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菜豆腐稀飯
菜豆腐稀飯 先將黃豆制成嫩豆腐,然后將嫩豆腐劃成小塊,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飯內(nèi)煮。吃時,加油辣子、蔥蒜姜椒等佐料。營養(yǎng)豐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養(yǎng)親”的情味。
9、五味炒面
五味炒面 用炒熟的黃豆、燕麥、包谷、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時,加入蔥、椒等佐料,用開水沖或用涼水拌成糊狀。炒面久藏腐,便于攜帶,隨處可吃,別有風(fēng)味。
8、香菇燉臘肉
香菇燉臘肉是以巴中特有的臘肉和通江香菇為主料輔以當(dāng)?shù)孛F山珍精制而成。巴中人在每年小寒過后,將所殺年豬加工成塊,用鹽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椏枝燒火煙熏。
這種臘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兩年不腐爛。民間還將殺年豬的鮮血與豆腐、糯米加工制成血丸,作待客的風(fēng)味菜。
7、四川涼粉
四川的涼粉一般分為三種:用豌豆做的叫白涼粉,用大米做的叫米涼粉,還有一種用綠豆做的則叫“片粉”。四川名小吃中的“川北涼粉”即是用白涼粉制作的,“洞子口張涼粉”是用米涼粉制作的,而“梓潼片粉”則是用片粉制作的。
四川涼粉雖然分為三種,且三種涼粉質(zhì)地不同,風(fēng)味各異,但其加工方法卻基本相同,即都需將原料經(jīng)過浸泡――磨漿――煮制――成形四道工序制成涼粉,再對涼粉進(jìn)行改刀和調(diào)味。
四川涼粉大多以涼拌的方法制成小吃,其中只有“洞子口張涼粉”是以煮的方法制成的。涼粉除了可制成小吃外,還可以用作烹制菜肴時的配料。例如,目前風(fēng)靡四川的“涼粉拌鵝腸”、“涼粉燒牛肉”、“涼粉·鮮魚”等菜品,就是以白涼粉或米涼粉為配料烹制而成的。
下面就分別介紹三種涼粉的加工方法,以及用這三種涼粉制成的常見小吃品種。
白涼粉
1、白豌豆2500克洗凈,用清水浸泡な冬季泡24小時,春秋季泡20小時,夏季泡16小時后,另換清水,用石磨或磨漿機(jī)磨成粉漿。然后用紗布和籮篩過濾,除凈料渣。將過濾后的粉漿用木棒攪勻,待其沉淀后,潷去上層清水不用,將中層水粉及底層坨粉分別盛入容器內(nèi)。
2、鐵鍋置大火上,摻入清水約3500克燒開,下入水粉攪勻。將坨粉用溫水1500克稀釋成漿,待鍋中水粉燒沸時,下入坨粉漿,并用攪棒不停地攪動。當(dāng)用攪棒挑起粉漿能看到起絲時,即改用小火,并繼續(xù)攪動。待攪棒挑漿能呈片狀流下且鍋中不斷起小泡時,即熟。
3、面盆用開水洗凈,在盆內(nèi)先抹少許色拉油,接著將煮熟的粉漿舀入面盆內(nèi),待冷卻后再翻扣于案板上,即成白涼粉。用白涼粉可制成“川北涼粉”、“旋子涼粉”等小吃。
四川白涼粉
1、綠豆2500克洗凈,用清水浸泡約8小時,再洗一次并換清水,用石磨或磨漿機(jī)磨成粉漿。然后用籮篩將粉漿過濾以除凈料渣,隨后將粉漿裝入缸內(nèi),沉淀約2小時,潷去上面的黃水不用,留下面的白粉,再加入清水1250克攪勻。
2、韭菜葉500克洗凈,舂成極細(xì)的茸,再加清水250克調(diào)勻,去渣取汁;白礬15克用清水溶化。然后將韭菜葉和白礬水一起加入粉漿內(nèi),攪拌均勻。
3、鐵鍋置火上,摻入清水燒開并保持微沸。取圓形鋁制平底燙鍋一只,先在鍋底抹少許色拉油,再舀入粉漿在鍋內(nèi)蕩平約3毫米厚,隨即將燙鍋微微傾斜,讓鐵鍋中的沸水流入燙鍋內(nèi)并從粉面流過,片刻,即將粉漿燙熟,之后連粉帶燙鍋一起放入清水中漂涼,即成片粉,依法逐一制完。用片粉可制成“梓潼片粉”等小吃。
1、大米2500克淘洗凈,用清水浸泡6―8小時,另換清水2500克,用石磨或磨漿機(jī)磨成米漿。
2、鐵鍋置大火上,倒入米漿,邊燒邊用攪棒不停地攪動,煮至米漿半熟時,加入濃度為2%的石灰水35克,繼續(xù)攪動,當(dāng)用攪棒挑起米漿呈片狀流下時,改用小火保溫,繼續(xù)攪動約25分鐘,即熟。
