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喦壽 - 生平簡介
魏喦壽,字孟磊。
1900年7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鄞縣的一個紳士家庭。父親魏伯楨。1921年魏喦壽在上海著名的私立南洋中學畢業(yè)后,于1922年入日本京都大學化學工程科,在喜多逸源指導下學習化學和微生物學,并進行真菌學研究。在京都大學學到的工程技術功底和化學、微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他歸國后在應用微生物學方面進行開拓性工作準備了較好的條件。歸國時正值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過技術工作。1927年至1930年在上海國立衛(wèi)生實驗所從事研究工作,1929年任國立勞動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藝化學系教授。1930年至1937年任國立中央大學農(nóng)業(yè)化學系主任和教授,該系是中國第一個農(nóng)業(yè)化學系,此時他開始研究中國傳統(tǒng)的發(fā)酵食品。1935年受實業(yè)部的推薦,魏喦壽曾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谷諔(zhàn)爭期間,魏喦壽奉資源委員會之命在四川籌建了內(nèi)江酒精廠、瀘州酒精廠,1940年又在云南省創(chuàng)建了昆明酒精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生產(chǎn)出了酒精,為戰(zhàn)時的交通運輸提供了能源。1945年臺灣省歸回祖國懷抱,他受命前往臺灣接收由日本經(jīng)營的臺北帝國大學,該校更名為臺灣大學。魏喦壽被聘為工學院院長兼化學工程系主任,并在農(nóng)業(yè)化學系教授微生物學。1957年他在臺灣籌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至逝世前一直任該所所長。
魏喦壽 - 職業(yè)成就
魏喦壽在日本求學期間,1926年即以大學生的身份出席了在東京舉行的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科學會議,向會議提交了他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兩種新的致東方木結構房屋腐朽的霉菌”。這表明魏喦壽從一開始就將研究工作緊密結合人類的生活。在此后的40余年中,他始終不渝地獻身于發(fā)展中國的現(xiàn)代應用微生物學及其生產(chǎn)事業(yè)。1927年歸國后,他在勞動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藝化學系帶領學生們從事中國傳統(tǒng)發(fā)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分離和研究工作,1929年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上報道了他在腐乳中分離的一個毛霉新種,1931年他和他的學生方心芳一起在《新農(nóng)通訊》上發(fā)表了“中國醬醪中之數(shù)種酵母菌”,他分離的一種擬青霉曾被青霉菌專家C.湯姆(Thom)于1930年出版的《青霉菌》(ThePenicillia)專著所收錄,這是中國科學家從發(fā)酵食品中分離出的第一批工業(yè)微生物菌種,為中國工業(yè)微生物學進行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從1959年開始,他主持編纂了《應用微生物圖譜》,這部著作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年報中分15次連續(xù)刊登了11年,從中反映出他對各類微生物認識和駕馭的高深造詣,對于科研、教學乃至產(chǎn)業(yè)部門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魏喦壽在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時,曾試驗利用甘薯作為生產(chǎn)酒精的原料,并采用純種酵母菌發(fā)酵以提高發(fā)酵效率。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領導的酒精廠在當時的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后來其它多個省都按照他提出的生產(chǎn)工藝建立起酒精廠,對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7年他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fā)表的研究論文“霉菌和細菌的淀粉酶之聯(lián)合作用”,向國外介紹了中國白酒釀造中用麥子制成的酒曲是結合采用了霉菌和細菌的淀粉酶,可以協(xié)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過程。這一論文不僅從酶學水平總結和提高了傳統(tǒng)東方釀造工藝中的復式發(fā)酵過程,而且后來被成功地應用于印染工業(yè)的退漿工藝中去。
應該著重指出的是,魏喦壽是迄今為止研究腐乳最系統(tǒng)和深入的科學家。他從20年代后期開始就對中國傳統(tǒng)發(fā)酵豆制品—腐乳進行研究,一直延續(xù)到60年代后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術總結報告》,從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當時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關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些成就和在他臨終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書,表明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發(fā)酵技術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體現(xiàn)著他重視總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科學遺產(chǎn),并從中吸取其精華加以發(fā)揚光大的責任感。
早在30年代,魏喦壽即在日本《發(fā)酵協(xié)會志》上多次發(fā)表過他以紫外線照射觀察青霉菌、根霉菌和酵母菌的結果。這在當時是少見的。1953年他發(fā)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介紹了他早年在紫外線下觀察微生物的經(jīng)驗,成功地鑒定了從植物蜜腺中分離的用肉眼難以區(qū)分的紅酵母。此外,在50年代他還用較多時間研究過藻類單細胞蛋白,連續(xù)報道過他對綠藻的生長、代謝和培養(yǎng)方法的研究結果。他還研究過檸檬酸、谷氨酸等的發(fā)酵生產(chǎn)和海水中的非硫細菌。
作為臺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創(chuàng)建人和所長,魏喦壽為籌劃和建設該所付出了許多精力,對研究所的發(fā)展功績卓著。他在化學方面也從事過多方面的研究。他進行過一些化合物的化學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釷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過從海水中提取鈾和制備感光乳劑等。
魏喦壽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大學度過的,長期擔任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但對高中化學教學也十分關心。曾編寫過多部教材。
