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周惠久

    周惠久

    周惠久,材料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金屬材料、熱加工、熱處理、材料強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事業(yè)。他創(chuàng)立多次沖擊抗力理論,在低碳馬氏體的理論和應用方面作出貢獻,并闡明了金屬材料強度塑性韌性合理配合的規(guī)律性,對中國材料強度學科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

    周惠久 - 生平簡介

    周惠久,1909年3月1日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的一個貧民家里,祖籍浙江省紹興縣。其父早亡,其母克勤克儉,把心血傾注在培育子女成才上,周惠久自幼就樹立了刻苦求學的志向。

    1927年周惠久在沈陽第一中學高中畢業(yè),同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結構工程專業(yè),學習鐵道橋梁。他以勤工儉學的微薄收入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涯。他白天學完全部功課,晚上則在圖書館里博覽書刊,還給《東方雜志》撰寫了一系列科學文章,題材廣泛,從紫外光、電視、基本粒子到功能材料等。以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表明,這些文章正是迅猛發(fā)展的科學技術新領域。當時,稿酬雖然是他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勤工劍學中錘煉了周惠久的意志,擴大了他的視野。

    1931年周惠久大學畢業(yè),獲工學士學位。9月1日回沈陽到東北大學任助教。9月1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侵占中國東北三省。為了不在日偽統(tǒng)治下作亡國奴,周惠久毅然南下,到北平靖華大學任助教,除輔導結構力學外,還講授過材料試驗、測量學等課程。1935年他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學習。

    他先到伊利諾依大學力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導師摩爾(H.F.Moore)是一位著名的研究金屬疲勞的科學家。周惠久不僅以優(yōu)秀的成績修滿了全部學分,而且善于動手,銳意提高試驗技巧。他因成績優(yōu)異被遴選為“榮譽協(xié)會”(Hon0urSo-ciety)會員,獲著名的“ΣX”證書。摩爾對周惠久非常賞識,指導他從事“鋼軌疲勞”課題的研究。1936年依利諾依大學授予他力學碩士學位。

    周惠久原想從力學入手來解決機械工程中的失效問題,經過一年的科研實踐,他感到單靠力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還必須深入研究材料本身。于是他轉學到密歇根大學化工冶金系,決心從頭開始修完另一組課程,并進行“晶界的X線觀察”研究。1938年他又獲密歇根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

    周惠久

    在此期間,蓬勃興起的汽車工業(yè)引起了他的很大興趣,正是汽車工業(yè)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也推動著材料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1937年暑假,他曾參加通用汽車公司主辦的汽車學院師資班學習,并獲得畢業(yè)證書。

    就這樣,他知難而進,勇于探求,不僅獲得了雙碩士學位,還在力學、冶金和機械制造三方面打下了基礎,在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和生產經驗諸方面大獲豐收,這些對他以后一生的事業(yè)起著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震驚世界的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日軍大舉進攻,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全民族抗戰(zhàn)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周惠久在美國還有一年公費留學機會,而且依利諾依和密歇根大學的兩位導師都讓他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抗日救亡,周惠久毅然提前回國,和一些愛國留美學生一起來到大后方。1938年9月他到昆明西南聯(lián)大機械系和航空系任教授,并在清華航空研究所兼職。為了更直接地對抗日戰(zhàn)爭作出貢獻,1941年他轉到陸軍機械化學校戰(zhàn)車機械工程研究所工作,1942年任所長,主要研制戰(zhàn)時急需的汽車配件,特別是在材料代用方面進行研究;同時還在該校下屬的機械化工程學院任教,培養(yǎng)車輛工程專門人材。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他目睹國民政府的黑暗與腐敗,決心離開這些單位,轉到重慶大學,中央大學的機械系和航空系任教授。1946年暑假,他隨中央大學回到南京;同年冬,到善后救濟總署工礦委員會兼職。1947~1949年他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授,1948年起兼任無錫開源機器廠(現(xiàn)無錫機床廠)總工程師。在開源廠工作期間,他致力于提高鑄、鍛、焊、熱處理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他領導研制國內稀缺而又急需的機器設備,為中國生產了第一臺立式車床和蔴紡機等。

