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 年2月2日生于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蘇黎世 。

     

    詹姆斯·喬伊斯 - 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  
    愛爾蘭作家 ,詩人 。1882 年2月2日生于都伯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蘇黎世 。先后就讀于都柏林大學克朗格斯伍德學院、貝爾沃迪爾學院和大學學院,很早就顯露出音樂、宗教哲學及語言文學方面的才能,并開始詩歌、散文習作。他諳熟歐洲大陸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響尤深,并漸漸表現(xiàn)出對人類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對家庭篤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中的習俗、傳統(tǒng)的叛逆。1902年大學畢業(yè)后,曾與當時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有所接觸,不久即成為其對立面。同年,迫于經(jīng)濟壓力及為擺脫家庭宗教和自身狹隘環(huán)境的束縛,自行流亡到歐洲大陸,先后在法國、瑞士、意大利過著流離的生活,廣泛地吸取歐洲大陸和世界文化的精華。1905年以后,攜妻子兒女在意大利的里亞斯特定居,帶病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詹姆斯?喬伊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回顧了喬伊斯的生平,作品及其進入中國的過程與途徑,中國文學界對他的研究以及魯迅對他的一些看法。

    一、生平與作品


    1882年2月2日,喬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他的父親對民族主義有堅定的信念,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喬伊斯出生的時候,愛爾蘭這個風光綺麗的島國是英國的殖民地,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親偏愛這個才華橫溢的長子,“不論這一家人有沒有足夠的東西吃,也給他錢去買外國書籍。”他從小就在教會學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學習成績出眾,并初步表現(xiàn)出非凡的文學才能。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哲學和語言,1902年6月,喬伊斯畢業(yè)于都柏林大學學院,獲得了現(xiàn)代語學士學位。10月2日,他登記到圣西希莉亞醫(yī)學院修課?墒牵谶@里只念到11月初就因為經(jīng)濟困難而放棄了學業(yè)。1904年,他偕女友諾拉私奔歐洲大陸,從此義無返顧地開始了長及一生的流亡生涯,中間僅僅點綴著短期的回鄉(xiāng)探親,1911年后便再也不曾踏上愛爾蘭的土地。他一生顛沛流離,輾轉(zhuǎn)于的里雅斯特、羅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語和為報刊撰稿糊口,又飽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幾乎完全失明;但他對文學矢志不渝,勤奮寫作,終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淪陷,12月他帶著家眷疏散到法國南部。1940年12月17日,喬伊斯夫婦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兒露西亞留在法國的一家醫(yī)院,狼狽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蘇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喬伊斯因腹部痙攣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終年59歲。

    喬伊斯的文學生涯始于他1904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在寫給出版商理查茲的一封信中,他明確地表述了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原則:“我的宗旨是要為我國的道德和精神史寫下自己的一章!边@實際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學追求的目標。在喬伊斯眼中,處于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雙重壓迫和鉗制下的愛爾蘭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國家,而都柏林則是它“癱瘓的中心”,在這個城市里每時每地都上演著麻木、苦悶、淪落的一幕幕活劇。

    詹姆斯?喬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親逝世之后4個月起在都柏林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青年藝術(shù)家畫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歷時10年。長篇小說《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fā)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tǒng)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shù)與美的真諦。喬伊斯通過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故事,實際上提出了藝術(shù)家與社會、與生活的關(guān)系問題,并且饒有趣味地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斯蒂芬?迪達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圖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無形中報復了反叛的青年藝術(shù)家。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記錄,即主人公廣告經(jīng)紀人利奧波德?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動。喬伊斯在本書中將象征主義與自然主義鑄于一爐,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把布盧姆一天18小時在都柏林的游蕩比作希臘史詩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現(xiàn)代史詩的概括性!队壤魉埂芬匀齻人物為主,除代表庸人主義的布盧姆外,還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義的莫莉以及代表虛無主義的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小說通過這三個人一天的生活,把他們的全部歷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長篇小說《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潛意識和夢幻為線索,是一部用夢幻的語言寫成的夢幻的作品。喬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紀思想家維柯關(guān)于世界在四種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循環(huán)的觀點,在此框架中展開龐雜的內(nèi)容。書中暗喻《圣經(jīng)》、莎士比亞、古代宗教、近代歷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國詞語甚至自造詞匯,通過夸張的聯(lián)想,喻示愛爾蘭乃至全人類的歷史、全宇宙的運動。

    除上述三部作品,喬伊斯還著有詩集《室內(nèi)樂集》和劇本《流亡者》。

    在喬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剛屆而立之年的喬伊斯就在致妻子諾拉的信中寫道:“我是也許終于在這個不幸的民族的靈魂中鑄造了一顆良心的這一代作家之一。”1936年,喬伊斯邊讀著英國版《尤利西斯》的校樣邊對弗里斯?莫勒說:他為了這一天,“已斗了二十年”。 喬伊斯從1914年著手寫《尤利西斯》,但直到1918年美國的《小評論》才開始連載。最早的單行本是1922年在法國由莎士比亞書屋出版的。德(1927)、法(1929)、日(1932年出四分冊,1935年出第五分冊)譯本相繼問世后,美國版(蘭登書屋,1934)也出版。然而對喬伊斯來說,最重要的是《尤利西斯》在英國本土的出版。也難怪他對丹麥詩人、小說家湯姆?克里斯滕森說:“現(xiàn)在,英國和我之間展開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而我是勝利者!彼傅氖,盡管《尤利西斯》里對1901年去世的維多利亞女王及太子(當時[1904]在位的國王愛德華七世)均有不少貶詞,英國最終不得不承認這本書,讓它一字不刪地出版。

