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思宗

    思宗


    思宗 - 廟號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之弟。在位時間1627年-1644年共17年。年號崇禎。南明的弘光年間謚“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后改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清改為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1.生平簡介----------------------------------------------
      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後,面對著危機(jī)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于政務(wù),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jiān)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二百六十馀人或處死、或發(fā)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fù)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fù)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lǐng)。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shù)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fā)展。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jié)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發(fā)生可怕的旱災(zāi),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shù)年來,臣鄉(xiāng)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鍩o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xiāng)鄉(xiāng)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zāi)又引起蝗災(zāi),使得災(zāi)情更加擴(kuò)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并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崇禎朝以來,陜西年年有大旱,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陜北驛站,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陜西又大饑,陜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陜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fā)夕死。「至一夜之內(nèi),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qū)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并災(zāi),十五年持續(xù)發(fā)生旱災(zāi)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tài),盜匪與流民并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zhàn),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dá)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dǎo)致明軍內(nèi)部騷亂嘩變。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quán)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隨著局勢的日益嚴(yán)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yán)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兩面作戰(zhàn),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xùn),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明崇禎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zhàn)斗而已!」,明思宗只能辨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zhàn)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zhàn)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jī)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zāi),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


    2.國破自縊---------------------------------------------------------------------------
      景山的崇禎帝自縊處建有碑文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jiān)杜勛投降,十五日,大學(xué)士李建泰投降,大順軍開始包圍北京,太監(jiān)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谷率,昌平失守,十七日,圍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大順軍以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守軍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開彰儀門(一說是十九日王相堯開宣武門,另張縉彥守正陽門,朱純臣守朝陽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賊,賊登城,殺兵部侍郎王家彥於城樓,刑部侍郎孟兆祥死於城門下),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太監(jiān)王廉急告皇帝,崇禎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jiān)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后自殺,手刃袁妃、長平公主、昭仁公主。崇禎手執(zhí)三眼槍與數(shù)十名太監(jiān)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zhuǎn)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jīng)星散,大門深鎖,太監(jiān)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jīng)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棺钺嵩诰吧酵岵睒渖献钥O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只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jiān)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藍(lán)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fā)現(xiàn),大順軍將崇禎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馀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當(dāng)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zhèn)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nèi)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姑魉甲谧溽幔厦骱牍饽觊g諡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唐王諡為威宗。清廷改為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3.家庭-------------------------------------------------
      後妃
      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際依思宗命自盡而死。清順治帝,諡周后曰莊烈愍皇后,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名曰思陵。
      貴妃袁氏,1644年明朝亡國之際,依思宗命自謚卻未死,清朝入關(guān)後因其為明思宗最後的遺孀,得到清廷之哀憐與尊重,并由清廷贍養(yǎng)其終身。
      恭淑貴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諡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天壽山,即思陵也。
      順妃王氏,原為選侍,生長平公主後病死,追封為順妃。
      兄弟
      熹宗朱由校
      簡懷王朱由?
      齊思王朱由楫
      懷惠王朱由模
      湘懷王朱由栩
      惠昭王朱由橏
      子女
      子
      獻(xiàn)愍太子朱慈烺,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李自成封為宋王,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懷隱王朱慈烜,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殤。
      定哀王朱慈炯,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終。
      永悼王朱慈炤,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終。
      悼靈王朱慈煥(1633年—1708年),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明思宗第五子,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後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為罪名遭處死。
      悼懷王,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二歲殤。
      (無名),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三歲殤。
      女
      坤儀公主(名不詳),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長平公主朱徽娖(1629-1645),王順妃所出,由周皇后撫養(yǎng)(《明史》稱為周皇后所出,但同年周皇后生朱慈炯,蓋誤),駙馬周顯,1645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詳)(1639-1644),1644年被思宗殺死。
      馀三女皆早逝,無考。


