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嫽 - 我國最早的女使節(jié)
西漢時的馮嫽幾次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jié),出使西域,是我國最早的女使節(jié)。
漢武帝時,漢朝對長期南下侵?jǐn)_的匈奴。接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反擊;同時,為了結(jié)成對抗匈奴的聯(lián)盟,又與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烏孫國(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聯(lián)姻。解憂公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嫁給了烏孫的國王。解憂公主的一位隨行侍者馮嫽,嫁給了烏孫權(quán)位很高的右大將。馮嫽通曉古今,膽識過人,才干出眾,在西域諸國享有一定的聲望,被當(dāng)?shù)厝俗鸱Q為“馮夫人”。
漢昭帝末年到宣帝初年,匈奴屢侵烏孫,漢朝與烏孫合兵反擊,大敗匈奴。不久,烏孫國王去世,國內(nèi)發(fā)生混亂。原國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烏就屠,殺了新即位的國王,聚集一部分人馬上了北山,并揚言要請匈奴兵來烏孫。這樣,漢與烏孫對抗匈奴的聯(lián)盟行將破裂。為此,漢朝派一萬五千士兵進駐敦煌,密切注視著烏孫的動向。漢朝負(fù)責(zé)管理西域的長官西域都護鄭吉,熟悉烏孫的情況,知道馮嫽的丈夫右大將與烏就屠關(guān)系很好,又了解馮嫽的才干,便請馮嫽去勸說烏就屠。為了維護漢與烏孫的團結(jié),馮嫽慨然上路,不顧生命危險,親至北山面見烏就屠,向他曉之以理,陳說利害;加上漢朝大軍的威懾和國內(nèi)人民的反對,烏就屠不得不開始轉(zhuǎn)變。他請馮嫽從中斡旋,并希望漢朝加給他一個封號。漢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馮嫽萬里入朝,當(dāng)面向她了解烏孫的情況。馮嫽侃侃而談,透徹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宣帝對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為出使烏孫的使節(jié)。
馮嫽作為漢朝的使節(jié),乘錦車,持漢節(jié),率領(lǐng)副使和隨從人員從都城長安出發(fā),前往烏孫。到烏孫后,馮嫽代表皇帝。詔令烏就屠前來,正式冊立解憂公主的兒子元貴靡為“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烏就屠為“小昆彌”,并賜二人金印綬帶。至此,烏孫的動亂得到了圓滿解決,漢與烏孫的聯(lián)盟得到恢復(fù),馮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wù)。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優(yōu)公主年老,思歸故土,馮嫽隨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長安。這時,烏孫大昆彌元貴靡的兒子星靡代行大昆彌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國內(nèi)又不穩(wěn)定。馮嫽為此上書皇帝,請求再次出使烏孫。于是,已經(jīng)年逾花甲的馮嫽,為了鞏固漢與烏孫的聯(lián)盟,又一次以漢朝使節(jié)的身分,不辭辛苦,踏上萬里西行的征程。
馮嫽作為一個女子,幾次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jié),出使異邦,這種情況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絕無僅有的。她為了加強漢族與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團結(jié),可以說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民族團結(ji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馮嫽 - 生平大事記
