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 - 簡歷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他曾經到長安城內藏書很多的元都觀借書閱覽。稍后他為了學習數(shù)學知識,又徒步跋涉幾千里,尋訪知名的人去請教。這種學習精神,使一行青年時期就以精通天文、歷法而相當出名。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從所隱居的荊州當陽山佛寺來到京都長安,充當唐玄宗的顧問。一行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于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世。在這十年中,一行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歷法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僧一行 - 貢獻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訂新歷法。 在修歷問題上,一行繼承了我國天文學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主張在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的基礎上編制新歷。為此,他和機械專家梁令瓚一起,依靠一批工匠,共同創(chuàng)制了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等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和演示儀器,為修訂新歷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黃道游儀是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行情況的天文儀器,是渾儀的一種。 水運渾天儀(渾象)是用水力驅動的能模仿天體運動的儀器,類似于現(xiàn)代的天球儀。這種水運渾天儀很有規(guī)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運轉,比張衡的水運渾象更加精巧、復雜。 另外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做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每辰(合現(xiàn)在兩小時)自動撞鐘。可以說它是現(xiàn)代鐘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現(xiàn)的威克鐘要早六個世紀,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
儀器制成后,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一行發(fā)起和組織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天文測量活動。測量內容包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正午時分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長、北極高度(天球北極的仰角)以及晝夜的長短等等。為了測量北極仰角,一行設計了一種叫“覆矩”的測量工具,還根據(jù)觀測數(shù)據(jù)繪制了《覆矩圖》二十四幅。 同時,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一行還計算出: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隔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xiàn)代的長度是一五一·○七公里。這個數(shù)據(jù)實質上就是地球子午線(就是經線)上一度的長,雖然不十分精確,卻是世界上大規(guī)模測量子午線的開端。在國外,最早實測子午線的是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模等人在公元814年進行的,晚于我國九十年。
在大規(guī)模實地觀測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行于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開始制訂新歷,到開元十五年,完成初稿,取名大衍歷,并被唐朝政府定為官方歷法?上Ь驮谶@一年,一行與世長辭了。他的遺著經張說、陳玄景等人整理編次,共五十二卷。
大衍歷最突出的貢獻是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視運行速度變化的規(guī)律。古代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太陽運動速度是均勻的,他們把黃道等分做三六五·二五度,認為太陽每天勻速地走過一度。一行通過測算提出:太陽在冬至運行速度最快,以后逐漸慢下來,到夏至最慢,夏至以后的情況和夏至前的情況相反。一行的認識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根據(jù)一行等人的測算,從冬至到春分,太陽運行三六五·二五度的四分之一,大約九一·三一度,交了六個節(jié)氣,共用了八八·八九日。從春分到夏至,太陽也走過九一·三一度,共需九三·三七日。秋分前后的情況和春分前后相同。這就用具體數(shù)據(jù)表明,每二氣之間黃道上的度數(shù)相同,而時間間隔是不等的。一行進一步創(chuàng)造了不等間距的二次內插法公式,不僅對天文計算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大衍歷是一行在全面研究總結古代歷法的基礎上編制出來的。它把過去沒有統(tǒng)一格式的我國歷法歸納成七部分:第一,計算節(jié)氣和朔望的平均時間(步中朔術);第二,計算七十二候(五日算一候,用鳥獸草木的變化來描述氣候的變化)(步發(fā)斂術);第三,計算太陽的運行(步日躔術)(躔音纏,chán);第四,計算月亮的運行(步月離術);第五,計算時刻(步軌漏術);第六,日食和月食的計算(步交會術);第七,計算五大行星的運行(步五星術)。這種編寫方法,內容系統(tǒng),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因此在明朝末年以前一直沿用。可見大衍歷在我國歷法上的重要地位。 盡管大衍歷是當時最優(yōu)越的歷法,但是,頒行不久便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后來分別用麟德歷、從印度傳入的九執(zhí)歷和大衍歷來計算,結果是大衍歷十有七八是準確的,麟德歷十有三四準確,九執(zhí)歷十次僅有一二次準確。在事實面前,大衍歷才得以繼續(xù)使用。
總之,一行在天文、歷法、儀器制造和數(shù)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功績,是一位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卓有建樹的著名天文學家。
僧一行 - 名字
xíng
