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是創(chuàng)業(yè)者,如果你要問他們有什么煩惱,「招人」絕對是排名前三的難題之一。
很多小企業(yè)現(xiàn)在都在面臨兩個難題:
1. 招人難;
2. 留不住人;
更為準確地講,不少中大型企業(yè)同樣也有這樣的問題。
可以說,如今除了一些特別穩(wěn)定的工作,比如公務員、教師、銀行、醫(yī)護人員等等,包括待遇很好的大公司,否則員工的離職率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年輕群體。
微博上就出現(xiàn)過一個熱搜話題:當代年輕人頻繁離職的原因是什么?
這是一個值得說道說道的話題。
網(wǎng)上走紅過很多風格迥異的辭職信,我認為最逗的是這一個:
尊敬的老板:
你沒有給足我找女朋友的錢;
又剝奪了我找女朋友的時間;
還搞垮了我找女朋友的身體;
所以,再見了!
這雖是一段戲謔的調(diào)侃,但如果去深入思考和探究,還是值得玩味的。
實際上,年輕人也好,中年人也罷,一個人離職的原因,往往無外乎三個方面。
01
錢沒有到位
我在寫三國的時候,就常說曹操是一個好老板。
其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這個人能真得讓大家吃肉,不吝惜給下屬發(fā)福利。
官渡之戰(zhàn),曹操采用了許攸的計策,親自帶著五千騎兵偷襲袁紹的軍糧倉庫,一把大火燒得袁紹大軍陣腳大亂。
袁紹急著逃跑過河,將大量的金銀財寶都丟下了,只帶著一些隨從倉促離開,這些金銀財寶后來就自然落到了曹操的手里。
面對這些財物,曹操大手一揮,將這些戰(zhàn)利品全部獎賞給了將士們,要知道打仗是很耗錢的,而且曹操當時也并不富裕。
而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都比較會籠絡人心。
所謂籠絡人心,其實就是懂得滿足手下人的需求,能讀懂和看穿他們的欲望。
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工作的最大訴求,就是掙錢討生活,養(yǎng)家糊口,你錢給的不到位,那我就只能告辭了,就這么簡單。
所以,舍得為員工掏錢的老板,往往更容易留住人,他們知道畫再大的餅都不如先來口吃的更為實在。
但是,如今很多公司是沒這種魄力和格局的,當然這也是和公司運營的效益和成本直接掛鉤的。
不過,這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就是格局太小,太吝嗇,總是喜歡和員工聊情懷,聊宏偉藍圖,遠大理想,畫一張很大很大的餅,但真要落到實處,就各種借口和掉鏈子了。
我覺得,公司向員工灌輸企業(yè)的價值觀,描述發(fā)展前景沒什么問題,但如果總是讓員工吃不飽,真的是難以留住人的。
一個張口閉口談的都是幾千萬大生意的公司,最后要漲500元工資就和你翻臉,年終獎就發(fā)兩饅頭,對不起,這樣的公司我不會待。
如今,不管是在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生活成本其實都很高,單一套房子就足以壓得八尺大漢抬不起頭來。
所以,錢不到位,人就離位,這實屬正常。
02
干得不開心
有人說,我辭職有兩個原因:
1. 胃不好,老板畫的餅太大,吃不下;
2. 腰不好,同事甩的鍋太重,背不了;
第一條,就是我們上述所講的,而第二條就是我接下里要講的。
很多人離職的原因,就是感覺在這里待得不開心,這個讓他不開心的,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同事,甚至還可能是客戶。
老板刁難、難伺候;同事陰險、難相處,職場上的那些雞零狗碎之事往往不比皇帝的后宮少。
比如說,有些老板對下屬就是雙重標準,明顯的不公正,同樣的錯誤,張三被罵得狗血淋頭,而對李四則是簡單說了句,你說氣人不氣人?
雖然說,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不辛苦的,但很多人的態(tài)度是,我就是不想受這份委屈,老子要走人,特別是年輕人,往往更是如此的任性和灑脫。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太作,太任性,說不得,罵不得。
其實話也不能這么說,我認為年輕人在辭職這件事上的任性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如今離職的手續(xù)并不復雜;其次,大多數(shù)工作也沒那么好,丟掉并不可惜;再者,不少年輕人的家庭條件不算差,至少沒有到要餓死人的地步。
可以說,他們是有一定的條件和資格去任性妄為的。換言之,如果你年輕幾歲,兜里又有點錢,可能也會這么作。
這就給如今的企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下屬的管理上,不能再套用之前的管理模式。
任何模式,都可能會有過時的時候,能與時俱進,及時調(diào)整,才是上策。
03
想換種活法
除了錢給的不到位,干得不開心以外,還有一些人的離職原因,總結(jié)起來就五個字:想換種活法。
比如說,有人覺得目前的工作太枯燥無味了,太累了;或者說,已經(jīng)學不到東西了,沒什么意思了等等。
我認識一個資深程序員,工資挺高,光年終獎就有近十萬,也頗受公司器重和賞識,但后來還是離職了。
他離職后去了哪里呢?
很多人可能會想不到,他并非跳槽到更大的平臺,而是去送快遞了。
至于送快遞的原因,他的解釋是,之前的工作,壓力太大了,長期的熬夜和久坐,落得一身職業(yè)病,所以就想換種活法,體驗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我前幾天還遇到過一個人,是前來轉(zhuǎn)載我文章的,后來我們聊了會。
在做新媒體之前,她的身份是一名護士,在醫(yī)院待了三年以后,她打算出來看一看,換一種活法。
而她的理想,并非只是做一個新媒體編輯,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很優(yōu)秀的編劇,能出國留學,去見識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這種離職的訴求和動機,其實就已經(jīng)上升到精神層面,人生追求這方面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一是,說明很多人越來越懂得接納和取悅自己了;二是,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在變好,有條件在支撐我們「任性妄為」。
人要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能力按自己的思路走,這其實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很多事,不能以一個角度去看待,否則就很容易片面,不客觀,在年輕人頻繁離職的這件事上就是如此。
不管你是一名管理者,還是員工,今天這篇文章都值得你去看一看,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