    1952年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和教學改革,周惠久又回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授,參加籌建金屬學熱處理專業(yè),并擔任金屬試驗室第一任主任。1954年轉到新成立的鑄工教研室任主任。他擁護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交通大學西遷的決定,1958年率全家遷到西安,任機械制造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家科委成立后,他擔任科委技術科學組成員,并兼機械學組副組長。1963年高教部批準西安交大成立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室,他任主任;1979年經批準升格為研究所,他任所長。1980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80到1984年,周惠久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他還擔任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材料學會理事長、熱處理學會副理事長、理化檢驗學會副理事長,以及中國金屬學會理事等職,他曾當選為陜西省第五屆人大代表。

    為國家培養(yǎng)金屬材料人才

    早在1938年,周惠久就在西南聯(lián)大首次開設“金相學及熱處理”、“材料學”、“鑄造學”等課程。1952~1957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授,積極參加教育改革。他刻苦學習俄語,努力吸取蘇聯(lián)教材中的先進內容,并結合中國生產實際,為金相、鑄工兩個專業(yè)連續(xù)開設了“金屬學”、“材料的檢驗和試驗”、“鑄造合金”、“鑄件質量控制”等新課程。1954年他受高教部委托在大連主持制訂中國第一份《金屬學及熱處理》統(tǒng)一教學大綱。以后他又翻譯了蘇聯(lián)《金屬學導論》教材。1954年他還響應國務院號召,親自帶領金相專業(yè)師生到榆次經緯紡織機械廠進行生產實習;1955年又代表交通大學總管全校在東北地區(qū)的生產實習,總結師生下廠的經驗。1959年他著手進行“金屬機械性能”課程的改革,大大擴充內容,把金屬材料成分-組織-性能關系和機械零件的失效及其預防緊密結合起來。由他主編的中國第一本《金屬機械性能》教材于1961年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周惠久還長期擔任中國金相專業(yè)教材編審委員會主席,為各門專業(yè)課程的教材建設嘔心瀝血。1963年他是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導師;1979年恢復研究生制度后,他又是第一批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導師。他還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學科評議組冶金、金屬材料及熱加工組組長。除了培養(yǎng)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外,他還注重科學普及教育工作。70年代,受一機部、煤炭部和陜西省委托,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了多期材料強度短訓班,吸收工礦企業(yè)的老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他親自講課,并回答學員提出的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周惠久的教育思想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長時期來他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他總是以身作則,勸勉學生到工廠去,向生產學習,向工人學習。第二是提倡獨立思考。他對英、美和原蘇聯(lián)的兩大學術體系有深入的研究,能夠汲取兩者之所長,摒棄兩者之所短。在教學工作中,他善于啟發(fā)學生,不要迷信書本,要從實際出發(fā)。他多次親自指導生產實習,使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周惠久從事教育事業(yè)半個多世紀,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學校長、專家教授,有的擔任部、局或省、市的領導,還有不少是國家級有杰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他尊重人才,愛護青年,循循善誘,愛才若渴。個別學生很有才華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后,他仍然非常關心。對青年他始終熱情幫助而又嚴格要求。針對大學中出現(xiàn)的“厭學風”和“讀書無用論”,他以焦急的心情在?习l(fā)表文章,指出“不學無術最不足取”,勉勵同學們珍惜青春年華,學好知識和本領,做有真才實學的人,為祖國、社會、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1989年,在他80歲時,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編的大型教學參考書《材料強度學》。這是他給前來祝壽的百余名各屆學生最好的回報。

    周惠久 - 職業(yè)生涯

    創(chuàng)立“多次沖擊抗力理論”