漢朝為了聯(lián)合烏孫抗擊匈奴,選解憂公主與烏孫和親,馮嫽作為侍者跟隨公主到了烏孫,嫁給烏孫右大將為妻。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烏孫局勢動蕩,馮夫人乘錦車持漢節(jié),傳漢宣帝詔令命烏就屠到赤谷城見漢朝長羅侯;荩⒘⒎释跖c解憂公主所生的嫡長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破羌將軍辛武賢不出塞而撤軍,避免了一場戰(zhàn)事。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冬,大昆彌元貴靡死,馮夫人送年近七十的解憂公主回漢地,又自愿請求返回烏孫,協(xié)助元貴靡之子、年幼的新立大昆彌星靡鞏固地位。她深受烏孫人民的愛戴。
維護團結(jié) 隨主西行
在封建社會里,婦女被剝奪了參加政治活動的權(quán)力,許多人才都被埋沒了,只是在個別情況下,有的婦女才得以施展才干。西漢時的馮嫽就是這樣,她幾次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jié),出使西域,是我國最早的女使節(jié)。
漢武帝時,漢朝對長期南下侵?jǐn)_的匈奴,接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反擊;同時,為了結(jié)成對抗匈奴的聯(lián)盟,又與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烏孫國(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聯(lián)姻。解憂公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嫁給了烏孫的國王。解憂公主的一位隨行侍者馮嫽,嫁給了烏孫權(quán)位很高的右大將。馮嫽膽識過人,才干出眾,很會處理官方文書,既熟悉漢朝事務(wù),又了解西域諸國風(fēng)情,在西域諸國享有一定的聲望,被當(dāng)?shù)厝俗鸱Q為“馮夫人”。
不顧危險 游說烏就屠
漢昭帝末年到宣帝初年,匈奴屢侵烏孫,漢朝與烏孫合兵反擊,大敗匈奴。不久,烏孫國王去世,國內(nèi)發(fā)生混亂。原國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烏就屠,殺了新即位的國王,聚集一部分人馬上了北山,并揚言要請匈奴兵來烏孫。這樣,漢與烏孫對抗匈奴的聯(lián)盟行將破裂。為此,漢朝派一萬五千士兵進駐敦煌,密切注視著烏孫的動向。漢朝負(fù)責(zé)管理西域的長官西域都護鄭吉,熟悉烏孫的情況,知道馮嫽的丈夫右大將與烏就屠關(guān)系很好,又了解馮嫽的才干,便請馮嫽去勸說烏就屠。為了維護漢與烏孫的團結(jié),馮嫽慨然上路,不顧生命危險,親至北山面見烏就屠,向他曉之以理,陳說利害;加上漢朝大軍的威懾和國內(nèi)人民的反對,烏就屠不得不開始轉(zhuǎn)變。他請馮嫽從中斡旋,并希望漢朝加給他一個封號。漢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馮嫽萬里入朝,當(dāng)面向她了解烏孫的情況。馮嫽侃侃而談,透徹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宣帝對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為出使烏孫的使節(jié)。馮嫽作為漢朝的使節(jié),乘錦車,持漢節(jié),率領(lǐng)副使和隨從人員從都城長安出發(fā),前往烏孫。到烏孫后,馮嫽代表皇帝,詔令烏就屠前來,正式冊立解憂公主的兒子元貴靡為“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烏就屠為“小昆彌”,并賜二人金印綬帶。至此,烏孫的動亂得到了圓滿解決,漢與烏孫的聯(lián)盟得到恢復(fù),馮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wù)。