    喬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深深感動著愛爾蘭人民。而愛爾蘭人是這么崇拜喬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寫主人公利奧波德?布盧姆一天全部活動的六月十六日定為“布盧姆日”,該節(jié)日后來成為了僅次于國慶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節(jié))的大節(jié)日。

    二、喬伊斯進入中國文學界的視野


    “意識流”這一術(shù)語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于20世紀初提出來的,隨后便被借用到了文學領(lǐng)域。而喬伊斯就是意識流文學作品的開山鼻祖,其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成為了意識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20世紀中國文學曾受到西方意識流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意識流文學!耙庾R流”這一概念進入中國語境經(jīng)由兩條路線:一條由西方先“流”到日本,再由日本“流”到中國;另一條則由西方直接“流”到中國。在時間上,前者稍早于后者。因此,我們在考察意識流進入中國之前,首先應當檢查意識流是如何進入日本文化語境的。最早把喬伊斯介紹到日本的是當時活躍在日本和歐美的著名詩人野口米次郎(1875-1947)。他于1918年3月,在著名雜志《學燈》發(fā)表了介紹喬伊斯《年輕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文章《一個畫家的肖像》。他稱贊“這部小說是用英語寫成的近代名作”。 另外,較早留下了關(guān)于喬伊斯記載的是芥川龍之介。他刊登在《三S》(《サンエス》1920年3月號)雜志上的文章《〈我鬼窟日錄〉摘抄》談到他曾購買丸善書店發(fā)行的《年輕藝術(shù)家的肖像》。并在1920年9月發(fā)表于《人間》雜志的《〈雜筆〉中的“孩子”》中這樣談到喬伊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無論如何看都是對兒童感受的直接述寫;蛘咭苍S可以說是具有那種只要有一點感受就寫下來的心情吧。但是無論怎樣珍品就是珍品,像他這樣寫文章的找不到第二個。我想,讀一讀是有好處的。(8月20日)”

    正因為如此,他后來還親自翻譯了《年輕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一部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交往密切,日本文壇對西方意識流文學的關(guān)注和譯介很快就被中國知識界注意到了。不過,日本人最初對意識流的介紹和把握并不準確。1933年由高明翻譯的早稻田教授吉江喬松撰寫的《西洋文學概論》便將普魯斯特與喬伊斯歸為超現(xiàn)實主義流派。朱云影在《現(xiàn)代》(第3卷第1期)上寫了一則《日本通信》:“‘新心理派’以伊藤整等為代表,雖然出了幾種同人雜志,理論宣傳得頗熱鬧,但是作品簡直沒有,倒是翻譯的朱易士(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非常暢銷,正宗白鳥曾推森歐外翻譯的《即興詩人》為明治時代的最大杰作,那么這里也不妨認為《尤利西斯》為新心理派的杰作了。 ”

    喬伊斯及其《尤利西斯》就這樣經(jīng)由日本來到了中國。

    高明撰寫的《一九三三年的歐美文壇》中有這樣一段:“朱伊士在‘Transition’雜志上連載了‘Work in Progress’。在嘗試著英語革命的點上,被人注目著。有時候把字連在一起,有時候利用句子所有的聯(lián)想:看他的意思像是在表現(xiàn)上開一新境地。他也許是說,‘新的感覺需要新的字眼’吧?在那里同時附著新字辭解;因為在那文章里,不加解釋,是沒有理解的可能的!蔽闹小癢ork in Progress”指的是喬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說《為芬尼根守靈》,該書1927年起在雜志上連載,1939年出版。在文章末尾作者注明道,本文“系根據(jù)1934年日本中央公論年報寫成”。這又一次證明喬伊斯是輾轉(zhuǎn)日本來到中國的。

    三、中國文學界與喬伊斯作品


    在《尤利西斯》出版的當年,在劍橋留學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就讀到了這部作品,并在他的《康橋西野暮色》前言中稱贊它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他以詩人特有的激情奔放的語言歌頌該書最后沒有標點的一章:"那真是純粹的’prose’,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里石壇一樣光澄……一大股清麗浩瀚的文章排傲面前,像一大匹白羅披泄,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跡,真大手筆!"