    50年代周惠久在查閱了許多蘇聯(lián)科技書籍后,看出蘇聯(lián)學術界有一種過于強調材料塑性韌性作用的傾向,這就限制了材料強度潛力的發(fā)揮。到工廠調研時他又發(fā)現(xiàn),按照蘇聯(lián)的設計圖紙和技術條件,制造出來的不少產品都粗大笨重而壽命不長。這種情況很不利于提高中國機械設計制造的水平。當時國外還沒有人對多次沖擊抗力問題作過系統(tǒng)的研究和論述,他決心通過試驗研究來解決這個問題。在1958年他首先領導設計和研制“多次沖擊試驗機”,并相繼取得了豐富的試驗數(shù)據(jù)。從1962到1965年,他在《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和《中國科學》(英文版)上連續(xù)發(fā)表了5篇論文,總結并闡述了金屬材料多次沖擊抗力的基本規(guī)律,指出了盲目追求塑性韌性的不合理性。過去工程界普遍認為,承受沖擊載荷的零件要求材料具有較高的沖擊韌性。周惠久等論證了多次沖擊抗力并非僅僅決定于沖擊韌性,而是決定于強度和塑性韌性的配合;沖擊韌性低而強度高和沖擊韌性高而強度低的兩種材料,其沖擊能量-斷裂次數(shù)的兩條曲線必有交點,在大量、常見的沖擊能量范圍內,提高強度不僅不降低,反而能提高多次沖擊抗力。這就為合理選擇材料和制訂熱處理工藝指明了方向。

    1964年周惠久等應邀先后去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等單位講學,介紹科研成果和學術觀點,并推動了廠校協(xié)作。這些成果很快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國家科委把多次沖擊抗力理論列為1963~1964年100項國家重大科學成果之一。在1965年高等教育部舉辦的直屬高校科研成果展覽會上,多次沖擊抗力理論和人工合成胰島素等并列為5項重大的科研成果,被譽為“五朵金花”。同一期間國家科委在北京組織座談會和報告會,請周惠久向機械、煤炭、石油、水電、兵工、航空等部門主管技術的領導同志,以及首都教育界、科技界、工程界人士作報告,受到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并溝通了一些協(xié)作渠道。

    對低碳馬氏體的理論和應用作出貢獻

    雖然周志宏在1928年就揭示了純鐵在高速冷卻下形成馬氏體的過程,但在冶金界還有很多人習慣地認為低碳鋼除滲碳外不能淬火強化。周惠久從1958年起,開展了《低碳馬氏體強化及其綜合性能》的研究,論證了低碳鋼淬火后能得到具有優(yōu)越性能的低碳馬氏體,為發(fā)揮常用低碳鋼的強度潛力開辟了新途徑。

    1971年周惠久參加下鄉(xiāng)小分隊到寶雞石油機械廠。他配合工人和技術人員,應用高強度高淬透性的低碳馬氏體鋼,研制石油鉆采機具輕型吊卡,并深入到大港油田鉆井現(xiàn)場進行考驗,受到鉆井工人的好評。

    1976年起又與寶雞石油機械廠合作,進行輕型吊環(huán)的研制:一方面采用高強度低碳馬氏體鋼以大幅度減輕吊環(huán)重量,同時又應用斷裂力學原理對吊環(huán)的疲勞壽命進行預測,并進一步采用表面強化技術延長其使用壽命,從而使輕型吊環(huán)得到API(美國石油學會)的承認,同意使用它的標志。

    經過30多年的努力,低碳馬氏體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石油鉆井吊具、射孔槍、汽車上的重要螺栓、連接鋼軌的魚尾螺栓、輸煤機溜槽和圓環(huán)鏈、手扶拖拉機驅動軸等等,在應用低碳馬氏體鋼后都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了強度水平和使用壽命,減輕了機件重量,節(jié)約了金屬材料和合金資源。

    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低碳馬氏體的顯微組織和精細結構、自由回火轉變、合金化和淬透性,以及環(huán)境開裂敏感性等方面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例如在不同成分的低碳馬氏體中,都發(fā)現(xiàn)在板條束之間存在著殘留奧氏體薄膜;又Ms點(馬氏體初始轉變溫度)高于300℃的低碳鋼在淬火過程中均伴隨著自回火,從而闡明了低碳馬氏體的強韌化機理。

    由周惠久領導的“低碳馬氏體強化理論和應用研究”課題,經鑒定認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熱處理會上,周惠久被特邀在開幕式中作關于低碳馬氏體的主旨報告。

    闡明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基本規(guī)律

    早在1963年中國熱處理年會上,周惠久等發(fā)表了《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等一系列論文,受到了學術界和工程界的歡迎。隨后,為了全面解除對提高材料使用水平的各種顧慮,周惠久領導的研究集體還開展了疲勞缺口敏感度、疲勞過載損傷及次載鍛煉、塑性等課題的系統(tǒng)研究,目的在于減輕機械產品自重,延長使用壽命,節(jié)約金屬材料和能源。

