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清)史典
(27)良好的品德是由對壞傾向作頑強斗爭培養(yǎng)出來的。-- 德克斯特
(28)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29)習慣優(yōu)于格言。習慣是以有生命的格言為本能,加血添肉而成。-- 亞美路
(30)德行之力,十倍于身體之力。-- 拿破侖
(31)只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格言聯(lián)璧》
(32)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年事。精明的人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赫拉克利特
(33)人無論走到何處都是一樣的,應當忍受,不該一味固執(zhí),跟社會作無謂的斗爭。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zhì);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車爾尼雪夫斯基
(34)才能可以在獨處中培養(yǎng),品格最好還是在世界上的洶涌波濤中形成。-- 歌德
(35)柔能制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于詞。-- 《格言聯(lián)璧》
(36)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fā)覺的時候做什么。-- 孟德斯鳩
(37)美德是安琪兒,但它是盲目的安琪兒,必須請求“知識”給它指引通向其目的地的路徑。-- 霍勒斯·曼
(38)時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于行之美惡。-- 莊子
(39)我們在社會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狽可笑,仍然是由于虛榮太甚,想從人們的惡意中竊取快樂;別人怕以產(chǎn)生這種惡意,原來也是由于我們激起他們的的嫉妒所致。-- 司湯達
(40)禮節(jié)太繁,執(zhí)意把過分的,別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慚愧的禮節(jié)強加給別人,這種情形看起來與其說是尊重人家,還不如說是嘲弄人家。-- 洛克
(41)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 弗·桑德斯
(42)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左傳
(43)偉大的品質(zhì)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種持續(xù)的,不斷發(fā)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即使具有這種品質(zhì)的人去世了或他所生活的時代過去了,這種力量還會繼續(xù)存在下去,它的生命力也許比他的國家和他所操的語言更強。-- 埃弗雷特
(44)并不是每一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靈;因為品行在于內(nèi)心,而不在于外表。-- 薩迪
(45)由智慧養(yǎng)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 培根
(46)人在達到德性的完備時是一切動物中最出色的動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無法律和正義,他就成為一切禽獸中最惡劣的禽獸。-- 亞里士多德
(47)凡建立功業(yè)者,又立品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提當大事業(yè)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徐世昌
(48)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薩迪
(49)一般人都是依據(jù)愛好去想,依據(jù)學識及吸收的見解去說,但通常都依據(jù)習俗去做。-- 培根
(50)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xiàn)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