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范漢生

    范漢生

    范漢生,筆名范若丁,1934年生,河南汝陽人。1949年畢業(yè)于中原大學!痘ǔ恰肪庉嫴恐魅,花城出版社副總編輯、副社長、社長兼總編輯。

    范漢生 - 簡介

    范漢生,筆名范若丁,男,1934年生,漢族,河南汝陽人。中共黨員。1949年參加革命,入中原大學學習,后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廣東省商業(yè)廳系統(tǒng)工作。

    1980年調(diào)入出版系統(tǒng),長期從事文學編輯工作,曾任花城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花城》雜志主編,編審。政協(xié)廣東省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范漢生 - 作品

    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舊京,舊京》,小說、散文集《并未逝去的歲月》、《相思江》、《暖雪》、《莫斯科郊外》、《皂角樹》等。

    其他

    范漢生寫過的文章:
    依托大企業(yè) 開展多種經(jīng)營
    彰顯效率:日本商業(yè)登記制度改革
    石菖蒲性味功效及主治今昔考
    基于RS/GIS的森林草原火災監(jiān)測輔助決策系統(tǒng)
    帕歌斯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中的療效觀察
    永豐發(fā)現(xiàn)千年銀杏樹
    水的私語,讓性愛之花更妖嬈
    S—VHS錄像機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技術
    古印度文化魅力
    世界棉花供過于求
    價格難再大升

    范漢生寫過的書:
    國際知名品牌旅游酒店塑身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手機眼鏡照相機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品牌服裝內(nèi)衣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品牌箱包皮鞋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品牌珠寶手表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品牌美容化妝品廣告創(chuàng)意
    國際知名品牌家用電器廣告創(chuàng)意
    黨性鍛煉指要
    英漢生物學詞匯
    王羲之書法大觀

    范漢生寫過的論文:
    中國入世后江蘇省制造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演化及其機理分析
    技術內(nèi)生化與西南地區(qū)區(qū)域科技體系重構(gòu)
    論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影視翻譯
    關聯(lián)規(guī)則的挖掘及其在商業(yè)決策中的應用分析
    發(fā)展與展望
    基于GIS的同城運輸路線最優(yōu)化研究
    約束與控制
    英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管理主義
    撒切爾主義的精髓
    1991~2005年全國道路交通傷害流行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

    范漢生

    范漢生 - 榮譽

    《暖雪》獲廣東魯迅文藝獎,《皂角樹》、《我和父親》分獲第一、第二屆秦牧散文獎。 

    范漢生 - 作品介紹

    《舊京舊京》

    基本信息

    作者:范若丁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頁碼:384 頁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
    ISBN:7020049702
    條形碼:9787020049707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Pages Per Sheet

    內(nèi)容簡介

    《舊京,舊京》這部散文體小說在形式上回蕩著《米格爾大街》的美感:在一條古老的街道上,生活著政客、貴婦人、交際花、飯店老板、牧師、教師、女傭、雜貨店主、裁縫以及各式以苦力謀生者,他們共同構(gòu)筑出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這個世界呈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在一個山雨欲來的時代,無論貴賤貧富,一律躲不過時代雷電的襲擊,他們在時代轉(zhuǎn)承的旋渦中共同承受著命運的悲歡和日常的甘苦。敘述者以自己孩提時代的純真視角存留住舊京的記憶,存留小街上人們的悲哀和歡喜、愛憎和情誼、奮爭和無奈……并以一位老人蒼涼的口吻來敘述這一切。在這種純真的視角和老道的口吻之間是敘事的張力,它包容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包容了孩童的疑惑和人生的無解。

    《舊京,舊京》中,細節(jié)最見功力,將語言感與生命感融為一體!凹沂隆笔灼队白玉R》是一個大的隱喻:一匹叫“勝利”的馬掉進了黃河,只留下掙扎的影子;而存活的另兩匹則在內(nèi)戰(zhàn)戰(zhàn)場被抓去,那匹因抗戰(zhàn)丟失一只眼睛的“獨眼龍”竟被殺掉充“驢肉”砍碎出賣。冷靜節(jié)制的描述蘊蓄著敘事者的溫情與憂傷,愛與唏噓,為文尾“卻有三個馬影子印在路面上……忽然我又想起那沉入黃河而影子在河面上凝然不動的小紅馬” 留下了伏筆。抒情嘎然而止,氤氳著惆悵的氛圍。這種力透紙背的細節(jié)描繪能夠迅速抓住讀者并長久地保留在讀者的記憶中。