    70年代初,當斷裂力學開始在中國傳播之際,就引起周惠久的注意。在他的倡導下,開展了關于斷裂韌性、疲勞裂紋的萌生和擴展、疲勞門檻、低溫強度等課題的研究;與此同時,還開展了噴丸、滾壓等表面強化和殘余應力的研究,以克服機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等強度設計,進一步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

    在上述基礎上,周惠久等進一步完善了“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理論”,總結了“強度、塑性、韌性合理配合”的基本規(guī)律。國外在如何選材用材方面多屬各公司的生產“訣竅”,尚未見到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在周惠久領導下,經過30多年的試驗研究,終于提出了一個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完整理論。其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提出了根據(jù)機件的服役條件和失效特點,實現(xiàn)材料強度塑性韌性合理配合的理論。他分別研究了承受靜載、沖擊、疲勞和在低溫下工作的機件,考察了反映材料在接近服役條件下的各種性能指標,探討了這些指標與強度、塑性、韌性的關系,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強度值和塑性韌性值的配合下,這些抗力指標會出現(xiàn)峰值;而當服役條件發(fā)生改變時,高峰的位置則相應地向一定方向轉移;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獲得強度、塑性、韌性最佳配合的方法,包括高韌性材料的強化和高強度材料的韌化,普通碳鋼和合金鋼的強韌化,表面強化和有益殘余應力的運用,以及局部強化以克服機件薄弱環(huán)節(jié)等,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的選材用材觀點,為充分發(fā)揮材料強度潛力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這一理論成果已在汽車、拖拉機、農機、鐵道、石油、煤碳、輕紡、兵器等行業(yè)得到應用。該課題于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該理論還被列為建國以來基礎理論研究一百例之一。

    此外,周惠久所主持的研究項目還曾獲得過國家發(fā)明獎兩項,國家教委、陜西省、西安市的各種獎勵10余項。周惠久本人于1986年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以來首次頒發(fā)的最高榮譽獎——科技成就金質獎(中國只有6人獲獎)。

    對中國材料強度學科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

    周惠久除了領導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開展上述科研工作外,還對中國材料強度學科的發(fā)展作了大量的動員和組織工作。

    1962年廣州會議以后,國家決定制訂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jù)周的提議,將“機械設計制造中材料強度”中心問題列入“機械學”規(guī)劃中。1964年在西安召開了由國內各系統(tǒng)兄弟單位參加的會議,對本中心問題科研工作的進展和經驗進行了交流,并落實了今后計劃。

    1973年國務院指示重新制訂中國科研工作的規(guī)劃和進行組織調整。經第一機械工業(yè)部委托,由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和上海材料研究所牽頭,到上海等地的工廠和研究機構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在西安召開了有各著名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參加的會議,對材料強度學科的急需課題制訂了規(guī)劃并落實了分工。以后“材料強度”正式納入一機部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

    1977年教育部曾召集部分高校開會,制訂直屬高校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周惠久也參加了會議,提出了在高校開展材料強度研究的構想。

    周惠久還主編了《機械工程手冊》中的材料強度篇,并撰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金屬力學性能條目。在70年代,他先后應邀到江西省、南京市、常州市等地講學,推動各地材料強度的研究和應用工作。以后江西人民出版社根據(jù)他的講稿,出版了《材料強度與應用》一書。他還接受科學出版社的約稿,組織編寫了《金屬材料強度學》。

    他認為材料強度和失效分析密切相關,必須根據(jù)機械零件的失效情況來選擇材料并制訂工藝,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早在1963年,他在國內率先倡導要開展失效分析工作,以后又多次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他親自領導主持了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國機械裝備失效分析學術討論會,推動了中國失效分析與預防工作的開展。

    他領導的材料學會中專門成立了材料強度分會,曾多次召開經驗交流和學術報告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5年他主持了在西安召開的“材料的顯微組織和力學行為”國際學術會議(IMMB),以后由英國EMAS公司出版了會議論文集,促進材料強度學科的國際交流。

