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卜商

    卜商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wèi)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現(xiàn)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xué)”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后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xué)。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guān)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fù)禮”(復(fù)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dāng)世之政。因此,子夏發(fā)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tǒng)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基本內(nèi)容

    簡介:家貧,先刻苦求學(xué),后被孔子保薦,當(dāng)了小官,孔子死后擁護有子,離開孔門,另起爐灶,失敗,喪子,失明,回歸赤貧,曾子聘用,寫了 半部論語。

    人物生平

    子夏(前507-?):姓 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 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 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wèi)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wèi)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酉纳倏鬃铀氖臍q,是 孔子后期學(xué)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xué)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xué)”科的高才生。

    子夏為學(xué)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如其問《詩經(jīng)》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禮后乎”(即禮樂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的結(jié)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

    但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

    卜商

    如:

    “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xué),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 (《史記·儒林列傳》),

    還做過崇尚儒學(xué)的魏文侯的老師。

    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群索居。

    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xùn)|公”。

    突出貢獻

    子夏易傳

    史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傳《易》,并有著作《子夏易傳》傳世。

    對子夏易學(xué)的一些問題,學(xué)者存有爭議!蹲酉囊讉鳌纷髡呤遣纷酉倪是漢人 韓嬰

    本文對古籍所記載初步考察《子夏易傳》確有古《易》面貌,確為卜子夏,韓嬰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數(shù)”、“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秉承仲尼古義所創(chuàng)發(fā)的“觀其德”,并以哲學(xué)“新義”深入的契會,顯現(xiàn)的反映出子夏易學(xué)秉承“古義”,兼容“新義”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諸經(jīng)也皆有鉆研,各有所側(cè)重

    他尤善于《 詩》《 樂》,曾作《 詩大序》;他也研習(xí)《 尚書》,但不如他經(jīng);他擅長《易》理,今傳孔子《易傳》很可能出于子夏的傳述;他于禮學(xué)則長于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于《 春秋》學(xué),發(fā)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谷》二傳都出于子夏的傳授。子夏修習(xí)儒經(jīng),擅長發(fā)掘經(jīng)文的微言大義?鬃印笆龆蛔鳌,他整理編訂六經(jīng),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子夏所傳經(jīng)學(xué),對弘揚孔子學(xué)說起了關(guān)鍵作用。

    全面繼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間,辦學(xué)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chǔ)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xué)過程論、學(xué)習(xí)和借鑒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 大學(xué)》、《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huán)。

    家族世系

    長支

    ( 一)卜子長支家譜

    1 世 卜商( 字子夏,故又稱卜子夏):長子卜芹、次子卜泮(巨野支祖)

    2世卜芹

    3世 卜大本

    4世 卜元吉

    5世 卜號:長子卜日祥、次子 卜日禎( 卜式 的祖父)

    6世 卜日祥

    7世 卜君:長子卜賜福、次子卜賜祉、第三子卜賜祿、第四子卜賜瑞

    8世 卜賜福:長子卜應(yīng)、次子卜選、第三子卜茂

    9世 卜應(yīng)

    10世 卜志:長子卜美、次子卜經(jīng)、第三子卜懿

    11世 卜美:長子卜潘、次子卜屏

    12世 卜潘:長子卜孝思(無后)、次子 卜孝則

    13世 卜孝則

    14世 卜于遠:長子卜繼宗、次子卜繼先

    15世 卜繼宗:長子卜璋、次子卜機、第三子卜璜

    16世 卜璋

    17世 卜東也(一作“ 卜東”)

    18世 卜欽:長子卜震、次子卜坎、第三子卜乾

    19世 卜震:長子卜順、次子卜巽、第三子卜任

    20世 卜順

    21世 卜思

    22世 卜息習(xí):長子卜賢、次子卜德

    23世 卜賢

    24世 卜斗成

    25世 卜宿:長子卜思敬、次子卜思義

    26世 卜思敬:長子卜洛汝(無后)、次子 卜涇渭

    27世 卜涇渭

    28世 卜回:長子卜國傳、次子卜國禎

    29世 卜國傳:長子卜軍、次子卜師

    30世 卜軍

    31世 卜資

    32世 卜爾允:長子卜占魁、次子卜應(yīng)魁

    33世 卜占魁

    34世 卜游:長子卜朝柱、次子卜朝樹

    35世 卜朝柱:長子卜銓、次子卜監(jiān)