    與細節(jié)相應的是作者意象新穎的語言感,寫郭娃臉上的麻子之多用“擠來擠去”;而姬參議的“白麻子不停地顫動著似乎要一個個蹦將出來”。再看寫語言,“舊京土話在他口中打著滾,被他咬出了滋味”,“這句話太重,一時把蒼蠅嚇跑了”……多么精妙多么妥貼的用語!這樣的神來之筆決非憑空而降,而是作者多年不輟筆耕的回報。
    范若丁出身名門,然而并不紈绔,時刻對人本身的局限性保持著難得的清醒與自省,同情社會底層的人物并試圖理解他們的生活與生命。作者對生命的認知在小說中表現(xiàn)為貴族精神,而這種貴族精神最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對小人物的敘述上,如《馬嫂》、《煙外婆》、《甘裁縫和雜貨老八》、《夫子與牧師》等篇章。

    目錄

    小引
    老街
    家事
    影子馬
    公館女主人
    煙外婆
    落考的大哥
    大姨老師
    馬嫂
    街坊
    甘裁縫和雜貨老人
    老嗓婆
    夫子與牧師
    故舊
    光復樓老板
    明星姨
    失意將軍
    雅士姬參議
    友伴
    小哥與“火猴”
    同桌
    表組
    戰(zhàn)場觀察家
    金子謝幕
    同學少年
    三少爺?shù)睦藴鼐駬?
    革命狂歡
    殘園
    后記

    范漢生 - 《花城》歷程

    1979年,由于廣東人民出版社擴展,《花城》雜志創(chuàng)刊,急需人手,李士非、易征想推薦范漢生到出版社來,他愿意。范漢生不足15歲參加革命,23歲被打成右派,每每想及走過的道路,心情沉痛,很想換個環(huán)境;再說文學事業(yè)也是他的追求,于是就向原單位再三提出調(diào)動工作的要求,1980年6月,終于由廣東省化工原料公司調(diào)來《花城》編輯部。

    當時廣東人民出版社在人事上正處于一個新舊交替的轉(zhuǎn)折階段,編輯部的人員變動很大。易征和林振名退出編輯部,一是因為工作安排,另外也是由于與李士非在審稿標準上有分歧。他們多偏重于文藝的審美標準,李士非政治情懷很濃,要求文學直接干預生活。易征去創(chuàng)辦一個新刊物《旅伴》,那時候辦個刊號很容易,花城出版社最多的時候有八九個刊物。林振名編制留在編輯部,主要工作卻是在對外合作編輯室,后來就和香港三聯(lián)書店一起編輯出版《沈從文文集》和《郁達夫文集》。

    1980年6月中旬,范漢生正式到人民出版社報到時,《花城》叢刊第六期的清樣剛由印刷廠送回編輯部,李士非哮喘病復發(fā)住院,需要他來看清樣,林振名告訴他要在家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看兩天。他還做些收尾工作,記得那期正在發(fā)孔捷生的稿子,排印后需要修改,他去到工廠與工人師傅一起查盤。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楚?因為當時修改特別不容易。當時沒有電腦排版一說,是鉛字排版,工人要把字一個一個從字庫里找出來,再植在排版盤里,每頁一盤,一盤一盤疊摞起來,哪怕只改動一個字,也要一盤一盤去搬去找,十分勞累。所以到了最后階段仍要修改,師傅就很不高興。

    范漢生來時,原編輯部的人員只留下美編岑毅鳴、編務李夢飛,他一到就上崗,李士非多病住院,他就得把日常工作擔當起來。他沒有做過編輯工作,也沒有經(jīng)過任何培訓,很多事不懂。他編目錄,把李晴的文章排在欄目最后,他很生氣,說是打他的臉,其實是范漢生不懂,只好求他原諒。范漢生認為只要文章好就行了,排幾條沒有什么,何況是編輯部內(nèi)部的稿件,還辯解說:“我不是把你的文章標題字弄大了一點?”可以說是缺乏常識。一些具體事情,多是李夢飛指點我,還有校對科的虞向華。小虞往往把校樣拿來“解決問題”,她很耐心,坐在我身邊一點一點地問,一項一項地給范漢生說明,所以后來范漢生常半開玩笑地說:“小虞是我的編輯老師!逼鋵嵰稽c不假,版面上的事,就是她慢慢給范漢生說明白的。