依據(jù)如下:僧一行原名張遂。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
【一行】佛學用語 [出涅盤經] 一行者。如來所行之行也。行以進趣為義。能行此行。則能趣向佛果。雖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經明五行之后。乃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謂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無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也。
僧一行 - 生平
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shù)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
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
開元九年,據(jù)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制造儀器和觀測
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歷法。為此,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他于開元九年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游儀,并制成木模。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于開元十一年完成。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現(xiàn)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實則相反)。
后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制造水運渾象。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一行等以新制的黃道游儀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測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標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發(fā)現(xiàn)這些恒星的位置同漢代所測結果有很大變動。
主持天文大地測量
從開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規(guī)模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其中以南宮說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組觀測最有成就。他們在今河南省四個地方測量了當?shù)氐谋睒O高度,夏至日影長度,又測量了四地間的距離。經一行歸算,得出了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線一度之長。 制定《大衍歷》 從開元十三年起,一行開始編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歷》。一行不幸去世時年僅四十五歲。《大衍歷》后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十七年起,根據(jù)《大衍歷》編算成的每年的歷書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歷》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歷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僧一行 - 科學成就
對于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密法都有繼承,而重點弘傳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歷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密宗傳人,是僧中科學家一行。
一行(673-727),俗姓張,名遂,巨鹿(今屬河北)人(此按《宋高僧傳》,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謂魏州,即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的昌樂人)。他自小讀書很多,到二十歲左右,已經博覽經史,尤其精通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寫成闡釋揚雄《太玄》的專著,名聲不小。當時的武三思有意與他結交,但他顧忌其名聲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禪師,就從普寂出家。有一位叫盧鴻的隱士,得知一行的才學,驚異地對普寂說,此子“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游學”(《一行傳》,《宋高僧傳》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尋訪名師高僧,于是他遍訪當時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向一位老僧學歷法。據(jù)《舊唐書》,唐玄宗于開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請一行人京,向他請教安國撫民之道,據(jù)《佛祖統(tǒng)紀》卷二十九載,一行進京則在開元三年(715)。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參加譯經,一方面就是從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斗鹱娼y(tǒng)紀》說一行“傳密教于金剛、無畏”,向這兩位傳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學習密法!斗鹱鏆v代通載》卷十三講到善無畏時,也記一行等人曾參預善無畏的譯事。一行參預譯《大日經》是在開元十二年(724),次年寫成《大日經疏》,此《疏》,是一行請善無畏闡釋《大日經》義,由一行記錄并發(fā)揮而成的,所以說這部《疏》體現(xiàn)出善無畏和一行的兩人思想。據(jù)《宋高僧傳》,一行又向金剛智學習《陀羅昆尼印》。金剛智又為一行設壇灌頂,一行還要求金剛智翻譯金剛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開元十一年(723)金剛智組織翻譯《瑜伽念誦法》、《七俱胝陀羅尼》,一行為筆受。一行又拜不空為師,不空在其《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中說到,“開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禪師求我灌頂”。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而能融為一體。本來胎藏界之理和金剛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兩者的融合才構成完整的整體。