    36世 卜銓:長子卜邊、次子卜邇

    37世 卜邊:長子卜五倫、次子卜建倫、第三子卜敦倫

    38世 卜五倫

    39世 卜浩然:長子卜屯、次子卜晉、第三子卜謙

    40世 卜屯

    41世 卜津

    42世 卜易有

    43世 卜現(xiàn):長子卜登高、次子卜登魁

    44世 卜登高

    45世 卜兩青

    46世 卜述:長子卜三聘、次子卜三仕

    47世 卜三聘

    48世 卜季

    49世 卜器

    50世 卜長春

    51世 卜照

    52世 卜立邦:長子 卜墳[由山東東昌府(今聊城市)遷至 豐縣]、次子 卜典[ 夏邑支祖]、第三子 卜謨[ 夏邑支祖]

    53世 卜墳:長子卜彥才、次子卜彥忠

    54世 卜彥才:長子 卜吉、次子 卜志

    54世 卜彥忠:長子卜云、次子 卜海(無后)

    55世 卜吉:長子 卜從禮、次子 卜從義、第三子 卜良友

    55世卜志:長子 卜完、次子 卜蘭(無后)

    56世 卜從禮:生一子 卜俊

    55世 卜云:生一子 卜奉

    56世 卜俊: 卜從禮之子,無后

    56世 卜從義:長子 卜倫(無后)、次子 卜聰[遷居 沛邑卜家灣(今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第三子卜臻(無后)

    56世 卜良友:長子 卜仲[ 承接大宗譜]、次子卜盤、第三子卜清

    56世 卜完:長子 卜宣[ 魚臺 支祖]、次子卜掄、第三子卜升

    56世 卜奉: 卜云之子

    57世 卜愷: 卜奉之子

    57世 卜月: 卜宣之子

    58世 卜景占:卜月長子

    58世 卜景治:卜月次子

    58世 卜景節(jié):卜月第三子

    58世 卜景淮:卜月第四子

    59世 卜希顏:卜景節(jié)長子

    59世 卜希堯:卜景節(jié)次子

    60世 卜念真:卜希堯長子

    60世 卜從真:卜希堯次子

    61世 卜文桂:卜念真長子,遷居 魚臺

    61世 卜折桂:卜念真次子,遷居 魚臺

    61世 卜攀桂:卜念真第三子,遷居 魚臺

    61世 卜良桂:卜念真第四子,遷居 魚臺

    61世 卜秋桂:卜念真第五子,遷居 魚臺

    【 注釋】或因戰(zhàn)亂,或因家族衰微, 卜子長支世系 至此 失載

    次支

    ( 二)卜子次支家譜(巨野支譜)

    1世 卜商( 字子夏,故又稱卜子夏):長子卜芹、次子卜判(一作卜泮, 巨野縣卜氏始祖 )

    2世 卜 判(字子決)

    3世 卜哲:長子卜能智、次子卜能明

    4世 卜能智

    5世 卜丕

    6世 卜晃:長子卜式、次子卜法

    7世 卜式(字 子憐):長子卜彪、次子卜?

    8世 卜彪(字伯云):長子卜可久、次子卜可大、第三子卜可立

    9世 卜可久:長子卜思孝、次子卜思忠

    10世 卜思孝:長子卜安維、次子卜國忠

    11世 卜安維(字匡公):長子卜世隆、次子卜世祿

    12世 卜世隆(字子盛):長子卜忠、次子卜剛

    13世 卜忠

    14世 卜階(字象升):長子卜守約、次子卜守正

    15世 卜守約(字學(xué)曾):長子卜契、次子卜錫

    16世 卜契:長子卜咸、次子卜良、第三子卜康

    17世 卜咸(字先恒):長子卜興邦、次子卜安邦

    18世 卜興邦(字大業(yè)):長子卜仁、次子卜旃、第三子卜施

    19世 卜仁(字善長):長子卜良弼、次子卜良玉

    20世 卜良弼(一作 卜弼):宋代 卜姓入杭始祖,世居山東省 巨野縣,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授任上杭縣知縣,創(chuàng)基于上杭勝運里太古村):長子卜修己、次子卜修德

    21世 卜修己(字敬直)

    22世 卜紹(字述之):長子卜殷、次子卜貴

    23世 卜殷

    24世 卜暨

    25世 卜文蔚:長子卜叔卿、次子卜叔封

    26世 卜叔卿:長子卜世祚、次子卜世立

    27世 卜世祚:長子卜玘、次子卜玖

    28世 卜玘

    29世 卜之才(字藎臣)