    1922 年,茅盾先生在《小說月報》第13 卷11 號上撰短文介紹詹姆斯?喬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新近喬安司(James Joyce) 的“Ulysses”單行本問世,又顯示了兩方面的不一致。喬安司是一個準“大主義”的美國新作家!癠lysses”先在《小評論》上分期登過: 那時就有些“流俗的”讀者寫信到這自號“不求同于流俗之嗜好”的《小評論》編輯部責問,并且也有謾罵的話。然而同時有一部分的青年卻熱心地贊美這書。英國的青年對于喬安司亦有好感: 這大概是威爾士贊“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亦喬氏著作,略早于Ulysses)的結(jié)果?墒谴笈u家培那(Arnold Bennett) 新近做了一篇論文, 對于Ulysses 很不滿意了。他請出傳統(tǒng)的“小說規(guī)律”來,指責Ulysses 里面的散漫的斷句的寫法為不合體裁了。雖然他也說:“此書最好的幾節(jié)文字是不朽,”但貶多于褒,終不能說他是贊許這部”。

    30年代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掀起第二次高潮,大背景下零散的喬伊斯介紹文字略見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出現(xiàn)兩篇不長的專論,喬氏的短篇“Counterpart”也首次完整地翻譯過來。兩篇專論立足點全然不同,因此所描述的喬氏亦判然有別。第一篇評述是費鑒照撰寫的《愛爾蘭作家喬歐斯》。⑧此文不曾預設(shè)喬是進步的或者頹廢的,持論比較客觀。費文介紹了《杜白林人》和《畫像》,重點放在《游離散思》(即Ulysses) 上。費文嘗試解讀喬,少數(shù)地方略見切入,但總體不成功(篇幅短是一個原因) ,圍著喬伊斯轉(zhuǎn)一圈而已。此文認為《尤》“是一部包羅近代世界的一切———政治,宗教,實際,人道主義等等的作品”,有很多優(yōu)點,但認為不能說該書是一種“新的”,而且有明顯的缺點: 一是“重局部而忽略整個的諧和”,二是“注重人的肉體方面,而忽略精神方面”。雖然以今天的角度看,費所說的缺點屬于誤讀,但費是讀過原著來嘗試批評的。費文的缺點是下功夫不夠,將喬當作一般作家來閱讀,說到底是缺乏真正的興趣。

    另一篇專論是周立波1935 年5 月6 日在《申報?自由談》上揭載的《詹姆斯喬易斯》。文章前半部分比較客觀地介紹了喬氏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喬的生活道路,其創(chuàng)作的流變與發(fā)展;主要的評述基本符合事實,但認為《畫像》“沒有獨創(chuàng)的地方”。文章的后半部分問題卻很大。周看喬伊斯的出發(fā)點,與蘇聯(lián)出版的《英國文學史綱》里的觀點完全一致,連所用的基本貶詞(如“頹廢”) 也完全相同。從中可以看出他受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影響。蘇聯(lián)在1935年首譯《尤》,只選譯第一至第十節(jié),刊蘇聯(lián)《世界文學》雜志,因此可以認為,立波寫此文跟蘇聯(lián)選譯《尤》有關(guān),其資料來源來自蘇聯(lián),并沒有立波自己的意見,立波本人也未讀過原著,lv 因此連誤讀亦無從說起,誤讀的源頭在蘇聯(lián)。周立波與早期茅盾、徐志摩、費鑒照、趙景深、趙家璧、楊昌溪等人的評述或譯述有很大不同,從影響源方面看,后者的基本觀點是西方的,前者則是蘇聯(lián)的,前者武斷主觀,后者的批評充滿遲疑和困惑,批評對象把握不住,語焉不詳之處甚多;前者則是清楚明白的持否定態(tài)度。周立波此文的觀點在40 年代后半、以及50 —60 年代逐步演成壓倒一切的主調(diào)。

    傅東華譯的《復本》(即Counterpart) 當為喬氏小說的首次漢譯。譯文前有譯者以否定的筆調(diào)寫的約四五百言的簡介,譯文本身有傅一貫的流暢,內(nèi)容大致查看下來亦無甚大不妥。在那一期的《文學》(2 卷3 期) 上還刊出中年喬伊斯的相片一幀和漫畫一幅。

    中國另一次對喬氏作品的翻譯,是一份影響似乎不太大、只出了10 期的文學刊物《西洋文學》。這份創(chuàng)刊于1940 年的刊物為喬伊斯作品在中國再次試探性登陸做出過重要貢獻。該刊在1941年推出“喬易斯特輯”,內(nèi)有喬易斯像、喬的詩選、短篇《一件慘事》和《友律色斯》(Ulysses) 插話三節(jié),還有翻譯的愛德蒙?威爾遜( Ed2mund Wilson) 的《喬易斯論》。該刊還在“書評欄”里發(fā)了署名興華的書論,介紹1939 年才問世的《斐尼根的醒來》。據(jù)該刊主要編輯之一張芝聯(lián)介紹,該雜志內(nèi)容“百分之九十都是譯文”,從它推出的托爾斯泰特輯、葉芝特輯和喬伊斯特輯來看,從它發(fā)表譯作的譯者隊伍來看,這個短命的雜志其實在當時算得上一份高品味譯文雜志,它與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徐志摩等主編的《新月》一樣,同具一份學人的高雅格調(diào),惜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在翻譯文學史上以及現(xiàn)代文學期刊史上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1949 年后至1978 年30 年間,連上面這種“雜碎”似的介紹幾乎都見不到了,即便是偶爾提到,喬伊斯也像是一具散發(fā)著惡臭的腐尸。

