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趙文津

    趙文津

           趙文津,男,北京市人。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xiàn)任中美國際合作項目《喜馬拉雅及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綜合研究》中方首席科學家。國土資源部探月科學家小組組長。


    主要經歷

    趙文津(1931.2.1-) 主要從事礦產勘查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北京市人。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何梁何利獎專業(yè)評委。現(xiàn)任研究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委員會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員會顧問組組長。因完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測并獲得多項重大發(fā)現(xiàn),榮獲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50年代先后在安徽南部找銅礦和四川西昌地區(qū)找礦有多項發(fā)現(xiàn),特別是發(fā)現(xiàn)了鈦、釩、鐵礦多個巨型礦床,而獲地礦部1980年評為《30年找礦功勛物探大隊》稱號(獲集體獎)。因發(fā)展物探新技術有貢獻,1998年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頒發(fā)的首屆顧功敘地球物理科技發(fā)展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先后發(fā)表論文80多篇,研究報告及專著5本。

    趙文津院士曾于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首屆顧功敘地球物理科技獎,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近20年主要從事深部調查和巖石圈研究,認為這是21世紀地學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和內容,要在新地學觀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地球的問。因為地球的半徑是6300公里,中國 的地殼厚度在30~80公里,礦產和地震都發(fā)生在地下深處,地表調查對了解地下深部情況是非常有限的。為了獲得地下更可信的知識就必須加強對地下深部的調查研究。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研項目

    (1)任地礦部深部調查領導小組副組長,主持了中法合作的“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以后并長期主管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2)任中國巖石圈委員會地學斷面協(xié)調組組長,組織了四大部門聯(lián)合編制全國11條地學大斷面計劃,召開了東亞地學大斷面學術研討會,組織和推動了亞東—格爾木地學大斷面研究,完成地學大斷面數(shù)字化開發(fā)等;

    (3)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國際合作喜馬拉雅與青藏高原深剖面調查與綜合研究》(INDEPTH項目),此項工作持續(xù)了三個階段十多年,取得的主要科學成果有10項。

    趙文津

    作品發(fā)表

    僅通過INDEPTH項目就發(fā)表論文80余篇,其中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fā)表的就有10篇以上。

    院士自述

    我1931年2月生于天津,后移居北平市居住,并在北平完成了小學、中學教育后考入清華大學,1952年8月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分配到地質部工作。

    50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礦產地球物理勘查、地殼上地幔深部探測和地質科技管理工作,F(xiàn)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勘査地球物理學家。1992年至今,擔任中美德加四國合作探測苒馬拉雅山和靑藏高原的深部結構構造計劃(INUEPTH)的中方首席科學家。

    我曾長期擔任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地質礦業(yè)專業(yè)評委會主任,以及國家青年科技獎評審組長和北京市經濟顧問等。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勘探地球物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地球物理學會名譽理亊長,現(xiàn)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大陸動力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專業(yè)委員會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國探月工程二、三期預研專家組成員,中國地震預報評委會評委,及中國遙感應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

    我先后獲得過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首屆顧功敘地球物理科技獎,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2003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及2005年李四光地球科學獎。在1953—1954年任安徽321物探隊隊長期間,因找礦有功被評為地質部物探局甲等模范隊和模范隊長;1956—1958年,我任西南物探大隊主任工程師期間,因大隊在西昌地區(qū)找礦有重大發(fā)現(xiàn)于1980年獲地質部頒發(fā)的30年找礦功勛物探大隊稱號(集體獎)。

    —、從小愛好學習,立志想當個科學家

    我自幼家境貧寒,生活一直在溫飽線上。小學、中學是在日寇統(tǒng)治下的北平度過的,當了8年的亡國奴,吃的是混合面和發(fā)霉的玉米面,還要承擔日偽的差役,受盡了鬼子漢奸的欺凌之苦。1945年初中二年級時日本投降,國民黨接管北平,真是前門趕跑了倭狗,后門又竄進了惡狼,美國大兵的招搖過市和耀武揚威,與國民黨的卑躬屈膝,令中國人心冷齒寒。長期的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使我養(yǎng)成了簡樸刻苦的生活習慣、愛國奮進圖強的思想和不向困難低頭的韌性性格。

    從中學時起我就很崇拜科學家,希望將來自己也能在這方面做出些貢獻為國爭口氣。因此,在各方的資助下上了學,對在校學習的機會非常珍惜,學習刻苦努力,再加上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較快地完成了高中課程后,考上了大學。