    在很多場合,他代表中國參加過國際上有關材料強度的學術活動。他是在英國出版的國際疲勞雜志的顧問編委、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噴丸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金屬學會國際會員。

    1990年烏克蘭強度問題研究所所長托洛申柯院士來西安訪問,盛贊中國在材料強度研究方面的成就,并表示要加強交流和協(xié)作。

    周惠久 - 個人簡歷

    1909年3月1日生于遼寧省沈陽市。

    1927~1931年在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學習,獲工學士學位。

    1931~1935年任清華大學助教。

    1935~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力學系學習,獲力學碩士學位。

    1936~1938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化工冶金系學習,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

    1938~1941年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并在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兼職。

    1941~1945年任陸軍機械學校戰(zhàn)車機械工程研究所所長,兼機械化工程學院教授。

    1945~1947年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機械系、航空系教授。

    1947~1949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1948~1952年任無錫開源機器廠(無錫機床廠前身)總工程師、廠長。

    1952年~任上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歷任機械工程系主任、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所長、副校長。

    周惠久 - 主要論著

    1周惠久主編.金屬機械性能.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周惠久,黃明志.在多次重復沖擊載荷下鋼的斷裂抗力研究.機械工程學報,1962,10(1):1~20.

    3周惠久,王笑天,黃明志等.低碳馬氏體及其綜合性能.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機械動力版,1964(2):109~142.

    4周惠久.Theresistanceoftemperedsteelagainstfractureduetorepeatedimpactandtheprocessofcrackpropagationduringthecourseoffracture.ScientiaSinica,1965,14(5):366~385.

    5周惠久,涂銘旌,鄧增杰等.再論發(fā)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問題——強度塑性韌性的合理配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79(4):1~20;1980(1):25~37.

    6鄧增杰,金達曾,周惠久.Influenceofshotpeeningontheinitiationandpropagationoffatiquecracksinsomeconstructionalsteels.Proc.Int.Conf.onShotpeening,Paris,1981:389~394.

    7李年,杜百平,周惠久.Ontherelationshipbetweenfatiquelimit,thresholdandmicrostructureofalow-carbonCr-NSteel.Int.J.ofFatique,1984,6(2):89~94.

    8吳敬梓,顧海澄,周惠久.Reliabilityevolua-tionoffatiquecrackinitiationlifedistributioninatitanium.Proc.ofthesecondInt.Conf.onStructuralFailure,ProductLiabilityandTechnicalInsurance,Vienna,1986.

    9周惠久,黎永鈞.Low-carbonmartensitesandtheirapplications.Proc.ICHT.b,WorldMaterialsCongresS,ASMInt.,Chicago,1988:9~19.

    10周惠久,黃明志主編.金屬材料強度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11柳永寧,朱金華,周惠久.Effectofloadingrateandtemperatureonductile-brittletransitionofacarbonsteel.ActaMetanurgicaSinica,1990,3A(6):419~423.

    12高護生,顧海澄,周惠久.Theeffectofhardnessonthefrettingfatiqueofalloysteels.Fat.Fract.Mater.Struct.1991,14(7):789~796.

    名人推薦
    • 葉莉
      葉莉,1981年11月20日出生,上海人。1996年進入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1997年在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1998年入選國家青年隊,1999年第一次入選國家...
    • 楊揚
      楊揚,1975年8月24日出生于黑龍江省湯原縣,奧運冠軍,前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已退役。1984年,楊揚開始接受滑冰訓練。1988年,楊揚進入哈爾...
    • 周一良
        中國歷史學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東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東青島。民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8歲入塾,習經、史、子書,后加日文、英文。19...
    • 莊圻泰
      莊圻泰,中國數(shù)學家,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顧問,九三學社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致力于復分析的研究與教學,在亞純函數(shù)的值分布與正規(guī)族理...
    • 張鐘俊
      張鐘。1915年9月23日—1995年12月29日),出生于浙江嘉善,中國自動控制學家,電力系統(tǒng)和自動化專家,中國自動控制、系統(tǒng)工程教育和研究的開拓者...
    • 朱亞杰
      朱亞杰(1914.12.4-1997.3.13)江蘇興化人,民盟成員,化學工程學家和石油化工學家,中國人造石油學科創(chuàng)始人,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奠基人。1938年畢業(yè)...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