    編輯部又陸續(xù)來了不少人,因急需用人,先行借調(diào)來的有:李晴(原是《鄭州晚報》的副刊編輯,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78年平反,此時正寫長篇小說《天京之變》,后沒有正式調(diào)來,而調(diào)去《羊城晚報》任文藝部副主任);呂文(曾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工作,電影劇本《詹天佑》作者,也沒能調(diào)來,后調(diào)往瀟湘電影制片廠做編劇);陳文彬(做過《鄭州晚報》副刊編輯,后在一個技工學校當老師,曾在刊物上發(fā)過文章);舒大源(原在工廠工作。寫過《論社會主義悲劇》,我沒看過文章,但當時情況下敢于提出社會主義悲劇這一命題,思想就比較解放)和葉曙明。不久鐘纓從軍區(qū)創(chuàng)作組調(diào)來,楊小彥美院畢業(yè)分配過來(1982年又調(diào)入美編室任美術編輯,后讀研究生),林賢治大約是1981年從陽江來到編輯部(《花城》前幾期發(fā)表過他的詩和散文,《南方日報》也發(fā)表過他的作品,《南方日報》副刊部主任關振東推薦他)。再晚些時候,劉劍星從中山大學畢業(yè)分配過來,謝望新從南方日報社調(diào)過來。朱燕玲于1985年上半年南京大學畢業(yè)前寫信求職,經(jīng)考察下半年正式來到編輯部。詹秀敏1985年于中山大學畢業(yè),分配過來。

    四面八方,聚集一堂。這是《花城》有史以來編輯部人數(shù)最多,氣氛最為熱烈的一屆,這些編輯大都有相當寫作水平,李晴、呂文等又有豐富的編輯經(jīng)驗,能編能寫。人才濟濟本是好事,但剛聚一起,尚需一個磨合期。文藝這種東西不像數(shù)學有標準答案,自古道“文人相輕”,彼此都很有個性,又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所以大家爭論很多,主要是針對作品,但也難免發(fā)生誤會與不快。李士非哮喘很厲害,一邊抱氧氣袋一邊跟作者談稿子,難以在編輯部正常上班。編輯部設了兩個副主任,就是我和林振名,老林兼管對外合作,編輯部日常事務主要是范漢生在負責。

    花絮

    呂文組稿能力很強,常在外組稿,到北京組回很多重要稿子。他和很多作家關系密切,是消息靈通人士。他回到編輯部,可以經(jīng)?吹剿麏A個大公文包在狹窄的室內(nèi)走來走去,一面走一面?zhèn)鬟f北京關于文學或政治的各種信息。

    林賢治衣著樸素,一頭蓬亂的鬈發(fā),時時令我想起“憤怒出詩人”那句名言;他剛從陽江農(nóng)村來,喜歡穿一雙解放鞋,由于戶口問題和工作問題尚未解決,待遇也不平等,衛(wèi)生費只發(fā)給他一半,他就在辦公室里憤怒地說:“我是二等公民!”制度如此,我只能向有關部門反映,奈何奈何?愛莫能助。

    李晴文字水平高,編稿能力很強。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改稿,效率很高。有一回他推薦一個電影劇本,編前會上大家認為那種音樂家、畫家之類的故事缺乏新意,不贊成發(fā)表。大家住在賓館處理稿件,桌子不夠用,他把幾本書當?shù)首樱軌蚋鶕?jù)大家的意見坐在床邊整天不動,把稿子從頭至尾大改一遍,要大家再看,還問有哪點需要再改?他編稿的認真態(tài)度,確有一個老編輯的風范。

