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嬰 - 簡介
周海嬰,男,1929年9月27日上海出生,祖籍紹興。是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60年起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原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干部,無線電專家。
曾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部級領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五、六、七屆代表及全國政協(xié)第八、九、十屆委員。曾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現(xiàn)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魯迅文化發(fā)展中心理事長,紹興、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紹興旅港同鄉(xiāng)會名譽主席,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魯迅研究室、中國無線電運動協(xié)會(CRSA)顧問等。代表作品有《我與魯迅七十年》、《魯迅家庭大相簿》。
2011年4月7日凌晨5時36分,魯迅之子周海嬰在北京醫(yī)院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
周海嬰 - 家庭狀況
周海嬰與馬新云結婚,生了周令飛等幾個小孩。
周令飛是周海嬰的大兒子,魯迅大孫,留學日本,周令飛的妹妹也留學日本。
前排左起:小孫女周景文、長孫女周景欣、外孫女田中華蓮、田中悠樹(雙胞胎)
中排左起:長媳張純華、二媳吳彬、妻子馬新云、周海嬰手抱小孫子周景軒、三媳車曉林
后排左起:長子周令飛、次子周亦斐、長孫周景川、三子周令一、長女周寧、女婿田中正道
周海嬰 - 成長經歷
在周海嬰將出世時,許廣平一度出現(xiàn)難產的跡象。當醫(yī)生為此征求魯迅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魯迅不假思索地說:“留大人!苯Y果母子平安。魯迅認為這孩子是意外的收獲,為了孩子的堅強,他對新生命傾注了異乎尋常的愛。
海嬰這個名字,魯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嬰兒這一意思。他對海嬰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寫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海嬰自由地成長,希望海嬰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魯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嬰年僅7歲?部赖慕洑v、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處事格外小心謹慎。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同學可以打橋牌、跳交誼舞,他出于好奇,偶爾走去觀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說什么“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嬰對名與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小時候,父母就教導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嬰夫人馬新云回憶: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飛坊62號,與住在64號的周海嬰是鄰居。弄堂里的孩子們常在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嬰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也從不刻意去擺架子,孩子們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嬰 - 攝影經歷
出生后的周海嬰仿佛注定要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第100天,小海嬰就被魯迅抱到上海的照相館拍了照片。魯迅先生在1924年寫過《論照相之類》,1934年又寫了一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里面還特別提到了周海嬰小時候照相的事。
1936年魯迅去世后,母親許廣平帶著8歲的周海嬰到杭州蔡姓女友處休養(yǎng)。蔡女士家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機,在這里,周海嬰第一次接觸了相機。10歲那年,周海嬰正式拿起相機開始拍攝;對于兒子癡迷于攝影,母親許廣平非常支持。周海嬰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幾本厚厚的黑卡紙老式相冊珍藏著,都是許廣平幫兒子細心粘貼的,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12歲那年,許廣平還為海嬰的初學攝影簿親筆題字:“雪痕鴻爪”、“大地蹄痕”,
以鼓勵做出成績。
1943年11月,周海嬰正式開始學習攝影,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照相機、底片價格的昂貴是今日無法想象的。許廣平的一位朋友借給周海嬰一只小方木匣鏡箱。那只鏡箱用620底片拍攝,簡單的二片‘新月’鏡頭,提拉式兩擋鐵片光圈,快門一擋,只能在明亮日光下拍照。
1948年11月,周海嬰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
1952年第一次自己沖洗彩色膠卷、照片。
1948年在離開香港準備北上解放區(qū)的時候,他們到舊貨市場買舊的冬衣,省下800多塊港幣在香港買了一架祿來相機和20卷膠卷。70年來,周海嬰共拍攝照片二萬余張,其中尤以上海難民,上海2.6轟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qū)、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校園生活等40、50年代上海與北京的市井生活系列照片極其珍貴。
周海嬰先生用相機記錄了經歷的人生,留下了一段遠離這個年代的記憶!峨y民》、《上海二·六轟炸》、《沈陽農村土改》、《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xié)召開》等珍貴歷史鏡頭,《修鞋匠》、《蒸窩頭》、《婚事》、《搖煤球》等眾多平民生活的捕捉,還有《魯迅墓遷墓》、《廖夢醒》、《文學家巴金》、《蕭軍》等許多文化影象的紀錄,這些珍貴的圖像所體現(xiàn)的敏感與活力,在Epson Stylus Pro 11880C的助力下以一種極強的沖擊力令人驚訝。
