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元是定州秧歌戲第五代傳承人。精通定州秧歌戲的音樂、板式、唱腔、打擊樂伴奏,通曉各行當?shù)难莩妓。代表作有傳統(tǒng)戲《呼家將》、現(xiàn)代戲《朝陽溝》、《社長的女兒》等;著有《定州秧歌史料》;2005年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占元 - 人物簡介
張占元,1941年生人,河北定州人。精通定州秧歌戲的音樂、板式、唱腔、打擊樂伴奏,通曉各行當?shù)难莩妓。能編?chuàng)和導演節(jié)目;著有:《定州秧歌音樂、板式、唱腔》、《定州秧歌回憶錄》、《定州秧歌傳統(tǒng)劇目選集》;2004年導演并設計的秧歌戲《扒糕情》設計唱腔獲文化部第十三屆“群星獎”;2005年表演唱《社區(qū)就是一首歌》設計唱腔,獲河北省社區(qū)文化月展演一等獎;2005年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張占元 - 從藝經(jīng)歷
從16歲起進入秧歌劇團的張占元,經(jīng)歷了秧歌的繁榮鼎盛時期,也親眼目睹了它的衰落。1958年,張占元剛進入秧歌團的時候,正是定州秧歌風靡一時的時期。當時,多數(shù)人都會唱秧歌,就像現(xiàn)在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一樣。那時演出非常頻繁,一年在家的時間特別少,就和現(xiàn)在明星趕場演出差不多。幾度繁盛之后,定州秧歌逐漸走向低谷。1988年定州秧歌劇團被撤銷,張占元被迫回家后一直跟著業(yè)余秧歌團到各地演出,其演出形式主要是“走堂口”(廟會演出)和“擋小事”(紅白喜事演出)。雖然秧歌在農(nóng)村還擁有一批新老戲迷,但由于劇團人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其演出已遠遠趕不上從前。
1957年,張占元進入秧歌團的時候,正是定州秧歌風靡一時的時期。張占元回憶說,當時80%的人都會唱秧歌,就像現(xiàn)在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一樣,隨口就能哼哼上幾句,作為一個定州人如果在當時說不會唱秧歌,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兩年后,他已經(jīng)小有名氣,這時秧歌里面的古裝老戲也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演出非常頻繁,張占元一年在家的時間特別少。正月、二三月、九月最為集中,一個地方的演出結束了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演出地,和現(xiàn)在當紅明星的趕場演出差不多。就這樣,張占元把定州秧歌傳播到了保定、石家莊、衡水等地,深受喜愛。
1978年,張占元迎來定州秧歌的再次興盛。當時到新樂、莞縣(順平)等地演出,每天要開四場戲,比正常的演出多出一場,可還是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天不亮人們就要去排隊買票,100元一本的戲票,一買就是幾本。唱戲禮堂的一個門口清場放人,另一個門口就開始收票,有時三個門口同時往里放人都來不及。有一次,戲已經(jīng)唱完了,觀眾還是不肯離去,要求接著往下唱,但劇本還沒編完,沒法接著往下演,可觀眾不信,依舊執(zhí)著地在臺下等著。沒辦法演員們只好臨時安排角色,串臺詞,即使這樣,臺下也滿是掌聲。
現(xiàn)在,秧歌面臨著后繼無人地窘境,年輕人沒人愿意學,他就免費地教大家,不為別的,就是不想讓秧歌就這樣消失了。他對秧歌地熱愛與執(zhí)著,讓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動。
輝煌很快就結束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定州有關部門下發(fā)文件解散了秧歌團,張占元也第一次跌到了藝術低谷,他期盼著有一天再登臺演出,而這一等就是十年。
這兩年國家很重視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fā)展,定州秧歌戲也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文化部門請張占元提些建議,他表示必須成立定州秧歌藝術團,節(jié)目形式多樣,但必須和定州秧歌結合起來。2008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定州市侯國軍秧歌藝術團”正式成立,張占元任藝術顧問。
張占元 - 改編作品
為了讓古老的秧歌戲煥發(fā)生機,張占元古韻譜新詞,古詞換新曲,先后創(chuàng)作并改編了《打經(jīng)堂》、《扒糕情》、《一封邀請書》、《老陳家的喜事》等一大批優(yōu)秀秧歌戲作品。他還歷時5年,完成了一部長達72萬字的巨著——《定州秧歌史料》,包含了《定州秧歌》的發(fā)展歷程、音樂、板式、唱腔及傳統(tǒng)劇目等,是一部用文字和曲譜將定州秧歌規(guī)范詳實記錄下來的戲劇資料。對于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農(nóng)村上年紀的人,歷時五年著成此書,張占元對定州秧歌的癡情可見一斑。