    大學期間正值解放初期,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自己深知必須抓緊機會學習和掌握一些科技和人生的知識,否則,白頂了個大學生之名而無大學生之實,將來如何勝任工作,又如何對得起黨和國家!在短短3年的學校生活中,我實現(xiàn)了個人人生的第一個飛躍,于1952年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將來能給國家做些實事,不能虛度一生;二是懂得了事物都是在不斷地進步完善之中,科學技術是如此,社會發(fā)展也是如此,一個人必須站在發(fā)展的方向上去思考問題,學會一分為二,不斷追求進步,絕不能自滿停滯不前,也不要盲目迷信權威阻礙自己的進步;三是學會正確的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講求推理關系,遇事要問一個是否真有道理。這三點給了我深刻影響,并讓我終身受用,每每回憶起來過去在清華學校的生活深感幸福,也對母校留給我的寶貴精神財富深為感激。

    二、從找礦開始了人生之路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由一系列的機遇巧合鏈接起來的。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地質部從事地質找礦工作,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第二個機遇”。

    由于新中國建設發(fā)展需要大量的石油和鐵銅等礦產,不解決礦產資源問題,國家建設就是無米之炊,組織分派自己到地質部從事物理探礦工作,我們就高唱著“我為祖國獻寶藏”之歌投入到找礦的戰(zhàn)場,全力以赴地邊學習邊找礦?墒牵瑢W物理與地質找礦根本搭不上鉤,許多觀念要轉變又是相當?shù)睦щy;在物理學看來一種物體的性質是確定的,而找礦則是相反的,只能靠得到的地下模糊的物性分布來推測礦產存不存在;此外,大家對物探儀器是個什么樣子心中完全沒有數(shù),可是卻要自己試作物探儀器,而且還要立即用于野外找礦,困難是很大的。但是年青人都有一顆火熱的心,不會,就努力地學習,向顧功敘老師和許多地質專家請教,一個多月的短訓班突擊學習了地質、礦產、物探等10多門課程,這就是大家專業(yè)工作的基礎和起點。學習后又進行了一個多月的野外礦山現(xiàn)場實習,隨后我就接替顧功敘先生擔當了安徽321物探隊隊長的重任,在皖南廣大地區(qū)找礦。皖南過去是新四軍占據(jù)過的地方,后來退出,解放后有三害:土匪多、血吸蟲病多、荒山野獸多。物探隊員都是初髙中的小青年,而我當時也才22歲。25歲時我又響應號召去西南找礦,擔任了地質部西南物探大隊主任工程師,在西南三省高山峻嶺中沿著紅軍走過的長征路組織和指導著上千人的找礦隊伍,一年要走幾趟,而坐的又是燒木炭的公共汽車。1956—1957年在四川大涼山地區(qū)工作時正趕上當?shù)匾妥迮`主叛亂,過去這個地方是長征時期劉伯承同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拜的地方,可是解放后要進行民主改革了,當?shù)氐呐`主們不甘心失敗,就起來搞叛亂,形勢非常恐怖。當時地質隊配備有機槍排,我們一個物探小分隊也配備了有12支卡賓槍的一個警衛(wèi)班。一次在喜德縣登相營找富鐵礦時突遭叛匪的伏擊,我們的一個年青的警衛(wèi)班長劉英同志在保護物探組上山探礦時中彈身亡,而駐地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天天都可以看到受傷的解放軍戰(zhàn)士被抬下火線,使大家受到藤動,經歷了火與血的洗禮。當時隊員們都是不足20歲剛剛進入社會的小青年,大家都沒有經歷過大事,遇到緊急情況時許多女娃子只是哭。一天工作完畢后要做好隨時發(fā)生情況隨時撤退的準備。但是大家硬是挺過來,成長起來,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找到一個又一個礦產地;叵脒^去的日子既感到非常幸運,同時又對做出犧牲的同事深感懷念與敬意,建設國家真是不容易啊!同樣要付出血的代價的!毛主席曾經說過,不在中國的戰(zhàn)略后方建起大的鋼鐵基地,他老人家是睡不好覺的,F(xiàn)在經過全民的努力,不但在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建起了巨大的鋼鐵基地,還建成中國的鈦金屬生產基地,它所占有的二氧化鈦總量幾乎占到中國鈦資源的90%,釩金屬量的30%,還建起了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從過去蠻荒之地,一下子成為現(xiàn)代高科技中心,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和驕傲?唇癯瘧涍^去,令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大家都說我們深感為國獻身出々的幸福。新中國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必須一批又一批年青人來挑大梁。我們幸運的是一直有顧功敘先生在技術上的指導和把關,有一批老領導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