    4.大事年表-----------------------------------------------------------
      1610年,朱由檢生,為明光宗朱常洛之第五子,母賢妃劉氏,早薨。
      1622年,封信王。
      1625年,出居信王府邸。
      1627年(天啟七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于乾清宮,年23歲。無子,遺詔命其五弟——信王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即位。追謚生母賢妃為孝純皇后,冊妃周氏為皇后。11月,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之后,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的阜城,魏忠賢得知明思宗要逮捕他,遂與一名太監(jiān)王承恩自縊而亡。
      1628年正月,改元崇禎。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尸。此后將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發(fā)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7月,親召袁崇煥于平臺。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fù)全遼的重任。8月,定制,每日在文華殿與輔臣共同處理朝政。10月,皇太極攻打林丹汗,開始征服漠南蒙古。西北大饑荒,李自成亂起。
      1629年正月,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2月,長子朱慈烺生。3月,薊州兵變。5月,議改歷法。6月,袁崇煥殺毛文龍于雙島。久旱,朱由檢齋居文華殿,敕群臣修省。11月,清兵入遵化。11月,京師戒嚴(yán),清兵進(jìn)攻德勝門。12月,逮捕袁崇煥于平臺?偙僮娲髩郾鴶,東出關(guān)。
      1630年,立皇長子慈烺為皇太子。久旱,齋居文華殿,諭百官修省。5月,清兵敗歸。6月,米脂張獻(xiàn)忠聚眾起義。8月,袁崇煥因“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被磔刑(分裂肢體)處死。巡撫延綏副都御史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在清澗打敗張獻(xiàn)忠。
      1631年,大雪,民饑,農(nóng)民起義不斷。
      1632年8月,皇三子朱慈燦生,后封定王。
      1633年6月,皇四子朱慈煥生,后封永王。7月,駐臺荷蘭侵略軍侵犯廈門,福建巡撫鄒維璉委鄭芝龍為前鋒,于9月在澎湖大嶼、金門料羅擊敗荷軍。
      1634年正月,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降清。安南、暹羅、琉球入貢。
      1635年,洪承疇出關(guān)。
      1637年正月,南京地震。2月,朝鮮降清。4月,后金軍隊攻克皮島。敕群臣潔己愛民,以回天意。6月,兩畿、山西大旱。7月,山東、河南遭遇蝗災(zāi),民大饑。安南、琉球入貢。
      1638年,兩畿、山東、河南大旱,并有蝗災(zāi)。9月,陜西、山西旱饑。清兵入墻子嶺,京師戒嚴(yán)。土魯番、琉球入貢。
      1639年正月,后金軍隊入濟(jì)南。6月,畿內(nèi)、山東、河南、山西旱蝗。琉球入貢。
      1640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陜大旱加蝗災(zāi),造成人吃人慘況。
      1641年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大旱加蝗災(zāi),山東百姓為盜,四竄。8月,左良玉大敗張獻(xiàn)忠于信陽。
      1642年2月,清兵攻克松山,洪承疇降。3月,祖大壽以錦州降清。11月,下詔罪己,求直言,起用廢將。
      1643年,鳳陽屢次地震。暹羅,琉球、哈密入貢。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3月,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陷北京城。18日,逼周后自殺,手刃袁妃、長女長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前于藍(lán)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時年35歲,明亡。帝后梓宮葬昌平陵區(qū),名思陵。


    5.歷史評價--------------------------------------------------------
      明思宗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顾甲诘男愿裣喈(dāng)復(fù)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xiàn)得極為機(jī)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愚蠢。如學(xué)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jī)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褂伸遁^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shù)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zé)任感與雄心強(qiáng)上許多,故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睹魇贰吩u價思宗說:「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jī)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xí)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fù)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dāng),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shù)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yōu)厚。是則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歷史學(xué)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zé)o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yán),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nèi)閣大學(xué)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當(dāng)復(fù)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xiàn)的超乎機(jī)智,但在袁崇煥一事上卻又表現(xiàn)的相當(dāng)愚蠢,袁崇煥跟崇禎說五年之內(nèi)收復(fù)遼東,簡直就像個瘋子。崇禎也瘋,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三年后,袁崇煥終于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學(xué)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jī)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對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后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fù)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nóng)民軍的負(fù)責(zé)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是他不斷地加稅,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這也使得明末農(nóng)民起義是“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雖然明思宗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dāng)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quán)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fù)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jié)果滿清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zāi)。
      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流賊傳》中說:“莊烈之繼統(tǒng)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jī)之成敗,未能灼見于中,不搖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dāng)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nèi)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guī)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quán)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于不能罰,制馭過嚴(yán)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災(zāi)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nèi)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并發(fā),厥癥固已甚危,而醫(yī)則良否錯進(jìn),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dāng)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shù),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rèn)他兢兢業(yè)業(yè),勤勉勤儉。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qiáng)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干練,并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參考資料:
    1.http://www.mybetter.cn/renwu/c3f7cbbcd7dad6ecd3c9bcec.htm

    2.《大明帝國的黃昏》作者:何文韜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思宗 - 人名

      姓名:黃思宗
      學(xué)籍:黃埔軍校七期
      字號:汪度
      黨派:黨派
      籍貫:廣東省平遠(yuǎn)
      軍銜: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生卒:1909-不詳
      軍職: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第四處處長
      黃埔陸軍軍官學(xué)校第七期,陸軍大學(xué)第二一期畢業(yè),歷任連、營、團(tuán)長、軍參謀長、高級參謀、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第四處少將處長。

    TAGS: 中國人 中國歷史 中國朝代 歷史 各國人物 各國歷史 皇帝
    名人推薦
    • 圣奧勒留·奧古斯丁(英語:St. Aurelius Augustine;拉丁語:St. Aurelius Augustinus,其姓又譯奧斯定、奧思定或思定,354年11月13日-430...
    • 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今日在山東、江蘇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圣廟...
    • 斯科特·斯凱爾斯(Scott Skiles),1964年3月5日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前美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現(xiàn)任籃球教練 。曾經(jīng)作為職業(yè)球員在NBA打...
    • 施蒂勒(1876~1966)Stille,Wilhelm Hans。德國地質(zhì)學(xué)家。曾任萊比錫皇家薩克森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萊比錫大學(xué)、格廷根大學(xué)、柏林大學(xué)教授。施蒂勒最...
    • 石達(dá)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dá),綽號石敢當(dāng),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廣東省和平縣。石達(dá)開是太平天國主要將領(lǐng)之一...
    • 隋菲菲,漢族,1979年1月29日出生于山東青島的一個體育家庭,曾是中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現(xiàn)任教練。曾獲得全運會冠軍、世界大學(xué)生運動會亞軍、亞洲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