    30世 卜大中:長子卜秉義、次子卜秉彝

    31世 卜秉義(字崇正):長子卜長言、次子卜善言

    32世 卜長言

    33世 卜繼(字承先):長子卜光廷、次子卜光贊

    34世 卜光廷

    35世 卜鯨(字潛齋)

    36世 卜記

    37世 卜章

    38世 卜洪諫:長子卜令演、次子 卜令嚴[ 宗子]、第三子卜令威

    39世 卜令嚴(字子肅)

    40世 卜紹文

    41世 卜友

    42世 卜師孔

    43世 卜中正

    44世 卜大逵

    45世 卜庸

    46世 卜得善

    47世 卜克寬

    48世 卜碩

    49世 卜旭升

    50世 卜新志:長子卜運、次子卜連

    51世 卜運(一作“ 卜連”)

    52世 卜初衛(wèi)

    53世 卜從吉:長子卜居廣、次子 卜居敬[ 宗子]

    54世 卜居敬(字者昌),其子 卜文可[ 日照 支祖]

    55世 卜文可:長子卜有為、次子卜克為

    56世 卜有為

    57世 卜用

    58世 卜心以

    59世 卜日本( 日+ 本, 此字打不出來)

    60世 卜品金

    61世 卜加民:明朝崇禎八年, 山東提學(xué)準給衣頂主奉祀事

    62世 卜景星:清朝康熙三年,入 巨野縣庠生

    63世 卜年昌:康熙七年,山東提學(xué)準給衣頂主奉祀事;至康熙十八年,入巨野縣庠生,后為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

    64世 卜尊賢:字衍德,康熙五十一年,衍圣公準給衣頂主奉祀事;至康熙五十九年,巡撫部院李援例具題,嗣準禮部咨開奉旨,授為世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世 卜科:乾隆八年,衍圣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無嗣,以胞弟 卜美長子 卜玉柱為宗子

    66世 卜玉柱:乾隆十七年,衍圣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

    67世 卜國華:乾隆五十三年,承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

    68世 卜心端:自幼失音,未襲

    69世 卜先立:字廣運,號德譜,嘉慶十七年,承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

    70世 卜昭灼:咸豐年間,承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 卜子 奉祀官

    71世 卜憲章:光緒年間承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民國三年改為 奉祀官

    72世 卜慶德

    73世 卜繁林: 1958年,舉家遷 東北

    注釋1:關(guān)于“ 卜式”這個人物,《 豐縣卜氏族譜》與《 巨野卜氏族譜》的記載有異: 前者記載為“卜日禎之孫”, 后者記載為“卜晃之子,卜丕之孫”,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注釋2:據(jù)《 大浦卜氏族譜》記載, 卜弼創(chuàng)基于上杭勝運里,傳六世至卜寧茂,卜寧茂又遷居梅縣松源旗坑;卜寧茂之孫卜德清又遷至松口官坪,洪武年間,卜德清支派又遷至溪南(今松南),其后,該支后人卜仕雄又遷居大浦。因此支派世系缺失,所記載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還需進一步考證。

    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64代 卜尊賢:字衍德,康熙51年 衍圣公準給衣頂主 奉祀事。至康熙59年巡撫部院李援例具題,嗣準禮部咨開奉旨,授為 世襲 翰林院 五經(jīng)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代 卜科:乾隆8年衍圣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無嗣,以胞弟卜美長子卜玉柱為宗子

    66代 卜玉柱:乾隆17年衍圣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

    67代 卜國華:乾隆5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68代 卜心端:自幼失音,未襲

    69代 卜先立:字廣運,號德譜,嘉慶17年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70代 卜昭灼:咸豐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

    卜子奉祀官

    71代 卜憲章:光緒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民國3年改為 奉祀官

    72代 卜慶德:其弟卜慶功,現(xiàn)為杭州師范大學(xué)納斯學(xué)院歷史系教師

    73代 卜繁林:1958年舉家遷東北,后嗣下落未明。

    著作信息

    魏王冢中的《 歸藏》應(yīng)來自于子夏之徒所傳習(xí)者。

    史籍記載

    卜商,字 子夏。少 孔子四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后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卜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

    后人評論

    活了 一百多歲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傳播儒家學(xué)說上,獨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為 孔門弟子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學(xué)篤志,傳授五經(jīng),后世治五經(jīng)的學(xué)者,大都認為他們的學(xué)說托之于卜商的傳授;他不但學(xué)識淵博,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有著杰出的貢獻,他更重視躬行實踐,講究道德修養(yǎng),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 西河講學(xué),離群索居,繼承孔子的未竟事業(yè),活到老,學(xué)到老。