鞏固團結(jié) 再踏征程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憂公主年老,思歸故土,馮嫽隨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長安。這時,烏孫大昆彌元貴靡的兒子星靡代行大昆彌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國內(nèi)又不穩(wěn)定,馮嫽為此上書皇帝,請求再次出使烏孫。于是,已經(jīng)年逾花甲的馮嫽,為了鞏固漢與烏孫的聯(lián)盟,又一次以漢朝使節(jié)的身份,不辭辛苦,踏上萬里西行的征程。
馮嫽作為一個女子,幾次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jié),出使異邦,這種情況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絕無僅有的。她為了加強漢族與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團結(jié),可以說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民族團結(ji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馮嫽 - 歷史貢獻
馮嫽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第一個杰出的女外交家。她熟知歷史,精明干練。由于出身微賤,只能以解憂公主侍女的身份做為陪嫁來到烏孫。實際上,她承擔(dān)的是解憂公主政治顧問的重任。在西漢王朝,解憂是對外和親公主中唯一的一位參與軍國大事的一品夫人。而她的計謀之所出,多求助于馮嫽。漢朝與烏孫軍事聯(lián)盟的形成,以及兩國聯(lián)兵挾擊匈奴的勝利,其中都有馮嫽的功勞。而恰恰是在馮嫽離開烏孫一時,解憂辦了一件錯事,釀成了后患,致使烏孫分裂。馮嫽以她的聰明才智,身傳言教,不僅開導(dǎo)了解憂,安撫了烏孫群臣,也教育并熏陶了解憂的后裔和烏孫人民,使?jié)h烏兩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馮嫽的聲望和信譽,不僅沐浴著烏孫,她那孜孜不倦地維護團結(jié)安定,開創(chuàng)和平局面的言論和行動,也博得了西域諸國的尊敬和愛戴。正因如此,西漢王朝曾經(jīng)命她以解憂公主的身份,作為欽差大使,持漢旌節(jié),駕錦車,遍訪天山以南城郭諸國。
當(dāng)時,她已年過半百,不辭辛苦地翻雪山,越大漠,歷嚴(yán)冬,踏酷暑,走訪了三十多個城郭之國。她每到一處,都受到上上下下隆重而熱情的禮遇。她為各國排內(nèi)憂,解外患,講禮儀,說道德,揚善抑惡,推心置腹,使?jié)h朝恩義廣布大小綠州。因而,城郭諸國都尊稱她為“馮夫人”。她的出訪,對于增進城郭諸國對漢朝的了解,促進西域都護府的建立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動作用。
后來,當(dāng)烏孫內(nèi)部發(fā)生權(quán)力紛爭時,西域都護又只好委托她出面調(diào)停。馮嫽的丈夫是烏孫右大將,為人剛毅,老成持重,是紛爭雙方都非常尊敬信得過的人。于是馮嫽夫婦就從中斡旋,進行說和。不久,漢宣帝知道了這件事,非常關(guān)切,為了弄清真實情況,就把馮嫽召回長安,親自聽取她的匯報,并征求她對這場糾紛的處理意見。特任命她為持節(jié)正使,由竺次、甘延壽充任副使,陪她回烏孫去妥善查處。
在這之前,漢宣帝早巳派遣長羅侯;,率領(lǐng)三校人馬進駐烏孫國都赤谷城屯田戍邊。因而馮嫽一回到烏孫,就叫來兩位副使和;菀黄鹕套h解決烏孫內(nèi)部糾紛的辦法。接著馮嫽傳達漢宣帝的詔令,宣烏就屠來赤谷城,馮嫽當(dāng)面對他說:“我勸你放下武器,再不要制造流血事件了,你為了爭奪權(quán)位,竟不惜同室操戈,兄弟之間進行殘殺,你這樣做只對敵人有利。你要再不聽勸告,等漢朝大軍一到,那就是自取滅亡。