3、面盆用開水洗凈,在盆內(nèi)抹少許色拉油,將煮熟的米漿舀入面盆內(nèi),待冷卻后再翻扣于案板上,即成米涼粉。用米涼粉可制作“洞子口張涼粉”等小吃。
6、恩陽提糖麻餅
恩陽提糖麻餅,產(chǎn)至四川十大古鎮(zhèn)之一的巴中市恩陽鎮(zhèn),距今也有五百多年歷史了,它的做法有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精細(xì),條件苛刻。選用上等的精面、糯米、大麥、紅糖、芝麻、麻油、香油等八種全天然原料制成。
恩陽提糖麻餅形狀不同于普通麻餅,它的中間往兩面隆起,形成類似于飛碟的樣子;而且其內(nèi)面均勻地抹有一層薄薄的融化的紅糖,單獨(dú)吃起來香脆微甜;地道的吃法是從側(cè)面咬開一個小口,再夾上涼菜涼面一起吃,可算是無上的美味了。
麻餅在恩陽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提糖麻餅的做法,傳說有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精細(xì),條件苛刻。選上等的精面、糯米、大麥、紅糖、芝麻、麻油、香油等八種全天然原料制成。剛出爐的提糖麻餅,形如滿月,色澤金黃,滿月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白芝麻,宛如滿天繁星把麻餅點(diǎn)綴得更加惹人喜愛;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
5、豬油發(fā)糕
豬油發(fā)糕,面食,特點(diǎn):綿軟松泡,油而不膩,香甜可口。烹制法:蒸。此品為傳統(tǒng)的四川民間風(fēng)味小吃,廣受各地群眾喜愛。
面粉放入缸內(nèi),加水和酵面攪成漿糊狀,加蓋發(fā)酵。發(fā)面內(nèi)配豬邊油(切小丁)、白糖、蜜桂花,用化水的蘇打粉調(diào)和好酸堿度,上籠用旺火蒸熟。翻出后切菱形塊,裝條盤即成。
操作要領(lǐng):
1、糕漿要用力攪拌,發(fā)酵一般要1―2小時,待糕漿上面出現(xiàn)小圓泡、能聞到酸味時即要調(diào)和好酸堿度;
2、豬邊油要先用開水氽一次,除盡油皮,切成小指頭大的小方丁;
3、籠底可用糯米紙或玻璃紙、紗布等鋪底,以免漏漿;
4、籠的一角要隔上一塊木板,使蒸氣透入籠內(nèi)。
4、巴中臘肉
巴中臘肉,是巴中人在每年小寒過后,家家戶戶都開始?xì)⒛曦i,將所殺年豬加工成塊,用鹽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椏枝燒火煙熏而成,這種臘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兩年不腐爛。民間還將殺年豬的鮮血與豆腐、糯米加工制成血丸,作待客的風(fēng)味菜。
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jīng)漢中紅廟塘?xí)r,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jìn)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tǒng)習(xí)慣不僅久遠(yuǎn),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jìn)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驋煊跓窕鸬脑铑^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qū)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xiāng)下親友熏上幾塊。
臘肉的制作全過程分備料、腌漬、熏制三步:
1、備料:取皮薄肥瘦適度的鮮肉或凍肉刮去表皮肉垢污,切成0.8―1公斤、厚4―5厘米的標(biāo)準(zhǔn)帶肋骨的肉條。如制作無骨臘肉,還要切除骨頭。加工有骨臘肉用食鹽7公斤、精硝0.2公斤、花椒0.4公斤。加工無骨臘肉用食鹽2.5公斤、精硝0.2公斤、白糖5公斤、白酒及醬油備3.7公斤、蒸餾水3―4 公斤。輔料配制前,將食鹽和硝壓碎,花椒、茴香、桂皮等香料曬干碾細(xì)。