    當時工作條件又很艱苦,治安條件很差,而找礦方法技術又不過關,使得隊伍的思想比較混亂,如何能完成國家交給自己的任務呢!真是愁死人。我的思想也曾激烈斗爭過,還曾多次打退堂鼓,又多次得到組織的幫助,最后總算堅持了下來,這里各級老領導給了我很大幫助,開導我,使我堅強起來通過了考驗,我從他們那里得益很多,懂得了要建設就要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這是一種寶貴的生活理念;貞浧饋砦曳浅8屑み@些老領導的友誼和關懷。

    只有建設國家的熱情,而沒有專業(yè)知識,不懂得如何找礦,如何能完成找礦任務呢?就抓住一切機會到處找材料,向書本學,向顧功敘等老專家學,向蘇聯(lián)專家學,俄文不懂就自學,真是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在皖南時,我們主要找接觸交代型銅鐵礦床,這類礦床地球物理類型復雜,有的磁性強一些,有的導電性好一些,有的電極化性突出,也有的物理性質并不明顯,現(xiàn)有物探方法對這類多種產出的礦體普査無能為力。面對許多埋藏過深的礦體,或者形狀又過于復雜的礦體等,現(xiàn)有物探方法找礦的作用就很有限了。想找礦而方法技術手段不適應,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實踐中我們逐步想方設法避開自己的短處,并通過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去爭取最好的找礦效益。如1956年在西昌地區(qū)開展找礦時,我們提出和采取了,綜合普査找礦方法。即以地表地質找礦方法為基礎,加上物探的磁法可以發(fā)現(xiàn)深部隱伏磁性礦體和超基性巖體、花崗巖巖體等,再用地球化學方法,了解地表微量元素的分布和組合,發(fā)現(xiàn)地表微弱的礦化現(xiàn)象,再通過元素組合推測可能的礦床種類和類型,最后以綜合研究為主,選出找礦靶區(qū)。當時在物探大隊共配備了約93名大學和中專地質專業(yè)畢業(yè)生,配備了多臺打300米和100米深的鉆機,以及時地檢査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異常,發(fā)現(xiàn)礦體,并提高異常地質解釋的水平。此外為了推動化探工作,在大隊建隊的同時就建立化探分析實驗室f為了提高找有色金屬礦產的存效性,還建立了方法試驗隊。這些做法在當時是具有首創(chuàng)性的。

    由于多年在長征路上跑,長期坐公共汽車,一次要坐上7天到10天的車,血液不流暢,再加上受潮受涼,我于1957年底得了血管病,大腿動脈血管供血不足,兩腳發(fā)涼,有截肢的危險。在局領導的關懷下,1958年9月我從云南省物探大隊調到了北京的地質部地球物理探礦研究所工作。

    三、抓找礦新技術的發(fā)展,走創(chuàng)新之路

    到地球物理探礦研究所搞研究以改變我國找礦技術方法和理論的落后狀況,提高找礦效果,這是我人生的又一個機遇。我一方面治病,一方面工作,深感到機會難得。研究所當時的所長是顧功敘院士,他同時兼任地質部物探局的副局長和總工程師,還兼任著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的領導,工作很忙,對物探所科研工作,他只能進行科研業(yè)務方向性上的指導。我又受到組織的重托擔任所技術負責人和主任工程師,協(xié)助顧功敘先生處理全所日常的科研業(yè)務領導和管理工作,深感榮幸。

    當時顧功敘先生提出物探所的研究工作要以“三新方針(以發(fā)展新技術、新方法及新原理為主)”為中心,大力推動創(chuàng)新性研究,以徹底改變物探方法技術落后的局面。我非常贊同并積極貫徹執(zhí)行這一科研方針,同時強調在發(fā)展新方法、新技術的同時也必須從新方法綜合應用的角度來認識和評價新方法、新技術的優(yōu)缺點,物探所建所初期的主要科技人員大多數(shù)是學物理的,30歲上下的年齡,年青而有活力,思想比較解放,框框很少,敢于做各種試驗。我們著重推動以找深部有色金屬礦為中心的多種新方法、新技術的開發(fā)研究和綜合應用。如找浸染狀金屬硫化物礦床的激發(fā)極化法,找深部良導電性硫化金屬礦床的電磁法,針對中國深部鉛鋅、鐵礦、鉻礦體等的無線電波透視法,大規(guī)?焖倨諙髓F礦的新型航空磁力儀,以尋找控制個舊錫礦床分布的隱伏花崗巖起伏為目標的地簾勘査方法,以及探索微波技術和核子技術的應用等,組織大家系統(tǒng)調查國外物探科技發(fā)展的經驗,強調走自己的路,不干重復工作。并從60年代起,引進和應用了電子計算技術,建立了地質部第一個計算機實驗室,此外,還成立了綜合方法找礦研究室,進行多項試驗研究工作,檢驗新方法的效果,了解綜合找礦的能力,試圖能創(chuàng)造出找深部礦方法的新樣板。