玄宗請一行進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訂歷法。因為自太初(漢武帝年號)到麟德元年(664)之間,歷史上先后有過二十五種歷法,但都不精確,玄宗就因為麟德歷所標的日蝕總是不準,就詔一行定新歷法。一行花了七年的時間,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做了許多實測,又制作儀器,以嚴謹?shù)目茖W精神,終于寫成《大衍歷》。又為《大衍歷》編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黃道儀。黃道儀仿天的形狀而制成圓球形,銅鑄,上面標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數(shù),由水力推動其旋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在天外別置二輪,上面鑄有日月,也能轉動。以木柜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兩個木人,分別在木人前置鐘鼓,每到一刻就自動擊鼓,每至一辰則自動撞鐘。這里面使用了齒輪系統(tǒng)。當時都稱這一制作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將它放在武成殿上讓百官參觀。但后來因為生銹,轉不動了,就收藏在集賢院。
一行于開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親自撰塔銘,謚一行“大慧禪師”號。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經疏》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歷》為其歷法方面的代表作,這本書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詔令編成而正式使用的,稱《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經疏》把《大日經》中一些隱含的意義都解釋出來了,其中對一些教義的闡述,結合了佛教各宗如華嚴、天臺、凈土、唯識及儒家的觀點,更主要的是該《疏》系統(tǒng)地組織密宗的理論和儀軌,因此對于密宗來講,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認為《大日經》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是全經之綱,統(tǒng)論全經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意,尤為至要。各種功德,皆從心生,所以說菩提心為因。這個心如同虛空!疤摽盏刃恼,即是凈菩提”(《大日經疏》卷十九)。所謂大悲為根,根有“執(zhí)持”的含義,如同樹根,執(zhí)持莖、葉、花、果,使它們不至于傾倒。悲也兼明大慈,應是大慈悲。發(fā)起悲愿回向眾生,拔除眾生一切苦厄。這種大悲心,是從菩提心而生的,“從此凈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謂方便究竟,“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增,應物之權,究盡能事!(《大日經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門的方便法門。一行說這種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門、語密門、心密門。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義,比如語密門所念的真言,都是“如來妙極之語”。又比如身密門所結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密滿足義”(《大日經疏》卷二)?偞巳洌瞧兴_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眾生皆有可覺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為眾生說方便法,加以救護,使眾生得至究竟地。
對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一行加以詳盡的詮解。這一曼荼羅,以胎藏為喻,則指修行者最初發(fā)菩提心時,猶如父母合因緣,種子之識初入胎中,后來漸漸生長,待出生后,具足種種根體。大悲心也由種子漸漸生起,具足萬行。又如嬰兒,出生后學習各種技藝,而能施行事業(yè)。從凈心中生起萬行,發(fā)起種種方便,濟度眾生,也是如此。這叫“胞胎胎藏”。以蓮花為喻,蓮花的種子藏在硬殼中,但在種子中卻含藏有蓮的枝、葉、花、條的特性。初發(fā)的菩提心種子也是如此。種子初生花苞時,蓮臺和果實等藏于蓮葉內,如同出世間心藏在蘊中。蓮葉包藏之下,蓮花不受風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長,猶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顯照開敷。這層意義叫“蓮花胎藏”。
這種胎藏,也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義云‘含藏’。正翻為‘室’,謂諸蘊于此中生,于此中滅,即是諸蘊窠窟,故以為名!(《大日經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別義、因緣義和真實義來分析阿賴耶識。
胎藏曼荼羅的圖位,從內到外分三重,中心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證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國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內侍圍護垂拱之君,此君為大日如來。
這三重曼荼羅,第一重的中央八葉院,八葉蓮花圍繞花中的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為大曼荼羅王。八葉分別居四佛四菩薩,正東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別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薩則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圍,“上方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大日經疏》卷五)。上方即東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東方的金剛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觀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剛手院南部的除蓋障院,觀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虛空藏院,遍知院東面的釋迦院。第三重,釋迦院東面為文殊院,虛空藏院之西為蘇悉地院,除蓋障院之南為外金剛部院。