    《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 不能贊一辭!笨隙ㄆ湮膶W(xué)能力。

    子夏的生活較為清寒。《 說苑·雜言》稱他為人“甚短于財”;《 荀子·大略》則說“子夏家貧,衣若懸鶉”。但這也造就了他的孤獨傲慢和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說:“君子漸于饑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別人勸他出仕以改變處境,他表示不愿去爭蠅頭小利,以免“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子夏表示:“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fù)見”

    孔門弟子的不同特征,連齊國的晏嬰都有耳聞,《 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記晏嬰曰:“臣聞仲尼居處情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氣郁而疾,意志不通,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則顏回、騫、雍侍!迸c顏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積德行善,而與子路、子夏在一起,則可以免于“氣郁而疾,意志不通”。在這里子夏為人爽直,無所畏懼的特征被突出地體現(xiàn)出來。

    子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交友時有一定的選擇,所以孔子預(yù)言自己去世后子夏會更進步!墩f苑·雜言》記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還說(悅)不如己者!弊酉呐c子貢(端木賜)不同,子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可以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前提!墩f苑》這里的說法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論語》中的一段記載正可以作為佐證。

    《 子張》記曰: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u2018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u2019”子張曰:“異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 論衡·知實》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然后評論說:“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弊酉挠惺ト艘惑w而不具,與顏淵等人還有一些區(qū)別!洞蟠鞫Y記·衛(wèi)將軍文子》記有子貢對子夏的評論:“學(xué)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為人性格特征。

    子夏曾經(jīng)收徒授學(xué),所收門徒可能為數(shù)不少!逗鬂h書》卷四十四《徐防傳》注引《史記》曰:“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薄墩撜Z·子張》中記有“子夏之門人”與子張的對話,《墨子·耕柱》也有關(guān)于“子夏之徒”的記載。子夏在魏時所收弟子可能為數(shù)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稱“魏有子伯先,子夏門人,居西河”;《 史記·儒林列傳》則記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xué)!边@里是說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都跟從子夏等人學(xué)習(xí)!秴问洗呵·尊師》則具體指出了“段干木學(xué)于子夏”。有學(xué)者誤解《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稱田子方、吳起、禽猾釐皆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獨的,他因喪子而雙目失明,《 禮記·檀弓上》等說他過著“離群而索居”的生活。

    漢代以來,學(xué)者大多認為,儒家的 經(jīng)學(xué)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如東漢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漢書·徐防傳》)這里就認為,“六經(jīng)”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南宋的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敘述得更為具體,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諸經(jīng)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于《易》則有《傳》。于《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xué),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于《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xùn)說。于《春秋》所云u2018不能贊一辭u2019,蓋亦嘗從事于斯矣。公羊高實受之于子夏。轂梁赤者,《風(fēng)俗通》亦云子夏門人。于《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焙檫~之說雖未必每事皆實,但學(xué)者一般以為亦非無稽之談。

    學(xué)術(shù)爭議

    《墨子 耕柱》子夏之徒問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傷矣哉!”

    子夏墓地

    子夏墓根據(jù)各地記載有:山東省菏澤市卜堌都(現(xiàn)菏澤市牡丹區(qū)萬福辦事處丁莊附近卜固里)、河南溫縣林召鄉(xiāng)卜楊門村、河南省獲嘉縣西關(guān)村、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等四處。

    名人推薦
    • 奧塞內(nèi)爾·查利斯·馬什
        奧塞內(nèi)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1831年10月29日—1899年3月18日)是一位著名的古生物學(xué)家,他發(fā)現(xiàn)并命名了許多出...
    • 奧平信昌
      奧平信昌(1555年-1615年4月11日)生活于日本戰(zhàn)國時代。曾侍奉武田家,信玄去逝后改仕家康。長筱之戰(zhàn)時大兵壓境之下死守長筱城,為勝利做出了貢獻...
    • 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684年-710年)為中國唐朝唐中宗李顯最幼女,母親為韋后,本名李裹兒。生于684年,其時正值武則天貶黜李顯至房陵。她出生時,中宗脫下自...
    • 彼得·保羅·魯本斯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弗蘭德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所作一批以宗教...
    • 倉慈
      倉慈,字孝仁,三國時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屯田,倉慈任綏集都尉, 黃初末年又任長安令,官吏民眾皆畏而愛之。曹魏太...
    •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字禹廷,安徽廬江縣人,晚清北洋海軍提督。1854年1月,丁汝昌參加太平軍,后被迫隨隊叛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