魏喦壽生平除讀書作實驗外,無任何嗜好。作為一個誕生于本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內(nèi)憂外患不斷的年代,魏喦壽始終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服務于社會。他是中國工業(yè)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多年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為開拓和發(fā)展中國的工業(yè)微生物學做出了顯著貢獻,并在化學研究中做出了成績。近50年中,他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高級人才。他的學生于70年代在美國建立了魏喦壽教授基金會,在美國新澤西州州立羅特蓋爾斯大學(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定期組織學術活動迄今。
魏喦壽 - 個人簡歷
1900年7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鄞縣。
1922—1926年日本京都大學化學工程科學習。
1927—1930年在國立衛(wèi)生實驗所從事研究工作。
1929年任勞動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藝化學系教授。
1930—1937年任中央大學農(nóng)業(yè)化學系教授、系主任。
1937—1946年任中國國家資源委員會酒精工業(yè)總工程師。
1946—1957年任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1957—1972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73年6月4日逝世于臺北。
魏喦壽 - 主要論著
1魏喦壽(主編).化學詞典.上海:中國科學儀器圖書公司,1930.
2魏喦壽.高粱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3魏喦壽,張曙明.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臺北:正中書局,1972.
4魏喦壽,張曙明.農(nóng)業(yè)微生物實驗法.臺北:正中書局,1972.
5NganshouWai.Twonewkindsofmouldputrifyingwoodenhousesintheorient.Tokyo:ProceedingsofthethirdPan-Pacificsciencecongress,1926.
6NganshouWai.Anewspeciesofmono-Mucor,MucorSufuonChinesesoybeancheese.Science,1929,70(1813):307—308.
7NganshouWai,P.S.Ching.ObservationsonMicroorganismsunderul-travioletlight:I.Aspergillus;Ⅱ.Rhizopus;Ⅲ.Saccharomyces.JournalofFermentaion,1933:294—298,814—819;1934:279—283.
8NganshouWai,S.S.Mao.StudiesonaNectar-yeast.Taipei:MemoirsoftheCollegeofAgriculture,NationalTaiwanuniversity,1953,1(3):1—12.
9NganshouWai.EffectsofsomeantisepticsonthegrowthofChlorela.PhysiologiaPlantarum,1955,8:71-73.
10NganshouWai.EffectsofsomechemicalsontheproductionofcitricacidbyAspergillusniger.JChiCheSoc,SerⅡ,1955:163—167.
11NganshouWai.Jointactionoffungalandbacterialamylasesonstarch.臺灣大學工學院工程學刊,1957,(2):1—6.
12LiuHP,QuLT,NganshouWai.Glutamicacidfermentaionbysoilbac-teria.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59,(1):19—26.
13NganshouWai,etal.Atlasofappliedmicroorganisms,I-XV.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59—1969.
14NganshouWai.FilmformationinAcetobacterrancens.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59,(1):27—31.
15NganshouWai,QuLT.Co60radiation-inducedphenotypicmutationofsoilbacteria.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0,(2):10—28.
16NganshouWai,WaiCM.Microdifussionanalysisofbromine.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0,(2):1—10.
17NganshouWai,WaiCM.Isolationofnon-sulfurbacteiainTaiwanseawater.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1,(4):29—32.
18NganshouWai,LoSN.cartesiandiverrespiratorforthestudyofoxygenuptakeofyeastcellsirradiatedbyX-ray.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3,(7):1-25.
19NganshouWai,HungTC.Aqueousterephthalicacidasasensitivedosimeterforionizingradiations.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5,(11):9-16.
20NganshouWai,SungSC.HydrolysisoflecithinbyphospholipaseofMucor.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7,(13):1—7.
21NganshouWai.Determinationofsulfhydrylgroupsinyeastcell.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7,(13):8—13.
22NganshouWai.CellwallcompositionofActinomucorelegans.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68,(15):1—6。
23NganshouWai.comparisonofhexosaminecontentsincellwallsofAspergillusandMucor.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70,(17):1—8.
24NganshouWai.Ultravioletlightandgamma-raysaffectingthegrowthofGoldSol.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70,(18):100—101.
25MaoSH.NganshouWai.Experimentsinlightscattering:I.ShrimpMoysin.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71,(19):53—57.
26NganshouWai.Biosynthesisofproteininbacteria(I).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72,(20):5—9.
27NganshouWai.Soybeanproteinanditsfermentedproducts.Bulletinofthe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1972,(21):9—21.