    1963年,我在所內群眾建議的基礎上寫了《發(fā)展物探新技術、新方法以提高地質找礦效果》的萬言書,全面論述要依靠找礦科技的發(fā)展來提高找礦效果,向部領導進言,當然“文化大革命”受到了嚴厲批斗,說是修正主義綱領,真是荒唐!

    四、強調抓好科技管理,是搞好科技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工作效益的關鍵

    1972年以后,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地礦部的科技管理工作。這是我的又一次機遇。我在思考如何使地質科技管理工作科學化,提高投人產出效果。提倡要在工作中學習和總結自己,為此我先后發(fā)表了多達50多萬字的文章,還與成都地質學院一起辦了多期地質科技管理培訓班和出版了《地質科技管理》雜志。我們著重講解和宣傳了以下幾點:(1)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強調科技發(fā)展具有深刻的物質的、思想精神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通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推廣應用,人們提高了科學知識水平,使得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上的許多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提髙了認識,有利于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并作為反對各種形形色色的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的強大思想武器,有利于增強掌握自己命運的自信心,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教育一代新人的要求。(2)科技管理工作很重要。它是解決人、財、物等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求得最好的科技成果和最大的投資效益的問題。(3)強調科技管理工作的6項內容:①破除束縛科技生產力發(fā)展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解放科技生產力,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②按照各級領導部門和企業(yè)對一定時期生產發(fā)展的要求,提出科技研究開發(fā)的目標和發(fā)展戰(zhàn)略,將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給予合理的組織與配置,要十分重視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③具體地組織科研項目的進行,以保證多、快、省地完成科技研究計劃,提出不能將科技管理與一般行政管理和生產管理混同起來,如違反了科技工作本身的特點,結果將會是事與愿違或者很難成事;④要重視科技成果,這是我們的工作目標,要重視對取得科技成果的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⑤宣傳和推廣成果的應用,進行成果轉化工作;⑥始終要關注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拔。提出科技管理工作中,人才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是核心。

    五、以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為例,對地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向應用轉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經驗和創(chuàng)新成果

    1990年,地礦部領導任命我出任國際合作項目——“喜馬拉雅山和西藏髙原深剖面及綜合研究”(簡稱INDEPTH)的首席科學家,這是一項很困難又很艱巨的任務。我決心迎接挑戰(zhàn),積極投人研究工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上級領導幫助下,通過與外國合作,引進了資金和技術,以及先進的儀器設備,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地殼和上地幔的探測研究工作。合作中堅持了“以我為主,高起點,運用高技術,通過多國合作,多學科綜合”工作路線,各家發(fā)揮了優(yōu)勢,既合作又競爭地與美國、德國及加拿大三國進行了長達12年的合作。在巍峨髙聳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以及昆侖山上開始了向地球深層進軍,取得了大量的寶貴數(shù)據(jù),經過分析研究得到很多的成果,獲得了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和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表80多篇文章,其中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fā)表就有10篇以上。通過這一合作項目創(chuàng)造了21世紀國際地學科技合作的一種新模式,得到國際巖石圈委員會主席在國際大會上的肯定和贊揚。1996年,《科學》雜志主編之一來北京專訪了我,刊登了我的照片,并發(fā)表專論,盛贊我在這項研究中的重大作用,并稱我為“移動大山的人”;《中國青年報》稱我為“切開喜馬拉雅的人”。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大陸動力學部主任L.Johnson書面評論說,“這一研究組過去在喜馬拉雅山一西藏高原區(qū)域的工作,已經對我們了解造山帶和與之相關聯(lián)的高原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已贏得了全球的認可……您們肯定地以能在推動這樣一個復雜的多國合作的新事業(yè)中的成功而獲得很大的自豪”,“中國方面由深剖面可以得到大量的潛在社會收益,如在油氣和礦產勘査方面搶了先,獲得了新技術,贏得了國際上對中國專家們的承認”。在這場競爭中,我們?yōu)閲覡幜藲,增了光,這是我深感安慰的。