    1950年11月,朱光潛先生在路易?哈拉普的《藝術(shù)的社會起源》譯后補記里也表達了同樣的態(tài)度。朱先生雖沒有直接評論本書,但否定了哈拉普視《尤利西斯》是運用傳統(tǒng)的一個最好說明,而且是幾個世紀文學發(fā)展最高峰的觀點。1964年袁可嘉在《文學研究集刊》第一期上發(fā)表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述評》,對《尤利西斯》也持批判態(tài)度。
    1978 年創(chuàng)刊的《外國文藝》享有一份光榮,即該刊在1980 年第4 期上發(fā)了3 篇喬伊斯短篇小說,即《死者》(王智量【 智量】譯) 、《阿拉比》和《小人物》(宗白譯) 。3 個短篇選目出手不凡,其中前2篇是世界文學的短篇精品。這大概是新時期發(fā)表的對喬氏作品最早的譯介。
    該書初版半個世紀之后的1979年,錢鐘書先生在所著的《管錐編》(第一冊的394頁)中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的詞句(喬伊斯將yes和no 改造為nes,yo)解釋了《史記》中的話。1981年,袁可嘉等人選編的《外國現(xiàn)代作品選》第二冊關(guān)于意識流的部分收入了《尤利西斯》第二章的中譯,并附有袁本人的短評,對于該書的文學價值和地位重新給予了肯定。

    資深翻譯家黃雨石先生默默工作,他譯的《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已由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年出版。這是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喬氏作品單行本,亦是大陸譯介喬伊斯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1984 年10 月,孫梁譯的《都柏林人》7 個短篇加上宗白等人人的其他8篇譯作,,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以《都柏林人》之名出版。

    80 年代最早的《尤》選譯,是金 譯的第二章,收入袁可嘉等主編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二冊(上) ;5 年后《世界文學》揭載金譯《尤》的第二、六、十章和第十八章片斷; 越年,百花出版社推出《尤》的選譯本,并且增加了第十五章的片斷譯文。這些是中國第二次《尤》的選譯,是在研讀的基礎(chǔ)上選譯的,量與質(zhì)均較高。

    九十年代中葉,意識流開山之作、長篇巨著《尤利西斯》有了兩部全譯本:蕭乾、文潔若合譯的由南京譯林出版社于一九九四年出版;金盽所譯的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至1996年)。

    《尤利西斯》一問世就是一部令一般讀者頭疼、也讓批評家傷神的作品,即使在今天這種情況也未得到絲毫的改善。在英語國家它被視為一部公認的"天書",翻譯這樣一部作品顯然是異常困難的。目前國內(nèi)的譯本,較著名的有譯林出版社蕭乾、文潔若夫婦的合譯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2.6推出該版修訂本)和人民文學出版社金堤先生的譯本(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出版過他的節(jié)譯本);此外還有京華出版社"世界十大經(jīng)典名著"中收入的紀江紅的譯本,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的"世界禁書文庫"中李進的譯本,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外國私家藏書"李虹的譯本,還有內(nèi)蒙古兒童出版社和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章影光的譯本等。盡管在《尤利西斯》中譯本出來以后報刊上介紹和研究喬伊斯的文章越來越多,但相關(guān)的研究專著國內(nèi)目前還比較欠缺,僅有上海外國語大學李維屏教授的《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shù)》(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已出版的有關(guān)喬伊斯的介紹和傳記類作品有:袁鶴年譯格羅斯著《喬伊斯》(三聯(lián)書店,1986),何及鋒、柳萌譯科斯特洛著《喬伊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陳恕的《〈尤利西斯〉導讀》(譯林出版社,1994),賀明華譯布倫南?馬多克斯的《喬伊斯與諾拉》(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林玉珍譯彼得?寇斯提羅的《喬伊斯傳--解讀〈尤利西斯〉》(海南出版社,1999),袁德成的《詹姆斯?喬伊斯--現(xiàn)代尤利西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周柳寧譯諾里斯、弗林特合著的《喬伊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白裕承譯的伽斯特?安德森的《喬伊斯》(天津百花出版社,2001)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著的《詹姆斯?喬伊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等十多種。

    目前,北京師范大學劉象愚教授翻譯多年的《尤利西斯》已經(jīng)完成初稿。早在1985年,劉象愚就翻譯過《尤利西斯》第三章《斯蒂芬在海灘》,發(fā)表于當年3月印行的《外國現(xiàn)代派小說概觀》上,他曾表示,像這樣一部宏偉、壯觀、包容浩瀚,或者換言之晦澀、艱奧、光怪陸離的作品,再有一個中譯本也是不嫌多的。已經(jīng)問世的兩個譯本各有長短,他的譯文當盡量彌補不足。&nbsp;&nbsp; 劉譯《尤利西斯》將收入由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王逢振和劉象愚主編的《喬伊斯全集》。全集收入《都柏林人》《尤利西斯》《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芬尼根的守靈夜》等喬伊斯全部長篇小說,和詩歌、劇本、日記、評論,以及他人評喬伊斯作品的評論集, 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出版。