2、腌漬有三種方法:(l)干脆。切好的肉條與干腌料擦抹擦透,按肉面向―下順序放入缸內(nèi),最上一層皮面向上。剩余干腌料敷在上層肉條上,腌漬3天翻缸;(2)濕腌。將腌漬無骨臘肉放入配制腌漬液中腌15一 18小時,中間翻缸2次;(3)混合臆。將肉條用干脆料擦好放入缸內(nèi),倒入經(jīng)滅過菌的陳腌漬液淹沒肉條,混合腌漬中食鹽用量不超過6%。
3、熏制有骨腌肉,熏前必須漂洗和晾干。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將晾好的肉胚掛在熏房內(nèi),引燃木屑,關(guān)閉熏房門,使熏煙均勻散布,熏房內(nèi)初溫70℃,3―4小時后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時。
3、 慈姑棗泥餅
慈姑棗泥餅,炸點(diǎn),特點(diǎn):脆嫩爽口,味香甜。烹制法:炸。此餅確切的說法,應(yīng)稱為荸薺棗泥餅,因過去把荸薺誤為慈姑,沿用至今,故名。
四川慈姑棗泥餅的做法:
慈姑棗泥餅
1、兩粒蜜棗去核、剁茸,加入豬板化油揉勻。
2、桃仁去皮炸酥?jǐn)爻啥,加蜜桂花糖、豬化油少許、棗泥制成餡。
3、慈姑洗干凈去皮剁成丁,與干糯米粉(一半加水揉成團(tuán)入鍋煮熟)揉勻做成劑子。
4、將劑子按扁,包入餡心,封口,再按扁成圓餅形,入豬油鍋內(nèi)炸熟即成。
慈姑棗泥餅操作要領(lǐng):餡心不宜太軟;包餡封口要嚴(yán);炸制的火候不宜大。可配各類甜羹食用。
2、巴中串串
巴中串串,是四川省巴中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該品集麻、辣、鮮、香于一體,借助大巴山豐富的燙涮食材,打造出獨(dú)具一格的串串口味,是巴中人最喜愛的小吃之一。
巴中串串是著名的巴中小吃,在巴中的大街小巷,當(dāng)?shù)厝擞酶蓛舻闹窈瀸⑶谐尚K的食物穿起來,然后在放有各種香料的熬了不知道多少歲月的老湯里煮熟,然后再配你依據(jù)自己口味調(diào)制的調(diào)料小碟里,味道硬是巴適得很。
巴中串串在幾乎巴中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找到,其中尤以原草壩街的串串最為著名,那里的串串可以算是巴中歷史最悠久,光顧人次最多的了,而且以那里的味道最為正宗,辣而不燥,酸而不澀,油而不膩,實(shí)在爽口得很。巴中串串,是四川省巴中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該品集麻、辣、鮮、香于一體,借助大巴山豐富的燙涮食材,打造出獨(dú)具一格的串串口味,是巴中人最喜愛的小吃之一。
巴中串串是著名的巴中小吃,在巴中的大街小巷,當(dāng)?shù)厝擞酶蓛舻闹窈瀸⑶谐尚K的食物穿起來,然后在放有各種香料的熬了不知道多少歲月的老湯里煮熟,然后再配你依據(jù)自己口味調(diào)制的調(diào)料小碟里,味道硬是巴適得很。
巴中串串在幾乎巴中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找到,其中尤以原草壩街的串串最為著名,那里的串串可以算是巴中歷史最悠久,光顧人次最多的了,而且以那里的味道最為正宗,辣而不燥,酸而不澀,油而不膩,實(shí)在爽口得很。
1、巴中油茶
油茶是一種適宜于冬季夜晚的小吃。油茶制作方法簡單,但調(diào)味講究。先把面粉溫火妙香,略呈黃色,后將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蔥、姜、鹽等放入適量,加水煮成糊狀即可。吃時,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壓成小粒),真是香味四溢。睡前來一碗,可暖胃、潤肺、生熱。
油茶是巴中人早晨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最好的地方在大東門那邊,從區(qū)政府出來往前,在丁字路口右邊的那棟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