雖然在膠片攝影的技術上,周海嬰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貢獻,但他自身的經歷讓他可以見證上世紀關鍵時期從平民到文化巨匠到國家領導的重要時刻,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恰好鐘愛攝影,并且孜孜不倦地加以記錄,這才是他的照片珍貴和動人之處。也因此,在那些對焦或許猶豫、曝光準確度不穩(wěn)定的黑白膠片面前,你能感受到親切和溫暖。少有的幾張表現(xiàn)家鄉(xiāng)紹興風景民情的彩色照片,便明顯平淡很多,也沒有什么力量。而那些表現(xiàn)特殊時刻,如閱兵場面的作品,也明顯不及周海嬰為那些認識的、有感情的人物所拍的照片。
2009年10月到11月,一生熱愛攝影的周海嬰,在他八十歲生日之際,舉辦了一次個人攝影展。人們在這次展覽上,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侯外廬、宦鄉(xiāng)等民主人士搭乘“華中輪”海船,從香港前往東北解放區(qū),到沈陽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協(xié)”的歷史瞬間。周海嬰拍攝的《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qū)(丹東)》、《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xié)的召開(沈陽鐵路賓館)》、《黃炎培在火車上致詞(火車上)》等照片被攝影界稱為:見證這段歷史的“孤本”。
周海嬰 - 攝影作品
1943年——1950年,新中國黎明前夕,光明與黑暗,動蕩與流離,苦難與期盼是周海嬰的影像重要內容。
1948年,他跟隨民主人士搭乘“華中輪”海船,從香港前往東北解放區(qū),拍下了郭沫若、侯外廬、宦鄉(xiāng)等民主人士和黨的領導連貫同志的照片,到沈陽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協(xié)”的歷史瞬間。這向往光明,駛向光明之旅的影記和“新政協(xié)”的記錄,它既是中國一代文化名人的歷史足跡,也是共和國建國史深刻的印記,是見證歷史的孤本,有著非凡的歷史與人文價值。作品《華中輪抵達丹東》、《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xié)的召開》、《訪問農戶》、《土改后的喜悅》等
周海嬰的鏡頭總是直面受壓迫的底層人,貼近當時的真實生活,他對被攝者不是居高臨下的獵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表達他們憂郁、失望、麻木的生存狀態(tài)。照片中乞討生活的雙手,渴求生存的眼神給人心靈的震動。他拍攝的《難民》系列,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解放前上海灘上五更寒的凄厲,反映了底層人的社會狀態(tài)和生存環(huán)境,作品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些作品是“吶喊”的影像,也是影像的“吶喊”。
周海嬰攝影興趣廣泛,社情民意、婚喪習俗、勞作方式都涉獵鏡中,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留住了一個個永遠鮮活,有著生命的瞬間。作品《熟食小販》、《修鞋匠》、《南貨擔子》、《有車又有庫》就是這樣產生的。還有《政務院內》、《幼兒園》、《高蹺隊》、《街道讀報》和《淮海路發(fā)大水》、《二、六轟炸》等影像,它們自然、直接、樸實得只是一種原始的記錄。
周海嬰的親情作品《母親許廣平在外灘》、《三叔周建人》、《周家“老臺門”》《母親與長孫》、《妹妹與哥哥》、《腳劃船》、《香火》、《煮咖啡》、《家族大團圓》,它們是愛與親情的表現(xiàn),是血脈相連的呵護,也是家的其樂融融。
周海嬰 - 人物觀點
關于讀書
周海嬰認為:“政府應該號召全社會形成看書讀書的風氣,而且讀書應該做到‘擺’、‘看’、‘讀’、‘存’!泵鎸Ξ敶鐣藗冎匦畔⑤p讀書的現(xiàn)狀,周海嬰非常憂心。他認為,在信息社會也必須重視讀書,好好讀書!拔彝庖蚕M蠹覐木W上、從手機上查找一些資料信息,可是讀書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顧過去,很多有名的文學家、科學家,讀書都非常嚴謹!
關于讀書的境界和讀書的方法,周海嬰有自己的觀點,讀書的“看”和“讀”是有區(qū)別的!翱础本褪菫g覽,看過去就算了,“讀”卻是看一遍不夠,回味的時候可以拿來再看。讀書的時候可以在書上加一些批注,寫一些心得,保存起來,學以致用。他說,讀好書應該有“擺”、“看”、“讀”、“存”四個字貫穿始末。“擺”是把書“裝飾”在書架上,“看”是瀏覽,“讀”是吸取書中的養(yǎng)分,“存”-是把這些書放在書店里,讓讀者有機會買得到讀的到。
關于文化
有文藝界委員提出,每次金融危機都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個契機,周海嬰贊同這種說法。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要靠整個社會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他建議,話劇、戲劇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票價應該適當降低,讓老百姓能夠接受更多的文化藝術熏陶。
周海嬰認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種,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語言,應該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他建議各地廣播電臺添加方言節(jié)目,并且保持下去。
關于攝影
周海嬰建議:當下隨著攝影活動的廣泛普及,通過攝影來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現(xiàn)在很多青少年迷戀電子游戲,這已成為社會一個關注點。希望各種攝影展能帶動青少年從游戲中脫離出來,拿起照相機去攝影。周海嬰認為,讓他們用眼睛、相機定格社會,發(fā)現(xiàn)社會本真,幫助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這或許是攝影的一個新功能。
關于寫作
周海嬰認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寫作真心話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氣太重。全國有數(shù)家魯迅中學,周海嬰經常到青少年中走走,對他們的寫作現(xiàn)狀有所了解。他認為:學生寫作有問題,和閱讀有問題密切相關。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學生舍棄了經典文學這一類的‘閑書’,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某某考試作文攻略’。青少年還應多用眼睛看社會,多體驗生活,但凡成就卓著的文學家,他們的眼睛都是關注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