烏就屠一聽,害怕了,忙說:“請馮夫人恕罪,我愿息兵,只求得個小王的封號!苯(jīng)協(xié)議,一致同意立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大王),立烏就屠為烏孫小昆彌(小王)。當(dāng)時,烏孫有人口十萬多帳,按四、六劃分人口地界,大王管六萬帳,小王轄四萬帳。一場內(nèi)亂就這樣平息了。馮嫽當(dāng)即把處理結(jié)果奏明天子,漢宣帝聞報,一方面下令通知破羌將軍不再率師出關(guān),一方面派使臣帶著詔書去烏孫,向大、小王分別賜給官印綬服,宣布封號。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靡,小兒子鴟靡先后病死。解憂公主亦是七十歲的老人了,她非常思念故土,于是,她給皇帝上書說:“愿得歸骸骨,葬在漢地。”漢宣帝考慮到她大半生身居異域,為國操勞,有功于漢室,就派人把她和馮嫽一起接回長安,并以公主之禮照顧解憂的飲食起居。對馮嫽也以厚祿優(yōu)禮相待。兩年之后,解憂病逝,以公主之儀安葬。
元貴靡死后,他的兒子星靡代立,為烏孫大昆彌。由于星靡年幼,尚無力執(zhí)掌國玫。馮嫽對此很不放心。她給皇帝上書、請求返回烏孫鎮(zhèn)撫星靡。當(dāng)時,正值漢宣帝駕崩,太子劉爽剛即帝位,史稱漢元帝。元帝考慮到西域的安全,雖然不忍心讓七十多歲高齡的一位老婦人出使,但由于馮嫽情真意切,一片亦誠,只好應(yīng)允準(zhǔn)奏了。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老態(tài)龍鐘的馮嫽,又精神抖擻地第三次走上了“絲綢之路”。她在一百多名漢軍官兵的護送下,又重返烏孫。烏孫的臣民聽說她回來了,許多人騎馬跑出幾百里遠道相迎。她回到烏孫后,白天協(xié)助星靡和大臣們一起處理國政,夜晚,披星戴月,不辭勞苦地教星靡學(xué)習(xí)經(jīng)史,向他講授做仁君的道理。馮嫽就是這樣為國為民,為大漢社稷,在荒僻的邊疆,耗盡了她的大半生心血,和烏孫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度過了她的有生之年。
縱觀一部《漢書》,雖然未能為馮嫽單獨開篇立傳,但從《西域傳》中有關(guān)她的描寫來看,也足以透視出她在西域的作為了。西漢時期共派出十八任西域都護,從他們的政績和功業(yè)來論,也只有鄭吉和段會宗可同馮嫽相媲美。因而,馮嫽在西域開拓疆土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由此可知矣!
馮嫽 - 詩二首
詠西漢名媛解憂馮嫽 一 楚王是非任評說,寄人籬下苦嬌娥。 寒門奴婢祖無尋,主仆相憐命蹉跎。 自古和親不歸路,逆境拚就普度歌。 骸骨歸漢情難了,魂駐昆侖伊犁河。 二 崢嶸歲月契金蘭,比翼雙飛西天山。 攜手共建興國路,相得益彰挽狂瀾。 三十六國譽美名,五十春秋功德滿。 巾幗星宿沖霄彩,西域雙星萬古傳。 | |
多少須眉無語
---------詠馮嫽
鐵與火,血與淚,多少須眉無語。
誰能將女兒志男兒膽比個高下......
龍堆秋草朝暉稀,驄馬晨迎翰海風(fēng)。
大漠關(guān)山來復(fù)去,何問天涯遠與近。
血濃的親,酒香的情,只叫絕域開云道。
鐵與火,血與淚,多少須眉無語。
誰能將女兒志男膽比個高下......
狼望春花雪絮積,紫鞍夜度交河月。
羽檄紛飛錦車匆,干戈玉帛怎舍?
血濃的親,酒香的情,不圖榮名在畫麟。
馮嫽 - 相關(guān)鏈接
《解憂與馮嫽》
內(nèi)容簡介:從鼓樂班子下榻的南廬院出來,郎中侯平虜徑直往太守府后花園走去。時辰尚早,周遭安靜得有些森嚴(yán),仲春的陽光寂清地照耀著,天空纖塵不染。短短的這段路上,侯平虜見到好幾處站崗守衛(wèi)的侍衛(wèi)軍士,他們都對他非常熟稔,毫不戒備。后花園大門口的兩個年輕衛(wèi)士,見他走近,朝他笑笑,沒有攔阻的意思,但他還是停住,說:"我找里面的馮姐姐,有點小事要請示她。"侍衛(wèi)之一說:"請吧,她好像正在庭院里練劍呢。"侯平虜躡手躡腳跨進院門,剛出走廊,就有兩個深目高鼻、高壯武的烏孫侍女閃出來,攔住去路。侯平虜笑了
解憂公主 |
侯平虜?shù)哪抗怙w快地從姑娘的胸、臉上掠過,臉卻不由自主地?zé)t了一下。
《西天女杰:馮嫽》
內(nèi)容提要:馮嫽以妙計追殺匈奴伏兵時智救烏孫大將,二人一見鐘情,喜結(jié)良緣。冒生死之險身入叛軍虎穴智斬兇頑,瓦解敵軍。以非凡的韜略清除內(nèi)奸全殲敵軍。她不僅是女外交家,而且也是卓越文武雙全的女軍事家。小說蘊含著歷史見證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