    四、魯迅與喬伊斯


    魯迅與喬伊斯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無論其背景、經(jīng)歷還是精神品格,以至創(chuàng)作方法。但魯迅似乎從沒有談到過喬伊斯,這使人略感遺憾:魯迅十分關(guān)注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舉凡當時流行的新流派,他幾乎都作過涉獵和評介,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也運用了與喬伊斯“意識流”或“心理主義文學”相似的手法,可是對于當時已經(jīng)名聲大噪的喬伊斯,卻沒有作什么評說,這不免令人困惑。是不是沒有注意到呢?也不是。其實,也許因為民族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愛爾蘭曾長期受英國統(tǒng)治),魯迅對愛爾蘭文學給予了特別的關(guān)注,也關(guān)注過喬伊斯。

    早在留學日本時期,魯迅就涉獵英國、愛爾蘭文學,當時,愛爾蘭還沒有脫離英國,愛爾蘭文學常被作為英國文學的一部分看,魯迅所涉獵的英國文學通常包含愛爾蘭文學。他曾搜讀《英國文學史》,他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已收有O?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后來他又陸續(xù)閱讀了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德林克瓦特的《文學大綱》,其中對愛爾蘭文學都有述及。作品方面,至少讀過王爾德、史文朋、蕭伯納、巴雷、威爾斯、高斯等人的作品。

    1927年11月,魯迅剛到上海才一個多月,就在內(nèi)山書店買了一本日本學者野口米次郎的隨筆集《愛爾蘭情調(diào)》,這本書是集中評述愛爾蘭文學的。之后,他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nèi)(從11月25日到30日)接連買了戶川秋骨的《英國文學筆記》和英國《布魯克英國文學史》及日本佐治秀壽的《英國小說史》,一個月后又購買了齋藤勇的《以思潮為中心的英國文學史》,顯示這一時期他對英國、愛爾蘭文學的特別關(guān)注。這以后不久,魯迅就開始編輯《奔流》月刊和《朝花》周刊,這兩個刊物都大量介紹了英國和愛爾蘭文學。

    1929年6月,魯迅從野口那本《愛爾蘭情調(diào)》中選譯了《愛爾蘭文學之回顧》一文刊登在《奔流》二卷二期上,并在《編校后記》中特別指出:野口的文章“很簡明扼要,于愛爾蘭文學運動的來因去果,是說得了了分明的;中國前幾年,于Yeats,Synge等人的事情和作品,曾經(jīng)屢有紹介了,現(xiàn)在這一篇,也許更可以幫助一點理解罷!币翱谶@篇文章簡要評介了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評述到的人主要有葉芝、沁孤、蕭伯納、弗格森等著名作家,但沒有提到喬伊斯。

    到1933年,魯迅又一次出現(xiàn)集中購買有關(guān)英國文學書籍的現(xiàn)象(這可能跟當時蕭伯納來華有關(guān)),接連買了平田禿木的《英國文學漫步》、中川芳太郎的《英國文學風物志》。到這時為止,魯迅談到過的愛爾蘭作家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格列高里夫人、A.E.(拉塞爾)等等。

    進入1934年,喬伊斯的名字終于在魯迅筆下出現(xiàn)了:1月4日,他在內(nèi)山書店買了一本專論喬伊斯的書《以喬伊斯為中心的文學運動》,這是日本的文學史家春山行夫?qū)懙囊槐驹u述當時歐洲文學發(fā)展的專著,1933年由東京第一書房出版。

    春山行夫把喬伊斯視為引領(lǐng)歐洲文學新潮流的代表性人物,因為喬伊斯這時已在巴黎住了十幾年,而《尤利西斯》是首先在美國發(fā)表的,以至當茅盾先生最初在《小說月報》上介紹他的時候,也誤以為他是美國人。由此也更可見,這時喬伊斯已經(jīng)不是僅僅以愛爾蘭作家的身份,而是以“國際性”作家身份亮相于世界文壇,已經(jīng)具有很大的名聲和影響力了。春山行夫這本書,評述了眾多英聯(lián)邦(尤其是愛爾蘭)重要作家,包括葉芝、蕭伯納、王爾德、A.E.(拉塞爾)等21人與喬伊斯的關(guān)系,每人設(shè)專章評述,很是詳明。跟別人不同的是,他認為當時盛行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是以喬伊斯為中心而不是葉芝,不少歐洲當代的重要作家都受到了喬伊斯的影響,甚至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細膩心理描寫方法也與此有關(guān)。  

    但不知為什么,一向具有先鋒意識,密切關(guān)注世界文學新思潮、新流派,并幾乎評介過所有現(xiàn)代主義文藝流派的魯迅,“跟蹤”愛爾蘭文學并讀了春山行夫的書之后,卻并沒有對喬伊斯發(fā)表評論!队壤魉埂1922年一發(fā)表,茅盾就在《小說月報》上作了介紹;同年,留學英國的徐志摩也在劍橋盛贊該書;之后,趙景深1929年在《文學周報》上,高明1933年、趙家璧1934年在《現(xiàn)代》月刊上,周立波1935年在《申報?自由談》上分別作了越來越詳細的介紹。魯迅是這些報刊的長期讀者,也一直收藏著這些報刊,可以肯定:他是看到過這些介紹的。