就每一個具體的人而言,一行認為,也都是胎藏曼荼羅,其結構是,“頭為內胎,心以上為第一院,臍以上為第二院,臍以下為第三院”(《大日經疏》卷十四)。人的身體,含有三重曼荼羅,從這個意義上講,眾生都有佛性,“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華臺之藏”(《大日經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觀點,但這還只是顯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講即身是佛這個密宗特有的觀點,“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識,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經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眾生輪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經疏》卷一)一行認為,那是因為眾生不能“如實知”,不知道自心實相就是菩提,有佛無佛,常自嚴凈,這叫“無明”,叫“無知膜翳”。如果能如實知,就能做到初發(fā)心便成正覺,這也是如來藏思想。但雖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講如來藏思想,在一行看來,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確定的,“經無數(shù)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歷時很長。而這真言門,只要按其中的法則修行,就能速證莊嚴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個過程。信,指“深信如來秘藏,決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經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歡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聲聞乘和緣覺境。成佛是指從第九地而行菩薩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終不可盡!(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這種曼荼羅的安立次第,為地、水、火、風、空五者,“先從空中而起風,風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經疏》卷十四)。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種子字來表示,即“阿字門為地,□字門為水,啰字門為火,訶字門為風,佉字門為空”,五者缺一不可,“隨闕一緣,終不增長”(《大日經疏》卷一)。這五緣代表色的部分,從本質上講,萬法唯心,這種心,又叫法界,“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大日經疏》卷七)。這五緣和心緣,構成密宗的六大緣起論。
一行作為科學家,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佛教高僧,一行傳承胎藏和金剛兩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統(tǒng)組織密教的教義教規(guī),也把兩大部融合起來。集科學家與高僧于一身這個特殊身份本身,也說明佛法和科學技術在一定條件下的相融性。
僧一行 - 僧一行與茶庵寺
迷戀“五馬歸槽”
一行禪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其中,廣東江門外海的茶庵寺、新會的圭峰山都留下過他的遺跡。公元705年,他游歷到嶺南,喜愛上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來。他在此觀察天象,繪制星圖,以種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廬名叫“茶庵”。據(jù)說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
“茶庵寺”和“茶菴寺”
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深為外海人所敬仰。明朝萬歷年間,在當?shù)匾晃幻嘘愇岬碌倪M士倡議下,鄉(xiāng)人合力捐資,建造了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紀念,此寺廟以一行禪師所結的茅廬“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傳到今日。
茶庵寺自從明朝建成后,先后經過多次重修。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是清代光緒年間大規(guī)模修葺之后保留下來的風貌,保存相當完好。寺廟依山而建,掩映在古樹叢中,清靜幽雅,頗有庭園景致。該寺為兩進院落式,占地面積234平方米,結構為單檐布瓦琉璃剪邊,硬山頂,山墻擱檁。門楣正中刻有“茶菴”兩字。有人可能會問:怎么會是“艸”字頭的“菴”,而不是“廣”字頭的“庵”呢﹖其實,這兩個字是通假字。“庵”字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小茅屋;另一是指尼姑所住的佛寺,“茶菴寺”的“菴”在這里是取第一種意思。
在寺院左側,有一座與真人一樣大小的僧一行禪師全身立像,他身著白色長袍,好似正在仰頭觀察星空,思索宇宙的奧秘。
“無葉井”為一行開鑿
茶庵公園有一口水井,相傳是一行禪師開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井的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龍溪第一泉”的字樣!褒埾笔峭夂5膭e稱,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無葉井”。井的直徑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來泡茶,甘醇可口,別具香味。
這口井為什么叫作“無葉井”呢﹖這緣于井的周圍都種了許多古樹,其中一棵烏桕樹,樹蔭如蓋,每當金秋時節(jié),紅葉飄零,卻沒有一片枯葉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無葉井”也因此而得名。不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無葉井”還是看得到一些落葉漂在水面上的。
僧一行 - 觀月臺綠茶園
根據(jù)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工作人員的考察結果,在僧一行原來觀察天象的遺址上,外海鎮(zhèn)人民政府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重建了“望月臺”。望月臺是用石塊壘成的,有3米多高,石縫間長滿了青苔。歲月的滄桑,讓很多游人在這里情不自禁地發(fā)思古之幽情,嘆浩淼之蒼穹。
公園內還有茶園,那是為紀念一行禪師而在他的種茶處專門開辟的,估計有十畝左右的面積。眼下正是春季,茶園里的茶樹一片蔥綠。公園里的工作人員采摘茶葉的情景,依稀有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工作人員說,因為這里的茶葉產量少,所以一般不外賣。
