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同十大小吃之靈丘熏雞介紹
靈丘的熏雞很有名氣,它被稱為山西“四大名熏”(熏雞、熏肉、熏醋、熏鴿)之一。據(jù)《名食掌故》、《特色菜肴》等書記載,清朝雍正年間,靈丘縣衙廚李進才、李有才兄弟,研究制作出熏雞。后來二人在城里開了一間飯館,-熏雞出售。子承父業(yè),代代相傳,到了清朝末年,李運繼承這一傳統(tǒng)技藝,又摸索出一套獨特制作方法,達到了爐火純清的地步。熏雞的制作過程,首先是盡量挑選膘肥體壯的活雞,宰殺后要用熱水燙雞將毛煺凈。第二步是煮雞,煮前要把雞肉換水三四次洗凈,然后放入陳年老湯里去煮。第三步是煮熟后再用配好作料的熱湯浸泡十多個小時。其作料是豆蔻、北柏、砂仁、陳皮等十三種。第四步是熏制,將熟雞用谷糠、柏木燃燒的煙火熏烤。
9 大同十大小吃之苦蕎面涼粉介紹
苦蕎面涼粉是靈丘獨特的傳統(tǒng)美味小吃,以它獨特的地方風味久負盛名,譽滿晉北。其制作方法并不難,一般農(nóng)家都會制作,民間叫“出涼粉”?嗍w面涼粉的制作過程是,先把面放在盆里,然后倒入水,邊倒水邊攪動,攪至半稠半稀的糊狀為宜。第二步是,在鍋里燒開水后(水的多少因面而定),將已搪好的面糊慢慢往開水鍋里倒,邊倒邊攪,鍋底的火不應停,但注意不能太大,以免焦糊,全部倒完,全部滾開成熟。然后用木勺或木拐踩攪,直至全部踩勻筋道。第三步是,用勺子舀到碗或盤子里晾冷后倒出來,成為一個個涼粉坨羅兒。另一種晾涼的辦法是將滾熟的涼粉糊涂抹在盆幫上,待冷卻后劃成小塊,一片兒一片兒地欠下來。食用時用刀切碎,澆上備好的佐料齊全的鹽水,就可美美地入口了。
8 大同十大小吃之大同風味涼粉介紹
大同地區(qū)盛產(chǎn)山藥,當?shù)厝顺苯邮秤猛猓有加工制成粉面的習慣。由此,粉面又制成各種食品,最常見的便是粉條和涼粉了。大同涼粉一年四季都有,風味獨特,主要用鹽湯、醬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蔥花進行調(diào)味,配以黃瓜絲、蘿卜絲、香菜、豆腐干等,吃起來清涼可口,其味俱佳。
7 大同十大小吃之山藥熬粥介紹
山藥熬粥是靈丘人各家早上常吃的家常便飯。幾個圓乎乎的大山藥,一碗黃澄澄的小米,就是做山藥熬粥的原料。先把山藥削掉皮,切成若干個小塊,放入水中煮,待煮至山藥半熟時,把準備好的小米撒入鍋中,趕快加火,常言道:“緊火粥,慢火肉,不緊不慢熬稀粥”。撒入米后,火侯一定得把握好,這樣做出的粥味道才好。待小米被煮得爆開了,就趕快用笊籬把米湯和粥分離,直到鍋中的湯剩少許,蓋上鍋蓋再加火一兩分鐘,就讓它燜著。燜一會兒后,當聽到鍋里發(fā)出輕輕的“圪啪、圪啪”連連的響聲時,說明軟硬程度正好了。這時就可以揭鍋食用。揭開鍋,一股白氣沖上房頂后,就看到鍋里的山藥和小米溫柔地靠在一起,用勺子“啪、啪、啪”一拍打,煮透的山藥變成了山藥泥,和小米混合在一起。再一起翻動幾個來回,原先互不相容的山藥和小米就粘到了一起,顯得很勁道,同時,冒出一般誘人的芳香氣味,令人饞涎欲滴。熬粥吃飽了,再加上一碗濃濃的米湯,把肚子撐得滾圓,讓你吃得滿意又回味。山藥熬粥,絕對是農(nóng)家的珍饈美味。
6 大同十大小吃之天鎮(zhèn)豆腐干介紹
天鎮(zhèn)豆腐干,制作歷史悠久,是用傳統(tǒng)的工藝精制而成。且選料精細,用上等的黃豆為原料,黃豆顆粒飽滿,無疵瑕,磨出的豆?jié){、豆汁潔白鮮嫩。在制作豆腐干時,將制成的豆腐盛在木制模器內(nèi)模壓擠掉水分以后,再將模壓品按豆腐干、豆腐筋所需大小切成塊,然后在陽光下晾曬,曬成半韌,用水沖凈再放到鍋里煮。這時,鍋內(nèi)有食鹽、花椒、茴香、大料、干姜、肉桂、豆蔻等作料調(diào)成的湯。
