會本能的照鏡子,下意識的整理頭發(fā)和衣服,保持良好的姿態(tài)和儀容。
電話另一端的人雖然看不到,但其實你笑沒笑,他是能聽出來的。
電話溝通需要特別注意的兩件事:
一,不要打斷對方講話;二,給對方明確的回應。
溝通中要注意回應,適時的說“好的/可以/沒問題”,不要半天不吭聲,或者秀鼻音“嗯/啊/哦”……
在開放式的辦公環(huán)境,手機最好設置為振動,或者調小鈴聲。
面試一位應聘者,你一本正經的像個稱霸職場的御姐,突然手機響了,“海草海草,隨波飄搖”,所有的武裝灰飛煙滅……
去見客戶談合作,裝的人模狗樣二五八萬的像個職場精英,不合時宜的有人打來電話,“大王派我來巡山,我把世間轉一轉”,逗逼屬性暴露無遺……
一個辦公室坐了很多人,手機鈴聲此起彼伏,一會兒一首小蘋果,一會兒一首最炫民族風,大家不用工作了,直接廣場舞扭起來吧……
我上班時,即便不是開會或講課,手機也都會調成振動,避免對別人的打擾。
接電話也大有講究。
鈴聲一響,你馬上就接起來,對方嚇一跳,沒有心理準備,這不禮貌。
最佳的時間,是電話響兩三聲后接聽。
如果響到六聲以上,你還沒有接電話,對方會十分急躁,因為他在這段時間,幾乎所有注意力都在電話上。這種情況,接聽電話后應該首先致歉。
職場中常用的聯(lián)系人,最好存在通訊錄里。
試想下,如果對方電話打過來,你一接,“您好……”和“喂,老王啊,今兒這么有空想起我來了呢……”感覺是不是差很多?
一聲“您好”是透著禮貌,但也透著陌生,對方沒準兒還琢磨呢,老李這個家伙居然沒存我手機號,這貨沒拿我當朋友啊……
掛電話前,不要忘記總結確認。
在電話溝通中,達成了什么共識,告知了幾件事情,一定要最后做一下確認。
“冰冰,關于合同,我們擬定一大一小兩份,是不是?”
“王總,我和您確認下剛說的三件事,一二三確認下……”
這個動作至關重要,編筐編簍全在收口。
誰先掛電話,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以前有人和我說,“對方先掛”,這個想法其實有bug,萬一對方也這么想怎么辦?就進入了死循環(huán),兩人都挺著,看誰手機先沒電……
前面說了,在禮儀上解決順序問題,原則是:尊者為先。
我給家中八十多歲的姥姥打電話,她是用的座機,我用手機一按就掛了,老人家動作慢,我一定要拿著手機等著,聽到她慢慢把電話撂下了,我再掛,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細節(jié)。
外孫子打個電話,掛的猴急猴急的,她電話還在手里拿著呢,我這邊嗖一下按了,掛斷電話的嘟嘟聲會不會讓她覺得有點失落?
辦公室社交的十條禮儀,與你共勉:
1、 微信溝通工作,能發(fā)文字就別發(fā)語音,能一整段文字敘述就別一句一句往外蹦,能盡量精練就別啰里啰嗦,能考慮周全就別事后找補。大家都挺忙的。
2、 不是足夠了解和熟悉的同事,不要拿對方的缺點開玩笑,你無法判斷他是不是在意。不要當眾讓別人尷尬,你讓他下不來臺沒面子,就是樹敵給自己找麻煩。
3、 選擇題沒那么難,不要老說“隨便”,他是你同事不是你男朋友,沒義務給你驚喜。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讓對方把話講完,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修養(yǎng)。
4、 能說“我不知道”就別說“我怎么知道”,能回答“是的”、“沒錯”就別回答“你說呢”,能說“好的”、“可以”、“我知道啦”就別說“嗯”,不要說“又怎么了”等不耐煩的話。
5、 多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禮多人不怪。如果你不想被辭退,少說這三句話:“我不知道”、“這不歸我管”、“我沒有辦法”。
6、 別人和你說話的時候,放下手中的事看著對方,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你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用“我講明白了嗎”代替“你聽懂了嗎”。
7、 能自己做的事,最好不要麻煩別人。別人找你幫忙,如果做不到請明確拒絕,不要輕易許諾。記住,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不要再勉強了。
8、 少說“我不行”,領導安排工作,同事找你幫忙,肯定都是有“你能行”的預期,你說干不了就等于在推脫。
9、 不要一推門就問領導“怎么辦”,即便求助也要先拿出你的解決方案,否則只代表著你又笨又懶非常無能。
10、不在背后說別人的壞話,你說的壞話他早晚會知道,除了制造恩怨沒有任何價值。與其埋怨別人,不如經常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