    這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沒有讀到喬伊斯本人的作品,出于謹慎,暫不發(fā)表看法;二是因為茅盾1922年介紹說,喬伊斯是“一個準‘大大主義’的美國新作家”!按蟠笾髁x”即“達達主義”,魯迅曾評為“裝鬼臉”,不甚欣賞。但在看到作品之前,他也不會輕率發(fā)表意見,是還想看一看究竟吧。

    詹姆斯·喬伊斯 - 大事紀年表


        一八八二年   三月二日生于都柏林南郊拉斯馬因茲一個信天主教的家庭中。
    其父約翰·喬伊斯(1849一1931)是稅務專員,與妻子米莉·簡(1859一1903)
    共生有四男六女,喬伊斯為長子。

        一八八六年(4歲)英首相葛萊斯頓的《自治法案》未獲通過。

        一八八八年(6歲)九月一日入基德爾縣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校
    長是天主教耶穌會會長康米神父。喬伊斯是學生中年齡最小的。

        一八九0年(8歲)愛爾蘭民族主義領(lǐng)袖巴涅爾失去自治聯(lián)盟主席職。

        一八九一年(9歲)因父親失業(yè),喬伊斯于六月間退學。同年十月, 巴涅爾去
    世,喬伊斯出于對巴涅爾的同情,寫了一首諷刺詩《希利,你也這樣!》。希利是
    愛爾蘭自治運動和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領(lǐng)袖,本與巴涅爾關(guān)系密切,但在關(guān)鍵時刻卻
    與巴涅爾決裂。

        一八九三年(11歲)經(jīng)康米神父介紹,喬伊斯于四月六日入了貝爾維迪爾公學
    三年級。這座學校也是耶穌會所創(chuàng)辦的,他一度想當神父。十九世紀以來,在都柏
    林形成了以葉芝、格雷戈里夫人及辛格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他直接間接
    受影響。通過友人,他也受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然而給予他更強烈影響
    的是,十九世紀末出現(xiàn)在歐洲文學中的自由思想。中學畢業(yè)前,他就對宗教信仰產(chǎn)
    生了懷疑。

        一八九七年(15歲)獲全愛爾蘭最佳作文獎。

        一八九八年(16歲)九月入皇家大學都柏林學院,專攻哲學和語言。在校期
    間博覽群書,為了讀他最欽佩的作家易卜生的原著,學了丹表文和挪威文。

        一九00年(18歲)一月二十日,在學院的文學及歷史協(xié)會發(fā)表講演,題目是《
    戲劇與人生》。四月一日,英國文學雜志《半月評論》發(fā)表他的關(guān)于易卜生作品《
    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的評論:《易卜生的新戲劇》。此文獲得年過七旬的
    易卜生的稱許,使喬伊斯深受鼓舞,從而堅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決心。

        一九0一年(19歲)十月,寫《喧囂的時代》一文,批評愛爾蘭文藝劇院的
    狹隘的民族主義,自費出版。

        一九0二年(20歲)夏天,結(jié)識葉芝和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十月獲學士學位,
    入圣塞西莉亞醫(yī)學院,因交不起學費而綴學。十二月初赴巴黎,下旬回都柏林。

        一九0三年(21歲)一月十七日再度離開都柏林,二十三日抵巴黎, 靠寫書
    評和教英語糊口。四月十日,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回國。八月十三日,母親去世。
    在都柏林結(jié)交奧利弗·戈加蒂。

        一九0四年(22歲)開始寫自傳體小說《藝術(shù)家年輕時的寫照》, 二月二日決
    定把它改寫為長篇小說。三月至六月底,在多基一座私立的克里夫頓學校代課。六
    月十日,散步途中結(jié)識諾拉·巴那克爾,一見鐘情。十六日(布盧姆日)傍晚,兩
    人首次幽會。這個期間寫了后來收入《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發(fā)表在當?shù)貓罂稀?br>用斯蒂芬·迪達勒斯的筆名,在八月十三日的《愛爾蘭家園報》上發(fā)表短篇《姐妹
    》。九月九日,與戈加蒂一道住進沙灣的圓形炮塔。同住的還有戈加蒂的友人薩纓
    爾·特連奇(牛津大學學生)。十九日,因不喜歡戈加蒂,遂離開炮塔,回到父親
    的家。十月上旬偕諾拉赴大陸,聯(lián)系好在瑞士教英語的職務。途經(jīng)巴黎,十一日抵
    蘇黎世。然而教職落了空,十一月初改赴波拉的伯利茲語言學校任教。波拉在的里
    雅斯特(當時屬于奧地利)以南一百五十英里外。

        一九0五年(23歲)三月,轉(zhuǎn)到的里雅斯特的伯利茲語言學校任教。 七月,因
    教職有了空缺,把胞弟斯坦尼斯勞斯叫了來。同月,長子喬治亞出生。十二月三日,
    將《都柏林人》原稿十二篇(后補加三篇)寄給出版家理查茲。