5 大同十大小吃之應州牛腰介紹
是應縣城的一項風味小吃。傳說:相傳在清代中期,應縣城內(nèi)有個叫于義的飯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里炸制,后來他又試著做成牛腰形狀。1900年農(nóng)歷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嘗,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
4 大同十大小吃之谷面糊糊介紹
谷面糊糊是靈丘別具風味的傳統(tǒng)小吃。谷子是靈丘的主農(nóng)作物之一,種植年代歷史久遠,種植面積很廣,尤其在縣城周圍的平川地區(qū)種植得更多,產(chǎn)量也很大。在舊社會,谷面糊糊是窮苦人家的主食,因為吃不起稠飯,就只好喝稀糊糊來充饑。尤其是在上世紀1940年的雨災、1960年的國家困難時期,人們靠喝糊糊度日月,這谷面糊糊成了人們的救命飯,功不可沒,F(xiàn)在,本地糧食打多了,外地的白面、大米等也充斥了市場,人們有了飽飯可吃?墒牵@谷面糊糊卻始終未丟,早晚難免還得喝上一碗。谷面糊糊的主要原料是谷子面。為了搭配得更有風味,有的摻入紅豆,有的摻入豌豆或大豆,也有的再摻入些玉米,隨人的口味而摻。將這些原料上鍋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叫“糊糊面”。制做谷面糊糊,俗稱“打糊糊”。打糊糊的方法是,先將水燒至八九十度,在即將滾開時再撒入面粉,邊撒邊攪,以免結(jié)塊和沉鍋,滾開后再慢火稍滾一陣,盛出可食用。谷面糊糊美味可口,容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
3 大同十大小吃之醬梅肉介紹
醬梅肉,是晉商莊菜代表菜,也是晉式第三蒸,因用醬豆腐汁相蒸去腥提鮮而名。大同民間宴席有杏梅肉,則用杏干相蒸,制法略同。相傳,晉商常家的創(chuàng)業(yè)始祖常威,本一介書生,學端木經(jīng)商,乾隆初年已累財十萬,后將生意交子經(jīng)營,自己則專心教孫讀書。常威發(fā)現(xiàn)這些個讀書郎嫌膩,常將菜中白肉挑出。一次有人給他送來一罐醬豆腐,常威靈機一動,將白肉蘸醬豆腐吃,果然咸香不膩了。于是他叫廚房每次制作肉時必加醬豆腐相蒸,取名“醬梅肉”,夾在饃里給這些讀書郎吃。久而久之,醬梅肉在晉中一帶傳播開來,進入了八碗八碟宴席當中,成了一道山西地方特色菜。醬梅肉在太原全晉會館改良吃法,配以荷葉餅、酥方、蔥絲、黃瓜絲等,深得顧客稱贊,成為一道暢銷名菜。
2 大同十大小吃之大同油炸糕介紹
大同、雁北一帶盛產(chǎn)黍子,胡麻油產(chǎn)量也很高,所以,炸油糕是大同雁北一帶群眾非常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逢年過節(jié)、招待客人,以炸油糕為上等食品。這里的油炸糕面軟、油香,炸出來的油糕皮脆里嫩,綿軟可口。并且配以精致的豆餡、土豆餡、韭菜、肉餡,更有風味。
1 大同十大小吃之山藥餃子介紹
山藥餃子也叫莜面餃子。將莜面小劑子用兩個手掌搗成有波紋的橢圓小皮子,內(nèi)包山藥絲或蘿卜“英子”(葉子)等的餡子,捏成餃子。此為山西特有的面食,一般蒸熟后現(xiàn)吃或在火蓋上炕成焦黃色再吃,吃法:蘸腌菜湯或者肉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