    最近,美國專家一再提出要繼續(xù)開展金沙江縫合帶、昆侖山、柴達木盆地及祁連山的深部探測研究,2005年,我又一次進行了可可西里、昆侖山和柴達木盆地的地質踏勘工作,迎接新的合作高潮。

    六、學習與宣傳李四光先生關于能源與地霣預報問題的思想

    李四光先生是一位偉大的地質學家,新中國地質亊業(yè)的開拓者、領導者、但是在他逝世30年后卻遭受到無端的誹謗攻擊,我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努力學習了大量的有關文獻,了解到這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李四光先生留給我們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正是今后我國突破能源、資源和地質環(huán)境瓶頸問題的寶貴思想財富,有力的科學武器,怎么在今天要把他毀掉了呢?我決心頂苕各種壓力去維護他,闡述他的思想楮髓,宣傳要學習和推廣應用李四光的思想。幾年來先后發(fā)表了5篇文章:(1)《中國石油勘探戰(zhàn)略東移與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總結了50年代在李四光指導下地質部與石油部廣大職工為祖國找石油的經歷和成就。(2)以讀者來信形式批了“u2018黃汲清與中國石油的大發(fā)現(xiàn)u2019一文的嚴重失實”(刊在<人物》雜志2004年8月號),總結歸納出李四光在中國石油大發(fā)現(xiàn)中的五大貢獻。(3)發(fā)表了《李四光與中國石油大發(fā)現(xiàn)》,分析了李四光對石油勘探理論的發(fā)展和重大貢獻,指出李四光是批判“海相陸相生油”理論的,(4)結合近期大陸動力學的發(fā)展,提出《繼承和發(fā)展李四光地震預報思想》,提出要走與外國不同的地震預報之路。(5)提出并發(fā)表了《沿著李四光開辟之路,自主創(chuàng)新,建立中國地學學派》一文及《中國地學呼喚自主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地深人地分析了李四光地質力學思想的本質及其一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提出學習和發(fā)揚李四光學術思想的重要性,走自己的道路。

    我現(xiàn)在正在與各大油田的專家聯(lián)系推動嘗試著以李四光石油勘探理論為指導總結油田內構造體系如何驅動油氣分布的規(guī)律,以為油田資源的新突破出些力。我自己又結合INDE-PTH項目在藏北羌塘盆地工作開展一些探索,羌塘盆地是李四光先生很早預測的找油氣遠景地區(qū),但是尚未突破。

    今天,中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已比過去更為嚴重地擺在了全國人民面前,“科學發(fā)展觀”要求今后我國經濟建設要更加注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問題,地球科學無疑地將會更多地介人國家發(fā)展進程,地球科學工作者將肩負著新的重任。今后將需要有更多的對地探消工作,以增加人類對地的知識,解決地震預報和資源勘探,水的供應,防治地質災害,處理好人與地球的關系,以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協(xié)調發(fā)展。我畢生奮斗的目標就是“了解地球、探測地球,發(fā)展高新探測技術”。新的世紀開始,我們寄希望于新的一代人,并以以下幾句話與年青人共勉: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抓住機遇,奮力拼搏。

    實踐第一,講求科學;

    永不滿足,積極開拓。

    (此文作為中秋寄語曾在2003年《科學時報》上刊出過)

    名人推薦
    • 周壽桓
      周壽桓,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專家。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xiàn)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員,博...
    • 張鐘華
      張鐘華,計量學專家,1965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yè),而后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精密電測量工作至今,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鐘華院士長...
    • 曾恒一
      曾恒一,海洋石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代海上石油鉆探船、海上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大型駁船、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等。主...
    • 曾蘇民
      曾蘇民 (1932.2.14 - 2015.11.08)。金屬壓力加工專家。1932年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曾在原蘇聯(lián)學習兩年,1965年畢業(yè)于新風加工廠職工業(yè)余大學。曾任...
    • 張全興
      張全興(1938.12.10-),江蘇省常州市人,環(huán)境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6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化學系,F(xiàn)任南京大學環(huán)...
    • 張在明
      張在明, 巖土工程與工程勘察專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河南省濟源市。張在明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后在美國和加拿大做訪問...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