    葉曙明是個較早研究現(xiàn)代派文學的青年作家,在編輯部很少說話,他把發(fā)給他的各種樣書都摞在桌邊,形成一個橢圓形的“城堡”,整日埋頭在里面看稿,不注意的話看不到他。我說,你真把卡夫卡的《城堡》學到家了。

    舒大源思想活躍,為人倜儻,常與年輕作者談稿。我不止一次聽到他說:“社會主義悲劇……”

    美術編輯岑毅鳴,工作勤奮,他出外找美術家組稿,常常是夾著一大卷畫稿滿頭是汗地走回來。但他想專心作畫,要求提前退休,我?guī)退蝾I導反映,領導不同意,后又說要研究。他一生氣,就把《人民日報》一張諷刺互相推諉的漫畫——《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臨摹下來貼在墻上。我和他的座位很近,同他開玩笑說:“你讓我看這張漫畫看一百遍都沒有用呵。”后來老岑還是未能提前退休,領導不批,我也幫不了他。

    李夢飛大姐。李大姐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每期拼版、發(fā)樣書的組織者。她年齡較大,每次將近千本樣書往五樓搬,她從不缺席。她是編輯部的管家,主動承擔許多內(nèi)部事務。她也是1957年的受難者,那場無妄之災破壞了她整個的生活,但她性格堅強,從不灰心喪氣。

    “四大名旦”之說與建社

    1978年北京人民出版社文學編輯室的編輯們自發(fā)創(chuàng)辦向全國發(fā)行的大型文藝期刊《十月》,1979年《收獲》復刊,《花城》、《當代》等相繼創(chuàng)刊,一時間大型文藝期刊在全國各地紛紛問世,遂有聚商之議。

    “四大名旦”這一美譽來自鎮(zhèn)江會議。1980年底,由《鐘山》《清明》《十月》《當代》發(fā)起,在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舉行全國27家文學期刊主編會議,這次會議在刊物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宣部派人出席,幾乎所有的大型刊物都有人參加會議。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大家歸納了“四大名旦”:《收獲》以其老成持重稱“老旦”,《花城》以其婀娜多姿稱“花旦”,《當代》以其理直氣壯稱“正旦”,《十月》以其清新瀟灑稱“青衣”。(選自朱穗的《文壇的“四大名旦”》,香港《文匯報》1981年1月1日。)別看這么幾個稱號,流傳十分廣泛,宣傳效果很大。這次會議把《花城》的影響推向了一個新層次。

    《花城》雜志沒設主編,參加這次會議的是副社長蘇晨、《花城》編輯部主任李士非和《隨筆》編輯部主任黃偉經(jīng)。當時正沐浴著思想解放的春風,駘蕩春風令人有些微醺,暢所欲言,發(fā)言就比較激烈。為了加強文藝期刊的聯(lián)合,會上有人動議成立一個協(xié)會,得到與會者一致贊成,并選舉蘇晨為會長,《當代》副主編孟偉哉、《收獲》副主編蕭岱為副會長。那時上面對文藝刊物已經(jīng)比較注意,據(jù)說蘇晨在會上的發(fā)言,也引起了上面的關注。

    蘇晨參加會議回來后,立即寫了篇《不斷自問》發(fā)于《花城》1981年第1期,核心觀點是我們個人我們政府我們黨都要不斷自問,引起了有關方面的不同看法,這件事情對蘇晨造成較大影響。1980年下半年已經(jīng)醞釀成立花城出版社,由《花城》《隨筆》和原文藝室構(gòu)成,文藝室要求不過來,一度又回到人民社;1981年1月花城出版社正式成立,在東湖公園水上餐廳聚餐并拍照,但沒有宣布領導班子。

    成立前,成立了以蘇晨為組長、以李士非、何立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如果沒有這個插曲,本應蘇晨為社長。(直到1981年12月上級才決定由出版局副局長林堅文過來兼黨委書記,社長一職空缺,蘇晨、羅蘭如當副社長,蘇晨〈兼〉、岑桑、李士非、王曼擔任副總編輯。)1981年暑期,蘇晨要我陪他出去走走,我說要給林堅文說說才行,林堅文同意我陪他出去。我陪蘇晨到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青島、濟南、杭州、上海、福州、廈門走了一大圈,大概有一個多月。到北京見了葉圣陶、沈從文、馮亦代;上?戳税徒、王西彥、孫峻青;天津看了孫犁;杭州看了陳學昭;福州與廈門見了郭風、何為等一批老作家,大家都同情老蘇的遭遇。蘇晨走一路宣講一路,講的是廣東改革開放的變化,講到賓館的衛(wèi)生設備和服務,內(nèi)地同行都感到新奇,對廣東很向往。