        一九0六年(24歲)七月底赴羅馬,在銀行任通訊員。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
    斯勞斯的信中談到短篇小說《尤利西斯》的設(shè)想。 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個猶
    太人。但他當時并未把這個短篇寫出。四月以來,就改寫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
    的問題與理查茲魚雁往還。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絕出版的信。

        一九0七年(25歲)三月五日辭去銀行的工作,七月回的里雅斯特,仍在原校
    任教。五月,早年寫的抒情詩集《室內(nèi)音樂》出版。 七月,長女露西亞·安娜出
    生。他辭去教職,個別教授英語。

        一九0八年(26歲)三月,將辛格的《騎馬下海人》(1904年上演的悲劇)譯
    成意大利文。五月底,患虹膜炎。

        一九0九年(27歲)為了交涉《都柏林人》出版事宜,七月回到都柏林,住在
    父親家,并與蒙塞爾出版社簽訂《都柏林人》出版合同。九月里回到的里雅斯特。
    十月又返回都柏林,在四個企業(yè)家贊助下,十二月間開設(shè)沃爾特電影院。

        一九一0年(28歲)一月二日,在妹妹艾琳的陪伴下,回到的里雅斯特。七
    月,把鬧虧損的沃爾特電影院出讓給人。

        一九一一年(29歲)二月九日,蒙塞爾出版社來信,要求將涉及愛德華七世的
    記述一概刪除。大約在這個時候,他把《斯蒂芬英雄》的原稿丟進火爐,幸而妹妹
    艾琳在場,給搶了出來。

        一九一二年(30歲)七月最后一次回愛爾蘭。與蒙塞爾出版社的談判破裂。九
    月十一日活字版被拆掉。當夜,喬伊斯攜全家人離開都柏林。在回到的里雅斯特的
    路上,他針對出版家羅伯茨寫了一首諷刺詩《火口噴出來的瓦斯》。

        一九一三年(31歲)在列沃帖拉高等商業(yè)學校(的里雅斯特大學的前身)教書
    的同時,繼續(xù)個別教授英語。十二月十五日,經(jīng)葉芝介紹,艾琳拉·龐德來信叫他
    寄作品去。

        一九一四年(32歲)經(jīng)龐德的介紹,自二月二日起,至次年九月號為止,在《
    唯我主義者》雜志上分二十五次連載《藝術(shù)家年輕時的寫照》。一月二十九日,理
    查茲同意出版《都柏林人》,該書于六月十五日問世。當月,開始寫《尤利西斯》
    第三章。

        一九一五年(33歲)六月下旬移居蘇黎世。繼續(xù)個別教授英語。經(jīng)龐德、葉
    芝等人奔走,獲得皇家文學基金的津貼。

        一九一六年(34歲)經(jīng)《唯我主義者》主編哈麗特·維沃爾鼎力協(xié)助,《都柏
    林人》以及《藝術(shù)家年輕時的寫照》在美國出版。

        一九一七年(35歲)二月,青光眼復發(fā)。二月十二日,《寫照》的英國版由倫
    敦的唯我主義者出版社出版。八月十八日,右眼動手術(shù)。

          一九一八年(36歲)經(jīng)龐德介紹,在美國《小評論》雜志三月號上開始連載
    《尤利西斯》。五月,劇本《流亡者》的英國版《格蘭特·理查茲》和美國版(休
    布修)同時問世。與友人克勞德·賽克斯共同創(chuàng)立英國演員劇團,夏季到洛桑、日
    內(nèi)瓦等城市巡回演出王爾德的《名叫歐納斯特的重要性》,并于九月間在蘇黎世公
    演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yè)》以及另外一些英國戲劇。

        一九一九年(37歲)自五月起,哈麗特·維沃爾開始在經(jīng)濟上資助喬伊斯,一
    直延續(xù)到他去世后辦理喪事為止。八月七日,《流亡者》在慕尼黑上演。十月中旬
    返回的里雅斯特,又到列沃帖拉高等商業(yè)學校教書。

        一九二0年(38歲)在龐德的勸說下,決定移居巴黎,七月八日抵巴黎。 十一
    日結(jié)識莎士比亞書屋的西爾薇亞·畢奇。八月十五日,詩人T·S·艾略特等二人來
    訪。十二月二十日完成《尤利西斯》第十五章。

        一九二一年(39歲)《小評論》雜志因連載《尤利西斯》,在紐約被控告刊載
    猥褻作品被判有罪。四月十日,與西爾薇亞·畢奇簽訂《尤利西斯》出版合同,征
    集一千部的預約。預約者有葉芝、龐德、紀德、海明威等。五月間在友人家與馬塞
    爾·普魯斯特晤面。十月二十九日,《尤利西斯》的原稿完成。

        一九二二年(40歲)在生日(2月2日)那天收到《尤利西斯》的樣本。八月攜
    妻赴倫敦,初次見到哈麗特·維沃爾。因目疾惡化,急忙回巴黎。開始構(gòu)思《芬尼
    根守靈夜》。