張占元 - 為秧歌戲奔走
秧歌劇團三起三落,這期間流失了眾多優(yōu)秀的演員,但是固執(zhí)的張占元始終對這門民間藝術不離不棄,他說自己離了秧歌就活不成,就是要干這行。劇團解散后,秧歌戲老前輩宋文川成立了自己的秧歌班,張占元就跟著秧歌班演出。在這之后,定州先后成了7個秧歌班,但經(jīng)常活動的也就兩三個。這兩年國家很重視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fā)展,定州秧歌戲又贏得了一線生機,但是張占元關于秧歌戲的焦慮還遠未結束,他說自己現(xiàn)在正在寫文字的東西,力圖把音樂、板式、唱腔以及劇目留下來,但是當務之急是要留下影像資料,“我數(shù)了數(shù),現(xiàn)在能唱幾句秧歌戲的大概只有32個人,這其中30歲以下的沒有,30歲到40歲的有9個,40歲到50歲的12個,剩下的都60歲往上了,能當老師的不過兩三個。老人們沒的差不多了,再過兩年想唱都唱不動了。無論錄制影像資料還是辦個學校,都需要錢,對于張占元來說這談何容易。定州秧歌戲的保護和傳承絕非一朝一夕,這是個大工程,而張占元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奉獻給他鐘愛的定州秧歌戲。
張占元 - 貢獻榮譽
《定州秧歌史料》由定州市文聯(lián)編輯出版,定州秧歌傳承人張占元編著。歷時5年,編撰70多萬字。此書分三部分,介紹了定州秧歌的發(fā)展歷程,記錄了其音樂、板式、唱腔,以及經(jīng)過修改、整理的部分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并收錄40多幅反映定州秧歌歷史的珍貴圖片資料。
定州秧歌是當?shù)厝嗣褡詣?chuàng)、全國唯一的一個地方劇種,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的傳統(tǒng)劇目大都以反對封建禮教、揭露社會丑惡、頌揚人間正義、反映百姓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該劇種的傳藝方式自古以來均為口傳,劇目沒有劇本,唱腔沒有曲譜,目前沒有專業(yè)的秧歌劇團,已到瀕臨滅絕的地步!抖ㄖ菅砀枋妨稀酚梦淖趾颓V的形式,為愛好者提供了一部比較規(guī)范、詳實的戲劇資料。
著有:《定州秧歌音樂、板式、唱腔》、《定州秧歌回憶錄》、《定州秧歌傳統(tǒng)劇目選集》;2004年導演并設計的秧歌戲《扒糕情》設計唱腔獲文化部第十三屆“群星獎”;2005年表演唱《社區(qū)就是一首歌》設計唱腔,獲河北省社區(qū)文化月展演一等獎
張占元 - 心愿
唱了一輩子秧歌戲的張占元,對秧歌戲的感情一言難盡,“我就是愛它,離不了它。只要說起秧歌我就有精神,吹、拉、彈、唱、寫樣樣都行,別人都叫我‘秧歌大王’。2002年的時候,我開始著手搜集材料,決定先用文字的形式把定州秧歌記錄下來。目前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三本書,共72萬多字,預計河北人民出版社將于今年6月份出版。”
說到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占元既高興又感覺壓力大,“你打電話的時候,我正在琢磨新的唱腔、唱段。給定州市宣傳部提交了一個‘秧歌傳承方案’,把定州秧歌的現(xiàn)況和發(fā)展寫了寫。目前定州會唱秧歌的人一共有32名,除了我以外,唱得較規(guī)范、有風味的只有黃翠和張芬然二人,況且她們倆都60多歲了。我想趁著這些能唱兩句的人還在,留下更多的音像資料,方便后人學習繼承!
“另外,我還希望打造一個秧歌名牌劇目,不論是傳統(tǒng)戲還是現(xiàn)代戲,組織骨干力量,再請個高水平的導演,把我們定州秧歌推向全國,甚至國外。還有組織一個高水平的秧歌藝術團也是必需的。前幾天幾個企業(yè)出資剛成立了‘定州市國軍秧歌藝術團’,我打心眼里高興!
現(xiàn)在,秧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張占元無奈地說:“不怪年輕人不愿意學,現(xiàn)在定州秧歌沒有市場,沒有名牌劇目,就連正規(guī)劇團也沒有,根本吸引不了年輕人。不過,我不會灰心,等打造出來一個名牌劇目,拿著它上中央電視臺演出,一準有人來學。我現(xiàn)在免費教大家,不為別的,就是不想讓秧歌就這樣消失了。”
張占元 - 相關資料
[1] 定州熱線 http://www.hidz.cn/news/dznews/2009-1-23/091235640255.html
[2] 定州百科 http://www.dzscn.cn/wiki/doc-view-35.html
[3] 保定新聞網(wǎng) http://www.heb.chinanews.com.cn/baoding/11/2009-01-22/944.shtml
[4] 新華網(wǎng) http://www.he.xinhuanet.com/news/2008-03/15/content_12707281.htm
[5] 定州人民政府 http://www.dingzhou.gov.cn/newsDetail.aspx?id=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