    多年的交往,范漢生深知李士非是個待人寬厚、古道熱腸、遇事敢于擔當、一往無前、不考慮個人得失的人,但詩人氣質(zhì),易激動,有時難免偏激;范漢生也容易頭腦發(fā)熱,堅持己見,為了避開爭論,后來主動不去多管主刊的事,甚至于很少過問,而要求管增刊。那時稿件多,不定期出版小說、詩歌、電影文學等增刊。

    調(diào)整后的編輯隊伍

    編輯部1983年的人事調(diào)整,人員變動不大。出版社黨委書記林堅文直接抓《花城》,他政治上比較謹慎,對人比較信任,很少過問編輯部的內(nèi)部事情,不干預稿子。我任編輯部主任,主管具體編輯工作,鐘纓任編輯部副主任。謝望新從《南方日報》調(diào)來,他文學理論水平較高,熟悉編輯業(yè)務,很快成為主力。編輯部還有陳文彬、舒大沅,不久又調(diào)進中山大學畢業(yè)生劉劍星。林賢治調(diào)到詩歌編輯室辦《青年詩刊》,葉曙明調(diào)到對外合作編輯室,林振名完全離開《花城》,到對外合作編輯室任主任,負責《沈從文文集》與《郁達夫文集》的編輯工作。李士非負責籌辦《歷史文學》雜志。

    1984年社領導班子換屆:社長王曼,副社長羅蘭如,副總編輯李士非、易征、袁寶泉和范漢生。他主要負責《花城》雜志和理論編輯室。

    1985年調(diào)進朱燕玲,她是南京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同年詹秀敏從中山大學畢業(yè),分配來編輯部。李士非先期與李聯(lián)海創(chuàng)辦的《歷史文學》停刊后,于1985年又創(chuàng)辦文學和經(jīng)濟聯(lián)姻的刊物《浪潮》,把舒大沅和陳文彬調(diào)了過去。《花城》編輯部調(diào)進廣州軍區(qū)創(chuàng)作組專業(yè)作家莫少云和中山大學畢業(yè)生虞葦,又從上海文藝出版社調(diào)來資深編輯丘峰,丘峰是廣東人,主動提出調(diào)回廣東工作。這個編輯隊伍基本穩(wěn)定,內(nèi)部比較團結(jié),雖然稿子取舍上有不同意見,但互相配合?梢哉f這是一個團結(jié)的努力奮進的隊伍。

    辦好一個刊物兩支力量最為重要:一是編輯隊伍,一是作者隊伍,此時的《花城》可謂二者兼?zhèn)洹K麄円呀?jīng)建立起自己的作家群,這個群體涵蓋面比較廣,四面八方,既不是單純的中央軍,也不單是一個粵軍、湘軍、陜軍或豫軍,東西南北中都有。對文學刊物而言,作品是它的根基,有穩(wěn)固精良的作家群,刊物才能夠蒸蒸日上。以前老一代出版工作者常說“作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此語不夠全面,其實編輯和作家有一種共生關系,他們更像朋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編輯思想與出版方針是一個刊物一個出版社的靈魂。原先各地的出版社均強調(diào)地方性,開放改革之后,出版方針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花城》先于花城出版社創(chuàng)立,先有《花城》雜志而后才有出版社,辦刊方針和辦社方針是一致的,即“立足本省、放眼全國、兼顧海外”。

    前面我說過,作為文學刊物的《花城》要在文學方面占有全國一席之地,就要攀登文學之塔;這個塔不是廣東地域之塔,而是新時期全國之塔。我們要競爭,橫向爭的是在全國的文學地位,縱向爭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也是《花城》編輯部同仁的共同意志與心愿。