        一九二三年(41歲)三月十日,著手寫《芬尼根守靈夜》。

        一九二四年(42歲)三月,《藝術(shù)家年輕時的寫照》的法譯本出版,改名《迪
    達勒斯》。《尤利西斯》法譯的一部分刊載在《交流》雜志上。四月,《大西洋兩
    岸評論》刊載《芬尼根守靈夜》開頭部分。當年,維吉尼亞·吳爾夫出版小冊子《
    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對喬伊斯的作品表示支持。哈佛·葛曼所著《詹姆斯·
    喬伊斯最初的四十年》出版。

        一九二五年(43歲)二月十九日,紐約的涅瓦弗德劇場上演《流亡者》。在《克
    萊帖里昂》七月號上發(fā)表《芬尼根守靈夜》第五章。

        一九二六年(44歲)二月十四、十五日,倫敦的攝政劇場上演《流亡者》。

        一九二七年(45歲)抒情詩集《一分錢一首的詩》由莎士比亞書屋出版!队
    利西斯》的德譯本問世。

        一九二九年(47歲)二月,《尤利西斯》法譯本出版。四月二十五日,兒子喬
    治亞作為男低音歌手首次登臺演唱。女兒露西亞神經(jīng)出現(xiàn)異常癥狀。

        一九三0年(48歲)《尤利西斯》德譯本出版第三版。十二月下旬, 受喬伊斯
    本人之托,哈佛·葛曼著手寫其傳記。斯圖爾特·吉爾伯特的《詹姆斯·喬伊斯的
    〈尤利西斯〉》由費伯與費伯出版社出版,他強調(diào)了此作的古典主義性格與象征性。
    (此書的修訂本出版于1952年。)

        一九三一年(49歲)四月,攜妻女赴倫敦。七月四日是父親約翰的生日, 喬
    伊斯選定這一天在倫敦與諾拉正式結(jié)婚。自從一九0四年不顧父親的反對與諾拉私
    奔,已過了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其父親在都柏林逝世。

        一九三二年(50歲)二月十五日,孫兒斯蒂芬·詹姆斯·喬伊斯出生!队壤
    西斯》日譯本由巖波書店出版。喬伊斯本人認為屬盜印,但按日本版權(quán)法,外國作
    品只享有版權(quán)十年。

        一九三三年(51歲)十二月六日,紐約的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并非
    猥褻作品。

        一九三四年(52歲)一月,為了確保版權(quán),紐約的蘭登書屋搶先出版一百部
    《尤利西斯》。弗蘭克·勃真所著《詹姆斯·喬伊斯與〈尤利西斯〉的創(chuàng)造》由倫
    敦格雷森與格雷森出版社出版(修訂本于一九六七年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
    版)。

        一九三五年(53歲)七月,女兒露西亞的神經(jīng)病發(fā)作,致使喬伊斯做了一星
    期惡夢,不斷地為幻覺困擾。

        一九三六年(54歲)七月,將露西亞以前寫的《喬叟入門》作為她的生日(6
    月26日)禮物出版。十二月,《詩集》出版。

        一九三七年(55歲)十月,《年輕內(nèi)向的斯特列拉》在倫敦出版。

        一九三八年(56歲)十一月十三日,《芬尼根守靈夜》完成。喬伊斯動員友人
    們做校對,年底校完。

        一九三九年(57歲)五月四日,《芬尼根守靈夜》在倫敦和紐約同時出版。

        一九四0年(58歲)十二月十七日,遷居到蘇黎世。哈佛·葛曼的《詹姆斯·喬
    伊斯》出版。

        一九四一年(59歲)一月十日,因腹部痙攣住院,查明系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十三日凌晨去世。十五日葬于蘇黎世的弗林貼隆墳地!秱惗靥┪钍繄蟆房d了一
    篇對喬伊斯缺乏理解的悼文。T·S·艾略特立即寫文章表示抗議,并在《地平線》
    雜志三月號上發(fā)表《告魚書》一文,進一步反擊。維吉尼亞·吳爾夫接到訃告,感
    慨系之。(她于同年3月28日也自殺身死。)這一年,哈利·萊文撰寫了《詹姆斯·
    喬伊斯》一書,肯定了喬伊斯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1]

    詹姆斯·喬伊斯

    TAGS: 文化人物 文學家 愛爾蘭作家 詩人
    名人推薦
    • 張曉風
      張曉風(1941年- ),筆名有曉風、?啤⒖韶,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后赴臺灣,畢業(yè)于臺灣東吳大學,并...
    • 朱維錚
      朱維錚,生于1936年7月14日,中國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祖籍江蘇無錫,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門化。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是...
    • 朱竺
      朱竺[明]號君實,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貞孚子。隆、萬(1567—1620)間人
    • 周定舫
      1953年8月從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分配到新華社北京分社擔任記者.現(xiàn)為北京新聞學會會員。在漫長的記者生涯中,擔負過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紀念...
    • 趙有廣
      趙有廣 所在單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職 稱: 教授 在讀博士 職 務: 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 世界經(jīng)濟、國際商務(電子商務)、網(wǎng)絡(luò)文化
    •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寬三大畫家! 《醋质暹_,人稱董北苑。五代南唐時曾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畫承荊浩、關(guān)仝的...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