為了紀念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唐代高僧一行,中國人民郵政于1955年8月25日發(fā)行了一套《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一組)》紀念郵票,志號:“紀33”,全套4枚。同時發(fā)行無齒小型張郵票1套4枚,每枚郵票面值均為8分。郵票規(guī)格20×38毫米,齒孔14度,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yè)分廠印制。其中,第3枚《僧一行像》 ,主圖案為僧一行的肖像畫,設計者孫傳哲,原畫作者蔣兆和。這是與江門五邑有關的人和事首次在新中國郵票上出現(xiàn)。
2001年9月1日,江門市郵政局以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牡丹圖》普通郵資明信片為載體,發(fā)行《江門五邑風光》(第二組)普通郵資風光明信片,全套16枚。郵資圖為牡丹花圖案,面值均為60分,其中,第2枚為《古寺茶香》,主圖案是茶庵寺及唐僧一行禪師全身站立雕塑像,這是僧一行禪師塑像第一次被搬上國家普通郵資風光明信片畫面。
僧一行 - 軼事
唐代高僧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貧,為一老婆婆救濟,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門前:其子因殺人入獄,求一行幫忙。這卻為難了一行,老婆婆雖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絕。老婆婆大怒,道其負恩,一行很苦惱,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甕,隨后叫過來兩人,授之以布囊,說:“某大街有一處廢園,你們在中午時分潛伏其中,及至黃昏,定有東西進來。當捉到第七只時,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一只,拿你們是問!”兩手下同聲說謹記,后潛于園中,黃昏前果有一群東西沖來,細觀之,乃是豬。兩手下張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獻于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豬裝進大甕,加蓋糊泥,題梵字于其上。
轉天一早,唐玄宗緊急召見一行: 唐玄宗:“太史奏報,昨夜北斗星不見,此為何兆?” 一行:“北魏時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亂,現(xiàn)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來還沒有過,可能要出亂子了!” 唐玄宗:“有什么辦法彌補呢?” 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釋放一切犯人,當然也是試試看。” 玄宗皇帝隨之應允。 當夜,北斗七星即出現(xiàn)一顆,隨后每天多一顆,七日后全部出現(xiàn),恢復正常。
在這個故事里,一行通過法術,間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兒子。說起來,唐玄宗時,確實有過一次因出現(xiàn)奇異天象而大赦天下的事。難怪段成式說:“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之!笨梢姰敃r該傳說風行一時。
另外,通過這個段子,我們也曉得了原來北斗七星都是豬神。在《酉陽雜俎》中,這則故事的原文如下:
僧一行博覽無不知,尤善于數(shù),鉤深藏往,當時學者莫能測。幼時家貧,鄰有王姥,前后濟之數(shù)十萬,及一行開元中承上敬遇,言無不可,常思報之。尋王姥兒犯殺人罪,獄未具,姥訪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當十倍酬也。明君執(zhí)法,難以請求,如何?”王姥戟手大罵曰:“何用識此僧!”一行從而謝之,終不顧。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shù)百,乃命空其室內,徙大甕于中,又密選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謂曰:“某坊某角有廢園,汝向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shù)七,可盡掩之。失一則杖汝!迸缪远,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獲而歸。一行大喜,令置甕中,覆以木蓋,封于六一泥,朱題梵字數(shù)寸,其徒莫測。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古所無者,天將大警于陛下也。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毙趶闹。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之。
故事的主人公一行是唐朝著名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長記憶,精歷算,關于這一點,在《酉陽雜俎》中還有一個故事:一行在宰相張說的府邸觀看大唐第一圍棋高手王積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圍棋,但看了一局后,便與王積薪對弈,竟不相上下,后笑對張說言:“此但爭先耳,若念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人為國手!奔次抑阅軌蚋趵蠋煶蔀閷κ,只是因為我在下棋時講求爭先罷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訣,那么人人都可以成為圍棋國手啦!”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太過夸張,不過也未必全是虛構。后來,明朝的王世貞在《弈問》中對一行敵過王積薪之事表示肯定,認為精通數(shù)學歷算的一行下出好棋不是沒有可能。那么,一行的四句口訣是什么呢?《酉陽雜俎》中沒記錄下來。
一行既為高僧,初不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見時,皇帝問:“禪師何能?”一行說:“善記。”皇帝遂命左右取宮人戶籍以示,一行觀后而還,隨后一一背誦,只字不差。皇帝下榻為之作禮,呼為圣人。一行初于嵩山拜師于普寂禪師,后游歷四方,曾至浙江天臺國清寺,又拜該寺高僧為師,學習歷算之法。后得道奇人邢和璞說:“一行,圣人再世!”開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禪師那兒,拜見后,附耳密語,普寂唯說:“是,是。”語畢,一行入室,關門圓寂。
一行在世時,曾發(fā)明了不少觀測天象的儀器,并修正了多顆恒星的位置,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在開元年間成功地測量了子午線。在唐朝時能操作以上工程,現(xiàn)在看來不可思議。一千多年后,為紀念這位出色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國際小行星組織將一顆星星命名為“一行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