    1982年經(jīng)歷一次挫折之后,因受各方面的壓力,是年第5第6兩期比較沉寂,迫于形勢有些無奈。但全體編輯心里比較明白,沉寂是暫時的,人們在積聚力量準備再次前進。力量于1983年逐漸迸發(fā)出來,推動《花城》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今重新翻看1983年第1期的要目,質(zhì)量整齊的作品顯示了刊物新的水準。這一期的中篇有張潔的《七巧板》,何卓瓊的《總工程師的日常生活》,方方的《大限臨頭》;短篇中有王蒙的《黃楊樹根之死》,范小青的《誘惑》。作品爭鳴欄目發(fā)了賈平凹的《鬼城》,新開的欄目“流派鑒賞”中,刊發(fā)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佩德羅·巴拉莫〉》?梢哉f,開年第一期的陣容不俗。

    這股勁頭一直持續(xù)了幾年,所以從作品質(zhì)量和編輯隊伍的穩(wěn)定性方面來說,這段時間堪稱花城的第二個高漲期。

    范漢生 - 莫斯科情節(jié)

    范漢生的散文集《莫斯科郊外》中的大部分文章,說的是莫斯科。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心儀莫斯科——那遙遠而寒冷、神秘而神圣的莫斯科。這一代人對莫斯科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感。人們看過那么多關于十月革命的電影,讀過那么多關于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小說,唱過那么多關于星辰與曙光的歌曲,這一切都將我們的思緒引向那座迷霧籠罩的首都。他曾經(jīng)想象舉著鮮花穿過五月一日的紅場,也情同身受地想象著1941年冬天的嚴冷;想象過莫斯科郊外蘋果園里的手風琴聲,想象過阿爾巴特街的孩子們在聽到警車尖嘯時的驚懼……莫斯科同這一代人有一種扯不斷的情感聯(lián)系。

    范漢生是一個旅行者,但他不是一個游人。范漢生在莫斯科漫步與思索。他看到的已不是紅色莫斯科。他不為褪去的紅色哀傷,也不為新?lián)Q的顏色歡呼,他只寫“個人的”體驗。他把他的腳印與歷史疊印起來,他用他固有的文化體認去親和那里的異質(zhì)文化,力求客觀地說一說處于一個特定時期的莫斯科,說一說在這個大變動時期莫斯科人的生存環(huán)境、生存方式以及他們的情感與思緒。

    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驚人之語,尊重事實,是我的宗旨。十月革命時期,當謾罵像潮浪一般從世界各個角落涌來,一部《震撼世界的十日》給歷史留下了真實的縮影。在今日,當紅旗從克里姆林宮落下,鼓掌叫好之聲遍布各地,也應該有人像當年寫《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那樣,不畏眾,不畏言,只相信自己的觀察與良心,為歷史作一真實的記錄。

    在《莫斯科郊外》中,范漢生提到一位俄羅斯知識婦女,當他問到蘇聯(lián)解體前后的兩種社會制度哪一個好時,她說:“過去有飯吃,但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坐監(jiān)獄,現(xiàn)在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但沒有飯吃!辈荒苷f她沒有把話說明白,在她樸素的近于冷酷的話語里,留給他們太多思考的空間。

    他在莫斯科住了幾個月,每天走在街上像讀一部歷史,他是帶著感情讀的,因為在這部歷史里有他的一個情結(jié)——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莫斯科情結(jié)。

    范漢生 - 人物趣事

    范漢生,又名范若丁。老范,河南汝陽人氏,一個真真正正的老廣東。上世紀80年代,一位廣東籍的老領導同他開玩笑,戲稱他為老鄉(xiāng),他搖頭,那位老領導說起家史,說自己上溯22代的遠祖為河南靈寶人也,與貴寶地汝陽毗鄰,何而不謂老鄉(xiāng)?自此之后,老范認定他這個來自中原,并有無可比擬的五十年“粵籍”的人,稱新客家是屬名正言順不過的了。

    老范18歲來到廣東。關于他是怎樣來廣東的,他談起過一段趣事。他不滿15歲參加了革命,后在一個大區(qū)機關工作。大區(qū)機關準備縮編及撤銷,干部分流,原說要他去讀大學,后又說他讀書太少達不到要求的文化程度,要另行分配。他鬧情緒,分配兩次,他不去。一天人事部的同志又找他談話,要他來廣東,他一想起荔枝、菠蘿就興奮起來。

    問:“到廣東做什么?”

    答:“是國際貿(mào)易吧。”“具體做什么?”“經(jīng)濟情報吧,對你原來的專業(yè)。”這一問一答他就接受了這次分配?墒且坏綇V東卻被分配去籌建省專賣事業(yè)公司。這個公司起初只賣酒,當初有人曾抒發(fā)“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賣燒酒”的感慨,他雖有同感,也只好留在嶺外廣東了。沒想到這一留就是50余年,大半生的沉浮升降、酸甜苦辣就同嶺南這片由冷到熱、由陌生到親切的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老范在廣東絕對以河南人自居,但一出廣東,他就自命老廣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維護廣東佬榮譽的使命感。前兩年,一股編排、譏諷河南人的笑話四處泛濫,河南人周大新忍無可忍寫了一本《河南人惹了誰?》,豈料這本書真的惹了誰,受到一番譏評。老范瞧不慣,主動參加論戰(zhàn),在香港《大公報》發(fā)表了題為《河南人算老幾?》的文章,自謙地說俺河南那么一些芝麻綠豆的小騙子算老幾呀!極目四顧,怎能比得上人家那些大騙、巨騙呀!嬉笑怒罵形諸文字表現(xiàn)出河南人一種諷喻性的幽默,把那些忘了祖宗來自河南的人“默”了一下。如果他出差外省遇到攻擊、嘲弄廣東佬的言行,也絕對不會“置若罔聞”,絕對要以老廣的身份為廣東佬爭辯,甚至不惜拍桌子、摔酒杯。

    遺憾的是,五十年修成的老廣,至今尚不會說一句粵語。他振振有詞地推說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有口吃的毛病,實無語言才能;二是粵語的發(fā)音比英語難。話雖這么說,但他自己也并非沒有遺憾與慚愧。他是個性格樂觀、堅韌、幽默的人,喜歡自嘲,從他的人生遭遇中總結(jié)了幾個“三”字訣,其中之一是“三大失敗”。這三大失敗是:“學了五十年廣州話沒有學會一句,學了四十年太極拳沒有學會云手抱球(推脫及抱粗腿),進了三次電腦培訓班沒有學會電腦打字”。沒有學會說廣州話那一條,很傷他這位老廣東的自尊心。

    就在前幾天,他五十年前的老同事小李與丈夫來到廣州,還談起了這個確令他尷尬的語言問題。那時候,他任人事干事,小李任人事統(tǒng)計,兩人當年都是19歲。這次小李與丈夫要去美國居住,幾十年未見面,這離國前的一面,也許是最后一面,說來愴然。話題忽然轉(zhuǎn)到廣東話上,小李問他同他的兩個女兒講什么話,他說他講普通話,兩個生在廣東長在廣東的女兒講廣州話。小李問:“能聽懂嗎?”他說:“毛主席早就教導我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我們是語言民主,各說各的,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不聽!比齻皓發(fā)的少年時代朋友都笑了。其實,老范對廣州話早已聽得爛熟,以至于他往往不知道正在聽的是廣州話還是普通話。

    名人推薦
    • 馮延已
      馮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揚州)人。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fā),辯說縱橫”。作為詞人,他雖受花間詞影響,多...
    • 費振鐘
      費振鐘,江蘇興化人,1986年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歷任《雨花》雜志編輯,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室副主任,副編審。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 馮子振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湘鄉(xiāng)縣山田街(今雙峰縣梓門橋鎮(zhèn)山田村)人。自幼勤奮好學,肄業(yè)于漣濱書院。...
    • 公劉
      公劉,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劉,“公”為尊稱,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領,不窋之孫,鞠之子,生子慶節(jié),周文王的祖先,世居北豳(今甘肅省慶城縣、寧...
    • 高銀
      高銀,原名高銀泰,法號一超。韓國詩人,1933年,高銀出生于韓國全羅北道群山市。主要作品有長詩《萬人譜》等。2018年3月,韓民族語大辭典韓朝共同...
    • 葛紅兵
      葛紅兵(1968年11月——)男,江蘇南通人。1991年參加工作。歷任江蘇海門師范教師,湖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學副教授、教授。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